一种模具顶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6876发布日期:2020-04-07 21:39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顶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浆马桶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模具顶紧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马桶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件,其胚件在生产中存在效率低、成品率不高、成本高的问题,一主要原因在于注浆模具上,模具体型较大,操作性不佳,特别是拆模操作性差,而且合开模作业中通过人工操作,不仅消耗大量人工劳动力,而且生产效率也低,人工操作精度不能保证,所制瑕疵产品率高,大大影响生产经济效益。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种精准快速合开模的注浆马桶模具,为了确保模具合模及注浆成型操作中的结构稳定性,本案适应地提出一种模具顶紧机构,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顶紧机构,用于灵活顶紧以稳固模具作用,不仅确保模具整体结构稳定性,而且还带来结构简洁、省力省成本等优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模具顶紧机构,包括顶紧座、顶紧油缸及升降顶柱;顶紧座固定设置,顶紧座上开设有可供升降顶柱作升降活动匹配穿设的穿孔;升降顶柱的底部具有倾斜设置的倾斜端面;顶紧座内设有斜式顶块件,该斜式顶块件的顶面具有与倾斜端面相对应匹配的倾斜顶面,顶紧油缸与斜式顶块件连接以带动其在完全避开穿孔和与倾斜端面相正对斜契合之间来回移动。

所述斜式顶块件具有与顶紧座相互接触的顶块底面,该顶块底面的面积大于穿孔的孔面积,并且在倾斜顶面与倾斜端面相互正对斜契合状态,该顶块底面作完全遮盖穿孔设置。

所述顶紧座为一盒式座体,其具有底壁、在所述来回移动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后壁和前壁,以及连接该后壁和前壁的左右侧壁;底壁上开设有所述穿孔,斜式顶块件安置在底壁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与左右侧壁相互活动匹配设置。

所述斜式顶块件包括有上下叠置的上顶块和下顶块,上顶块的顶面构成有所述倾斜顶面;下顶块的前端相对上顶块往外延伸构成有凸出的限位部。

所述升降顶柱包括顶柱主体和可拆解安装在顶柱主体下端部的斜柱头,该斜柱头的头端上设有所述倾斜端面。

所述模具顶紧机构为两组成对对称设置,或者三组三角分布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新型一种模具顶紧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新型模具顶紧机构,主要作从模具底部顶紧的应用,具体来讲可以应用于模具的下端座与下盖板组件(模具的底板)之间,合模中,首先下盖板组件通过相关油缸作上升动作,之后上盖板组件下降动作实现合模,合模过程中对下盖板会带来较大的下压强力,给下盖板组件会带来往下微偏移趋势的反馈,由此会影响模具合模效果,而且对下盖板组件的相关油缸提出较高的性能要求。

由此本案提出一种克服上述问题的顶紧机构,顶紧机构整体通过顶紧座固定在模具的下端座上,升降顶柱连接于下盖板组件上,升降顶柱随下盖板组件上升,上升到位后,顶紧油缸动作将斜式顶块件移动至升降顶柱下方,并且倾斜顶面与倾斜端面相互斜式顶配合,由此下盖板组件在顶紧机构的辅助配合下,结构十分稳固可靠,在合模过程中亦能很好地抵抗下压强力及往下微偏移趋势,不仅大大提升模具合模效果,而且也大大降低对相关油缸的性能要求,带来结构简洁、省力省成本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模具顶紧机构在模具上设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新型模具顶紧机构在模具上设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新型顶紧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新型顶紧机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新型顶紧机构的顶紧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新型顶紧机构在模具上的顶紧状态示意图。

标号说明

顶紧机构8,

顶紧座81,底壁811,穿孔8111,后壁812,前壁813,左右侧壁814,

顶紧油缸82,升降顶柱83,顶柱主体831,斜柱头832,倾斜端面8321,

斜式顶块件84,上顶块841,倾斜顶面8411,下顶块842,限位部84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案涉及一种模具顶紧机构8,如图1-2所示,模具顶紧机构8设于模具上,具体来讲,模具具有基柱组件,该基柱组件2具有二基柱组21,和设在二基柱组21上下端的上端座和下端座23。下端座23的上方设有下盖板组件(包括连接座61和置于连接座61上的下盖板12),连接座61及下盖板12通过升降油缸62实现在基柱组件2作升降动作。合模时,升降油缸62动作,带动连接座61及下盖板12上升到位,之后模具的上盖板组件下降进行合模,合模过程中对下盖板12会带来较大的下压强力,以及往下微偏移趋势的反馈。由此为了保证模具合模性能,以及降低对升降油缸62的高性能要求,提出本案模具顶紧机构8,设于下端座23与连接座61之间。

如图3-6所示,本案模具顶紧机构8主要包括顶紧座81、顶紧油缸82及升降顶柱83。顶紧座81固定设置,应用实施例中,顶紧座81固定设置下端座23上。顶紧座81上开设有穿孔8111,用于供升降顶柱83作升降活动匹配穿设。升降顶柱83与模具部件连接,具体为连接在连接座61的背面上。升降顶柱83的底部具有倾斜设置的倾斜端面8321。

顶紧座81内设有斜式顶块件84,该斜式顶块件84的顶面具有与倾斜端面8321相对应匹配的倾斜顶面8411。顶紧油缸82与斜式顶块件84连接,以带动斜式顶块件84在完全避开穿孔8111和与倾斜端面8321相正对斜契合之间来回移动。即斜式顶块件84在顶紧油缸82的带动下,可以处以完全避开穿孔8111的状态,以及处以斜式顶块件84的倾斜顶面8411与倾斜端面8321相正对斜契合的状态。

合模前,连接座61及下盖板12处于下位状态,升降顶柱83对应处于贯穿穿孔8111状态,斜式顶块件84处于完全避开穿孔8111的状态。合模工作中,升降油缸62带动连接座61及下盖板12上升,升降顶柱83随之上升;当上升到位后,在模具的上盖板下降合模操作前,先进行下盖板顶紧操作,即,顶紧油缸82动作将斜式顶块件84移动至升降顶柱83下方,并且倾斜顶面8411与倾斜端面8321相互斜式顶紧配合(参见图5-6),从而使下盖板组件的悬置状态十分稳固可靠,在合模过程中亦能很好地抵抗下压强力及往下微偏移趋势,不仅大大提升模具合模效果,而且也能确保升降油缸62正常工作,并大大降低对升降油缸62的性能要求,最终带来结构简洁、省力省成本等优点。

优选的,所述斜式顶块件84置于顶紧座81上,斜式顶块件84具有与顶紧座81相互接触的顶块底面,该顶块底面的面积大于穿孔8111的孔面积,并且在倾斜顶面8411与倾斜端面8321相互正对斜契合状态,该顶块底面作完全遮盖穿孔8111设置。如此确保斜式顶块件84有效又稳固的顶紧效果。

优选的,所述顶紧座81为一盒式座体,其具有底壁811、在所述来回移动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后壁812和前壁813,以及连接该后壁812和前壁813的左右侧壁814。底壁811上开设有所述穿孔8111,斜式顶块件84安置在底壁811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与左右侧壁814相互活动匹配设置。穿孔8111设在靠近前壁813的位置,底壁811上的靠近后壁812的部分为供斜式顶块件84处于完全避开穿孔8111的容置空间。顶紧油缸82设于后壁812上,带动斜式顶块件84在底壁811上沿前后来回移动。

优选的,所述斜式顶块件84包括有上下叠置的上顶块841和下顶块842,上顶块841的顶面构成有所述倾斜顶面8411。下顶块842的前端相对上顶块841往外延伸构成有凸出的限位部8421。通过该限位部8421来限制斜式顶块件84往前移动到位的位置,确保倾斜顶面8411与倾斜端面8321移动至相互正对斜契合状态。

优选的,所述升降顶柱83包括顶柱主体831和可拆解安装在顶柱主体831下端部的斜柱头832,该斜柱头832的头端上设有所述倾斜端面8321。如此斜柱头832可以采用高强度抗压材质制成,提升升降顶柱83的使用寿命,而且当出现倾斜端面8321损坏时,可以简易更换斜柱头832,而无需更换整个升降顶柱83。

优选的,所述模具顶紧机构8采用两组成对对称设置,或者三组三角分布设置。具体实施例中,模具顶紧机构8设有对称分布于升降油缸62两侧的对称两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凡跟本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修饰,均应属于本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