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墙板的槽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8137发布日期:2020-05-08 14:4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铝合金墙板的槽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材用型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墙板的槽口。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205706910u,主题名称为铝型材及使用该铝型材的防水舱门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该铝型材横截面包括第一直线部、弯曲部和第二直线部,所述第一直线部与第二直线部平行,所述第一直线部与第二直线部通过弯曲部连接,所述弯曲部与第一直线部相切,所述弯曲部与第二直线部通过圆角过渡”。

然而,以上述实用新型专利为例,现有的型材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铝合金墙板的槽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铝合金墙板的槽口包括一个中心体和两个对称体,所述中心体位于相对于中心体镜像对称的两个对称体之间,其中:

每个对称体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末端设有依次远离主体部并且两两之间一体成型的第一直角折弯部、第二直角折弯部、第三直角折弯部、第四直角折弯部、第五直角折弯部和第六直角折弯部,所述第一直角折弯部与主体部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末端设有依次远离主体部并且两两之间一体成型的第一直角折弯部、第二直角折弯部、第三直角折弯部、第四直角折弯部、第五直角折弯部和第六直角折弯部;

所述中心体包括第一中心部、第二中心部和第三中心部,所述第一中心部与第二中心部正交设置,所述第一中心部接于第二中心部的中部,所述第三中心部与第二中心部正交设置,所述第三中心部接于第二中心部的端部,所述第二中心部和第三中心部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中心部的外表面与第一直角折弯部和第二直角折弯部的折弯处相互贴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中心部的一端末端进一步一体延伸形成朝向第四直角折弯部的中心凸出部,所述第一中心部的另一端末端进一步一体延伸形成朝向第四直角折弯部的中心凸出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中心部的朝向第六直角折弯部的一侧具有凹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心凸出部呈半球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心凸出部与第四直角折弯部之间为点接触。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与第一直角折弯部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角折弯部与第二直角折弯部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直角折弯部与第三直角折弯部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直角折弯与第四直角折弯部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四直角折弯部与第五直角折弯部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铝合金墙板的槽口,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巧妙地设置包含第一中心部、第二中心部和第三中心部的中心体以及相对于中心体呈镜像对称的对称体,提高铝合金墙板的槽口的整体结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10-对称体;11-主体部;12-第一直角折弯部;13-第二直角折弯部;14-第三直角折弯部;15-第四直角折弯部;16-第五直角折弯部;17-第六直角折弯部;20-中心体;21-第一中心部;22-第二中心部;23-第三中心部;24-中心凸出部;2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合金墙板的槽口,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2,图1示出了所述铝合金墙板的槽口的一个角度的具体结构,图2示出了所述铝合金墙板的槽口的另一角度的具体结构。

优选实施例。

优选地,所述铝合金墙板的槽口包括一个中心体20和两个对称体10,所述中心体20位于相对于中心体20镜像对称的两个对称体10之间,其中:

每个对称体10包括(呈长条状的)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的一端末端设有依次远离主体部11并且两两之间一体成型的第一直角折弯部12、第二直角折弯部13、第三直角折弯部14、第四直角折弯部15、第五直角折弯部16和第六直角折弯部17,所述第一直角折弯部12与主体部11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11的另一端末端设有依次远离主体部11并且两两之间一体成型的第一直角折弯部12、第二直角折弯部13、第三直角折弯部14、第四直角折弯部15、第五直角折弯部16和第六直角折弯部17;

所述中心体20包括第一中心部21、第二中心部22和第三中心部23,所述第一中心部21与第二中心部22正交设置,所述第一中心部22接于第二中心部22的中部,所述第三中心部23与第二中心部22正交设置,所述第三中心部23接于第二中心部22的端部,所述第二中心部22和第三中心部23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中心部21的外表面与第一直角折弯部12和第二直角折弯部13的折弯处(弧状过渡连接处)相互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心部21的一端末端进一步一体延伸形成朝向第四直角折弯部15的中心凸出部24,所述第一中心部21的另一端末端进一步一体延伸形成朝向第四直角折弯部15的中心凸出部24。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中心部23的朝向第六直角折弯部17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25。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凸出部24优选呈半球状。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凸出部24与第四直角折弯部15之间为点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11与第一直角折弯部12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角折弯部12与第二直角折弯部13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直角折弯部13与第三直角折弯部14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直角折弯部14与第四直角折弯部15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直角折弯部15与第五直角折弯部16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直角折弯部16与第六直角折弯部17之间呈弧状过渡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的铝合金墙板的槽口的铝材料具体配方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