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78535发布日期:2020-04-14 19:1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脚手架连接件,用于两根脚手架钢管的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从内向外撑的内部组件;内部组件两端分别插入两根脚手架钢管内部,并从内向外撑两根脚手架钢管;

用于从外向内夹的外部组件;外部组件的两端分别夹持两根脚手架钢管的外壁;

内部组件包括:

第一内衬板;

第二内衬板;

第三内衬板;

第四内衬板;第一内衬板、第二内衬板、第三内衬板和第四内衬板均形成为大小形状相同的圆弧板状结构;第一内衬板、第二内衬板相对设置,第三内衬板、第四内衬板相对设置,第一内衬板和第二内衬板置于第三内衬板和第四内衬板的上端,第一内衬板、第二内衬板、第三内衬板和第四内衬板插入脚手架钢管时,与脚手架钢管内壁的形状相匹配;

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转把、第一螺杆、第一轴承、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导向杆、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二导向杆;第一内衬板和第三内衬板之间设置有用于第一螺杆穿过的间隙;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竖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轴承安装在第一连接板的中心,第一螺孔设置在第二连接板的中心,第一螺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一螺杆旋入第一螺孔,第一螺杆的第二端与第一转把连接,第一螺杆穿过第一内衬板和第三内衬板之间的间隙水平设置,且均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垂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均水平设置,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的上端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内衬板的内壁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的上端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内衬板的内壁连接,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的下端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内衬板的内壁连接,第四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的下端连接,第四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四内衬板的内壁连接;第一导向杆、第二导向杆均水平设置,第一导向杆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板上,在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第一导向杆的第二端穿过第二连接板上的通孔设置,第二导向杆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板上,在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第二导向杆的第二端穿过第一连接板上的通孔设置,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水平设置;第一转把往一侧转动时候,第一内衬板和第二内衬板之间的距离增大并用于抵紧一脚手架钢管的内侧,第三内衬板和第四内衬板之间的距离增大并用于抵紧另一脚手架钢管的内侧;

外部组件包括:

第一外夹板;

第二外夹板;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均形成为大小形状相同的圆弧板状结构;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相对设置,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对脚手架钢管进行夹持时,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上端用于一根脚手架钢管的夹持;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下端用于另一根脚手架钢管的夹持;

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转把、第二螺杆、第二轴承;第二螺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转把连接,第二螺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二轴承安装在第一外夹板的中心,在第二外夹板的中心设置有第二螺孔,第二螺杆旋入第二螺孔,第二螺杆与第一外夹板或第二外夹板垂直;第二螺杆置于第一螺杆的下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脚手架连接件,用于两根脚手架钢管的对接,包括用于从内向外撑的内部组件,用于从外向内夹的外部组件;内部组件两端分别插入两根脚手架钢管内部,并从内向外撑两根脚手架钢管;外部组件的两端分别夹持两根脚手架钢管的外壁。通过第一内衬板、第二内衬板、第三内衬板、第四内衬板和第一连接组件组合后完成对两根对接的脚手架钢管的内部支撑;通过第一外夹板、第二外夹板及第二连接组件组合后完成对两根对接的脚手架钢管的外部夹持支撑,内外配合支撑使得两根对接的脚手架钢管连接更加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吴淞;张永;刘金平;李贤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3
技术公布日:2020.04.1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