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11509发布日期:2020-08-28 15:28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现浇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桁架楼承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现浇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轻质楼承板大多为预制板,在工厂中制作完成运输到现场安装。因为在工厂制作,可以方便的在预制板的内设置空心腔体或者设置轻质填充物。但是预制板在楼层上的安装非常麻烦,也不便于管线铺设,不利于大跨度空间装配使用。现浇楼板通过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上直接浇筑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或者不拆除楼承板,与预制板相比在配筋,混凝土凝固、养护,装配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工艺,因此在相邻钢筋桁架之间设置空心的或者填充轻质填充物而制作现浇轻质楼板是比较困难的。现有的现浇轻质楼承板,如中国专利公布文本cn102296736a公开了一种“自承式保温空心楼板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底板和与底板连接的钢筋桁架,在钢筋桁架之间设置空心管,空心管通过支撑架和上部钢筋配合固定,然后浇筑混凝土。该楼承板浇筑后能够减轻重量,但是需要特别去设置支撑筋和上部筋固定空心管,楼板重量减轻不明显;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3883053a,公开了“钢筋桁架楼承板空心楼板及其施工方法”,在相邻的两个钢筋桁架之间设置轻质球体,并且所述轻质球体通过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固定。虽然该钢筋桁架楼承板空心楼板能够减轻楼板的重量,但是该楼承板存在轻质球体固定比较困难,容易移动或者跑脱,球体上下顶端的混凝土厚度较薄等问题。上述现有的楼承板都存在现浇混凝土与轻质填充物接触部位不均匀可能出现蓬松问题,影响安全使用,使得轻质楼承板推广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轻质填充物固定不稳定、减轻楼板效果不明显、混凝土分布不均匀问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该楼承板不仅使得轻质填充物固定稳定方便大大降低了材料和人工成本、减轻楼板重量,而且方便现浇混凝土振捣、混凝土质地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现浇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纵向间隔设置的钢筋桁架和与钢筋桁架连接的楼承板,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下弦钢筋以及与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连接的腹杆钢筋,包括水平方向与钢筋桁架垂直相连接的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之间设有轻质填充物,所述轻质填充物外侧包裹有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与钢筋桁架、上部钢筋或者下部钢筋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网状结构与上部钢筋绑扎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钢筋桁架与楼承板之间设有与钢筋桁架连接的连接件,紧固件一端穿过楼承板与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下部钢筋绑扎在下弦钢筋上侧,所述轻质填充物与楼承板形成10~20mm的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上部钢筋绑扎在上弦钢筋上侧,所述轻质填充物与现浇混凝土上表面形成10~20mm的间距。

作为优选,每一榀所述钢筋桁架包括呈三角形分布两下弦钢筋和一上弦钢筋,两钢筋桁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所述轻质填充物为与填充空间相适配横截面呈梯形的长条状。

作为优选,每一榀所述钢筋横架包括一下弦钢筋和一上弦钢筋,两钢筋桁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所述轻质填充物为与填充空间相适配横截面呈矩形的长条状。

作为优选,所述轻质填充物外侧包裹有一层或者多层网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轻质填充物一侧面或者两侧面包裹有网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网状结构与轻质填充物之间留有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轻质填充物为聚苯填充物,所述网状结构为钢丝网。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轻质填充物上包裹网状结构,通过所述网状结构与钢筋桁架、上部钢筋或者下部钢筋连接固定轻质填充物,使得轻质填充物的固定牢固、而且简单方便,另外网状结构与现浇混凝土接触,混凝土对网状结构包覆抓裹力较大,在轻质填充物周侧形成较为均匀的混凝土。

2.所述轻质填充物与现浇混凝土上表面或者/和下表面形成10~20mm的间距,使得凝固后的楼板表面具有均匀强度,避免楼板表面因装修或者踩踏、落体碰撞轻易遭到破坏。

3.轻质填充物为与相邻钢筋桁架之间的填充空间适配的形状,使得轻质填充材料填充量较大,减轻楼板重量、减少混凝土用量较多,能够达到减轻楼板整体重量的10%-40%而不影响使用强度,轻质填充物横截面呈梯形或者矩形使得其上表面和下表面与楼板上下面平行。

4.所述网状结构与轻质填充物之间留有间隙使得混凝土能够充分包裹,所述网状结构为钢丝网能够增加轻质填充物周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裂纹出现。

5.所述轻质填充物为聚苯填充物不仅成本低,而且还有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端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锚固杆件;11、螺纹杆;12、螺母;2、剪力墙;3、角钢;31、第一板;32、第二板;33、肋板;4、钢筋桁架楼承板;41、钢筋桁架;411、上弦钢筋;412、腹杆钢筋;413、下弦钢筋;42、楼承板;43、连接件;44、支撑件;45、上部钢筋;46、下部钢筋;5、支座筋;51、支杆;52、底座筋;6、轻质填充物;7、网状结构;8、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如图1-2所示,一种现浇轻质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纵向间隔设置的钢筋桁架41和与钢筋桁架连接的楼承板42,钢筋桁架41与楼承板42的连接有多形式,包括为镀锌板材质的楼承板与钢筋桁架焊接连接,或者通过扣件或者连接件连接,其中一实施例为,楼承板42与钢筋桁架41之间设有连接件43,连接件43设有卡口扣在钢筋桁架41上与钢筋桁架41连接,螺栓栓或者螺钉一端穿过楼承板42与连接件43紧固连接,进而钢筋桁架41和楼承板42可拆卸,所述楼承板43下侧还设置突出楼承板42拼接边部的间隔分布支撑件44。每榀所述钢筋桁架41包括上弦钢筋411、腹杆钢筋412以及下弦钢筋413,腹杆钢筋412成波浪形,波峰和波谷部位分别与上弦钢筋411、下弦钢筋413连接。相邻所述钢筋桁架41之间设有轻质填充物轻质填充物6,所述轻质填充物6为质量与外表面围成的体积比小于混凝土密度的。空心的物体、蜂窝状物体、蓬松或者发泡的物体、或者小密度材质的物体都属于本实施例的轻质填充物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轻质填充物6为聚苯填充物。所述钢筋桁架41纵向分布,为了使的楼板横向的强度与纵向的相当,在铺设相拼接楼承板的楼层上分布设置横向的上部钢筋45和下部钢筋46。均布的上部钢筋45与上弦钢筋411绑扎连接、均布的下部钢筋与下弦钢筋绑扎连接,当然在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其他连接方式比如焊接也可以。所述轻质填充物6固定在相邻钢筋桁架41和若干上部钢筋45和下部钢筋46围成的空间内,轻质填充物6外侧包裹有网状结构7,轻质填充物6外侧包裹的网状结构7可以是一层或者多层,位置可以为全周面的包覆,也可只为一侧面、比如上侧面或下侧面。当然,所述轻质填充物6可以与网状结构一体成型,也可以为独立设置通过绑扎或者缠绕等固定在一起的。所述网状结构与钢筋桁架、上部钢筋或者下部钢筋连接固定轻质填充物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结构与轻质填充物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网状结构为钢丝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结构7与上部钢筋45绑扎连接。

所述钢筋桁架41与楼承板42之间设置连接件43,所述下部钢筋45绑扎在下弦钢筋413上侧,因此所述轻质填充物6与楼承板42之间形成10~20mm的间隙。浇筑混凝土后,轻质填充物6与混凝土凝固形成的楼板底面之间具有10~20mm均匀的混凝土保护层,避免钢筋桁架41、下部钢筋45与空气接触而氧化腐蚀。

所述上部钢筋46绑扎在上弦钢筋411上侧,所述轻质填充物6与现浇混凝土上表面形成10~20mm的间距。轻质填充物6与混凝土凝固形成的楼板上表面之间具有10~20mm均匀的混凝土保护层,避免钢筋桁架41、上部钢筋46与空气接触而氧化腐蚀。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榀所述钢筋桁架包括呈三角形分布两下弦钢筋和一上弦钢筋,两钢筋桁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所述轻质填充物为与填充空间相适配横截面呈梯形的长条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榀所述钢筋横架包括一下弦钢筋和一上弦钢筋,两钢筋桁架之间形成填充空间,所述轻质填充物为与填充空间相适配横截面呈矩形的长条状。

如图3所示,钢筋桁架41端部焊接有支座筋5,所述支座筋5包括支杆和底座筋52,所述底座筋52与角钢3连接。钢筋桁架41两端分别与角钢3连接,角钢3对钢筋桁架41竖直方向上提供支撑力,在楼承板42上现浇混凝土覆盖钢筋桁架41,混凝土凝固后形成现浇楼板,楼板端面与墙体无缝连接。楼板两端与墙体相抵,且因楼板刚性较大,楼板只对角钢3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所述角钢3被固定在锚固杆件1的一端,锚固杆件1另一端与剪力墙2固定连接,该锚固杆件1可以为预埋件,与剪力墙2浇筑在一起而固定,当然也可以为在剪力墙2凝固后,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或者在墙体上打孔插入螺杆、锚杆等形式与墙体连接。所述锚固杆件1一端设有螺纹杆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固杆件1为螺杆,所述螺纹杆11贯穿角钢3与螺母12螺纹连接,紧固螺母12将角钢3固定在剪力墙2一侧。

所述角钢3为等边角钢3,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所述第一板31与剪力墙2墙面平行,第二板32一直角与剪力墙2面垂直,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之间间隔设有若干肋板33。所述第一板31与间隔分布的若干锚固件连接,所述第一板31与支座筋5之设有间隙。由于,支座筋5及钢筋桁架41两端部与相应的第一板31设有间隙,安装放置钢筋桁架41楼承板424时,放置方便,而且支座筋5与第二板32焊接连接时,也比较方便施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方向“纵向”、“横向”是两在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当定义一个在水平上延伸的方向为“纵向”时,相应的在水平面与“纵向”处置的则定义为“横向”;本申请所述的方位词“上”、“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产品使用铺设完成后的产品的“上方”、“下方”。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