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9465发布日期:2020-04-24 22:21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室内装饰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室内地板经历了从水泥地面到瓷砖地面,再到玻化砖地面的变化。玻化砖是瓷质抛光砖的俗称,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属通体砖的一种。由于玻化砖本身材质密实导致吸水性较低,导致玻化砖与粘结剂不亲和,粘接效果差。当玻化砖与粘结层分离时,玻化砖与粘结层之间存在空气,产生空鼓现象。空鼓现象会导致玻化砖和地面之间接触不充分,导致失去支撑力,长期使用有瓷砖翘起、破碎等风险。

目前,公开号为cn20557732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它包括基层,基层上设有砖层,砖层通过粘结层设在基层上,砖层和粘结层之间还设有背胶层,粘结层通过墙固处理剂层与基层连接,粘结层与墙固处理剂层之间还设有防水层。

这种玻化砖铺贴结构虽然通过在粘结层上加设背胶层,可使玻化砖与粘结层之间形成牢固粘结,但是玻化砖背面平坦顺滑,使得对背胶层的附着力也相对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其具有增大背胶层与玻化砖接触面积和改变受力角度以提高附着力,从而减少空鼓产生,提高玻化砖耐用性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包括从内到外逐层连接的砂浆层、粘结层、背胶层和砖层,所述砖层由多块方形的玻化砖铺设而成,所述玻化砖的底面设有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所述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内设有从槽口突出并嵌入粘结层的预制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化砖的底面先预涂上背胶后,再与粘结剂粘连。玻化砖的背面设置预制块,虽然这样减少了玻化砖背面与粘结层的接触面积,但是预制块表面也与粘结层连接,从而增大了砖层与粘结层的连接力。同样的,在玻化砖背面设置多个凹槽,可以有效地增加与粘结层的接触面积。另外,凹槽侧壁和预制件表面与粘结层之间如果要发生脱离,在平行于槽壁的方向上需要有一个很强的剪力,所需剪力相对粘结层与玻化砖之间的粘力更大,使得玻化砖更难脱离粘结层,有效避免空鼓的产生。

进一步设置:所述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的槽底宽度大于槽口宽度,所述粘结层填充固化于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化砖产生远离粘结层的运动趋势时,粘结层受到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垂直于槽壁的拉力,由于槽底宽度大于槽口宽度,槽壁与槽底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因此该拉力可以分解出垂直于槽底的分力,该分力阻碍粘结层脱离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从而提高了玻化砖与粘结层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设置:所述预制块呈楔形设置,包括楔头和楔体,所述楔头卡接于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内,所述楔头粘结于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内;所述楔体侧面设有锯齿状凸起,所述楔体埋入粘结层中并与粘结层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楔形具有楔头端宽度大于楔体端的特点,由于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的槽底宽度大于槽口宽度,楔头在卡接入凹槽后将无法从垂直于玻化砖的方向上脱出,保证了预制块与玻化砖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通过粘接实现预制块在平行于玻化砖底面方向上的固定。楔体侧面锯齿状凸起能够有效地增加预制块与粘结层的接触面积,在安装玻化砖时,楔头嵌入粘结层中并被粘结层紧紧环绕,从而增强了玻化砖与粘结层的连接能力。

进一步设置:所述横向凹槽设置于玻化砖底面的横边,纵向凹槽设置于玻化砖底面的纵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化砖底面能够在四周通过凹槽和预制件增强与粘结层的连接能力,降低某一侧没有设置凹槽或预埋件造成连接能力不足而产生空鼓现象的风险。

进一步设置:所述砂浆层为五层设置,每一层均整体浇注成型,由内而外依次为素灰层、水泥砂浆层、素灰层、水泥砂浆层和素水泥浆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水泥浆、水泥砂浆以及素灰层的不同组合,且每一层均整体浇注成型,从而能够避免产生裂痕。同时避免湿区的水影响干区,使整体防水性能提升。

进一步设置:所述预制件由玻化砖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界温度变化较大,如果使用与玻化砖不同材料的预制件,可能发生膨胀将玻化砖撑裂,或是缩小从凹槽中脱出而导致连接能力降低。当预制件由玻化砖材料制成时,其与玻化砖之间具有相同的膨胀系数,能够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设置:所述玻化砖底面设有蜂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玻化砖与粘结层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连接能力,避免空鼓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增大背胶层与玻化砖接触面积,改变背胶层与玻化砖连接面的受力角度以提高附着力,有效提高彼此的连接能力,避免空鼓现象的发生;五层设置的砂浆层有效提高防水能力;安装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砂浆层的截面图;

图3是玻化砖的底部视图;

图4是玻化砖的截面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砂浆层;11、素灰层;12、水泥砂浆层;13、素水泥浆层;2、粘结层;3、背胶层;4、砖层;41、玻化砖;42、横向凹槽;43、纵向凹槽;44、预制块;441、楔头;442、楔体;45、蜂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玻化砖铺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从内而外逐层连接的砂浆层1、粘结层2、背胶层3和砖层4。

如图2所示,砂浆层1为五层设置,每一层均整体浇注成型,由内而外依次为素灰层11、水泥砂浆层12、素灰层11、水泥砂浆层12和素水泥浆层13。素水泥浆层13,通常使用一般用素水泥浆作结合层,水泥砂浆是由水泥、细骨料和水根据需要配成的砂浆,依靠砂浆本身的憎水性能和砂浆的密实性来达到防水目的。

第一层为素灰层11。素灰指一种除水泥和水外,其他任何材料不加的水泥浆,其水灰比通常为0.42。它起到与基层黏结和防水作用,由于它是反复刮抹而成,堵塞基层表面的孔隙,增强抗渗防水能力.使第二层的水泥砂浆与基层黏结紧南形成一体,提高了整体性。

第二层为水泥砂浆层12。水泥砂浆是由水泥、细骨料和水根据需要配成的砂浆,依靠砂浆本身的憎水性能和砂浆的密实性来达到防水目的。在第一层的素灰未凝固前抹水泥砂浆.使两层牢固地结合存一起,起到整个防水层的骨架作用,又是素灰层11的保护层,使水泥得到充分的水化,结晶密实,增强抗渗性。

第三层为素灰层11。它主要是防水作用,涂抹在粗糙而又潮湿的水泥砂浆层12表面上,水泥水化更为充分,结晶更为致密,不致产生裂纹.隔断了防水层的毛细孔网,大大增强抗渗能力。

第四层为水泥砂浆层12,起到防水、保护素灰层11的作用,也是防水层的骨架。它在第三层素灰层11未凝固前抹灰压紧,与素灰层11紧密结合,和前三层黏结成一个整体,增加了密实性。

第五层为素水泥浆层13,和第四层的水泥砂浆一同抹光,使表面光洁,堵塞表面的孔隙,增强防水层的抗渗性能。

粘结层2是粘接剂在玻化砖41和砂浆层1之间设置的层状结构,粘接剂由集料、硅酸盐水泥、少量熟石灰与根据产品质量水平要求添加功能性添加剂组成。粘接剂对砂浆层1具有较好的亲和力,能够作为中间介质对砂浆层1和砖层4起主要的连接固定作用。

背胶层3使用玻化砖41背胶均匀涂抹在玻化砖41表面所形成的层状结构。玻化砖41背胶是一种界面剂,由高分子聚合物乳液材料与无机硅酸盐按一定比例配成,其能够有效地与硅酸盐之间络合并形成氢键,大幅提高砖材与粘结材料之间的粘结强度。制备背胶的液料组分和粉料组分以1∶2.5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后涂布于玻化砖41背面,厚度约为0.5mm,用量约0.5kg/m2。

砖层4由多块方形的玻化砖41铺设而成,铺设时彼此间留有一定缝隙,并在铺设完毕后使用填充剂填充缝隙。如图3和图4所示,玻化砖41的底面的横边设有横向凹槽42,玻化砖41的底面的纵边设有纵向凹槽43,其槽底宽度大于槽口宽度。横向凹槽42和纵向凹槽43的槽内安装有由玻化砖41材料制成的预制块44,如图5所示,预制块44呈现楔状设置,其包括楔头441和楔体442。如图3~5所示,楔头441卡接并粘接于横向凹槽42与纵向凹槽43内,楔体442的侧面设有锯齿状凸起46,玻化砖41底面还设有蜂窝45。横向凹槽42、纵向凹槽43、预制块44和蜂窝45的设置,有效增加了玻化砖41与粘结层2之间的接触面积,使两者间的连接力更大,不容易发生脱离。楔体442的锯齿状设计使其在垂直于玻化砖41方向上与粘结层2具有摩擦作用,同时处于楔体442表面锯齿间的粘结层2需要发生形变才能与之发生脱离。倾斜的槽壁设计使得粘结层2在脱离玻化砖41会受到槽壁的挤压,从而难以脱出。这些设计大大提高了砖层4与粘结层2的连接能力。

在铺设玻化砖41时,先逐层铺设砂浆层1,待其干燥后在玻化砖41的背面和预制块44上均匀涂抹上背胶,等待其干燥后进行自然养护。然后再在背胶层3与砂浆层1上涂抹调制好的粘接剂,然后将玻化砖41按压到粘接面上,用橡皮锤轻轻敲击、调整水平、摆正压实,刮去多余胶浆。在至少一周后进行填缝作业,完成铺设。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