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6187发布日期:2020-06-05 18:35阅读:9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



背景技术:

采用耐磨锰钢的同时,在管节内部加设耐磨钢筋,改善混凝土输送过程中的空间形态,提高了满管溜槽的使用寿命。

满管溜槽常用是混凝土的输送,其溜料原理为满管流水原理,出料多少便进料多少,始终保持满管充满料并连续输送。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工程满管溜槽布置角度为50°,设计强度为180-220m³/h,混凝土在其中的运动速度为0.5-0.8m/s;按照q345c耐磨钢材的磨损系数,结合布置角度,混凝土在满管溜槽内输运次数达到约1000次时,满管底部将磨穿,无法正常使用。此时需要进行满管溜槽维护,导致维护频次高,维护成本也较高,故需进一步延长满管溜槽的维护周期,以降低维护频次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耐用的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包括管身,设置于管身两端的法兰边,以及连接法兰边及管身的加强筋板;所述管身内壁的底部、内壁侧部的下部间隔设置有多根与管身长度平行的钢筋,所述钢筋的长度与管身长度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钢筋的间距为200mm。

优选的是,所述钢筋的直径为φ25mm。

优选的是,所述钢筋与管身采用焊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满管溜槽内设置若干钢筋,提高了管身的耐磨性能,将满管使用时间提高了近一倍,减少满管检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图1-2所示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包括管身1,设置于管身1两端的法兰边2,以及连接法兰边2及管身1的加强筋板3;所述管身1内壁的底部、内壁侧部的下部间隔设置有多根与管身1长度平行的钢筋4,所述钢筋4的长度与管身1长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4的间距为200mm,直径为φ25mm。所述钢筋4与管身1采用焊接连接。显然也可根据输送混凝土的类型适当调整钢筋的间距,也可采用其它直径的钢筋。

本实用新型在管身1内壁底部及侧面加设钢筋4,钢筋4能大幅降低混凝土内的骨料与管身1的管壁直接接触的几率,同时优化了混凝土输送空间,有利于满管溜槽内混凝土运输通畅。安装过程中需保证每节满管溜槽的钢筋4在同一位置(直线),最终为通长布置,不影响混凝土下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包括管身,设置于管身两端的法兰边,以及连接法兰边及管身的加强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身内壁的底部、内壁侧部的下部间隔设置有多根与管身长度平行的钢筋,所述钢筋的长度与管身长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的间距为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的直径为φ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与管身采用焊接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旨在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输送混凝土的满管溜槽。它包括管身,设置于管身两端的法兰边,以及连接法兰边及管身的加强筋板;所述管身内壁的底部、内壁侧部的下部间隔设置有多根与管身长度平行的钢筋,所述钢筋的长度与管身长度相同。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多种混凝土的输送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玉;牛群;施有林;黄波;唐永刚;张维;长丽梅;张翼彬;张军;李国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