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9688发布日期:2020-05-22 22:13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居住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新型住房受到人们的推崇。

目前迪拜在建世界上第一栋旋转大楼--“动态城堡”,它不同于一般大楼的旋转餐厅,仅局部旋转,其每一层都能独立360度旋转。其主要设计原理是将每一层分割成若干个建筑单元悬挂拼装在核心承重柱上,因此对建筑材料和建筑质量要求非常之高,造价也高,人们也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包括基础、承重柱联组、支撑平台和多层套筒体,所述基础位于最底部,用于支撑整座大楼的承重柱联组与基础相连,向外延伸的支撑平台与承重柱联组相连,多层套筒体通过轴承固定在支撑平台上,支撑平台包括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第二承重梁上安装有轴承,多层套筒体的下部安装有用于驱动旋转的电动机,电动机带动多层套筒体实现360度旋转,每2-3小时即可自转一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的方案:轴承包括上导轨、滚珠和下导轨,上导轨上固定有地梁,多层套筒体安装在地梁上,滚珠滚动安装在下导轨上,保证使用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的方案:多层套筒体是由多层建筑结构组成的环形套筒体,每个多层套筒体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分蓄水池,分蓄水池与顶部的总蓄水池相连通,总蓄水池通过输水管道向分蓄水池注水,解决了用水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的方案:顶部的支撑平台上设置有泳池,为了增加泳池的面积,泳池的直径大于套筒体的直径,大楼外部形状构成一个向下的“钉子”型,类似于北京观光塔。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的方案:承重柱联组包括多根呈放射状分布的第一承重柱和一圈环形承重柱,为了使承重柱联组的承载力更大,每5-10米高度浇筑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形成一个承重结构整体,特别适用于建筑体量较小的大楼。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的方案:承重柱联组包括多根第二承重柱,第二承重柱之间通过楼层板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承重结构整体,两根第二承重柱之间被楼层板隔成多个独立空间,可用作房间或者通往内部空间的通道,特别适用于建筑体量较大的大楼。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的方案:承重柱联组包括行星分布圆形承重柱,行星分布圆形承重柱包括中心的主承重柱和外围的行星柱,主承重柱通过内部连接梁与行星柱相连,行星柱的数量与第一承重梁的数量一致,特别适用于建筑体量较大的大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产品设计合理,通过电动机、基础、承重柱联组、支撑平台和多层套筒体的配合,可以形成360度旋转的景观房,降低了对建筑材料和建筑质量的要求,降低了成本,应用前景广阔;

本产品的承重柱联组结构多样化,适用于不同高度和单层面积的大楼,使用效果好;

本产品中每个多层套筒体的顶部设置有分蓄水池,总蓄水池通过输水管道向分蓄水池注水,解决了用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的剖视图。

图2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中套筒体的立体图。

图3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中承重柱联组的剖视图。

图4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中支撑平台的俯视图。

图5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中实施例1承重柱联组的俯视图。

图6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中实施例2承重柱联组的俯视图。

图7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中实施例3承重柱联组的俯视图。

图8为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中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承重柱联组,2-基础,3-支撑平台,4-多层套筒体;5-轴承;6-电梯井;7-泳池;8-分蓄水池;9-总蓄水池;10-遮阳飘檐;11-观景平台;12-输水管道;13-第一过道;14-第一承重梁;15-第二承重梁;16-第一承重柱;17-第二承重柱;18-房间;19-功能区;20-地梁;21-上导轨;22-下导轨;23-滚珠;24-通道;25-第二过道;26-行星柱;27-内部连接梁;28-主承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5和图8,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包括基础2、承重柱联组1、支撑平台3、多层套筒体4、轴承5、电梯井6、泳池7、分蓄水池8、总蓄水池9、遮阳飘檐10、观景平台11、输水管道12和第一过道13,基础2与承重柱联组1相连,支撑整座大楼,向外延伸的支撑平台3与承重柱联组1相连,多层套筒体4通过轴承5层压在支撑平台3上,通过电动机带动多层套筒体4实现360度旋转,多层套筒体4每2-3小时自转一圈。多层套筒体4顶层设计一个分蓄水池8,由顶楼总蓄水池9通过输水管道12向分蓄水池8注水,设置自动进水开关,水满则停,排水系统也参照此原理,在支撑平台3上部设计一个环形污水接纳池,承接多层套筒体4向下滴排的污水,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大楼底部集中排放和处理。顶部的支撑平台3安装泳池7,为了增加泳池7的面积,泳池7的直径大于多层套筒体4的直径,大楼外部形状构成一个向下的“钉子”型,类似于北京观光塔,承重柱联组1包括多根呈放射状分布的第一承重柱16和一圈环形承重柱,为了使承重柱联组1的承载力更大,每5-10米高度浇筑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可以减少第一承重柱16的长细比,提高第一承重柱16的稳定系数,形成一个承重结构整体,特别适用于建筑体量较小的大楼。

支撑平台3包括多根梯形的第一承重梁14和多根圈环形的第二承重梁15,梯形的第一承重梁14的直边向上,斜边向下,下方自然形成一个逐渐开阔的空间平台,将此空间平台设计为观景平台11或景观餐厅,轴承5包括上导轨21、滚珠23和下导轨22并且上导轨21和下导轨22之间安装滚珠23,上导轨21、下导轨22及滚珠23材质以高性能钢材为宜;滚珠23直径应在10cm以上;轴承5设计使用寿命应超过大楼设计使用寿命,并于预留换珠孔,以更换破损的滚珠23,第一过道13既可以随多层套筒体4旋转,也可与承重柱联组1连接固定不动,但以随多层套筒体4一起旋转为宜。多层套筒体4既可以采取轻量化设计,也可在轴承5的上导轨21上直接现浇地梁20,以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形式建造。

实施例2

如图1-4、图6和图8,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包括基础2、承重柱联组1、支撑平台3、多层套筒体4、轴承5、电梯井6、泳池7、分蓄水池8、总蓄水池9、遮阳飘檐10、观景平台11、输水管道12和第一过道13,基础2与承重柱联组1相连,支撑整座大楼,向外延伸的支撑平台3与承重柱联组1相连,多层套筒体4通过轴承5层压在支撑平台3上,通过电动机带动多层套筒体4实现360度旋转,多层套筒体4每2-3小时自转一圈。多层套筒体4顶层设计一个分蓄水池8,由顶楼总蓄水池9通过输水管道12向分蓄水池8注水,设置自动进水开关,水满则停,排水系统也参照此原理,在支撑平台3上部设计一个环形污水接纳池,承接多层套筒体4向下滴排的污水,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大楼底部集中排放和处理。顶部的支撑平台3安装泳池7。

承重柱联组1包括多根锥形的第二承重柱17,第二承重柱17之间通过一定厚度的楼层板形成一个承重结构整体,两根第二承重柱17之间被楼层板隔成独立空间,可用作房间18或者通往内部空间的通道24,特别适用于建筑体量较大的大楼。

支撑平台3包括多根梯形的第一承重梁14和多根圈环形的第二承重梁15,同时为了平衡支撑平台3的压力,在内部对应第一承重梁14的位置搭建横梁,将第二承重柱17对面相连并形成“米”字形承重梁网,在“米”字形承重梁网上建造内部功能区19、通道24和电梯井6,上面建筑与承重柱联组1结构断开,以减少电梯井6对外部的噪音污染,并起到部分平衡支撑平台3压力的作用。

第一过道13既可以随套筒体4旋转,也可与承重柱联组1连接固定不动,但以随多层套筒体4一起旋转为宜。第一过道13通过通道24与内部的第二过道25相通,是外部旋转结构部分通往内部固定结构部分的主要通行线路。

功能区19按楼层不同划分不同功能用房,如:餐厅、阅览室、运动馆、娱乐室、会议室等。电梯井6设置在承重柱联组1与第二过道25之间。

实施例3

如图1-4和图7-8,一种360度旋转全景观大楼,包括基础2、承重柱联组1、支撑平台3、多层套筒体4、轴承5、电梯井6、泳池7、分蓄水池8、总蓄水池9、遮阳飘檐10、观景平台11、输水管道12和第一过道13,基础2与承重柱联组1相连,支撑整座大楼,向外延伸的支撑平台3与承重柱联组1相连,多层套筒体4通过轴承5层压在支撑平台3上,通过电动机带动多层套筒体4实现360度旋转,多层套筒体4每2-3小时自转一圈。多层套筒体4顶层设计一个分蓄水池8,由顶楼总蓄水池9通过输水管道12向分蓄水池8注水,设置自动进水开关,水满则停,排水系统也参照此原理,在支撑平台3上部设计一个环形污水接纳池,承接多层套筒体4向下滴排的污水,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大楼底部集中排放和处理。顶部的支撑平台3安装泳池7。

承重柱联组1包括行星分布圆形承重柱,行星分布圆形承重柱包括中心的主承重柱28和外围的行星柱26,主承重柱28通过内部连接梁27与行星柱26相连,行星柱26的数量与第一承重梁14的数量一致,特别适用于建筑体量较大的大楼,主承重柱28和行星柱26也可以为方形,但以圆形最佳。

在中心的主承重柱28和外围的行星柱26之间每3-10米高度浇筑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可以减少主承重柱28和行星柱26的长细比,提高主承重柱28和行星柱26的稳定系数,楼板与内部连接梁27一起将主承重柱28和行星柱26连接成一个承重结构整体,特别适用于建筑体量较大的大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