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孔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
背景技术:
烧结多孔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淤泥(江河湖淤泥)及其它固体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孔洞率不大于35%,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主要用于承重部位。
因烧结多孔砖在使用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对准每一块砖块,才能保证墙体合格,稍有偏差,就必须浪费时间和精力调整砖块或者推翻已经堆砌好的墙体重新开始,因此造成施工效率低下。为此,各厂设计出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可对各多孔砖进行拼接,施工堆砌效率高。但是,现有的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其拼接后连接强度不高,易松散,导致堆砌后的墙体强度不高,而采用螺钉、连接板等连接固定相邻的两砖体,虽较为牢固,但成本相对较高,且安装连接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以实现砖体便捷地拼接,并提高拼接后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相对的两承重面之间贯穿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砖体一端的抵接面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砖体另一端的抵接面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块,所述砖体上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一填充槽,所述第一填充槽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填充槽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砖体的一承重面并与外界相连通,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限位填充孔,在一所述砖体的限位块置入另一所述砖体的限位槽中时,所述限位块上的限位填充孔与所述砖体上的第一填充槽相连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填充孔为贯穿所述限位块的通孔。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砖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二填充槽,所述第二填充槽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填充槽与所述第二填充槽分别位于所述限位槽的上下侧,在一所述砖体的限位块置入另一所述砖体的限位槽中时,所述限位块上的限位填充孔一端与所述砖体上的第一填充槽相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砖体上的第二填充槽相连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填充槽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砖体的另一承重面并与外界相连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砖体的一承重面上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一固定槽,所述砖体的另一承重面上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第一填充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固定槽与所述第二填充槽相连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砖体的一承重面上还设置有第三固定槽,所述砖体的另一承重面上还设置有第四固定槽,在一所述砖体的限位块置入另一所述砖体的限位槽中时,所述砖体上的第三固定槽的槽口与另一所述砖体上的第一固定槽的槽口相对接,所述砖体上的第四固定槽的槽口与另一所述砖体上的第二固定槽的槽口相对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填充槽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填充槽的中心线均垂直于所述砖体的承重面,所述第一填充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填充槽的中心线相重合。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砖体的一端外沿倒角设置。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砖体相对的两粉刷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浅槽。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浅槽沿垂直于所述砖体的承重面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通过在砖体的一抵接面上设置限位槽,在砖体相对的另一抵接面上设置限位块,便于一砖体的限位块直接置入另一砖体的限位槽中实现砖体之间的定位堆砌,同时,在砖体上设置连通外界及限位槽的第一填充槽,在限位块上设置限位填充孔,在堆砌砖体时,一砖体的限位块置入相邻另一砖体的限位槽中时,第一填充槽即与限位填充孔相连通,可直接将混凝土从外部浇入第一填充槽中,并流入限位填充孔中,使得混凝土填充满限位填充孔与第一填充槽,在凝固后即将限位块固定连接于限位槽中,连接更加牢固、便捷,无需采用螺钉、连接板等对砖体之间进行连接,且采用混凝土,成本相对较低,砖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拼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图1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图2中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砖体;10、通孔;11、限位槽;12、限位块;13、第一填充槽;120、限位填充孔;14、第二填充槽;15、第一固定槽;16、第二固定槽;17、第三固定槽;18、第四固定槽;19、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及技术方案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拼接式页岩烧结环保多孔砖,包括砖体1,砖体1上下两面为承重面,砖体1前后两端面为抵接面,砖体1左右两侧面为粉刷面,砖体1相对的两承重面之间贯穿设置有若干个通孔10,通孔10均为圆形通孔,砖体1一端的抵接面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1,砖体1另一端的抵接面的中部设置有与限位槽11相适配的限位块12,限位槽11为方形限位槽,限位块12为方形限位块,砖体1内部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一填充槽13,第一填充槽13位于限位槽11的上方,第一填充槽13的下端与限位槽11的顶端相连通,第一填充槽13的上端贯穿砖体1的上承重面并与外界相连通,限位块12上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限位填充孔120,在一砖体1的限位块12置入另一砖体1的限位槽11中时,限位块12上的限位填充孔120与砖体1上的第一填充槽13相连通,限位块12与限位槽11的配合实现砖体之间的定位衔接,通过在砖体1的上承重面上从第一填充槽13的上端口浇入混凝土,混凝土在重量作用下向下流动并填充满限位填充孔120,直至混凝土与第一填充槽13的上端口齐平,使得混凝土填充满限位填充孔120与第一填充槽13,在混凝土凝固后即将限位块12固定连接于限位槽11中,连接更加牢固,操作便捷,无需采用螺钉、连接板等对砖体之间进行连接,而采用混凝土对砖体之间进行连接,成本相对较低,且砖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
为进一步提高砖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地,限位填充孔120为贯穿限位块12的通孔,使混凝土穿过限位填充孔120,并可进入限位块12下端面与限位槽的底面之间,连接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砖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二填充槽14,第二填充槽14位于限位槽11的下方,第二填充槽14的上端与限位槽11相连通,第一填充槽13与第二填充槽14分别位于限位槽11的上下侧,在一砖体1的限位块12置入另一砖体1的限位槽11中时,限位块12上的限位填充孔120上端与砖体1上的第一填充槽13相连通,限位块12上的限位填充孔120下端与砖体1上的第二填充槽14相连通。使得混凝土从第一填充槽13浇入后可将第二填充槽14、限位填充孔120、第一填充槽13填充满,在凝固后即形成与第二填充槽14、限位填充孔120、第一填充槽13内壁紧密抓牢的锁紧销,将限位块12稳定地固定于限位槽11中。
为便于混凝土充满第一填充槽13、限位填充孔120、第二填充槽14,进一步地,第一填充槽13的中心线、限位填充孔120的中心线、第二填充槽14的中心线均垂直于砖体1的承重面,第一填充槽13的中心线、限位填充孔120的中心线以及第二填充槽14的中心线相重合,便于混凝土浇入后的流动,易于充满第一填充槽13、限位填充孔120、第二填充槽14。
为增强混凝土凝固后对两砖体之间的连接稳固性,进一步地,第二填充槽14的下端贯穿砖体1的下承重面并与外界相连通。砖体1的上承重面上靠近第一填充槽13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一固定槽15,第一固定槽15为沉槽,其底壁面积大于第一填充槽13内径,砖体1的下承重面上靠近第二填充槽14设置有用于填充混凝土的第二固定槽16,第二固定槽16为沉槽,其底壁面积大于第二固定槽16内径,第一填充槽13的上端与第一固定槽15相连通,第二填充槽14的下端与第二固定槽16相连通。在浇筑混凝土时,将混凝土浇入第一固定槽15中,再依次流入第一填充槽13、限位填充孔120、第二填充槽14、第二固定槽16,便于浇入,直至混凝土与第一固定槽15上表面齐平,在混凝土凝固后,即形成上端和下端为板体、中间为柱体的混凝土拉结件,可有效将砖体与限位块固定牢固,不易松脱。
进一步地,砖体1的上承重面上靠近限位块12设置有第三固定槽17,砖体1的下承重面上靠近限位块12还设置有第四固定槽18,在一砖体1的限位块12置入另一砖体1的限位槽11中时,砖体1上的第三固定槽17的槽口与另一砖体1上的第一固定槽15的槽口相对接,形成上大沉槽,砖体1上的第四固定槽18的槽口与另一砖体1上的第二固定槽16的槽口相对接而形成下大沉槽,在混凝土浇筑并凝固后,其两端形成的板体即将相邻的两砖体均相拉结,进一步提高砖体之间连接稳固性。
为便于限位块12置入限位槽11,进一步地,限位块12远离砖体1的一端外沿倒角设置。
为便于粉刷面粉刷时粉料的黏附,进一步地,砖体1相对的两粉刷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浅槽19,浅槽19沿垂直于砖体1的承重面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