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绞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4265发布日期:2020-08-05 00:3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钢绞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钢绞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钢绞线是由多根钢丝绞合而成的产品,有多种类型,如常用于架空导线的镀锌钢绞线、用于桥梁的预应力钢绞线、用于光缆加强的镀锌钢绞线等,钢绞线的连接结构一般存在连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在长时间的高强度拉力下钢绞线连接处容易松动,给实际使用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必要的麻烦,并且现有的钢绞线连接装置操作复杂,连接两个钢绞线时占用很长时间,影响施工进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钢绞线连接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钢绞线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钢绞线连接装置,包括方形筒,所述方形筒内部两端处分别对称固定设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之间的方形筒内形成独立密封空间,两个支撑板相对一侧中央处分别开设有锥形孔,所述支撑板另一侧中央处固定有定位筒,所述定位筒与锥形孔连通,所述定位筒顶部螺接有锁紧螺栓,所述方形筒内部中央处设有弹簧筒,所述弹簧筒两端处分别通过连接杆与方形筒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筒内对称滑动设有两个转盘,所述转盘在弹簧筒内旋转设置,两个转盘之间固定设有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弹簧筒内,两个转盘另一端面上分别固定有转轴,两个转轴分别伸出弹簧筒两端固定有挡圈,所述转轴与弹簧筒接触处旋转滑动连接,两个挡圈另一端面上固定有螺纹杆,两个螺纹杆另一端分别穿透方形筒内顶部与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螺纹杆与方形筒接触处滑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上固定套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贴合设置在方形筒内壁上,两个螺纹杆上分别对称套有套筒,所述螺纹杆上设置在限位圈与挡圈之间,所述套筒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套筒两侧分别对称固定有第一固定块,所述弹簧筒两侧分别对称设有方形滑板,所述方形滑板设置在方形筒内并与其内壁贴合滑动连接,所述方形滑板侧壁中央处开设有通孔,两个方形滑板相对侧壁上分别对称固定有两个固定块,两个固定块对称设置在通孔上端处和下端处,同一个方形滑板侧壁上的两个固定块分别通过连杆与两个套筒同一侧的两个第一固定块铰接连接,所述方形滑板另一侧壁上开设有两个t形滑槽,两个t形滑槽对称设置在通孔上端处和下端处,两个t形滑槽内分对称别滑动设有t形滑块,所述t形滑块与t形滑槽靠近通孔一端处之间固定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t形滑槽内,两个t形滑块侧端分别伸出两个t形滑槽固定有连接块,两个连接块相对一端上分别固定有弧形板,两个弧形板内弧面相对设置,且弧形板内弧面上为波纹状凹凸面,所述弧形板外弧面设置成锥形面,且弧形板设有锥形面一端伸入锥形孔内,所述弧形板的锥形面与锥形孔内部锥形面相匹配设置,所述弧形板的锥形面与锥形孔内壁贴合滑动设置。

优选的,所述锥形孔的小口径一端直径与定位筒的内径相同,且定位筒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和弹簧均为压簧。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弧形板和锥形孔配合设置,拧动两个把手即可达到便捷的夹紧固定锥形孔内穿过的钢绞线的目的,而且由于弧形板内弧面为波纹状凹凸面,所以加大了弧形板内弧面与钢绞线之间的摩擦力度,进而有效的避免了钢绞线被两个弧形板夹紧处容易松动的问题,并且通过定位筒和锁紧螺栓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钢绞线连接处的稳定性,当钢绞线长时间在高强度拉力下,钢绞线在锥形孔内的连接端会或多或少受到拉力,这时由于弧形板内弧面波纹状凹凸面的设置,两个弧形板还是会紧紧的咬合锥形孔内的钢绞线同步受力,这样两个弧形板会在拉力作用下继续向锥形孔小口径一端伸入,进而两个弧形板之间的间距减小,相对的夹紧力度进一步提升,从而这时两个弧形板可以把钢绞线收到的拉力转化成夹紧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加紧力度以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方形筒1、支撑板2、锥形孔3、定位筒4、锁紧螺栓5、弧形板6、连接块7、方形滑板8、t形滑槽9、t形滑块10、第一弹簧11、固定块12、弹簧筒13、转盘14、弹簧15、转轴16、挡圈17、螺纹杆18、把手19、套筒20、第一固定块21、连杆22、连接杆23、限位圈24、通孔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型钢绞线连接装置,包括方形筒1,所述方形筒1内部两端处分别对称固定设有支撑板2,两个支撑板2之间的方形筒1内形成独立密封空间,两个支撑板2相对一侧中央处分别开设有锥形孔3,所述支撑板2另一侧中央处固定有定位筒4,所述定位筒4与锥形孔3连通,所述定位筒4顶部螺接有锁紧螺栓5,所述方形筒1内部中央处设有弹簧筒13,所述弹簧筒13两端处分别通过连接杆23与方形筒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筒13内对称滑动设有两个转盘14,所述转盘14在弹簧筒13内旋转设置,两个转盘14之间固定设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设置在弹簧筒13内,两个转盘14另一端面上分别固定有转轴16,两个转轴16分别伸出弹簧筒13两端固定有挡圈17,所述转轴16与弹簧筒13接触处旋转滑动连接,两个挡圈17另一端面上固定有螺纹杆18,两个螺纹杆18另一端分别穿透方形筒1内顶部与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把手19,所述螺纹杆18与方形筒1接触处滑动连接,所述螺纹杆18上固定套有限位圈24,所述限位圈24贴合设置在方形筒1内壁上,两个螺纹杆18上分别对称套有套筒20,所述螺纹杆18上设置在限位圈24与挡圈17之间,所述套筒20与螺纹杆18螺纹连接,所述套筒20两侧分别对称固定有第一固定块21,所述弹簧筒13两侧分别对称设有方形滑板8,所述方形滑板8设置在方形筒1内并与其内壁贴合滑动连接,所述方形滑板8侧壁中央处开设有通孔25,两个方形滑板8相对侧壁上分别对称固定有两个固定块12,两个固定块12对称设置在通孔25上端处和下端处,同一个方形滑板8侧壁上的两个固定块12分别通过连杆22与两个套筒20同一侧的两个第一固定块21铰接连接,所述方形滑板8另一侧壁上开设有两个t形滑槽9,两个t形滑槽9对称设置在通孔25上端处和下端处,两个t形滑槽9内分对称别滑动设有t形滑块10,所述t形滑块10与t形滑槽9靠近通孔25一端处之间固定设有第一弹簧11,所述第一弹簧11设置在t形滑槽9内,两个t形滑块10侧端分别伸出两个t形滑槽9固定有连接块7,两个连接块7相对一端上分别固定有弧形板6,两个弧形板6内弧面相对设置,且弧形板6内弧面上为波纹状凹凸面,所述弧形板6外弧面设置成锥形面,且弧形板6设有锥形面一端伸入锥形孔3内,所述弧形板6的锥形面与锥形孔3内部锥形面相匹配设置,所述弧形板6的锥形面与锥形孔3内壁贴合滑动设置。

所述锥形孔3的小口径一端直径与定位筒4的内径相同,且定位筒4的内径与通孔25的直径相同。

所述第一弹簧11和弹簧15均为压簧。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两个把手19同步顺时针方向拧动两个螺纹杆18,使得两个套筒20分别向两个限位圈24方向移动,这样两个套筒20可以通过四个连杆22同步拉动两个方形滑板8相互靠近,方形滑板8相互靠近时,锥形孔3内的两个弧形板6分别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力下顺着锥形孔3的内斜面向外扩张,之所以让锥形孔3内的两个弧形板6向外扩张,是为了方便的把钢绞线连接端插入,同样为了钢绞线连接端的插入,把两个锁紧螺栓5也拧松点,做好以上工作后,便可以分别把两个钢绞线的连接端分别从本装置两侧的两个定位筒4对向插入本装置内,当钢绞线的连接端通过定位筒4进入方形筒1内时,会依次穿过锥形孔3、两个弧形板6之间以及通孔25后最后顶到弹簧筒13侧壁,当钢绞线顶到弹簧筒13侧壁后,在通过两个把手19同步逆时针方向拧动两个螺纹杆18,使得两个套筒20分别向两个挡圈17方向靠近,这样两个套筒20可以通过四个连杆22同步推动两个方形滑板8向两侧移动,方形滑板8向两侧移动时,锥形孔3内斜面会挤压其内的两个弧形板6相互靠近,进而便捷的达到夹紧固定锥形孔3内穿过的钢绞线的目的,而且由于弧形板6内弧面为波纹状凹凸面,所以加大了弧形板6内弧面与钢绞线之间的摩擦力度,进而有效的避免了钢绞线被两个弧形板6夹紧处容易松动的问题,随后便可以通过扳手拧紧锁紧螺栓5,把定位筒4内穿过的钢绞线进一步加固固定,进一步提高了钢绞线连接处的稳定性,当钢绞线长时间在高强度拉力下,钢绞线在锥形孔3内的连接端会或多或少受到拉力,这时由于弧形板6内弧面波纹状凹凸面的设置,两个弧形板6还是会紧紧的咬合锥形孔3内的钢绞线同步受力,这样两个弧形板6会在拉力作用下继续向锥形孔3小口径一端伸入,进而两个弧形板6之间的间距减小,相对的夹紧力度进一步提升,从而这时两个弧形板6可以把钢绞线收到的拉力转化成夹紧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加紧力度以及稳定性,防止了钢绞线受到高强度力度时从本装置上脱离,此过程中,两个弧形板6在拉力作用下继续向锥形孔3小口径一端伸入时,两个弧形板6或多或少会通过t形滑块10拉动方形滑板8,为了不限制方形滑板8向支撑板2方向移动,因此设置了弹簧筒13,这样两个弧形板6拉动方形滑板8时,方形滑板8可以通过连杆22拉动两个螺纹杆18向弹簧筒13方向移动,这时弹簧筒13内的弹簧15会受力被压缩,所以弹簧筒13给两个螺纹杆18提供了一定的相对移动空间,以此配合两个弧形板6在拉力作用下向锥形孔3小口径一端伸入的过程。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