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4562发布日期:2020-11-20 09:5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成熟,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型钢混凝土(src)结构,即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设置型钢而构成的组合,它可以使在同样的构件截面条件下,构件的抗变形能力更强,抗震性能更好,延性比钢筋砼结构明显提高,因此,型钢柱在超高层项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内置型钢柱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固定,一般地,内置型钢柱柱脚做法为在底板底标高处下挖700mm的深坑并浇筑混凝土做为型钢柱基础,钢柱埋板通过预埋锚栓与基础固定,钢柱柱脚板通过螺栓与底部埋板连接,柱脚板与埋板间缝隙通过c40无收缩细石混凝土或铁屑砂浆来填充。

然而,上述柱脚板与埋板间缝隙通过c40无收缩细石混凝土或铁屑砂浆来填充,钢柱的精准定位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钢柱精准定位得不到保证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保证定位精准的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

一种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包括:

柱脚基础,开设有基坑,所述基坑内铺设有固定网;

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固定网连接,另一端穿过预埋钢板并与所述预埋钢板连接;

柱脚板,与所述预埋钢板平行设置,所述柱脚板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杆穿出所述预埋钢板后穿过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柱脚板连接;

其中,所述预埋钢板与所述柱脚板之间填充有浆料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柱脚板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调节件分别位于所述柱脚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紧固件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为锚栓,所述调节件和所述紧固件均开设有孔洞,所述孔洞内设有与所述螺栓匹配的螺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以所述柱脚板的中心对称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包括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脚板在所述预埋钢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预埋钢板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内置型钢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柱脚基础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对称设置在所述内置型钢柱的两侧。

上述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在应用时,通过柱脚板与预埋钢板连接,实现内置型钢柱的固定。通过在基坑内铺设固定网,使得连接杆可以根据内置型钢柱的位置选择相应的连接点与固定网连接,方便连接杆的定位,提高了钢柱就位的精准度。同时,在预埋钢板与柱脚板直接填充浆料层,加强了预埋钢板与柱脚板的密实度,降低了钢柱偏位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平精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的正视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包括柱脚基础10、连接杆12、预埋钢板14和柱脚板16。柱脚基础10开设有基坑100,所述基坑100内铺设有固定网102;连接杆12一端与所述固定网102连接,另一端穿过预埋钢板14并与所述预埋钢板14连接;柱脚板16与所述预埋钢板14平行设置,所述柱脚板16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杆12穿出所述预埋钢板14后穿过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柱脚板16连接;所述预埋钢板14与所述柱脚板16之间填充有浆料层18。

上述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在应用时,通过柱脚板16与预埋钢板14连接,实现内置型钢柱2的固定。通过在基坑100内铺设固定网102,使得连接杆12可以根据内置型钢柱2的位置选择相应的连接点与固定网102连接,方便连接杆12的定位,提高了钢柱2就位的精准度。同时,在预埋钢板14与柱脚板16直接填充浆料层18,加强了预埋钢板14与柱脚板16的密实度,降低了钢柱2偏位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平精准度。

柱脚基础10是用于为钢柱2的固定提供基础,当钢柱2的固定位置确定后,根据钢柱2待固定的位置开挖基坑100,基坑100施工完成后,在基坑100内铺设固定网102。固定网102是用于和连接杆12连接,连接杆12可以根据钢柱2待固定的位置选择与相应位置的固定网102连接,提高了钢柱2就位的精准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为锚栓,固定网102为直径为10mm,间距为150mm的单层双向钢筋网片。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包括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基坑100底部的钢筋网片连接,第一连接段平行于钢筋网片,使得第一连接段与钢筋网片有着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实现第一连接段与钢筋网片有多个连接点,提高了连接杆12与钢筋网片的连接强度。其中,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之间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第一连接段可以与第二连接段垂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与固定网102为焊接连接。

连接杆12通过与固定网102焊接以实现初步定位,然后将连接杆12与预埋钢板14连接,其中,连接杆12自预埋钢板14的下部穿入预埋钢板14并伸出预埋钢板14外。预埋钢板14是用于和内置型钢柱2的柱脚板16连接,进而实现钢柱2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预埋钢板14与连接杆12为焊接连接,预埋钢板14与连接杆12焊接前应通过经纬仪进一步准确定位后,方可施焊,以保证钢柱2定位的精准性。

柱脚板16开设有连接孔,伸出预埋钢板14外的连接杆12自柱脚板16的下部穿入柱脚板16并伸出柱脚板16,即,连接杆12一端与固定网102连接,另一端从下自上依次穿过预埋钢板14和柱脚板16。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柱脚板16在预埋钢板14上的投影位于预埋钢板14内。即,预埋钢板14的面积要大于柱脚板16的面积,当钢柱2固定后,可以分散施加在预埋钢板14上力。在本实施例中,预埋钢板14和柱脚板16的形状均为方形,预埋钢板14的边长比柱脚板16的边长宽300mm。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个连接杆12以柱脚板16的中心对称设置。即,在柱脚板16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两个连接孔分别位于柱脚板16的相对两侧。设置多个连接杆12,可以提高连接的强度,有利于增强钢柱固定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还包括调节件20,连接杆12通过调节件20与柱脚板16连接。调节件20可以调整柱脚板16在连接杆12上的连接位置,进而调节钢柱2的定位精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为螺栓,调节件20为调整螺母,调整螺母与螺栓匹配。通过调整两个连接杆12上的两个调整螺母,可以调整钢柱2的垂直度。例如,当钢柱2未达到设定的垂直度时,可以转动调整螺母,使其沿着螺栓向上移动或者向下移动,进而改变柱脚板16的水平度,从而调整钢柱2垂直度。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还包括紧固件22,紧固件22与调节件20分别位于柱脚板16的相对两侧,紧固件22与连接杆12连接。紧固件22用于加强预埋钢板14与连接杆12的连接。如图1所示,调节件20位于柱脚板16的下方,紧固件22位于柱脚板16的上方,当调节件20与紧固件22与连接杆12固定后,便可以将预埋钢板14固定在调节件20与紧固件22之间,进而实现钢柱2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为锚栓,紧固件22为双螺母,双螺母内设有与锚栓匹配的螺纹。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还包括支撑杆24,支撑杆24一端与内置型钢柱2连接,另一端与柱脚基础10连接。支撑杆24、钢柱2以及柱脚基础10形成三角形结构,可以提高钢柱2固定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24对称设置在内置型钢柱2的两侧。支撑杆24为l75*5的等边角钢,与钢柱2为焊接连接。

在预埋钢板14与柱脚板16之间填充有浆料层18,浆料层18是用于填实预埋钢板14与柱脚板16之间的缝隙,加强预埋钢板14与柱脚板16之间的密实度,减小钢柱2偏位的可能性,提高水平精准度。在本实施例中,浆料层18的材料为c40无收缩灌浆料,

以下将对上述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的应用施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一实施例的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的应用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0,在柱脚基础10处进行开挖并形成基坑100,在所述基坑100内铺设固定网102。土方开挖至底板底标高后,定位放线,开挖柱脚基础10土方,形成基坑100。其中,基坑100为放坡开挖,坡脚为45°,深度为300mm,底边宽度为内置型钢柱2宽度+800mm,即,左右两侧各加400mm。接着,基础垫层施工,其中基础垫层的厚度为150mm。然后,卷材防水及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厚度为700mm。需要说明的是,放坡开挖、基础垫层的施工以及卷材防水及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均为本领域常规做法,此次不再赘述。当上述施工完成后,在基坑100内布设固定网10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网102为直径为10mm,间距为150mm的单层双向钢筋网片。

步骤s302,根据所述内置型钢柱2的固定位置将连接杆12与固定网10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为锚栓。锚栓通过钢筋网片焊接初步固定定位,同时,锚栓应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以穿过预埋钢板14和柱脚板16。

步骤s304,将所述连接杆12穿过预埋钢板14并与所述预埋钢板14连接。连接杆12与预埋钢板14焊接连接,并自预埋钢板14的下方穿入并伸出预埋钢板14外,预埋钢板14焊接前应通过经纬仪进一步准确定位后,方可施焊。

步骤s306,将所述柱脚基础10进行混凝土浇筑。对钢柱柱脚基坑100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时注意成品保护,严禁破坏预埋钢板14,在浇筑过程中保持对预埋钢板14平面定位的测试,保证定位精度。

步骤s308,吊装所述内置型钢柱2,使所述连接杆12穿过柱脚板16并与所述柱脚板16连接,实现内置型钢柱2的固定。在吊装过程中通过经纬仪校准垂直度,并通过支撑杆24予以临时固定。钢柱通过柱脚板16与预埋钢板14连接,进而实现固定安装。在本实施例中,钢柱2为长度约为2800mm的基础节钢柱。

步骤s310,在所述预埋钢板14与所述柱脚板16之间填充浆料,完成固定所述内置型钢柱2的施工。在钢柱2吊装到位后,柱脚板16与预埋钢板14之间的缝隙通过无收缩灌浆料填实,提高水平精准度。

上述内置型钢柱固定系统1的应用施工方法使得钢柱基础深坑由700mm变为300mm,省去基坑支护措施,减小了工作量,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同时,在基坑内设置钢筋网片方便了锚栓定位,提高了钢柱就位的精准度。另外,在预埋钢板14和柱脚板16之间采用灌浆料填实,加强了预埋钢板14与柱脚板16的密实度,减小钢柱2偏位的可能性,提高了钢柱2定位的水平精准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