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型双向板和双向楼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1104发布日期:2020-09-01 16:54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型双向板和双向楼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oft楼层楼板,尤指一种压型双向板和该压型双向板所制的双向楼板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有时候需要对层高较高(一般大于或者等于4.2m)的楼层增设内部夹层,以便于在原本一层的空间内做出两层或局部两层的空间。

传统的夹层结构做法一般为先布置钢梁,然后浇筑混凝土或铺设预制板材。这类做法的缺点很明显,由于混凝土重量较重,钢梁较大,夹层本身的厚度较厚。对于将一层做成两层的空间来说,结构层所占用的厚度对夹层净高的影响将会非常显著,因此常规的夹层做法难以满足净高要求,一种新的夹层做法有待提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夹层板的跨中设置支撑,使其成为双向板,从而整个夹层双向受力,减小了板的跨度,增加了承担集中荷载的结构截面惯性矩,进一步减小集中荷载引起的挠度。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型双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压型板和支撑件,多个所述压型板并排而设,所述支撑件沿多个所述压型板的并排方向而设于多个所述压型板上,使其成为四边支撑的双向板。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型双向板,采用压型钢板直接受力来取代传统钢结构夹层的钢梁加铺板受力的方式,大大节省了造价和施工时间,在较薄板厚的前提下,能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件为二钢板带,分别垂直贴设于多个并排的所述压型板的顶面和底面。

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件为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穿设串联于多个所述压型板的板跨。

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梯形棱台的二侧壁板和所述支撑板体上分别开设有位置对应的穿孔,所述支撑梁通过所述穿孔穿设串联多个所述压型板。

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梯形棱台的截面呈上窄下宽状。

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板体与所述梯形棱台之间还有一水平板体,所述水平板体的水平标高与所述梯形棱台的底部水平标高一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向楼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的压型双向板、静音垫和装饰面层,所述装饰面层设于所述压型双向板上,所述静音垫垫设于所述压型双向板与所述装饰面层之间。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本楼板可以在干法施工条件下,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夹层的安装,既能规避国内夹层施工湿作业所产生的问题,又能使施工工期尽可能缩短,从而节省施工量和人工费,具有现场施工简单方便、施工速度快和造价低等优点。另外相对传统梁板结构体系,本楼板的厚度具有明显优势。

本实用新型双向楼板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型双向板通过角钢安装于外部建筑结构,所述角钢的竖侧安装于所述外部建筑结构上,所述压型双向板搭设安装于所述角钢的横侧。

本实用新型双向楼板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型双向板的端部设有用于排线的排线管。

本实用新型双向楼板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排线管被隐蔽覆盖于所述装饰面层之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型板的断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型板的连接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一种分层断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另一种分层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向楼板系统与钢梁的连接节点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向楼板系统与混凝土圈梁或构造柱的连接节点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设置横向钢板带的平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设置横向支撑梁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施例旨在于提供一种压型双向板,减小集中荷载引起的挠度,具体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压型板和支撑件,多个压型板并排而设,支撑件沿多个压型板的并排方向而设于多个压型板上,使其成为四边支撑的双向板。其中压型板1由基板在中心线处压制形成一梯形棱台11,基板的两条侧边向上弯折形成一支撑板体12,支撑板体12的顶部面向梯形棱台11弯折形成一支托板体,支托板体的水平标高与梯形棱台11的顶部水平标高一致,相邻的压型板1的支撑板体12贴合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压型夹层钢板直接受力来取代传统钢结构夹层的钢梁101加混凝土楼板受力的方式,大大节省了造价和施工时间,在较薄板厚的前提下,能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并且在夹层板的跨中设置支撑,使其成为双向板,整个夹层双向受力,减小了板的跨度,进一步减小集中荷载引起的挠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压型双向板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为了使压型板1之间实现更好地安装或是组装,压型板1之间如图1所示,通过螺栓2过孔连接,螺栓2的过孔连接位置在相连的压型板1的支撑板体12上。如此设计使压型板1能够在工厂预制,然后现场组装,提供了效率和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的设置方式有两种:

一、请参阅图3和图7,支撑件为二钢板带31,分别贴设于多个并排的压型板1的顶面和底面。贴设的位置在于压型板1的中线,跨向设置,设置的方式可为焊接。由于压型板1(压型钢板)有斜向侧壁板15,正好可以形成桁架效应,上下钢板带31分别相当于桁架的上下弦,侧壁板15是桁架的斜腹杆,从而集中荷载可以沿着垂直于板肋的方向分散,相比纯粹的单向板大大降低了挠度。

二、请参阅图4和图8,支撑件为支撑梁32,支撑梁32穿设串联于多个压型板1的板跨。在压型钢板跨中设置一道垂直于板边的钢梁101,同样可以实现将荷载分散到相邻板带的功能。具体的,梯形棱台11的二侧壁板15和支撑板体12上分别开设有位置对应的穿孔,支撑梁32通过穿孔穿设串联多个压型板1。梯形棱台11的截面呈上窄下宽状。支撑板体12与梯形棱台11之间还有一水平板体14,水平板体14的水平标高与梯形棱台11的底部水平标高一致。需要表明的,一般压型钢板的跨度在3-3.6m,故只在压型钢板的跨中做一道横向支撑以达到双向板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向楼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的压型双向板、静音垫6和装饰面层4,装饰面层4设于压型双向板上,静音垫6垫设于压型双向板与装饰面层4之间。本楼板可以在干法施工条件下,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夹层的安装,既能规避国内夹层施工湿作业所产生的问题,又能使施工工期尽可能缩短,从而节省施工量和人工费,具有现场施工简单方便、施工速度快和造价低等优点。另外相对传统梁板结构体系,本楼板的厚度具有明显更薄,荷载受力更大。

作为材料的优选,装饰面层4为复合木地板,静音垫6为ixpe静音垫6,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压型双向板的底部面向屋内空间的一面还有防火石膏板吊顶5。

作为本实用新型双向楼板系统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压型双向板通过角钢8安装于外部建筑结构,角钢8的竖侧通过化学螺栓92安装于外部建筑结构上,压型双向板搭设安装于角钢8的横侧。

一般的,loft建筑房屋中,外部建筑多为钢梁101、混凝土圈梁或构造柱102。对此请请参阅图5和图6。压型钢板通过角钢8与矩形钢梁101连接。复合木地板或其他装饰面层4和ixpe静音垫6穿过钢梁101顶端。压型钢板的顶面与钢梁101的顶面齐平。压型钢板与角钢8采用自钻螺丝91或者现场点焊,角钢8与矩形钢梁101现场焊接或工厂焊接。角钢8的一边紧贴梁的侧面固定;角钢8的另一边紧贴在压型钢板的底面。

如图6所示,复合木地板或其他装饰面层4和ipxe静音垫6与混凝土结构边缘顶齐。压型钢板与角钢8采用自钻螺丝91或者现场点焊,角钢8通过化学锚栓92与混凝土圈梁或构造柱102连接。

如图3所示,该做法是在原有轻质建筑夹层系统的基础上,在压型钢板的上下表面各铺设一层宽200mm的钢板,钢板与压型钢板采用焊接连接。

如图4所示,该做法是在原有轻质建筑夹层系统的基础上,在压型钢板的横轴线上对压型钢板开孔,并设置60*60的方管钢梁101,钢梁101可与压型钢板向下开孔的卷边焊接连接。

如图3、4所示,两种横向支撑做法均设置在板的跨中,两种做法均减小了板的跨度,并减小了变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双向楼板系统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压型双向板的端部17设有用于排线的排线管7。在压型钢板的端部17冲孔,以便管线通过。

进一步的,角钢8与混凝土圈梁或构造柱102相连的一边,方向向上,藏于夹层板的内部。更进一步的,可将角钢8隐藏于外部建筑,例如构造柱102的装饰腻子层内,以及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圈梁或构造柱102连接处角钢8置于整个夹层板内部,并被腻子涂抹隐藏以达到美观的效果。即排线管7被隐蔽覆盖于装饰面层4之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压型钢板作为主要受力构件,按照双向板的受力方式,两端搭在矩形封边梁的侧边或者混凝土结构上,横向则通过布置跨中的钢板或者钢梁进行传力,来形成双向导荷的传力特征。

压型钢板端部冲孔用来布置管线,以及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圈梁或构造柱连接处角钢置于整个夹层板内部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压型钢板端部冲孔走管线方便了垂直压型钢板铺设方向的各种管线的铺设;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圈梁或构造柱连接的角钢方向向上,在满足受力要求的同时,可以包裹在建筑粉刷面层内,使表面整洁美观。

该轻质双向楼板系统可以在干法施工条件下,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夹层的安装,既能规避国内夹层施工湿作业所产生的问题,又能使施工工期尽可能缩短,从而节省施工量和人工费,具有现场施工简单方便、施工速度快和造价低等优点。另外相对传统梁板结构体系,本轻质建筑夹层系统的厚度具有明显优势。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