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及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6003发布日期:2020-05-26 16:32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及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住宅的套内使用面积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现有技术中,建筑物的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包括外叶墙、内叶墙以及形成于外叶墙与内叶墙之间的空腔,通常,外叶墙与上下混凝土楼板外挂式连接,整个外叶墙均占用额外空间,致使外围护墙体系统的厚度较大,套内使用面积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及建筑结构,用于改善外叶墙与上下混凝土楼板外挂式连接,整个外叶墙均占用额外空间,致使墙厚较大,套内使用面积较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包括:

主体单元,包括第一楼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楼板下方的钢梁和位于所述钢梁下方的第二楼板;

外围护墙体系统,包括外叶墙,所述外叶墙包括墙板和位于所述墙板内侧并与所述墙板连接的支撑架,其中,所述墙板位于所述第一楼板的外侧,所述墙板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楼板的外侧,所述支撑架的顶端与所述钢梁的下翼缘连接,且所述支撑架在所述第一楼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钢梁在所述第一楼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支撑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楼板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中,外叶墙的支撑架在第一楼板上的正投影与钢梁在第一楼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外叶墙的支撑架至少部分内嵌于钢梁下方。如此一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外叶墙占用的额外空间、减小外围护墙体系统的厚度,从而增大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的建筑结构的套内使用面积和得房率。

可选地,所述墙板的顶端通过第一角钢与所述第一楼板连接,所述第一角钢的一个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楼板的顶端,另一个侧壁连接于所述墙板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角钢与所述墙板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长圆孔,所述第一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角钢的棱,所述第一角钢与所述墙板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长圆孔中的螺栓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角钢与所述第一楼板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四长圆孔,所述第四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角钢的棱,所述第一角钢与所述第一楼板通过穿设于所述第四长圆孔中的膨胀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墙板包括本体和形成于所述本体上、用于与所述第一角钢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角钢所在的一侧凸出;

所述连接部中设有预埋螺栓,所述墙板通过所述预埋螺栓与所述第一角钢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通过第二角钢与所述钢梁的下翼缘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角钢的一个侧壁与所述钢梁的下翼缘连接,另一个侧壁连接于所述支撑架的内侧,且所述支撑架的顶端与所述下翼缘之间间隔有设定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钢与所述支撑架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长圆孔,所述第二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角钢的棱,所述第二角钢与所述支撑架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二长圆孔中的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楼板通过第三角钢连接,其中,所述第三角钢与所述第二楼板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三长圆孔,所述第三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角钢的棱,所述第三角钢与所述第二楼板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长圆孔中的膨胀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钢梁下方连接有钢支撑结构。

可选地,所述钢支撑结构包括斜撑、人字撑、k型撑、v型撑和x型撑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设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至少能够达到上述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所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外叶墙占用的额外空间、减小外围护墙体系统的厚度,从而增大建筑结构的套内使用面积和得房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的立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另一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主体单元;11-第一楼板;12-钢梁;13-第二楼板;20-外围护墙体系统;21-外叶墙;211-墙板;2111-本体;2112-连接部;212-支撑架;22-内叶墙;23-钢柱;30-第一角钢;40-预埋螺栓;50-第二角钢;60-第三角钢;70-钢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包括:

主体单元10,包括第一楼板11、连接于第一楼板11下方的钢梁12和位于钢梁下方的第二楼板13;通常,第一楼板11与第二楼板13正对。

外围护墙体系统20,包括外叶墙21,外叶墙21包括墙板211和位于墙板211内侧并与墙板211连接的支撑架212,其中,墙板211位于第一楼板11的外侧,墙板211的顶端连接于第一楼板11的外侧,支撑架212的顶端与钢梁12的下翼缘连接,且支撑架212在第一楼板11上的正投影与钢梁12在第一楼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支撑架212的底端与第二楼板13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中,外叶墙21的支撑架212在第一楼板11上的正投影与钢梁12在第一楼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外叶墙21的支撑架212至少部分内嵌于钢梁12下方。如此一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外叶墙21占用的额外空间、减小外围护墙体系统20的厚度,从而增大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的建筑结构的套内使用面积和得房率。

具体地,第一楼板11可以为混凝土楼板,钢梁12可以为工字梁,墙板211可以为grc(glassfiberreinforcedcement,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墙板或者uhpc(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超高性能混凝土)墙板等,支撑架212可以为镀锌钢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q235b,镀锌钢架钢材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镀锌钢架的钢材可选用角钢、槽钢或c型钢等。

具体设置上述外围护墙体系统20时,外围护墙体系统20可以包括位于外叶墙21内侧并与外叶墙21之间形成有空腔的内叶墙22以及位于内叶墙22与外叶墙21之间空腔中的钢柱23,其中,内叶墙22可以为常规的内围护墙体,例如:轻钢龙骨内墙、条板内墙或砌块内墙等。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内叶墙22的顶端与第一楼板11连接,且内叶墙22朝向建筑结构室内的表面与钢柱23在同一侧的防火涂料平齐。钢梁12的宽度通常小于钢柱23在同一方向上的尺寸,且安装时钢梁12朝向室外的一侧通常与钢柱23朝向室外的一侧平齐,内叶墙22朝向建筑结构室内的表面与钢柱23表面在同一侧的防火涂料平齐,直通做到第一楼板11,将钢梁12包裹,能够起到不露梁、不露柱的室内装修效果。当然,在其他技术方案中,根据实际需要,外围护墙体系统20也可以露梁、露柱。

支撑架212与墙板211连接,一种具体技术方案中,墙板211与支撑架212可以在工厂加工制作成装配式结构,运输至现场后吊装至相应位置,进行支撑架212与钢梁12的连接,安装完毕后,在墙板211与支撑架212之间喷涂保温材料进行墙体保温施工。支撑架212在第一楼板11上的正投影与钢梁12在第一楼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支撑架212可以部分内嵌于钢梁12的下方,也可以完全嵌于钢梁12的下方。

如图4所示,具体设置上述墙板211时,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墙板211的顶端通过第一角钢30与第一楼板11连接,具体地,第一角钢30的一个侧壁连接于第一楼板11的顶端,另一个侧壁连接于墙板211的内侧。

墙板211的顶端通过第一角钢30与第一楼板11连接,在传统外挂式外围护墙体系统20与上下层楼板的四个点支撑式连接的基础上,增加钢梁12下的连接点(钢梁12与支撑架212之间的连接点),减小了单个连接点的受力,且连接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安装时,墙板211的位置调节更加方便,第一角钢30与墙板211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长圆孔,第一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角钢30的棱,第一角钢30与墙板211通过穿设于第一长圆孔中的螺栓连接。

为了使得墙板211与第一楼板之间安装距离的调整更方便,可选地,第一角钢与第一楼板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四长圆孔,第四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角钢的棱,第一角钢与第一楼板通过穿设于第四长圆孔中的膨胀螺栓连接。

请继续参照图4,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墙板211包括本体2111和形成于本体2111上、用于与第一角钢30连接的连接部2112,连接部2112朝向第一角钢30所在的一侧凸出。连接部2112中设有预埋螺栓40,墙板211通过预埋螺栓40与第一角钢30连接。

墙板211通过预埋螺栓40与第一角钢30连接,使得连接墙板211与第一角钢30时,操作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第一楼板11朝向第一角钢30的一端局部内退,以为预埋螺栓40的拧紧和调位预留施工空间。施工完毕后,进行岩棉塞缝防火处理。

具体设置上述支撑架212时,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支撑架212通过第二角钢50与钢梁12的下翼缘连接,其中,第二角钢50的一个侧壁与钢梁12的下翼缘连接,另一个侧壁连接于支撑架212的内侧,且支撑架212的顶端与下翼缘之间间隔有设定距离,上述设定距离可以根据设计和施工情况确定。

支撑架212的顶端与下翼缘之间间隔设定距离,提高了结构的容错能力,使得支撑架212的设置更为灵活,适应性也更强。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支撑架212与钢梁12连接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第二角钢50与支撑架212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长圆孔,第二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角钢50的棱,第二角钢50与支撑架212通过穿设于第二长圆孔中的螺栓连接。

作为一种替换方式,第二角钢50也可以与支撑架212焊接连接。

如图5所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支撑架212与第二楼板13通过第三角钢60连接,为了使得支撑架212与第二楼板13连接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第三角钢60与第二楼板13连接的侧壁上设有第三长圆孔,第三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三角钢60的棱,第三角钢60与第二楼板13通过穿设于第三长圆孔中的膨胀螺栓连接。

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中,钢梁12下方可以连接有钢支撑结构70,外叶墙21与内叶墙22之间地空腔能够为钢支撑结构70的占位提供空间。

可选地,钢支撑结构70包括斜撑、人字撑、k型撑、v型撑和x型撑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外叶墙21和内叶墙22将钢柱23、钢梁12以及钢支撑结构70包裹在内。局部取消支撑架212,并将支撑架212至少部分内嵌于钢梁12下部,作为外围护墙体系统上部的主要连接点,减小了外围护墙体系统的厚度;墙板211上端做板端局部加厚,并预埋螺栓40,与第一楼板11通过第一角钢30连接,作为外围护墙体系统上端辅助连接点,能够保障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结构的可靠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角钢的棱是指第一角钢两个侧壁相交处的棱,第二角钢的棱是指第二角钢两个侧壁相交处的棱,第三角钢的棱是指第三角钢两个侧壁相交处的棱。

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可以用于装配式整间板墙板体系外围护墙体系统与钢结构的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设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至少能够达到上述外围护墙体系统与主体单元的连接节点所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增大建筑结构的套内使用面积和得房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到的建筑结构可以为住宅但不限于为住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