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3849发布日期:2020-05-19 20:33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



背景技术:

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混凝土通常需要分段浇筑。

但是,因为先浇筑的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在先浇筑的混凝土与在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会存在一个结合面,从而使得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容易存在施工缝,进而容易使得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的粘接力受到削弱,甚至可能会导致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的施工缝容易开裂,进而容易影响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包括:

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多个第一连接段、多个第二连接段,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段完全置于第一混凝土层中,多个所述第三连接段完全置于第二混凝土层中,所述第一连接段贯穿第一混凝土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层的结合面,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多个凸起段。

优选的是,其中,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竖直连接段、多个第一平置连接段、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多个所述第一平置连接段完全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中,多个所述第二平置连接段完全置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中,所述竖直连接段贯穿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以及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结合面,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多个凸起杆。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第一连接套,其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接段的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中,所述第一连接套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竖直连接段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对应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的长度小于所述竖直连接段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竖直连接套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连接筒连接所述第一平置连接段。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第二连接套,其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接段上并位于所述二混凝土层中,所述第二连接套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竖直连接段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对应的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外螺纹的长度小于所述竖直连接段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二连接套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筒,所述第二连接筒连接所述第二平置连接段。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竖直连接段的内部设置有内空腔。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竖直连接段的上端可拆地设置有端帽,所述端帽上设置有提手环,所述端帽的底部设置有提拉杆,所述提拉杆位于所述内空腔中,并且所述提拉杆上设置有多个斜杆,所述斜杆朝向所述第二混凝土层。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减震板、减震球体、凹凸吸能板,所述减震板内设置有减震内腔,所述凹凸吸能板通过第一平置杆与所述减震板连接,所述减震球体设置在所述减震板与所述凹凸吸能板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平置杆的左端穿过所述减震球体并延伸至所述减震内腔中,所述减震内腔中设置有平隔板和第二平置杆,所述平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平置杆的上方,所述第二平置杆位于所述平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平置杆通过中间机构与所述第一平置杆可动连接,所述平隔板与所述减震内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两个支撑板,所述第一平置杆的左端穿过所述平隔板下方的支撑板,所述第二平置杆的左端穿过所述平隔板上方的支撑板,所述平隔板上设置制动机构,所述第二平置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制动机构的上端对于的启动部,所述制动机构的下端用于接触所述第一平置杆。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制动机构包括竖直t型杆、设置在所述竖直t型杆上的转盘、设置在所述竖直t型杆上的支撑弹簧,所述平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竖直t型杆对应的制动孔,所述竖直t型杆的下端穿过所述制动孔,所述竖直t型杆的下端设置有制动耐磨垫,所述制动耐磨垫与所述第一平置杆接触;

所述启动部设为直角三角板,该直角三角板的斜板面朝向所述转盘。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中间机构包括中间杆和滑套,所述中间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平置杆铰接,所述滑套设置在所述第二平置杆的右端并套在所述中间杆上。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减震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平置杆的左端连接的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辅助板、辅助弹簧和阻挡环,所述辅助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平置杆的左端与所述减震内腔滑动连接,所述辅助板的周向侧壁上行设置有凹槽,所述阻挡环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减震内腔滑动连接,所述辅助弹簧位于所述辅助板与所述减震内腔的左端之间。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减震内腔连接并位于所述辅助板的左侧。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以及连接件,其中连接件包括竖直连接段、多个第一平置连接段、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连接件上设置有多个凸起杆,凸起杆分别在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中增加了整个连接件与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的接触面积,同时,凸起杆设置有多个,这样也是增加了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的钢筋含量,大大提高了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的承载能力。

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中第一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中第一减震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包括:

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以及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包括竖直连接段4、多个第一平置连接段5、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6,多个所述第一平置连接段5完全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中,多个所述第二平置连接段6完全置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2中,所述竖直连接段4贯穿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以及所述第二混凝土层2的结合面,所述连接件3上设置有多个凸起杆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应用于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操作人员将第二混凝土层2对应的模板(未示出)搭建起来,然后浇筑第二混凝土层2,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6连接安装在竖直连接段4的下半部,操作人员将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6和竖直连接段4预埋在第二混凝土层2内,使得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6完全位于第二混凝土层2内,连接件3的二分之一位于第二混凝土层2内,待第二混凝土层2凝固后,再搭建第一混凝土层1对应的模板,将多个第一平置连接段5安装在竖直连接段4的上半部,再对第一混凝土层1进行浇筑,使得待第一混凝土层1凝固后,拆除模板对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结合面使用膨胀混凝土进行填补;其中,在连接件3上,也就是竖直连接段4、多个第一平置连接段5、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6上均设置了凸起杆7(凸起杆7为由钢筋制成),凸起杆7分别在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中增加了整个连接件3与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接触面积,同时,凸起杆7设置有多个,这样也是增加了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钢筋含量,大大提高了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承载能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发明中的分段浇筑法的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以及连接件3,其中连接件3包括竖直连接段4、多个第一平置连接段5、多个第二平置连接段6,连接件3上设置有多个凸起杆7,凸起杆7分别在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中增加了整个连接件3与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接触面积,同时,凸起杆7设置有多个,这样也是增加了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钢筋含量,大大提高了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承载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连接套8,其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接段4的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中,所述第一连接套8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竖直连接段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对应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的长度小于所述竖直连接段4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竖直连接套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筒9,所述第一连接筒9连接所述第一平置连接段5。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将第一平置连接段5安装到竖直连接段4的上半部,在竖直连接段的上半部设置了第一外螺纹,并使用第一连接套8螺纹连接在该第一外螺纹上,第一连接套8上还配设了多个第一连接筒9,第一平置连接段5与第一连接筒9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连接套8和多个第一连接筒9,在竖直连接段4上设置了第一外螺纹,这样第一连接套8连接在第一外螺纹的任一位置上,方便了操作人员调节第一平置连接段5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二连接套10,其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接段4上并位于所述二混凝土层2中,所述第二连接套10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竖直连接段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对应的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外螺纹的长度小于所述竖直连接段4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二连接套1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筒11,所述第二连接筒11连接所述第二平置连接段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将第二平置连接段6安装到竖直连接段4的下半部,在竖直连接段4的上半部设置了第二外螺纹,并使用第二连接套10螺纹连接在该第二外螺纹上,第二连接套10上还配设了多个第二连接筒11,第二平置连接段6与第二连接筒11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连接套8和多个第一连接筒9,在竖直连接段4上设置了第一外螺纹,这样第一连接套8连接在第一外螺纹的任一位置上,方便了操作人员调节第一平置连接段5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竖直连接段4的内部设置有内空腔4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竖直连接段4内设置了内空腔41,这样可以减轻整个连接件3的重量,方便操作人员安装运输。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竖直连接段4,竖直连接段4的内部设置有内空腔41,可以减轻整个连接件3的重量,方便操作人员安装运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竖直连接段4的上端可拆地设置有端帽42,所述端帽42上设置有提手环43,所述端帽42的底部设置有提拉杆44,所述提拉杆44位于所述内空腔41中,并且所述提拉杆44上设置有多个斜杆45,所述斜杆45朝向所述第二混凝土层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竖直连接段4的内部设置有内空腔41,为了增加竖直连接段与第一混凝土层1之间的连接力,在内空腔41中设计了提拉杆44,提拉杆44被端帽42连接着,当第一混凝土层1浇筑到模板(未示出)内时,操作人员将端帽42与竖直连接段4的内腔体41打开,使用提手环43将端帽42向上拉起来,使得第一混凝土层1中的混凝土从内腔体41的上端开口处流入到内腔体41中,同时操作人员将提拉杆44往复的上下提拉,这样混凝土会填充在内腔体41中,提拉杆44上设置了多个斜杆45,进一步地使得混凝土可以密实的填充在内腔体41中,这样在竖直连接段4中填充的第一混凝土层1凝固后,相对于使得第一混凝土层1填充到第二混凝土层2中,大大提高了竖直连接段4与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结合力;当然,操作人员可以将提拉杆44使用完后回收,方便后续生产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端帽42、提拉杆44、斜杆45等结构,大大提高了竖直连接段4与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结合力;另外,端帽42、提拉杆44、斜杆45可以回收再利用,方便后续生产使用,节约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减震机构12和第二减震机构30,所述第一减震机构12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减震机构30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2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减震机构12包括减震板13、减震球体14、凹凸吸能板15,所述减震板13内设置有减震内腔131,所述凹凸吸能板15通过第一平置杆16与所述减震板13连接,所述减震球体14设置在所述减震板13与所述凹凸吸能板15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平置杆16的左端穿过所述减震球体14并延伸至所述减震内腔131中,所述减震内腔131中设置有平隔板17和第二平置杆18,所述平隔板17位于所述第一平置杆16的上方,所述第二平置杆18位于所述平隔板17的上方,所述第二平置杆18通过中间机构与所述第一平置杆16可动连接,所述平隔板17与所述减震内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两个支撑板19,所述第一平置杆16的左端穿过所述平隔板17下方的支撑板19,所述第二平置杆18的左端穿过所述平隔板17上方的支撑板19,所述平隔板17上设置制动机构,所述第二平置杆18上设置有与所述制动机构的上端对于的启动部20,所述制动机构的下端用于接触所述第一平置杆1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了增加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减震能力,在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外侧面分别上配设了第一减震机构12和第二减震机构30,以第一减震机构12为例,第一减震机构12包括减震板13、减震球体14、凹凸吸能板15,外部物体碰撞到第一混凝土层1上,首先碰撞到凹凸吸能板15上,凹凸吸能板15为凹凸设计的,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并且减震球体14为橡胶的,具有较好的减震功能;在凹凸吸能板15受到撞击时,向左侧的减震板13移动,并压缩减震球体14,这样第一平置杆16向减震内腔131内移动,第一平置杆16连接着中间机构,带动第二平置杆18向右移动,第二平置杆18上的启动部20对制动机构进行推动,使得制动机构接触第一平置杆16并对第一平置杆16进行制动,这样对凹凸吸能板15、减震球体14起到制动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减震机构12和第二减震机构30,第一减震机构12和第二减震机构30配设在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外侧面上,增加了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减震能力,同时延长了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2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机构包括竖直t型杆21、设置在所述竖直t型杆21上的转盘22、设置在所述竖直t型杆21上的支撑弹簧23,所述平隔板17上设置有与所述竖直t型杆21对应的制动孔,所述竖直t型杆21的下端穿过所述制动孔,所述竖直t型杆21的下端设置有制动耐磨垫24,所述制动耐磨垫24与所述第一平置杆16接触;所述启动部20设为直角三角板,该直角三角板的斜板面朝向所述转盘2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第二平置杆18向右移动时,带动启动部20向右移动,启动部20为一直角三角板,该直角三角板的斜板面朝向转盘22,向右移动时启动部20压缩转盘22使得转盘沿启动部20的斜板面向左移动,进而将竖直t型杆21向下压缩,竖直t型杆21下端连接有制动耐磨垫24,使得制动耐磨垫24接触第一平置杆16并对第一平置杆16进行制动;当第一平置杆16向右复位时,通过中间机构使得第二平置杆18向左移动,进而启动部20离开转盘22,这样支撑弹簧23将竖直t型杆21向上抵顶起来,使得制动耐磨垫24离开第一平置杆16。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制动机构,该制动机构包括竖直t型杆21、转盘22、支撑弹簧23,该制动机构简单,适合用来对第一平置杆进行制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机构包括中间杆31和滑套32,所述中间杆3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平置杆16铰接,所述滑套32设置在所述第二平置杆18的右端并套在所述中间杆31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中间机构包括中间杆31和滑套32,中间杆31的中部连接在减震内腔131内,第一平置杆16移动时带动中间杆31向左移动,使得中间杆31的上端向右移动并带动滑套32也向右移动,进而第二平置杆18也向右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中间机构的具体结构,该中间机构包括中间杆31和滑套32,采用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第一平置杆16与第二平置杆17之间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内腔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平置杆16的左端连接的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辅助板25、辅助弹簧26和阻挡环27,所述辅助板25设置在所述第一平置杆16的左端与所述减震内腔131滑动连接,所述辅助板25的周向侧壁上行设置有凹槽28,所述阻挡环27设置在所述凹槽28内并与所述减震内腔131滑动连接,所述辅助弹簧位26于所述辅助板25与所述减震内腔131的左端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平置杆16对凹凸吸能板和减震球体的制动功能,在减震内腔的左侧设计了辅助机构,辅助机构包括辅助板25、辅助弹簧26和阻挡环27,第一平置杆16的左端连接着辅助板25,推动着辅助板25向左移动,压缩辅助弹簧26,并且辅助板25通过阻挡环27与减震内腔131的内壁滑动连接将减震内腔131左侧的空气压缩着,这样使得辅助板25和辅助弹簧26的减震吸能效果更好,也提高了第一平置杆16对凹凸吸能板15和减震球体14的制动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辅助机构,辅助机构包括辅助板25、辅助弹簧26和阻挡环27,使得辅助板25和辅助弹簧26的减震吸能效果更好,也提高了第一平置杆16对凹凸吸能板15和减震球体14的制动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阀门33,所述阀门33与所述减震内腔131连接并位于所述辅助板25的左侧。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辅助机构向减震内腔131左侧移动时,压缩减震内腔131内的空气,所以被压缩的空气需要及时排出去,所以提供了阀门33,避免压缩的空气对辅助机构产生损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阀门33以排出空气,避免压缩的空气对辅助机构产生损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