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及墙体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5763发布日期:2021-01-24 05:3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及墙体模板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墙体模板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及墙体模板。


背景技术:

[0002]
钢筋混凝土墙体施工过程中,首先进行钢筋绑扎及模板搭设工作,这就需要在墙体两侧搭设脚手架,用于模板绑扎过程中作为操作平台使用,以将对拉螺栓依次贯穿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后,再通过螺帽拧紧固定。外脚手架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由于施工人员直接站立在外脚手架上进行操作,因此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施工过程中需要搭设外脚手架,施工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不需要搭设外脚手架,施工成本低,降低安全隐患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及墙体模板。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包括:
[0005]
杆体,用于贯穿待固定的墙体模板;
[0006]
第一紧固件,设于所述杆体延伸至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外侧的第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杆体的第一端枢接,具有与所述杆体平行设置以贯穿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的第一状态,和贯穿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后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杆体垂直,以与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外侧接触固定的第二状态。
[0007]
可选地,所述第一紧固件分设在所述转轴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重量不同。
[0008]
可选地,所述第一紧固件包括相对所述转轴对称设置的两个槽体,两个所述槽体与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外侧的两个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管件适配,以与所述管件接触固定,所述第一紧固件在处于第二状态时,与位于下方的管件对应的第二部分的重量略大于与位于上方的管件对应的第一部分的重量。
[0009]
可选地,所述杆体靠近第一端设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紧固件在处于第一状态时,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容纳空间具有允许所述第一紧固件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换的开口。
[0010]
可选地,所述第一紧固件在处于第一状态时在竖直方向上沿所述杆体的径向长度不大于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杆体的径向长度。
[0011]
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杆体延伸至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内侧的第二端的第二紧固件。
[0012]
可选地,所述第二紧固件上设有允许所述杆体贯穿的通孔。
[0013]
可选地,所述杆体为螺杆,所述螺杆外侧套设有塑料套管。
[0014]
一种墙体模板,包括本发明所述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
[0015]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6]
1.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在对墙体模板进行固定时,只需将杆体和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紧固件由墙体模板的内侧水平贯穿至外侧,并将第一紧固件完全暴露后,再往回拉动杆体,由于第一紧固件通过转轴与杆体的第一端枢接,因此在拉动过程中,第一紧固件受到一定的振动,发生摆动,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绕转轴转动至与杆体垂直,直至与墙体模板外侧接触固定,由此实现了对墙体模板外侧的固定,且免除了外脚手架的搭设,施工成本较低,同时降低了安全隐患。
[0017]
2.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第一紧固件分设在转轴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重量不同,这样第一紧固件在完全贯穿墙体模板后就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转动,直至与杆体垂直,操作更加方便、可靠。
[0018]
3.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第一紧固件在处于第一状态时,部分位于杆体的容纳空间中,以减小整个装置的体积,便于顺利贯穿墙体模板。且容纳空间具有允许第一紧固件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换的开口,以方便第一紧固件在贯穿墙体模板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至第二状态,避免干涉。
[0019]
4.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杆体为螺杆,螺杆外侧套设有塑料套,便于与第二紧固件的固定,且可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紧固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紧固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0023]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的示意图;
[0024]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紧固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0025]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紧固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0026]
附图标记说明:
[0027]
1、杆体;2、第一紧固件;3、第二紧固件;4、转轴;5、槽体;6、管件;7、紧固螺母;8、钢结构框架;9、外模板;10、内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9]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0]
如图1至3所示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用于贯穿待固定的墙体模板的杆体1,以及分设于所述杆体1延伸至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外侧的第一端的第一紧固件2和延伸至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内侧的第二端的第二紧固件3。
[0031]
所述杆体1为螺杆,所述螺杆外侧套设有塑料套管,螺杆和塑料套管自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内侧至外侧水平贯穿。
[0032]
杆体1的第一端设有作为转轴4的销轴,销轴与杆体1垂直设置,第一紧固件2通过转轴4与所述杆体1的第一端枢接,具有与所述杆体1平行设置以贯穿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的第一状态,和贯穿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后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杆体1垂直,以与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外侧接触固定的第二状态。
[0033]
所述第一紧固件2分设在所述转轴4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重量不同。具体的,所述第一紧固件2为山型卡,包括相对所述转轴4对称设置的两个槽体5,两个所述槽体5与所述待固定的墙体模板外侧的两个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管件6适配,以与所述管件6接触固定,管件6为龙骨。所述第一紧固件2在处于第二状态时,与位于下方的管件6对应的第二部分的重量略大于与位于上方的管件6对应的第一部分的重量,即图1中转轴4右侧的重量略大于左侧的重量,可以在第一紧固件2加工时略微增加右侧部分的厚度即可实现。
[0034]
为尽量减小整个装置的体积,以顺利贯穿待固定的墙体模板,所述杆体1靠近第一端设有容纳空间,即该部分设置为u字型,转轴4贯穿u字型的两个侧壁以及第一紧固件2的中点固定。所述第一紧固件2在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容纳空间具有允许所述第一紧固件2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换的开口,开口设于转轴4的下方,大小与第一紧固件2中间部分适配。
[0035]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紧固件2在处于第一状态时在竖直方向上沿所述杆体1的径向长度不大于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杆体1的径向长度。即第一紧固件2的第一部分完全设于容纳空间中,此时待固定的墙体模板上的通孔内径只需与杆体1的外径相等即可。
[0036]
所述第二紧固件3也为山型卡,且第二紧固件3上设有允许所述杆体1贯穿的通孔,通孔中设有与杆体1适配的内螺纹。当将第二紧固件3与杆体1紧固后,再安装紧固螺母7后,以进一步加强固定。
[0037]
如图3所示的墙体模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所述的墙体模板用固定装置,还包括钢结构框架8、分设在钢结构框架8外侧的外模板9和内侧的内模板10。
[0038]
在施工时,首先在地面上将外模板9和内模板10分别拼装在钢结构框架8的外侧和内侧,此时在钢结构框架8和外模板9及内模板10上均成型通孔;然后将拼装后的结构吊装到位;再将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紧固件2和杆体1由内模板10向外模板9方向插入拼装后的墙体模板结构中并贯穿,直至第一紧固件2完全暴露在外模板9的外侧,向内拉动杆体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第一紧固件2顺时针旋转至两个槽体5分别与外模板9外侧的两个龙骨箍紧;在杆体1的第二端安装第二紧固件3和紧固螺母7,将固定装置与墙体模板最终固定;最后在钢结构框架8中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到所需强度后,拆除固定装置以及内模板10和外模板9。
[0039]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如图4和5所示,第一紧固件2的第一部分为u形槽体,u形槽
体的两个侧壁卡持在杆体1的靠近第一端的外部,转轴4贯穿u形槽体的两个侧壁和杆体1的第一端安装。第一紧固件2在处于第一状态时u形槽体在竖直方向上沿杆体1的径向长度略大于杆体1的径向长度,即杆体1的靠近第一端的部分完全设于u形槽体中,此时待固定的墙体模板上的通孔内径只需与u形槽体在竖直方向上沿杆体1的径向长度相等即可。
[0040]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