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挑式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4202发布日期:2020-10-23 12:3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挑式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脚手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挑式脚手架。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设备的发展,脚手架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进步,各种脚手架架设形式大量涌现,但这些脚手架大多是从地面向高空整体架设,脚手架工程量较大,对于高度较高的局部施工区域,整体搭设脚手架费用高昂,因此,出现了用于高层建筑的悬挑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是指架体结构卸荷在附着于建筑结构的刚性悬挑梁(架)上的脚手架,用于建筑施工中的主体或装修工程的作业及其安全防护需要。

传统的悬挑式脚手架的安装过程为,先浇筑混凝土,然后混凝土达到强度时,在上房梁上进行放置和安装悬挑梁,然后才能进行搭设脚手架,而悬挑梁伸出的一端与墙体之间在竖直平面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悬挑梁的斜撑杆,斜撑杆抵触于下房梁。

上述中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斜撑杆只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对水平方向上没有相应的结构进行支撑,使得脚手架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不够稳定,存在一定的风险,故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使得脚手架在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包括悬挑梁以及斜撑杆,所述悬挑梁的一端固定于上房梁的上表面,另一端伸出上房梁并朝向外侧,所述斜撑杆包括主撑杆和两个副撑杆,所述主撑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悬挑梁远离所述上房梁的一端,所述主撑杆的另一端抵触于下房梁的侧边,两个所述副撑杆关于所述主撑杆对称设置,所述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撑杆靠近悬挑梁的一端,所述副撑杆的另一端抵触于下房梁的侧边,且抵触位置远离所述主撑杆抵触所述下房梁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架悬挑式设脚手架时,主撑杆提供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力,两个副撑杆倾斜设置并提供一个倾斜向上的支撑力,这个倾斜向上的支撑力可分解为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和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从而副撑杆可以提供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进而使得脚手架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副撑杆包括转动管和套接于所述转动管的用于调节所述副撑杆的长度的调节杆,所述主撑杆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靠近所述悬挑梁,所述转动管远离所述调节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副撑杆的长度可以调节,从而可以适应更多的实际施工场景,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管沿转动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调节孔,所述调节杆靠近转动管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调节孔相配合,所述调节杆与转动管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进行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穿过固定孔和调节孔对转动管和调节杆进行固定,固定孔对应不同的调节孔,进而实现对副撑杆的长度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主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悬挑梁的一端,且所述主撑杆的转动轴线与悬挑梁的长度方向互相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悬挑梁的一端,这样当方便后期收纳悬挑梁以及主撑杆,进而可以重复利用,节约资源。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主撑杆远离悬挑梁的一端固定设置有l型的第一卡板,所述副撑杆远离悬挑梁的一端设置有l型的第二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的设置使得主撑杆与副撑杆在抵触下房梁时更加稳定,从而保证悬挑式脚手架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卡板铰接于所述调节杆远离所述转动管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副撑杆的长度变化时,第二卡板通过转动可以保证第二卡板与下房梁相贴合,方便工作进行。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主撑杆靠近两个所述副撑杆的两个侧壁均沿所述主撑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设置有一端铰接于所述容纳槽内的稳定杆,所述调节杆靠近所述主撑杆的侧壁沿所述调节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插接所述稳定杆的插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副撑杆实际的位置,稳定杆插接到调节杆上的插孔内,进一步限制副撑杆与主撑杆的相对位置,保证悬挑式脚手架工作时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管与所述螺母之间设置有弹簧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垫片的设置可以防止螺母的松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当架悬挑式设脚手架时,主撑杆提供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力,两个副撑杆倾斜设置并提供一个倾斜向上的支撑力,这个倾斜向上的支撑力可以提供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从而使得脚手架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稳定;

2.副撑杆的长度可以调节,从而可以适应更多的实际施工场景,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悬挑梁;11、第一连接座;111、第一固定板;2、斜撑杆;21、主撑杆;211、延长杆;212、第一卡板;213、第二连接座;2131、第二固定板;214、容纳槽;215、稳定杆;216、弹性管卡;22、副撑杆;221、转动管;222、调节杆;2221、插孔;223、调节孔;224、螺栓;225、螺母;226、弹簧垫片;227、第三连接座;2271、第三固定板;228、转动块;229、第二卡板;3、上房梁;4、下房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包括水平固定设置的悬挑梁1以及斜撑杆2,悬挑梁1的一端固定于上房梁3的上表面,另一端伸出上房梁3并朝向外侧,斜撑杆2包括主撑杆21,悬挑梁1远离上房梁3的一端的下表面竖直设置有第一连接座11,第一连接座11包括两个互相平行的第一固定板111,主撑杆21位于悬挑梁1的下方,主撑杆21的一端铰接于两个第一固定板111之间,且主撑杆21的转动轴线与悬挑梁1的长度方向互相垂直,主撑杆21的另一端沿主撑杆21长度方向延长有延长杆211,延长杆211远离主撑杆21的一端焊接有l型的第一卡板212,第一卡板212卡接于下房梁4靠近外侧的的侧边。

参照图1和图2,斜撑杆2还包括两个副撑杆22,两个副撑杆22关于主撑杆21对称设置,且两个副撑杆22分布在主撑杆21的两侧,副撑杆22包括转动管221和套接于转动管221的用于调节副撑杆22的长度的调节杆222,主撑杆21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座213,第二连接座213包括两个相对平行的第二固定板2131,第二固定板2131沿远离主撑杆21侧壁的方向设置,转动管221的一端铰接于两个第二固定板2131之间,转动管221的另一端可以远离或靠近主撑杆21。转动管221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调节孔223,调节杆222靠近转动管22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孔(图中未示出),固定孔可以与任意一个调节孔223相对齐,并通过螺栓224穿过调节孔223和固定孔,再配合螺母225实现调节杆222与转动管221之间的相对固定,此外,螺母225与转动管221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垫片226,以防止螺母225松动。

参照图3,调节杆222远离转动管2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座227,第三连接座227包括两个互相平行的第三固定板2271,两个第三固定板2271之间铰接有转动块228,转动块228远离第三固定板2271的一端焊接有l型的第二卡板229,第二卡板229卡接于下房梁4靠近外侧的侧边。

参照图2,此外,主撑杆21靠近两个副撑杆22的侧壁均沿主撑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容纳槽214,容纳槽214位于主撑杆21中部位置,容纳槽214内设置有稳定杆215,稳定杆215的一端铰接于容纳槽214内,且铰接的位置靠近延长杆211,容纳槽214内还设置有弹性管卡216,弹性管卡216远离稳定杆215铰接的位置,弹性管卡216用于将稳定杆215固定于容纳槽214内。同时,调节杆222靠近主撑杆21的侧壁沿调节杆22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插接稳定杆215的插孔2221。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架设悬挑式脚手架时,将两个副撑杆22转动打开,并通过调节转动管221与调节杆222之间的固定位置来改变副撑杆22的长度,再将两个稳定杆215从容纳槽214转动移出,并使稳定杆215插接到两侧调节杆222的插孔2221内即可,此时,副撑杆22沿副撑杆22长度方向提供支撑力,此支撑力可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力和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从而副撑杆22可以提供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使得脚手架在水平方向上稳定,当不需要副撑杆22时,可以调节副撑杆22的长度,并将副撑杆22转动至靠近主撑杆21,使得两个副撑杆22与主撑杆21同时提供支撑,提高支撑强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