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8846发布日期:2020-10-28 12:1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框架梁加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现在结构设计中,对于框架梁还有另一种观点,即需要参与抗震的梁,纯框架结构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而越来越少见,而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梁主要则是参与抗震的梁,由梁和柱连接而成的,梁柱交接处的框架节点应为钢结构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刚接即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定相连,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楼屋盖的荷载并将其传递给框架柱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刚接形成梁柱抗侧力体系,共同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现有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固梁和加固柱的框架未完工之前,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不足,导致加固梁使用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后期的施工的安全性。

因此需要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能够提升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旨在改善现有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固梁和加固柱的框架未完工之前,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不足,导致加固梁使用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后期的施工的安全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包括支撑结构和加固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和固定板,且支撑板的两端均竖直焊接有固定板,支撑板的顶面上竖直安装有加固结构,且加固结构包括横板和竖板,横板的顶面两侧均竖直焊接有竖板,且横板的底面中部通过螺钉竖直连接有支撑筒,支撑筒的底端固定在支撑板的顶面上。

进一步的,支撑板的顶面上均匀开设有螺孔,且螺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支撑筒。

进而通过支撑板的顶面上均匀开设有螺孔,且螺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支撑筒,从而横向均匀固定连接支撑结构和加固结构,从而对框架梁不同的位置进行加固。

进一步的,固定板的上下两侧均水平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固定板的通孔中安装有固定钉。

进而通过固定板的上下两侧均水平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固定板的通孔中安装有固定钉,用于将支撑结构固定在墙体上进行加固固定。

进一步的,竖板外端面的前后两侧水平对称螺纹贯穿安装有加固螺杆,且加固螺杆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加固板。

进而通过竖板外端面的前后两侧水平对称螺纹贯穿安装有加固螺杆,且加固螺杆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加固板,转动加固螺杆调节相对设置的加固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支撑卡紧框架梁的两侧端面。

进一步的,加固板的两侧垂直焊接有加固滑杆,且加固滑杆的另一端水平贯穿竖板的侧端面设置。

进而通过加固板的两侧垂直焊接有加固滑杆,且加固滑杆的另一端水平贯穿竖板的侧端面设置,用于限位连接加固板,保证支撑卡紧时加固板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该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对框架梁记性加固时,首先通过根据框架梁的外部尺寸大小,通过将横板紧贴框架梁的底面,横板的顶面两侧均竖直焊接有竖板,利用竖板外端面的前后两侧水平对称螺纹贯穿安装有加固螺杆,且加固螺杆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加固板,转动加固螺杆调节相对设置的加固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支撑卡紧框架梁的两侧端面,然后利用横板的底面中部通过螺钉竖直连接有支撑筒,支撑筒的底端固定在支撑板的顶面上,支撑板的顶面上均匀开设有螺孔,且螺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支撑筒,从而横向均匀固定连接支撑结构和加固结构,从而对框架梁不同的位置进行加固,并且固定板的上下两侧均水平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固定板的通孔中安装有固定钉,用于将支撑结构固定在墙体上进行加固固定,从而克服现有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固梁和加固柱的框架未完工之前,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不足,导致加固梁使用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后期的施工的安全性的缺点,能够提升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结构;11、支撑板;111、螺孔;12、固定板;13、固定钉;2、加固结构;21、横板;22、竖板;23、支撑筒;24、加固螺杆;25、加固板;26、加固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包括支撑结构1和加固结构2,支撑结构1包括支撑板11和固定板12,且支撑板11的两端均竖直焊接有固定板12,支撑板11的顶面上竖直安装有加固结构2,且加固结构2包括横板21和竖板22,横板21的顶面两侧均竖直焊接有竖板22,且横板21的底面中部通过螺钉竖直连接有支撑筒23,支撑筒23的底端固定在支撑板11的顶面上。

进而通过在使用该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对框架梁记性加固时,首先通过根据框架梁的外部尺寸大小,通过将横板21紧贴框架梁的底面,横板21的顶面两侧均竖直焊接有竖板22,利用竖板22外端面的前后两侧水平对称螺纹贯穿安装有加固螺杆24,且加固螺杆24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加固板25,转动加固螺杆24调节相对设置的加固板25之间的距离,从而支撑卡紧框架梁的两侧端面,然后利用横板21的底面中部通过螺钉竖直连接有支撑筒23,支撑筒23的底端固定在支撑板11的顶面上,支撑板11的顶面上均匀开设有螺孔111,且螺孔1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支撑筒23,从而横向均匀固定连接支撑结构1和加固结构2,从而对框架梁不同的位置进行加固,并且固定板12的上下两侧均水平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固定板12的通孔中安装有固定钉13,用于将支撑结构1固定在墙体上进行加固固定,从而克服现有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固梁和加固柱的框架未完工之前,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不足,导致加固梁使用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后期的施工的安全性的缺点,能够提升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请参阅图4,支撑板11的顶面上均匀开设有螺孔111,且螺孔1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支撑筒23。

进而通过支撑板11的顶面上均匀开设有螺孔111,且螺孔1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支撑筒23,从而横向均匀固定连接支撑结构1和加固结构2,从而对框架梁不同的位置进行加固。

请参阅图4,固定板12的上下两侧均水平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固定板12的通孔中安装有固定钉13。

进而通过固定板12的上下两侧均水平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固定板12的通孔中安装有固定钉13,用于将支撑结构1固定在墙体上进行加固固定。

请参阅图3,竖板22外端面的前后两侧水平对称螺纹贯穿安装有加固螺杆24,且加固螺杆24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加固板25。

进而通过竖板22外端面的前后两侧水平对称螺纹贯穿安装有加固螺杆24,且加固螺杆24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加固板25,转动加固螺杆24调节相对设置的加固板25之间的距离,从而支撑卡紧框架梁的两侧端面。

请参阅图3,加固板25的两侧垂直焊接有加固滑杆26,且加固滑杆26的另一端水平贯穿竖板22的侧端面设置。

进而通过加固板25的两侧垂直焊接有加固滑杆26,且加固滑杆26的另一端水平贯穿竖板22的侧端面设置,用于限位连接加固板25,保证支撑卡紧时加固板25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对框架梁记性加固时,首先通过根据框架梁的外部尺寸大小,通过将横板21紧贴框架梁的底面,横板21的顶面两侧均竖直焊接有竖板22,利用竖板22外端面的前后两侧水平对称螺纹贯穿安装有加固螺杆24,且加固螺杆24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加固板25,转动加固螺杆24调节相对设置的加固板25之间的距离,从而支撑卡紧框架梁的两侧端面,然后利用横板21的底面中部通过螺钉竖直连接有支撑筒23,支撑筒23的底端固定在支撑板11的顶面上,支撑板11的顶面上均匀开设有螺孔111,且螺孔1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支撑筒23,从而横向均匀固定连接支撑结构1和加固结构2,从而对框架梁不同的位置进行加固,并且固定板12的上下两侧均水平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固定板12的通孔中安装有固定钉13,用于将支撑结构1固定在墙体上进行加固固定,能够提升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一种能够提升加固梁和加固柱之间的支撑力与承受力,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