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4520发布日期:2020-12-04 14:13阅读:96来源:国知局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剪力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通常使用钢板套低压注胶法进行加固,通过在剪力墙表面开设孔洞,并在孔洞内焊接固定模板,从而对剪力墙进行加固。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706352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后开洞模板加固机构,包括剪力墙基体,剪力墙基体表面开设有孔洞,孔洞内设置有四个支撑模板,相对的两个支撑模板之间分别固定有定位安装卡块和连接定位卡块,定位安装卡块和连接定位卡块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包括螺纹定位杆以及与螺纹定位杆滑动连接的转动滑动杆,定位安装卡块与螺纹定位杆螺纹连接;转动滑动杆远离螺纹定位杆一端固定有限位卡板,连接定位卡块靠近转动滑动杆一侧开设有限位滑槽,限位卡板滑移设置于限位滑槽内。通过设置支撑杆对相对的两个支撑模板进行固定,从而提高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但是,由于上述支撑杆与连接定位卡块为滑动连接,导致支撑模板受到外力作用时,限位卡板会在限位滑槽内移动一段距离,导致支撑杆无法及时为支撑模板提供支撑作用,可能会导致支撑模板因为受到外力作用出现形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其通过设置支撑件为滑杆提供支撑作用,降低支撑模板受到外力作用出现形变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包括剪力墙基体、开设于所述剪力墙基体一侧的方形孔洞、固定于所述方形孔洞顶部的第一支撑条、固定于所述方形孔洞底部的第二支撑条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方形孔洞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三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底部转动安装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支撑条顶部固定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顶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沿竖向滑移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顶部固定有螺纹轴,所述螺纹轴与第一固定件螺纹连接;所述安装槽内相对设置有两组用于对所述滑杆提供向上支撑的支撑装置;每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开设于所述安装槽一侧的第一滑槽、沿第二固定件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支撑件以及开设于所述滑杆靠近第一滑槽一侧的插槽;所述插槽与支撑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的第一抵压组件;所述支撑件与第一滑槽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件向靠近滑杆一侧移动的复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杆与安装槽插接后,支撑件与插槽插接;通过转动第一固定件,使得第一固定件与滑杆顶部的螺纹轴螺纹连接,同时滑杆向上移动,第一抵压组件驱动支撑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支撑件与插槽分离后,滑杆继续向上移动,滑杆移动至第一滑槽上方后,支撑件在复位组件作用下向靠近滑杆一侧移动,便于支撑件移动至滑杆下方并为滑杆提供向上的支撑作用,从而使第一支撑条受到来自上方的外力作用时,滑杆能够为第一支撑条提供支撑作用,降低第一支撑条出现形变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每个所述第一滑槽内均设置有用于对滑杆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每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开设于安装槽靠近第一滑槽一侧的第二滑槽、沿第二固定件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且用于与滑杆靠近第二滑槽一侧插接的第一滑移件、开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底部的第三滑槽、沿竖向滑移设置于所述第三滑槽内的第二滑移件、开设于所述第三滑槽远离第一滑槽一侧的第四滑槽以及沿第二固定件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第四滑槽内的限位件;所述第二滑移件靠近滑杆一侧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限位件和支撑件插接的方形通孔;所述第二滑移件底部固定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底端与第三滑槽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移件和第二滑移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滑移件向靠近滑杆一侧移动的第二抵压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过程中,支撑件与限位件接触并推动限位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使得限位件脱离方形通孔。之后支撑件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向靠近梯形件一侧移动,支撑件与方形通孔分离。螺旋弹簧推动第二滑移件向上移动,第二滑移件通过第二抵压组件驱动第一滑移件向靠近滑杆一侧移动,最终第一滑移件与滑杆靠近第二滑槽一侧插接,从而对滑杆进行限位,便于通过第二滑移件将滑杆一端固定于安装槽内,降低滑杆为第一支撑杆提供支撑作用时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抵压组件包括分别开设于第一滑移件和第二滑移件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二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滑移件通过第二斜面向上抵压第一滑移件,便于通过第二滑移件推动第一滑移件向靠近滑杆一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一滑移件对滑杆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滑移件远离滑杆一侧固定有导向轴,所述第二滑槽远离滑杆一侧开设有导向通孔,所述导向轴沿第二固定件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导向通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通孔为导向轴提供导向作用,降低第一滑移件沿第二固定件长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偏离轨道的可能性,同时便于通过拉动导向轴使得第一滑移件与滑杆分离。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件靠近第二滑移件一侧开设有第三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滑移件受到螺旋弹簧向上的弹力作用,当限位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时,方形通孔底部与第三斜面接触,第二滑移件通过第三斜面向上抵压限位件,并推动限位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降低支撑件与限位件分离后限位件向靠近滑杆一侧移动的可能性。从而便于第二滑移件向上移动,进而通过第二滑移件推动第一滑移件对滑杆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抵压组件包括分别开设于支撑件底部以及插槽底面的两个第一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杆向上移动过程中,插槽通过第一斜面向上抵压支撑件,便于通过滑杆的移动推动支撑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分别固定于支撑件两侧的两个滑块、分别开设于第一滑槽两侧的两个条形槽以及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滑块远离滑杆一侧的复位弹簧;每个所述滑块均沿第二固定件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条形槽内;每个所述复位弹簧远离滑块一侧均与所述条形槽远离滑杆一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件向远离滑杆一侧移动时,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复位弹簧向滑块施加向靠近滑杆一侧的弹力,便于支撑件与滑杆分离后,通过复位弹簧驱动滑块向靠近滑杆一侧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杆底部开设有梯形槽,所述安装槽底部固定有用于与梯形槽底部插接的梯形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复位弹簧作用下,支撑件向靠近梯形件一侧移动,最终支撑件的第一斜面与梯形件侧斜面抵接,便于通过梯形件向支撑件提供向上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支撑件,便于支撑件为滑杆提供支撑作用,使得滑杆可以为第一支撑条提供支撑作用,降低第一支撑条在外力作用时出现形变的可能性;

2.通过固定机构,便于通过第一滑移件对滑杆进行限位,降低滑杆为第一支撑杆提供支撑作用时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凸显固定机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凸显第三斜面的剖视图。

图中:1、剪力墙基体;11、滑杆;12、螺纹轴;13、导向轴;14、导向通孔;2、方形孔洞;21、第一支撑条;22、第二支撑条;23、第三支撑条;24、第一固定件;25、第二固定件;26、安装槽;3、支撑装置;31、第一滑槽;32、支撑件;33、插槽;34、滑块;35、复位组件;36、复位弹簧;37、梯形槽;38、梯形件;4、第一抵压组件;41、第一斜面;5、固定机构;51、第二滑槽;52、第一滑移件;53、第三滑槽;54、第二滑移件;55、第四滑槽;56、限位件;57、方形通孔;58、螺旋弹簧;6、第二抵压组件;61、第二斜面;62、第三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剪力墙基体1、开设于剪力墙基体1一侧的方形孔洞2、固定于方形孔洞2顶部的第一支撑条21、固定于方形孔洞2底部的第二支撑条22以及分别固定于方形孔洞2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三支撑条23。每个第三支撑条23的顶部均与第一支撑条21的底部固定连接,每个第三支撑条23的底部均与第二支撑条2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条21底部转动安装有第一固定件24,第二支撑条22顶部固定有第二固定件25;第二固定件25顶部开设有安装槽26。安装槽26内沿竖向滑移设置有滑杆11;滑杆11顶部固定有螺纹轴12,螺纹轴12与第一固定件24螺纹连接。安装槽26内相对设置有两组用于对滑杆11提供向上支撑的支撑装置3。每组支撑装置3包括开设于安装槽26一侧的第一滑槽31、沿第二固定件25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第一滑槽31内的支撑件32以及开设于滑杆11靠近第一滑槽31一侧的插槽33。插槽33与支撑件32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件32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的第一抵压组件4。支撑件32与第一滑槽3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件32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的复位组件35。滑杆11与安装槽26插接后,支撑件32与插槽33插接;通过转动第一固定件24,使得第一固定件24与滑杆11顶部的螺纹轴12螺纹连接,同时滑杆11向上移动,第一抵压组件4驱动支撑件32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支撑件32与插槽33分离后,滑杆11继续向上移动,滑杆11移动至第一滑槽31上方后,支撑件32在复位组件35作用下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最终支撑件32移动至滑杆11下方并为滑杆11提供向上的支撑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抵压组件4包括分别开设于支撑件32底部以及插槽33底面的两个第一斜面41。滑杆11向上移动过程中,插槽33通过第一斜面41向上抵压支撑件32,并推动支撑件32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复位组件35包括分别固定于支撑件32两侧的两个滑块34、分别开设于第一滑槽31两侧的两个条形槽以及分别固定于两个滑块34远离滑杆11一侧的复位弹簧36。每个滑块34均沿第二固定件25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条形槽内;每个复位弹簧36远离滑块34一侧均与条形槽远离滑杆11一侧固定连接。支撑件32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时,复位弹簧36处于压缩状态,复位弹簧36向滑块34施加向靠近滑杆11一侧的弹力;支撑件32与滑杆11分离后,复位弹簧36驱动滑块34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

如图4所示,滑杆11底部开设有梯形槽37,安装槽26底部固定有用于与梯形槽37底部插接的梯形件38。在复位弹簧36作用下,支撑件32向靠近梯形件38一侧移动,最终支撑件32的第一斜面41与梯形件38侧斜面抵接,梯形件38向支撑件32提供向上的支撑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第一滑槽31内均设置有用于对滑杆11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5。每组固定机构5包括开设于安装槽26靠近第一滑槽31一侧的第二滑槽51、沿第二固定件25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第二滑槽51内且用于与滑杆11靠近第二滑槽51一侧插接的第一滑移件52、垂直开设于第二滑槽51底部且与第一滑槽31连通的第三滑槽53、沿竖向滑移设置于第三滑槽53内的第二滑移件54、开设于第三滑槽53远离第一滑槽31一侧的第四滑槽55以及沿第二固定件25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第四滑槽55内的限位件56。第二滑移件54靠近滑杆11一侧开设有用于与限位件56和支撑件32插接的方形通孔57。第二滑移件54底部固定有螺旋弹簧58,螺旋弹簧58底端与第三滑槽53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滑移件52和第二滑移件54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滑移件52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的第二抵压组件6。支撑件32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过程中,支撑件32与限位件56接触并推动限位件56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使得限位件56脱离方形通孔57。之后支撑件32在复位弹簧36作用下向靠近梯形件38一侧移动,支撑件32与方形通孔57分离。螺旋弹簧58推动第二滑移件54向上移动,第二滑移件54通过第二抵压组件6驱动第一滑移件52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最终第一滑移件52与滑杆11靠近第二滑槽51一侧插接,从而对滑杆11进行限位。

如图3所示,第二抵压组件6包括分别开设于第一滑移件52和第二滑移件54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二斜面61。第二滑移件54通过第二斜面61向上抵压第一滑移件52,并推动第一滑移件52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

如图4所示,第一滑移件52远离滑杆11一侧固定有导向轴13,第二滑槽51远离滑杆11一侧开设有导向通孔14,导向轴13沿第二固定件25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导向通孔14内。导向通孔14为导向轴13提供导向作用,降低第一滑移件52沿第二固定件25长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偏离轨道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限位件56靠近第二滑移件54一侧开设有第三斜面62。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滑杆11与安装槽26插接后,支撑件32与插槽33插接;通过转动第一固定件24,使得第一固定件24与滑杆11顶部的螺纹轴12螺纹连接,同时滑杆11向上移动,第一抵压组件4驱动支撑件32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支撑件32与插槽33分离后,滑杆11继续向上移动,滑杆11移动至第一滑槽31上方后,支撑件32在复位组件35作用下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最终支撑件32移动至滑杆11下方并为滑杆11提供向上的支撑作用。

支撑件32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过程中,支撑件32与限位件56接触并推动限位件56向远离滑杆11一侧移动,使得限位件56脱离方形通孔57。之后支撑件32在复位弹簧36作用下向靠近梯形件38一侧移动,支撑件32与方形通孔57分离。螺旋弹簧58推动第二滑移件54向上移动,第二滑移件54通过第二抵压组件6驱动第一滑移件52向靠近滑杆11一侧移动,最终第一滑移件52与滑杆11靠近第二滑槽51一侧插接,从而对滑杆11进行限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