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4515发布日期:2020-12-04 14:1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外墙的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具有防水保温等多功能作用的墙体结构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现有外墙装饰板采用防水材料实现外墙板的防水作用,但接板缝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缝隙就存在雨水侵入的情况,雨水侵入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了提高建筑外墙的防水性,需要将墙体表面的雨水或水珠进行引导,使雨水快速流下,避免长时间的停留增大墙体表面吸水量的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将墙体表面的雨水快速引导流下,减少雨水滞留时间,降低墙体吸水量,起到墙体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中,包括防水墙本体,在所述防水墙本体上有导水纹路,所述导水纹路为自所述防水墙本体的外表面竖直延伸的凸起条,所述导水纹路在所述防水墙本体的外表面上水平间隔排列。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墙本体上有流体交换部,所述流体交换部包括墙内腔、外连通槽和内连通口,所述墙内腔为在所述防水墙本体内部竖直延伸的空腔,所述外连通槽为自所述防水墙本体的外壁面向内并向下弯曲延伸至所述墙内腔的通槽,所述外连通槽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内连通口为自所述防水墙本体的内侧表面下端处向内凹陷连通所述墙内腔的通口。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墙本体上还有用于控制所述外连通槽开合的切换部。

作为优选,所述切换部包括开合板、控制块和置块槽,所述开合板为条状平板,所述开合板的下边缘通过弹性铰轴连接于所述外连通槽的下表面处,所述控制块包括竖平部、挤板部和架槽杆,所述竖平部为竖直平板,所述挤板部为自所述竖平部表面自下而上向外倾斜延伸的平板,所述架槽杆为自所述竖平部的侧面向外水平延伸的直杆,所述置块槽包括竖槽部和横槽部,所述竖槽部为自所述外连通槽的上表面靠近所述防水墙本体表面一侧且靠近水平端部处向上延伸的竖直凹槽,所述横槽部为连通所述防水墙本体的侧面和所述竖槽部的、竖直延伸的水平方向通槽。

作为优选,所述开合板上有用于贴合所述挤板部表面的斜接面。

作为优选,所述斜接面为自所述开合板的内侧表面向外侧表面的上边缘倾斜延展的斜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开合板上还有用于保护弹性铰轴的弧形引流面。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引流面为自所述开合板的外表面上边缘向外并向下延展至所述弹性铰轴处的弧形凸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墙体表面的雨水快速引导流下,减少雨水滞留时间,降低墙体吸水量,起到墙体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防水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水墙本体剖视示意图。

图3为外连通槽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防水墙本体,2、导水纹路,3、墙内腔,4、外连通槽,5、内连通口,6、开合板,7、挤板部,8、架槽杆,9、斜接面,10、弧形引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中,包括防水墙本体1,在防水墙本体1上有导水纹路2,导水纹路2为自防水墙本体1的外表面竖直延伸的凸起条,导水纹路2在防水墙本体1的外表面上水平间隔排列。导水纹路2为积聚在防水墙本体1外表面上的水珠和水汽提供了引导的路径,可以直接沿着导水纹路2流下,从而起到引导水流的防水效果,壁面水珠或积水长时间滞留于墙体表面。

如图2、图3所示,防水墙本体1上有流体交换部,流体交换部包括墙内腔3、外连通槽4和内连通口5,墙内腔3为在防水墙本体1内部竖直延伸的空腔,外连通槽4为自防水墙本体1的外壁面向内并向下弯曲延伸至墙内腔3的通槽,外连通槽4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外连通槽4的开口为水平延伸的条形口,内连通口5为自防水墙本体1的内侧表面下端处向内凹陷连通墙内腔3的通口。流体交换部一来可以使得位于防水墙本体1表面的积水流入,二来可以从防水墙本体1的内表面向外通气或吹起,具体的,建筑外侧有雨雪天气时,防水墙本体1表面的雨水首先会沿着导水纹路2下流,经过外连通槽4时,会流入墙内腔3中,随即沿着内连通口5积聚流入防水墙本体1内侧,可快速地引导雨水并收集雨水另做他用,其次,当雨雪退去,可从内连通口5处向墙体内部通入干燥的热风,对墙内腔3和外连通槽4进行干燥,最后潮湿的热气由外连通槽4排出,起到防水墙本体1的除潮效果。

防水墙本体1上还有用于控制外连通槽4开合的切换部。切换部包括开合板6、控制块和置块槽,开合板6为条状平板,开合板6的下边缘通过弹性铰轴连接于外连通槽4的下表面处弹性铰轴的作用是给予开合板6上边缘向防水墙本体1内侧转动的扭距,控制块包括竖平部、挤板部7和架槽杆8,竖平部为竖直平板,挤板部7为自竖平部表面自下而上向外倾斜延伸的平板,架槽杆8为自竖平部的侧面向外水平延伸的直杆,置块槽包括竖槽部和横槽部,竖槽部为自外连通槽4的上表面靠近防水墙本体1表面一侧且靠近水平端部处向上延伸的竖直凹槽,横槽部为连通防水墙本体1的侧面和竖槽部的、竖直延伸的水平方向通槽。可以自主控制外连通槽4的开合,从而控制是否使用流体交换部,具体的,可以在防水墙本体1的侧面对横槽部内的架槽杆8进行下拉,使得竖平部下移带动挤板部7下移挤压至开合板6上端,随着挤板部7的下移挤压,开合板6被逐渐挤开,从而打开外连通槽4。其次,若从内连通口5向内同干燥热气时,可先将开合板6关上,等多处外连通槽4均充满干燥热气后再将开合板6打开,防止部分外连通槽4通不了热气干燥。

开合板6上有用于贴合挤板部7表面的斜接面9。斜接面9为自开合板6的内侧表面向外侧表面的上边缘倾斜延展的斜平面。

开合板6上还有用于保护弹性铰轴的弧形引流面10。弧形引流面10为自开合板6的外表面上边缘向外并向下延展至弹性铰轴处的弧形凸面。弧形引流面10不仅可以保护弹性铰轴不受污水侵蚀,还可以保护开合板6不受直接撞击。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墙本体(1),在所述防水墙本体(1)上有导水纹路(2),所述导水纹路(2)为自所述防水墙本体(1)的外表面竖直延伸的凸起条,所述导水纹路(2)在所述防水墙本体(1)的外表面上水平间隔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墙本体(1)上有流体交换部,所述流体交换部包括墙内腔(3)、外连通槽(4)和内连通口(5),所述墙内腔(3)为在所述防水墙本体(1)内部竖直延伸的空腔,所述外连通槽(4)为自所述防水墙本体(1)的外壁面向内并向下弯曲延伸至所述墙内腔(3)的通槽,所述外连通槽(4)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内连通口(5)为自所述防水墙本体(1)的内侧表面下端处向内凹陷连通所述墙内腔(3)的通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墙本体(1)上还有用于控制所述外连通槽(4)开合的切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包括开合板(6)、控制块和置块槽,所述开合板(6)为条状平板,所述开合板(6)的下边缘通过弹性铰轴连接于所述外连通槽(4)的下表面处,所述控制块包括竖平部、挤板部(7)和架槽杆(8),所述竖平部为竖直平板,所述挤板部(7)为自所述竖平部表面自下而上向外倾斜延伸的平板,所述架槽杆(8)为自所述竖平部的侧面向外水平延伸的直杆,所述置块槽包括竖槽部和横槽部,所述竖槽部为自所述外连通槽(4)的上表面靠近所述防水墙本体(1)表面一侧且靠近水平端部处向上延伸的竖直凹槽,所述横槽部为连通所述防水墙本体(1)的侧面和所述竖槽部的、竖直延伸的水平方向通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板(6)上有用于贴合所述挤板部(7)表面的斜接面(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接面(9)为自所述开合板(6)的内侧表面向外侧表面的上边缘倾斜延展的斜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板(6)上还有用于保护弹性铰轴的弧形引流面(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引流面(10)为自所述开合板(6)的外表面上边缘向外并向下延展至所述弹性铰轴处的弧形凸面。


技术总结
一种建筑工程防水墙体结构,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包括防水墙本体,在所述防水墙本体上有导水纹路,所述导水纹路为自所述防水墙本体的外表面竖直延伸的凸起条,所述导水纹路在所述防水墙本体的外表面上水平间隔排列,将墙体表面的雨水快速引导流下,减少雨水滞留时间,降低墙体吸水量,起到墙体防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宋啸;晏超;严昕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宋啸
技术研发日:2020.03.03
技术公布日:2020.12.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