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张紧篷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16501发布日期:2021-02-03 13:3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充气式张紧篷房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篷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气式张紧篷房。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篷房包括篷房支架和篷布,篷房支架包括左右正对设置的两个框架及连接在两个框架之间的多根横梁,篷布的两侧具有卡条,篷布两侧的卡条分别卡装到一个框架上并铺设在多根横梁之上。
[0003]
为使篷布的两侧卡条能顺利地卡装到框架上,篷布的宽度尺寸一般要比两框架之间的距离大,但此设计使使得安装完毕后的篷布无法实现紧绷状态,导致篷布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垂。为了改善此种情况,当前已有篷房采用压紧管和长度可调的方管对篷布进行调节,篷布上下两端位置靠压紧管拉紧,篷布左右两侧通过调节方管的长度使得篷布的两侧也被拉紧,从而使篷布的四周受力均匀,不易出现褶皱。但是由于压紧管、方管自身的结构复杂以及与框架的安装难度大,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和严重影响了篷布组装的便捷性。
[0004]
因此,亟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及操作便捷的充气式张紧篷房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及操作便捷的充气式张紧篷房。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包括横梁、篷布及两呈并排间隔布置的支撑框架,多根所述横梁安装于两所述支撑框架之间,所述篷布的第一侧安装于两所述支撑框架中的一者,所述篷布的第二侧安装于两所述支撑框架中的另一者,所述篷布铺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篷布两侧之间的尺寸大于两所述支撑框架之间的间距,所述篷布的底部两侧各设有一可充气上气囊,两所述可充气上气囊呈相对布置,两所述可充气上气囊在充气过程中的间距不断缩小,以使自然下垂的所述篷布涨起并绷紧。
[0007]
较佳地,所述可充气上气囊熔融连接于所述篷布的底部。
[0008]
较佳地,所述可充气上气囊为一条状连续结构,所述可充气上气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梁的延伸方向呈交叉布置。
[0009]
较佳地,所述可充气上气囊上设有一连通其内腔的单向阀。
[0010]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还包括一边布,所述边布的第一侧安装于两所述支撑框架中的一者上,所述边布的第二侧安装于两所述支撑框架中的另一者上,所述边布位于所述篷布的下端,所述边布两侧之间的尺寸大于两所述支撑框架之间的间距,所述边布的底部两侧各设有可充气下气囊,两所述可充气下气囊在充气过程中的间距不断缩小,以使褶皱的所述边布绷紧并平整。
[0011]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还包括一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可充气上气囊,所述连接软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可充气下气囊。
[0012]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还包括一泵气装置和气压监测仪,所述可充气下气囊上开设有一充气口,所述泵气装置的出气端连通于所述充气口,所述气压监测
仪设置于所述可充气上气囊和/或所述可充气下气囊上。
[0013]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还包括一抽气装置,所述抽气装置连通于可充气上气囊和/或所述可充气下气囊,所述泵气装置具有往所述可充气下气囊泵送热空气的功能。
[0014]
较佳地,所述支撑框架由相互首尾相接的支撑杆连接形成,所述支撑杆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卡槽,同一所述支撑框架中的所有所述支撑杆的卡槽对接连通而形成一安装通道,所述篷布和所述边布的两侧均套装有卡条,所述卡条各对应卡入于一所述安装通道中。
[0015]
较佳地,所述篷布的下端套装有压紧管,所述压紧管呈相对可调地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压紧管相对所述支撑杆的调整带动所述篷布的两端相对远离而拉紧所述篷布。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包括横梁、篷布及两呈并排间隔布置的支撑框架,多根横梁安装于两支撑框架之间,篷布的第一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中的一者,篷布的第二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中的另一者,篷布铺设于横梁上,篷布两侧之间的尺寸大于两支撑框架之间的间距,篷布的底部两侧各设有一可充气上气囊,两可充气上气囊呈相对布置,两可充气上气囊在充气过程中的间距不断缩小,以使自然下垂的篷布涨起并绷紧,篷布此时产生横向的张紧力,篷布在横向连续张紧,全程无需使用长度可调的管件进行调节,从而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有效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篷布涨起并绷紧后不会产生褶皱,整体上美观整洁,不易因外部风载而产生振动,大大减少了噪音。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充气式张紧篷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图1的充气式篷房在隐藏一篷布及一边布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是横梁与支撑杆相安装时两者连接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1]
图5是图4中横梁内的挂杆部分伸出而与挂扣相扣合时横梁与支撑杆连接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2]
图6是篷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是沿图6中b方向投影所得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是沿6中c方向投影所得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是往可充气上气囊注气的过程中,篷布从自然下垂状态变换为涨起绷紧状态的示意图。
[0026]
图10是篷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1是边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0029]
如图1、图3、图4、图5、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包括横梁10、篷布20及两呈并排间隔布置的支撑框架30,多根横梁10 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之间,篷
布20的第一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中的一者,篷布20的第二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中的另一者,篷布20铺设于横梁10上,篷布20两侧之间的尺寸大于两支撑框架30之间的间距,篷布20的底部两侧各设有一可充气上气囊40,两可充气上气囊40呈相对布置,两可充气上气囊40 在充气过程中的间距不断缩小,以使自然下垂的篷布20涨起并绷紧,篷布20 此时产生横向的张紧力,篷布20在横向连续张紧,全程无需使用长度可调的管件进行调节,从而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有效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篷布20涨起并绷紧后不会产生褶皱,整体上美观整洁,不易因外部风载而产生振动,大大减少了噪音。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使用中,篷布20的横向指的是宽度方向,但不限于此。具体地,可充气上气囊40熔融连接于篷布20的底部,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篷布20与可充气上气囊40设为一体结构,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可充气上气囊40与篷布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除以上连接方式外,可充气上气囊 40还可拆卸地安装于篷布20的底部,即可充气上气囊40与篷布20为分体式结构,如可充气上气囊40通过“魔术贴”等粘附于篷布20的底部上,以减少加工的难度。优选的是,可充气上气囊40平贴于篷布20底部的表面上,使得可充气上气囊40在充气时能够快速有效连动篷布20涨起和绷紧。优选的是,横梁10可通过扣装的方式安装至支撑框架30上,例如图4和图5中支撑框架30 上安装有挂扣101,对应地,横梁10通过安装上自带挂钩的挂杆102,挂杆102 能通过卡勾扣装到挂扣101上,从而方便横梁10与支撑框架30连接。此外,挂杆102还可呈伸缩地安装到横梁10内,以便于横梁10与支撑框架30的调整和安装。更具体地,如下。
[0030]
如图1、图3、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可充气上气囊40为一条状连续结构,可充气上气囊40的延伸方向与横梁10的延伸方向呈交叉布置,使得充气时的可充气上气囊40能令篷布20在横向上得到充分地涨起。优选的是,可充气上气囊40的延伸方向为篷布20的长度方向,但不限于此。可充气上气囊40根据实际需要还可设为分段式的块状或条状结构,故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可充气上气囊40的长度小于篷布20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间距,使得充气后可充气上气囊40不会越出篷布20,使得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的使用更美观。更具体地,可充气上气囊40在充气过程由扁平状态切换至圆柱状态,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充气后的可充气上气囊40还可设置为椭圆柱状态,但不限于此。优选的是,可充气上气囊40上设有一连通其内腔的单向阀60,利用单向阀60能往可充气上气囊40内进行泵气,当取消外部充气时,单向阀60能保持可充气上气囊40内压力不降低,从而使篷布20保持绷紧。
[0031]
如图1、图3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还包括一边布70,边布70的第一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中的一者上,边布70的第二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中的另一者上,边布70位于篷布20的下端,边布70两侧之间的尺寸大于两支撑框架30之间的间距,边布70的底部两侧各设有可充气下气囊50,两可充气下气囊50在充气过程中的间距不断缩小,以使褶皱的边布 70绷紧并平整,边布70的使用能加强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的遮蔽性,而且通过往可充气下气囊50充气能使边布70绷紧,也能有效降低使边布70产生绷紧效果的结构成本和增加操作的便捷性,同时边布70涨起并绷紧后不产生褶皱,边布70与篷布20一同更整体、美观,有效降低风载影响而带来的噪音。边布70 与篷布20为分离式结构,以便于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的收纳和组装,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可充气下气囊50与可充气上气囊40的结构大致相同,同样可采用上述记载到可充气上气囊40连接到篷布20的相类似或一样的连接方式连接到边布70上,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可充气上气囊40与可充气下气囊50 的气压保持一致,故选择性通过往可充气上气囊40或可充气下气囊50充气便能同时使篷布
20和边布70实现绷紧,提高操作的便捷性。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还包括一连接软管80,连接软管80的第一端连通于可充气上气囊40,连接软管80的第二端连通于可充气下气囊50,通过连接软管80便能将两气囊连通起来,极大地简化了结构。
[0032]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还包括一泵气装置 (图中未示)和气压监测仪(图中未示),可充气下气囊50上开设有一充气口 (图中未示),泵气装置的出气端连通于充气口,气压监测仪设置于可充气上气囊40和/或可充气下气囊50上,利用气压监测仪能够实时监测气囊内部压力,保证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的正常使用,当气囊内部压力低于所提前设定的下限值时,泵气装置开始工作,使气囊内部压力上升,使篷布20和边布70保持绷紧,当气囊内压力高于所提前设定的上限值时,泵气装置自动停止工作,避免能源浪费。优选的是,泵气装置和气压监测仪为当前所常用的仪器或设备,故在此不再赘述其结构。举例而言,泵气装置可分离于充气式张紧篷房100,以便于携带和调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还包括一抽气装置 (图中未示),抽气装置连通于可充气上气囊40和/或可充气下气囊50,泵气装置具有往可充气下气囊50泵送热空气的功能,在遇上雨雪天气时,通过启动泵气装置并使得泵气装置泵送热气至可充气下气囊50内,同时启动抽气装置,这时热空气在可充气上气囊40和可充气下气囊50内流动,热空气可以对篷布20 进行加热,能使篷布20的温度上升,篷布20的温度能使得其表面上的积雪融化,积雪融化后其摩擦力减少,受自身重力的作用能从篷布20上滑落,从而使充气式张紧篷房100具有除雪的效果。优选的是,上述的抽气装置也为当前所常用的设备,故在此不再赘述。举例而言,抽气装置可分离于充气式张紧篷房 100,以便于携带和调整。
[0033]
如图1、图2、图3、图9和图10所示,支撑框架30由相互首尾相接的支撑杆31连接形成,支撑杆31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卡槽311,同一支撑框架30中的所有支撑杆31的卡槽311对接连通而形成一安装通道,篷布20和边布70的两侧均套装有卡条32,卡条32各对应卡入于一安装通道中,通过卡条32能方便地将安装/拆离于支撑框架30。优选的是,支撑杆31的截面呈矩形,但不限于此,支撑杆31的边角处均开设有卡槽311,以便于多个支撑框架30配合使用时方便卡条32的安装。根据实际需要,支撑框架30还可借助多根竖杆33和横杆34加强自身的结构稳定性,以使其稳定地安装到地面。相邻两支撑框架30 还可借助交叉布置的斜杆35进行连接,以进一步加强两支撑框架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篷布20和边布70的下端套装有压紧管90,压紧管90呈相对可调地安装于支撑杆31上,压紧管90相对支撑杆31的调整带动篷布20的两端相对远离而拉紧篷布20,从而通过调节压紧管90能够方便地在篷布20的长度方向上拉紧篷布20。篷布20在长度方向被拉紧时,压紧管90位于边布70 上端的外侧,以实现篷布20与边布70两者之间的错位对接,保证雨雪不能进入到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的内部。举例而言,可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的结构形式去调节压紧管90,如在篷布20的下端上形成一横向两端贯穿的袋状结构21,压紧管90穿套于袋状结构21中,位于顶部上支撑杆31的端部处设置有调节组件91,该调节组件91包括螺杆911和螺母912,前述支撑杆31的端部处安装有一呈竖向布置的套筒913,螺杆911呈活动地穿置于套筒913中,螺母912配装于螺杆911并位于套筒913的上方,螺杆911的底部安装有一卡套件914,卡套件914卡套于螺杆911的端部上,通过旋动螺母912能驱使螺杆911的往下运动,从而卡套件914推动压紧管90往下运动,使得压紧管90带动篷布20的上下两端的绷紧。
[0034]
结合附图1至11,对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将篷
布20和边布70安装至支撑框架30上,通过旋动螺母912而驱使螺杆 911的上下而带动压紧管90上下运动,从而达到篷布20的上下两端压紧的目的。而后,启动泵气装置,泵气装置往可充气下气囊50和可充气上气囊40中泵送空气,两相对的可充气上气囊40在充气过程中的间距不断缩小,当两个可充气上气囊40缩短的距离大于篷布20的宽度与两支撑框架30之间间距的差值时,此时篷布20即涨起并绷紧,同理,在篷布20涨起并绷紧的同时褶皱的边布70 也随之绷紧并平整。在雨雪天气时,启动通过启动泵气装置并使得泵气装置泵送热气至可充气下气囊50内,同时启动抽气装置,这时热空气在可充气上气囊 40和可充气下气囊50内流动,热空气可以对篷布20进行加热,能使篷布20的温度上升,篷布20的温度能使得其表面上的积雪融化,积雪融化后其摩擦力减少,受自身重力的作用能从篷布20上滑落,使得充气式张紧篷房100具有除雪的效果,工作原理如上所述。
[0035]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的长度、高度和宽度并不作进一步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而制作大小不同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也可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相互连接而成拼装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
[003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张紧篷房100包括横梁10、篷布20 及两呈并排间隔布置的支撑框架30,多根横梁10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之间,篷布20的第一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中的一者,篷布20的第二侧安装于两支撑框架30中的另一者,篷布20铺设于横梁10上,篷布20两侧之间的尺寸大于两支撑框架30之间的间距,篷布20的底部两侧各设有一可充气上气囊40,两可充气上气囊40呈相对布置,两可充气上气囊40在充气过程中的间距不断缩小,以使自然下垂的篷布20涨起并绷紧,篷布20此时产生横向的张紧力,篷布20在横向连续张紧,全程无需使用长度可调的管件进行调节,从而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有效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篷布20涨起并绷紧后不会产生褶皱,整体上美观整洁,不易因外部风载而产生振动,大大减少了噪音。
[0037]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