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6883发布日期:2021-01-12 07:44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还涉及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安装方法,适用于建设地震观测半地下室。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地震监测预报需求也不断增加,国家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监测台网不断优化,启动了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地震台站不断加密,为了获取可靠、连续的地震监测资料,减少地震背景噪声,测震台站往往要避开铁路、公路、采矿区及人口密集地区等震动干扰源;因此,台站一般建在较为偏僻、震动干扰小的基岩上。

为减小干扰,传统的微震台站观测室一般采用开凿山洞的方式,观测室即位于山洞最深处,传统的山洞型微震观测室开凿山洞施工时间长,通风、防水、美观等综合考虑技术要求高,建设工序复杂,经济成本高;随着新建台站的加密,以及原有观测台站观测环境遭到破坏需要迁建新的台站,以及考虑经费投入等问题,用于微震观测的半地下室摆坑建设方案越来越广泛使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设计及安装方法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传统山洞型观测室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建设经济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解决风扰、气温、气压变化大及降低背景噪声的需求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包括左本体、右本体、合页组件和把手,左本体和右本体均为矩形板状结构,左本体和右本体对称设置,左本体的右侧边缘抵接在右本体的左侧边缘上,左本体的左侧边缘通过合页组件转动连接在室内地面左侧预埋件上,右本体的右侧边缘通过合页组件转动连接在室内地面的右侧预埋件上,左本体和右本体上均设置有把手。

进一步地,左本体和右本体均为中空的长方体壳体结构,左本体和右本体的长方体壳体结构内均填充有岩棉板。

进一步地,左本体和右本体结构完全相同;左本体为左面板、右面板、上面板、下面板、前面板以及后面板围合成长方体壳体结构,长方体壳体结构内填充有岩棉板;左面板与右面板相互平行,前面板和后面板相互平行,左面板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前面板和后面板的同侧端部,右面板的两端分别垂直规定在前面板和后面板的另一侧端部,上面板同时固定在左面板、右面板、前面板以及后面板的上端边缘上,下面板同时固定在左面板、右面板、前面板以及后面板的下端边缘上。

进一步地,左本体和右本体的长方体壳体结构为铁板焊合而成。

进一步地,左本体靠近右本体的边缘处开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右本体靠近左本体的边缘处也开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左本体上的把手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左本体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中,右本体上的把手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右本体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中。

进一步地,把手为钢筋弯折而成的“几”字形弯折结构。

进一步地,合页组件包括第一合页板、第二合页板、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第一合页板的边缘上固定有两个第一套筒,第二合页板的边缘上固定有一个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位于两个第一套筒之间,第二套筒以及两个第一套筒内穿设有销轴,第一合页板可相对第二合页板转动。

进一步地,左本体的左侧边缘以及右本体的右侧边缘均设置有第一焊合部,室内地面左侧预埋件上以及室内地面右侧预埋件上均设置有第二焊合部,合页组件的第一合页板焊合在第一焊合部上,合页组件的第二合页板焊合在第二焊合部上。

进一步地,左本体和右本体的外表面均涂覆有防锈漆,左本体和右本体的长度均为129cm,左本体和右本体的宽度均为94cm,左本体和右本体的厚度均为6cm,左本体和右本体内部的岩棉板厚度均为5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安装方法,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任一项的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安装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观测室的设计需求,半地下室摆坑长、宽、高分别为180cm、120cm、150cm,在室内建设摆坑时,在摆坑四周地面上预埋5cm*5cm的角钢作为预埋件,角钢边沿分别与地面和摆坑垂直面保持水平;

步骤2、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左本体和右本体均分别由铁板焊接成空心无盖长方体壳体结构,在长方体壳体结构中填充满岩棉板,再焊接长方体壳体结构敞口端的剩余盖板;

步骤3、在左本体右侧和右本体左侧各打两组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通孔,每组第一孔和第二孔内均安装有把手;每个把手均由钢筋制成,钢筋先制成倒置的“u”字形结构,穿过第一孔和第二孔后将钢筋两端分别折90度,从而形成“几”字形结构的把手;使用时,拉起把手使之与左本体或右本体的上表面形成握持间隙,不使用时,把手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左本体或右本体的上表面上;

步骤4、在左本体左侧焊接两个合页组件的第一合页板,在右本体右侧焊接两个合页组件的第一合页板,左本体及右本体上的合页组件的第二合页板焊接在摆坑边沿的角钢上,第一合页板与第二合页板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步骤5、通过左本体和右本体两侧的把手实现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打开与关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铁板可塑性和刚性体的特性以及填充材料岩棉板质量轻、保温、隔燃、吸声等特性,提出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及安装方法,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铁板具有可塑性,可以方便制作成需要的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形状,铁板为高强、耐腐蚀材料,属于刚性体,用铁板制作的空心长方体半地下室顶盖方便运输、建设难度低、承重强度高,耐用时间长;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容易组装,施工方法简单快捷,安装无需大型机械配合,省时省力;

3、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中填充岩棉材料,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燃、吸声等特性,是微震观测保温以及降低背景噪声的重要手段;

4、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可根据实际观测需要,改变形状及大小,也可回收利用,有一台小车就可以运输到施工现场,能节约建设成本,且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经济效益显著;

5、特别适用于目前的微震观测室建设,具有可设计性等特征,特别适用于野外偏僻观测环境下的微震半地下室顶盖,有效解决了风扰、气压、气温变化的问题,提高了观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内在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分解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把手使用时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把手未使用时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合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微震观测半地下室俯视图。

图8为微震观测半地下室地面宽度方向合页位置正视图。

图中:1、左本体,11、左面板,12、右面板,13、上面板,14、下面板,15、前面板,16、后面板,17、岩棉板,2、右本体,3、把手,41、第一孔,42、第二孔,5、合页组件,51、第一合页板,52、第二合页板,53、第一套筒,54、第二套筒,511、第一焊合部,521、第二焊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包括左本体1、右本体2、合页组件5和把手3,左本体1和右本体2均为矩形板状结构,左本体1和右本体2对称设置,左本体1的右侧边缘抵接在右本体2的左侧边缘上,左本体1的左侧边缘通过合页组件5转动连接在室内地面左侧预埋件上,右本体2的右侧边缘通过合页组件5转动连接在室内地面的右侧预埋件上,左本体1和右本体2上均设置有把手3,使用时,左本体1和右本体2上的把手3实现由中间向左右两侧打开,由两侧向中间关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左本体1与右本体2的长度和宽度略小于半地下室摆坑角钢边沿的长度与宽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左本体1和右本体2均为中空的长方体壳体结构,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长方体壳体结构内均填充有岩棉板17。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左本体1和右本体2结构完全相同;左本体1为左面板11、右面板12、上面板13、下面板14、前面板15以及后面板16围合成长方体壳体结构,长方体壳体结构内填充有岩棉板17;左面板11与右面板12相互平行,前面板15和后面板16相互平行,左面板11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前面板15和后面板16的同侧端部,右面板12的两端分别垂直规定在前面板15和后面板16的另一侧端部,上面板13同时固定在左面板11、右面板12、前面板15以及后面板16的上端边缘上,下面板14同时固定在左面板11、右面板12、前面板15以及后面板16的下端边缘上;左面板11、右面板12、上面板13、下面板14、前面板15以及后面板16均可采用钢板切割而成,本实施例加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先将左本体1为左面板11、右面板12、上面板13、下面板14以及前面板15焊合为空心无盖的长方体壳体,在该长方体壳体中填充满岩棉板17,然后再将后面板16焊合在长方体壳体的敞口端,将岩棉板17封闭在密闭的空间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长方体壳体结构为铁板焊合而成。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左本体1靠近右本体2的边缘处开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右本体2靠近左本体1的边缘处也开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左本体1上的把手3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左本体1的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中,右本体2上的把手3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右本体2的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中,把手3构成可以在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中自由移动的活动把手,使用时拉起来形成把手3,未使用时把手自然下落到顶盖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把手3为钢筋弯折而成的“几”字形弯折结构,此处的“几”字形结构指的是采用钢筋弯折而成的结构,先将一整根钢筋弯折成倒置的u字形结构,然后将u字形的两个敞口端穿过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均为圆形通孔,然后将u字形的两个敞口端向外侧弯折90°,从而形成“几”字形结构的把手3。

如图1、图6、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合页组件5包括第一合页板51、第二合页板52、第一套筒53和第二套筒54,第一合页板51的边缘上固定有两个第一套筒53,第二合页板52的边缘上固定有一个第二套筒54,第二套筒54位于两个第一套筒53之间,第二套筒54以及两个第一套筒53内穿设有销轴,第一合页板51可相对第二合页板52转动;左本体1的左侧边缘以及右本体2的右侧边缘均设置有第一焊合部511,室内地面左侧预埋件上以及室内地面右侧预埋件上均设置有第二焊合部521,合页组件5的第一合页板51焊合在第一焊合部511上,合页组件5的第二合页板52焊合在第二焊合部521上,左本体1上的合页组件5与右本体2上的合页组件5对称设置,方向相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外表面均涂覆有防锈漆,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长度均为129cm,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宽度均为94cm,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厚度均为6cm,左本体1和右本体2内部的岩棉板17厚度均为5cm,构成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钢板的厚度为1mm;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上述结构尺寸仅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安装方法,使用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任一项的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安装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观测室的设计需求,半地下室摆坑长、宽、高分别为180cm、120cm、150cm,在室内建设摆坑时,在摆坑四周地面上预埋5cm*5cm的角钢作为预埋件,角钢边沿分别与地面和摆坑垂直面保持水平;

步骤2、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左本体1和右本体2均分别由铁板焊接成空心无盖长方体壳体结构,在长方体壳体结构中填充满岩棉板17,再焊接长方体壳体结构敞口端的剩余盖板;

步骤3、在左本体1右侧和右本体2左侧各打两组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均为通孔,每组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内均安装有把手3;每个把手3均由钢筋制成,钢筋先制成倒置的“u”字形结构,穿过第一孔41和第二孔42后将钢筋两端分别折90度,从而形成“几”字形结构的把手3;使用时,拉起把手3使之与左本体1或右本体2的上表面形成握持间隙,不使用时,把手3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左本体1或右本体2的上表面上;

步骤4、在左本体1左侧焊接两个合页组件5的第一合页板51,在右本体2右侧焊接两个合页组件5的第一合页板51,左本体1及右本体2上的合页组件5的第二合页板52焊接在摆坑边沿的角钢上,第一合页板51与第二合页板52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步骤5、通过左本体1和右本体2两侧的把手3实现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的打开与关闭。

上述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充分利用铁板可塑性和刚性体的特性以及填充材料岩棉板质量轻、保温、隔燃、吸声等特性,提出一种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及安装方法,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铁板具有可塑性,可以方便制作成需要的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形状,铁板为高强、耐腐蚀材料,属于刚性体,用铁板制作的空心长方体半地下室顶盖方便运输、建设难度低、承重强度高,耐用时间长;

2、上述实施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容易组装,施工方法简单快捷,安装无需大型机械配合,省时省力;

3、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中填充岩棉材料,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燃、吸声等特性,是微震观测保温以及降低背景噪声的重要手段;

4、微震观测半地下室顶盖可根据实际观测需要,改变形状及大小,也可回收利用,有一台小车就可以运输到施工现场,能节约建设成本,且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经济效益显著;

5、特别适用于目前的微震观测室建设,具有可设计性等特征,特别适用于野外偏僻观测环境下的微震半地下室顶盖,有效解决了风扰、气压、气温变化的问题,提高了观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内在质量。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