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旧建筑墙体底部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85771发布日期:2021-06-29 23:46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旧建筑墙体底部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旧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旧建筑墙体底部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保留城市的文化底蕴优先保留具有时代意义的旧建筑,但是这些旧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及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有限,抗震性能较差,对于这些老旧建筑不能简单地进行拆除重建,且成本较高。

现有的加固技术是在,通过对墙体浇灌钢筋混凝土板墙或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厚,但是通过简单地增加厚度,加固装置较为简单,缺乏稳定性的加固结构,即便浇灌了混凝土抗震性能也难以保证,重复地加厚施工导致成本增加,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旧建筑墙体底部加固装置,通过对旧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进行改进,对加固的结构做了优化,提高了旧建筑墙体的稳定性且降低了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旧建筑墙体底部加固装置,包括加固组件及浇筑模板,所述加固组件设置在旧建筑墙体侧壁,所述浇筑模板设置在旧建筑墙体的两侧并设有一定间距,所述浇筑模板设有梯形弯折部;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竖向筋、水平筋及拉结筋,所述旧建筑墙体底部设有基础部,所述竖向筋设置在基础部上,所述旧建筑墙体开设有若干个两侧相通的穿孔,所述拉结筋安装在穿孔并与竖向筋相连接,所述水平筋分别与竖向筋、拉结筋相连接,所述拉结筋从上往下沿着梯形弯折部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部顶部沿着旧建筑墙体设有若干个插孔,所述竖向筋插设在插孔,所述水平筋从上往下等间距水平连接竖向筋;所述基础部侧壁设有拉结筋。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部侧壁沿旧建筑墙体设有若干个开孔,所述开孔与插孔相连通,所述拉结筋设置在开孔中并与插设在插孔内的竖向筋相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部包括条石基础层、第一基础垫层及第二基础垫层,所述条石基础层设置在旧建筑墙体底部,所述第一基础垫层设置在条石基础层底部,所述第二基础垫层设置在拉结筋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旧建筑墙体设有至少4行等间距的穿孔并均内安装拉结筋,所述拉结筋沿着梯形弯折部同一水平的连接处均与水平筋相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拉结筋端部设有用于卡住水平筋的卡勾部。

进一步地,所述浇筑模板与旧建筑墙体的一定间距形成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混凝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固组件配合浇筑模板包覆在旧建筑墙体外壁,加固组件的竖向筋设置在旧建筑墙体两侧的基础部上,并通过拉结筋穿过穿孔连接两侧的竖向筋,通过水平筋连接同一水平的竖向筋并同时与拉结筋相连接,使水平筋和竖向筋形成一张网覆盖在旧建筑墙体的两侧,浇筑模板在旧建筑墙体的底部设有梯形弯折部,拉结筋从上往下沿着梯形弯折部相互连接,使得梯形弯折部内侧具有一稳定的支撑结构,通过旧建筑墙体的加固装置进行改进,提高了旧建筑墙体的稳定性且降低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浇筑模板与旧建筑墙体之间具有一定间距,该间距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浇灌有混凝土,浇灌模板内的混凝土将水平筋、拉结筋、竖向筋融合形成一体化结构,混凝土沿着梯形弯折部形成一梯形结构。

3、本实用新型拉结筋的端部具有卡勾部,通过卡勾部卡住水平筋,使得水平筋固定在拉结筋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加固组件.1、浇筑模板.2、旧建筑墙体.3、容纳空间.4;

竖向筋.11、水平筋.12、拉结筋.13、卡勾部.131;

梯形弯折部.21、基础部.31、穿孔.32、插孔.33、开孔.34、条石基础层.35、第一基础垫层.36、第二基础垫层.3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配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旧建筑墙体底部加固装置,包括加固组件1及浇筑模板2,加固组件1设置在旧建筑墙体3侧壁,浇筑模板2设置在旧建筑墙体3的两侧并设有一定间距,浇筑模板2设有梯形弯折部21;加固组件1包括竖向筋11、水平筋12及拉结筋13,旧建筑墙体3底部设有基础部31,竖向筋11设置在基础部31上,旧建筑墙体3开设有若干个两侧相通的穿孔32,拉结筋13安装在穿孔32并与竖向筋11相连接,水平筋12分别与竖向筋11、拉结筋13相连接,连接方式优选焊接或绑扎连接,拉结筋13从上往下沿着梯形弯折部21相互连接。

基础部31顶部沿着旧建筑墙体3设有若干个插孔33,插孔33,竖向筋11插设在插孔33,水平筋12从上往下等间距水平连接竖向筋11;基础部31侧壁设有拉结筋13。

基础部31侧壁沿旧建筑墙体3设有若干个开孔34,开孔34与插孔33相连通,拉结筋13设置在开孔34中并与插设在插孔33内的竖向筋11相固接。

基础部31包括条石基础层35、第一基础垫层36及第二基础垫层37,条石基础层35设置在旧建筑墙体3底部,第一基础垫层36设置在条石基础层35底部,第二基础垫层37设置在拉结筋13的下方,第二基础垫层37与第一基础垫层36的侧壁相固接,本实施例的第二基础垫层采用c15素混凝土浇灌形成,厚度优选10厘米,条石基础层35和第一基础垫层36均优选花岗岩制作而成。

旧建筑墙体3设有至少4行等间距的穿孔32并均内安装拉结筋13,间距的距离可采用3-10cm,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拉结筋13沿着梯形弯折部21同一水平的连接处均与水平筋12相固接,拉结筋13端部设有用于卡住水平筋的卡勾部131。

浇筑模板2与旧建筑墙体3的一定间距形成容纳空间4,容纳空间4内设有混凝土,浇灌模板2内的混凝土将水平筋12、拉结筋13、竖向筋11融合形成一体化结构,混凝土沿着梯形弯折部21形成一梯形结构,本实施例的混凝土优选采用c25或c30混凝土。

本实施例通过加固组件1配合浇筑模板2包覆在旧建筑墙体3外壁,加固组件1的竖向筋11设置在旧建筑墙体3两侧的基础部31上,并通过拉结筋13穿过穿孔32连接两侧的竖向筋11,通过水平筋12连接同一水平的竖向筋11并同时与拉结筋13相连接,使水平筋12和竖向筋11形成一张网覆盖在旧建筑墙体的两侧,通过拉结筋牢牢固定住,提高了旧建筑墙体3的稳定性,浇筑模板2在旧建筑墙体3的底部设有梯形弯折部21,拉结筋13从上往下沿着梯形弯折部21相互连接,通过在容纳空间4内浇灌混凝土,使得将水平筋12、拉结筋13、竖向筋11融合形成一体化结构,混凝土沿着梯形弯折部21凝固完成后形成一梯形结构,使得梯形弯折部21内侧具有一给旧建筑墙体3稳定支撑的支撑结构,该结构与旧建筑墙体3紧紧连接在一起,不易发生分离且具有较强的加固旧建筑墙体3的效果,通过旧建筑墙体3的加固装置进行改进,提高了旧建筑墙体的稳定性且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