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1053发布日期:2021-09-25 11:50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水泥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而成的新混凝土;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若日平均气温超过25℃的条件下进行混凝土施工就代表着已经进入夏季施工期间,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施工对混凝土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点,即高温、干燥和大风;这些因素会致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增大、凝结时间过快、混凝土自由水迅速蒸发,导致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缩裂缝,如果浇筑时间过长,会出现新老混凝土界面连接不佳,运输与泵送困难等情况,造成施工质量下降,混凝土性能变差;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需要使用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
3.现有的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大多采用喷淋等方式对混凝土搅拌机进行降温,此种方法,需要不断对混凝土搅拌机进行喷淋,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对细骨料喷淋时,注意运用层间的温度差;要严格控制,及时检测含水量,保证检测样品与使用材料的一致性,难度较高;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缺陷成为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有效降温、节约水资源、节约能源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
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上方的降温机构,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下方的冷却水箱,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侧方的制冰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含有遮阳层和固定板,所述遮阳层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循环水管,所述冷却水箱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制冰机构包含有制冰机,所述制冰机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制冰机的底部设置有出水机构,所述出水机构与循环水管和冷却水箱分别连接,所述冷却水箱与制冰机之间通过进水机构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为柔性板,所述循环水管为柔性管,所述固定板与混凝土搅拌机配套使用;降温机构可直接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外部,从而对混凝土搅拌机表面降温。
7.进一步地,所述遮阳层外部设置有降温涂层,降温涂层为反射隔热保温涂料,其能高效反射太阳光,达到隔热目的。
8.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机构包含有设置在制冰机外部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连接有搅拌桨,所述搅拌桨设置在制冰机内侧;搅拌机构可在制冰过程中,形成冰水混合物,从而增大与混凝土搅拌机的接触面积,且降温均匀。
9.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机构包含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设置在制冰机内,所述第一水泵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一分水管和第二分水管,所述第一分水管连
通至冷却水箱内,所述第二分水管与循环水管的进水端连接;出水机构将制冰机产生的冰水混合物输送至循环水管与冷却水箱内,从而对混凝土搅拌机外表面进行降温。
10.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机构包含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设置在冷却水箱内,所述第二水泵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制冰机的顶部连通;对混凝土搅拌机降温过的水通过进水机构再次进入冷却水箱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其次,对混凝土搅拌机降温过的水比常温水温度低,从而加快了制冰机的制冰速度,节省了能源。
11.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水管的出水端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在冷却水箱上方;循环水管通过排水管将使用过的水排放至冷却水箱中,冷却水箱再将水通过进水机构再次进入冷却水箱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12.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箱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为泡沫材质,能减缓冷却水箱的降温速度,从而减少制冰机的制冰量,节约能源。
13.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的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通过在混凝土搅拌机上方设置降温机构,降温机构的上表面涂覆有降温涂层,降温涂层能高效反射太阳光,达到隔热目的;混凝土搅拌机与固定板接触,从而使循环水管通过热量交换的方式对混凝土搅拌机外部降温,通过热量不断交换,进而防止混凝土生产过程温度较高。
15.2、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冰机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可在制冰过程中,形成冰水混合物,从而增大与混凝土搅拌机的接触面积,且降温均匀,节约能源。
16.3、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冷却水箱与制冰机之间通过进水机构连接,从而使对混凝土搅拌机降温过的水通过进水机构再次进入冷却水箱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17.4、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水箱内部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可对冰水混合物进行分离,使冰凌位于过滤网上方,从而使通过进水机构进入制冰机内的全部为水,避免冰凌进入制冰机构,从而提高冰凌的使用效率,进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

混凝土搅拌机,11

支架,21

遮阳层,22

循环水管,23

固定板,3

冷却水箱,31

过滤网,4

制冰机,41

搅拌机构,42

出水管,43

第一水泵,44

进水管,45

第二水泵,46

第一分水管,47

第二分水管,48

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做更加详细的描述。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
ꢀ“
顶”、“底”、“内”、
ꢀ“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4.如图1

2所示,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再生混凝土生产用冷却装置通过降温机构和冷却水箱的配合使用,对混凝土搅拌机有效降温,通过在制冰机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在冷却水箱与制冰机之间通过进水机构连接,在冷却水箱内部设置有过滤网,从而提高冰凌的使用效率,进而达到节约资源的优点。具体包括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1上方的降温机构,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1下方的冷却水箱3,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1侧方的制冰机构。降温机构包含有遮阳层21和固定板23,遮阳层21和固定板23之间设置有循环水管22,遮阳层21外部设置有降温涂层,降温涂层为反射隔热保温涂料,其能高效反射太阳光,达到隔热目的。固定板23为柔性板,循环水管22为柔性管,固定板23与混凝土搅拌机1配套使用;降温机构可直接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1外部,从而对混凝土搅拌机1表面降温。
25.如图1

2所示,制冰机构包含有制冰机4,制冰机4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机构41,搅拌机构41包含有设置在制冰机4外部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端连接有搅拌桨,搅拌桨设置在制冰机4内侧;搅拌机构41可在制冰过程中,形成冰水混合物,从而增大与混凝土搅拌机1的接触面积,且降温均匀。制冰机4的底部设置有出水机构,出水机构包含有第一水泵43,第一水泵43设置在制冰机4内,第一水泵43连接有出水管42,出水管42上设置有第一分水管46和第二分水管47,第一分水管46连通至冷却水箱3内,第二分水管47与循环水管22的进水端连接;出水机构将制冰机4产生的冰水混合物输送至循环水管22与冷却水箱3内,从而对混凝土搅拌机1外表面进行降温。冷却水箱3与制冰机4之间通过进水机构连接。进水机构包含有第二水泵45,第二水泵45设置在冷却水箱3内,第二水泵45连接有进水管44,进水管44与制冰机4的顶部连通;对混凝土搅拌机1降温过的水通过进水机构再次进入冷却水箱3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其次,对混凝土搅拌机1降温过的水比常温水温度低,从而加快了制冰机4的制冰速度,节省了能源。循环水管22的出水端连接有排水管48,排水管48设置在冷却水箱3上方;循环水管22通过排水管48将使用过的水排放至冷却水箱3中,冷却水箱3使水通过进水机构再次进入制冰机4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26.如图1

2所示,冷却水箱3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为泡沫材质,能减缓冷却水箱3的降温速度,从而减少制冰机4的制冰量,节约能源。冷却水箱3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1,过滤网31可对冰水混合物分离,使冰凌位于过滤网31上方,从而使通过进水机构进入制冰机4内的全部为水,避免冰凌进入制冰机构,从而提高冰凌的使用效率,进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
2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再生混凝土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内,将降温机构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上方,将冷却水箱设置在混凝土搅拌机下方,将制冰机出水管的第一分水管与冷却水箱连通,第二分水管与循环水管的进水端连接,将进水管与制冰机连接,随后启动制冰机,在搅拌机构的作用下,在制冰过程中,形成冰水混合物,随后冰水混合物进入循环水管和冷却水箱内,对混凝土搅拌机的外表面进行降温。循环水管内使用过的水进入冷却水箱内,启动第二水泵,将冷却水箱内使用过的水输送至制冰机内,循环使用。
28.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如使用“一个”或
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29.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