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945240发布日期:2023-01-14 10:32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工程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钢结构支架通常来说是由钢制材料连接组成的支架,钢结构支架因自身抗压强度高、支撑力强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建筑工程中。
3.在室内装修的施工过程中,若工作人员对室内天花板进行施工时,需要搭建钢结构工程支架,由于室内装修要经过房门,因此无法直接将成型组装好的钢结构支架从房门外移动到房间中,因此在使用前后需要对钢结构支架进行拆装,工作人员只能将各个零部件逐一转运到房间中,然后再进行组装,在组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很多螺丝、螺栓等连接部件对支架各个零件进行连接和组装,实际操作过程中费时费力,耽误工作效率,而且现有的钢结构工程支架也不方便工作人员爬上爬下,还需要额外携带一个梯子,增加了劳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及其安装方法,具备操作方便、便于使用等优点,解决了传统钢结构工程支架组装费时费力的问题。
5.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支撑踏板、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侧视面均为n型,所述第一支架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安装有第一铰链,所述第一铰链中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二支架左侧且与第一铰链对应的位置处安装有第二铰链,所述第二铰链中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连接件包括两个呈平行设置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转轴表面的中央,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和第二支架的底部均安装有万向刹车轮,所述第一支架内壁正面和背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均转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支撑踏板的左侧固定连接于两个连接轴之间,所述支撑踏板底部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卡箍,所述第二支架内壁正面和背面之间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固定卡箍的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架内壁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铝合金梯子,所述支撑踏板底部的中央设置有加强结构。
6.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其中卡箍为底部开口设置,所述卡箍活动插接于支撑杆的表面,所述卡箍的内侧与支撑杆的表面贴合,该结构设置,为卡箍提供了安装区域,方便工作人员对卡箍进行安装。
7.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其中卡箍左侧的中央沿横向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卡箍右侧的中央沿横向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之间活动插接有锁具,所述卡箍左侧的中央沿纵向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右侧不贯穿卡箍的左侧,该结构设置,使得锁具能够穿过卡箍的左右两侧。
8.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其中锁具由固定杆、第一把手和橡胶块组成,所述橡胶块和第一把手分别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左右两侧,所述橡胶块活动卡接于卡槽的内部,所述橡胶块的形状结构与卡槽的形状结构契合,该结构设置,使得锁具中的橡胶块能够稳定卡入卡槽内部,避免锁具轻易从卡箍上脱落,提高了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9.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其中支撑踏板的左右两端均一体成型有圆弧形倒角,所述支撑踏板顶部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围栏,所述围栏的中部沿横向等距离固定连接有v型钢板,所述v型钢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不锈钢网,该结构设置,能够避免支撑踏板上的工具从支撑踏板上掉落,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
10.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其中支撑踏板的顶部呈矩形阵列等距离一体成型有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的俯视面呈椭圆形,该结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能够稳定的站在支撑踏板上,避免脚下打滑。
11.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其中加强结构由焊接固定于支撑踏板底部中央的加强框架和呈矩形阵列固定于加强框架内部的加强组件组成,加强组件包括两根呈平行设置的加强杆和两个呈镜像设置的支撑板组成,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加强杆之间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支撑板远离加强杆中心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减震垫,两个所述减震垫分别与支撑踏板的底部和加强框架内壁的底部贴合,该结构设置,提高了支撑踏板整体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多的重量,避免轻易发生形变。
12.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其中连接件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所述内螺纹套筒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固定圆盘,所述固定圆盘顶部的边缘处环形设置有四个第二把手,所述固定圆盘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支撑脚,该结构设置,能够增加该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该装置在刹车轮锁紧后意外滑动,提高了该装置整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13.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4.s1、在使用前该装置呈折叠状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互靠近,整体宽度变小,由于第一支架的底部和第二支架的底部均设置有万向刹车轮,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双手分别握住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轻易将该装置直接从房间门口推入房间内;
15.s2、当工作人员将该装置推到工作区域时,使用双手同时向外推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展开,进而拉开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直至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最大;
16.s3、之后工作人员向上翻起支撑踏板,使支撑踏板倾斜角度位于水平面之上,再向左推动第二支架,使支撑踏板放下时其底部的卡箍刚好能够插入支撑杆表面;
17.s4、当卡箍插入支撑杆表面后,工作人员握住第一把手将固定杆插入第二通槽内并从第一通槽中穿出,再将第一把手拧动90
°
后向右拉动,使橡胶块稳定的卡入卡槽中;
18.s5、最后工作人员可通过固定于第一支架左侧的铝合金梯子爬上支撑踏板顶部进行工作。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20.1、本发明通过在第一支架上设置的第一铰链和第一连杆,配合第二支架上设置的第二铰链和第二连杆,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能够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进而使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具备可调性,从而使该装置能够穿过相对狭窄的房间门口,
通过在第一支架内侧设置的两个连接轴,配合支撑踏板的两端与两个连接轴固定的设置,使得支撑踏板的在不运输过程中能够折叠收纳起来,减小了该装置整体的宽度,使该装置更方便通过房门进入到室内,再配合支撑踏板底部设置的两个卡箍,以及第二支架上设置的支撑杆,使得支撑踏板在使用的时候能够通过卡箍稳定的卡接在支撑板上,并且卡箍上设置的第一通槽、卡槽和第二通槽,配合锁具中设置的第一把手、固定杆和橡胶块,使得卡箍能够被锁具稳定的闭合住,避免卡箍在工作过程中从支撑杆上脱出,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21.2、本发明通过在第一支架左侧设置的连接杆,配合连接杆中央处固定连接的铝合金梯子,使得铝合金梯子能够稳定的安装在该装置的左侧,方便工作人员爬上支撑踏板进行工作,该装置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支撑踏板和铝合金梯子为一体化设置,在运输过程中可以一次性移动,并且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机械组装,代替了传统通过拧动螺栓、螺丝等工具对零部件进行组装,安装方式简单、便捷,拆装效率高,广泛适用于室内装修施工。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使用时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使用时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发明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收纳时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使用时整体左视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发明卡箍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发明锁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使用时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稳定装置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第一支架;2、第一铰链;3、第一连杆;4、第二支架;41、支撑杆;5、第二铰链;51、第二连杆;6、连接板;61、转轴;7、万向刹车轮;8、连接轴;9、支撑踏板;91、防滑凸起;92、加强框架;10、围栏;101、v型钢板;102、不锈钢网;11、卡箍;111、第一通槽;112、卡槽;113、第二通槽;12、固定杆;121、第一把手;122、橡胶块;13、连接杆;14、铝合金梯子;15、内螺纹套筒;16、螺纹杆;17、固定圆盘;171、第二把手;18、支撑脚;19、加强杆;20、支撑板;21、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物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物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物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35.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实施例1,请参阅图1-8:
37.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4、支撑踏板9、连接件,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4的侧视面均为n型,第一支架1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安装有第一铰链2,第一铰链2中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3,第二支架4左侧且与第一铰链2对应的位置处安装有第二铰链5,第二铰链5中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51,连接件包括两个呈平行设置的连接板6,两个连接板6之间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轴61,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51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转轴61表面的中央,第一支架1的底部和第二支架4的底部均安装有万向刹车轮7,第一支架1内壁正面和背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均转动连接有连接轴8,支撑踏板9的左侧固定连接于两个连接轴8之间,支撑踏板9底部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卡箍11,第二支架4内壁正面和背面之间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固定卡箍11的支撑杆41,第一支架1内壁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连接杆13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铝合金梯子14,支撑踏板9底部的中央设置有加强结构。
38.卡箍11为底部开口设置,卡箍11活动插接于支撑杆41的表面,卡箍11的内侧与支撑杆41的表面贴合,该结构设置,为卡箍11提供了安装区域,方便工作人员对卡箍11进行安装。
39.卡箍11左侧的中央沿横向开设有第一通槽111,卡箍11右侧的中央沿横向开设有第二通槽113,第一通槽111和第二通槽113之间活动插接有锁具,卡箍11左侧的中央沿纵向开设有卡槽112,卡槽112的右侧不贯穿卡箍11的左侧,该结构设置,使得锁具能够穿过卡箍11的左右两侧。
40.锁具由固定杆12、第一把手121和橡胶块122组成,橡胶块122和第一把手121分别固定连接于固定杆12的左右两侧,橡胶块122活动卡接于卡槽112的内部,橡胶块122的形状结构与卡槽112的形状结构契合,该结构设置,使得锁具中的橡胶块122能够稳定卡入卡槽112内部,避免锁具轻易从卡箍11上脱落,提高了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41.支撑踏板9的左右两端均一体成型有圆弧形倒角,支撑踏板9顶部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围栏10,围栏10的中部沿横向等距离固定连接有v型钢板101,v型钢板10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不锈钢网102,该结构设置,能够避免支撑踏板9上的工具从支撑踏板9上掉落,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
42.支撑踏板9的顶部呈矩形阵列等距离一体成型有防滑凸起91,防滑凸起91的俯视面呈椭圆形,该结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能够稳定的站在支撑踏板9上,避免脚下打滑。
43.加强结构由焊接固定于支撑踏板9底部中央的加强框架92和呈矩形阵列固定于加强框架92内部的加强组件组成,加强组件包括两根呈平行设置的加强杆19和两个呈镜像设置的支撑板20组成,两个支撑板20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加强杆19之间的顶部和底部,支撑
板20远离加强杆19中心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减震垫21,两个减震垫21分别与支撑踏板9的底部和加强框架92内壁的底部贴合,该结构设置,提高了支撑踏板9整体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多的重量,避免轻易发生形变。
44.实施例2,请参阅图9-10:
45.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连接件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15,内螺纹套筒15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6,螺纹杆16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固定圆盘17,固定圆盘17顶部的边缘处环形设置有四个第二把手171,固定圆盘17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支撑脚18,该结构设置,能够增加该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该装置在刹车轮锁紧后意外滑动,提高了该装置整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用时工作人员只需要逆时针拧动第二把手171,即可将螺纹杆16从内螺纹套筒15中拧出,直至支撑脚18的底部与地面贴合。
46.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钢结构工程支架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7.s1、在使用前该装置呈折叠状态,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4相互靠近,整体宽度变小,由于第一支架1的底部和第二支架4的底部均设置有万向刹车轮7,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双手分别握住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4,并轻易将该装置直接从房间门口推入房间内;
48.s2、当工作人员将该装置推到工作区域时,使用双手同时向外推动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4,使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51展开,进而拉开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4之间的间距,直至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4之间的间距最大;
49.s3、之后工作人员向上翻起支撑踏板9,使支撑踏板9倾斜角度位于水平面之上,再向左推动第二支架4,使支撑踏板9放下时其底部的卡箍11刚好能够插入支撑杆41表面;
50.s4、当卡箍11插入支撑杆41表面后,工作人员握住第一把手121将固定杆12插入第二通槽113内并从第一通槽111中穿出,再将第一把手121拧动90
°
后向右拉动,使橡胶块122稳定的卡入卡槽112中;
51.s5、最后工作人员可通过固定于第一支架1左侧的铝合金梯子14爬上支撑踏板9顶部进行工作。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