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10618发布日期:2021-12-22 13:59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绿色施工、建筑施工智能化、建筑装配式施工成为现代建筑施工的主要趋势;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减少材料的浪费,如何增加周转材料的使用效率,如何减少现场施工人员的投入,这都是现代施工企业家在时刻思考的主要问题。
3.本技术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预制构件与叠合板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缝隙,如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采取相应的处理就会出现漏浆的情况,这样在浇筑过程中不仅会大大降低浇筑的效率,而且也会给建筑的质量造成隐患,不利于施工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旨在改善现有的预制构件与叠合板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缝隙,如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采取相应的处理就会出现漏浆的情况,这样在浇筑过程中不仅会大大降低浇筑的效率,而且也会给建筑的质量造成隐患,不利于施工作业的问题。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包括连接板、配合底板和防护壳,所述连接板包括直角板和外架,所述外架安装在直角板的侧面,且外架与直角板固定连接,所述配合底板安装在直角板的下端面,且配合底板与直角板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扣合在直角板上,且防护壳与直角板固定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直角板包括水平板和立板,所述立板垂直设置在水平板的后端面,且立板与水平板一体成形。
8.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板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夹持槽,且水平板上端面还对称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立板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安装孔。
9.进一步的,所述外架包括夹板和端板,所述端板安装在夹板的前端面,且端板与夹板垂直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端板的下端面还对称设置有与螺纹孔相配合的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与端板垂直固定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配合底板包括板体和螺栓杆,所述螺栓杆均匀的设置在板体的上端面,且螺栓杆与板体垂直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板体的下端面还均匀的设置有若干防滑条,所述防滑条与板体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包括壳体和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安装在壳体的头部,且弯折
板与壳体固定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下端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与夹持槽相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与壳体一体成形。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传统的预制构件与叠合板连接施工过程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配合底板稳定的摆放在叠合板的上端,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防滑条稳定的在叠合板上,同时当预制构件与叠合板之间接缝尺寸较大的时候使用者可以安装多个连接板和配合底板来实现遮挡的目的,并且为了直角板之间更好的进行连接,同时当连接板和配合底板之间连接完成以后使用者就可以在直角板上可以稳定的将防护壳安装上,保证对连接板更好的进行防护,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避免出现漏浆的情况。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立体图;
18.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19.图3是图1所示直角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3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21.图5是图2所示外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图1所示配合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图1所示防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图7所示装置的左视图。
25.图中:1、连接板;11、直角板;111、水平板;112、立板;113、夹持槽;114、螺纹孔;115、安装孔;12、外架;121、夹板;122、端板;123、连接耳;2、配合底板;21、板体;211、防滑条;22、螺栓杆;3、防护壳;31、壳体;311、卡块;32、弯折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包括连接板1、配合底板2和防护壳3,连接板1包括直角板11和外架12,外
架12安装在直角板11的侧面,且外架12与直角板11固定连接,通过对传统的预制构件与叠合板连接施工过程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保证使用者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稳定的通过立板112来与预制构件相互连接,方便使用者可以通过螺栓来穿过安装孔115实现固定直角板11与预制构件的目的,当预制构件上安装好直角板11以后,使用者就可以将配合底板2稳定的摆放在叠合板的上端,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防滑条211稳定的在叠合板上,这样使用者就可以稳定的将直角板11上的夹持槽113来稳定的卡合在螺栓杆22上,然后使用者就可以在螺栓杆22上安装相应的螺母,保证配合底板2与直角板11稳定的相互连接起来,这样配合底板2在预制构件和直角板11的双重重力下可以稳定的将配合底板2压持在叠合板上,同时通过对防滑条211的设置来保证配合底板2与叠合板支架不会发生移动,这样就可以通过连接板1和配合底板2来实现将预制构件与叠合板之间的接缝部位进行遮挡,避免在灌浆的过程中出现漏浆的情况,同时当预制构件与叠合板之间接缝尺寸较大的时候使用者可以安装多个连接板1和配合底板2来实现遮挡的目的,并且为了直角板11之间更好的进行连接,使用者可以在直角板11之间安装外架12,方便通过外架12来将两端的直角板11连接起来,然后使用者就可以通过螺栓来穿过连接耳123与螺纹孔114相互固定起来,保证两侧直角板11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当连接板1和配合底板2之间连接完成以后使用者就可以在直角板11上可以稳定的将防护壳3安装上,保证对连接板1更好的进行防护,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避免出现漏浆的情况,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预制构件与叠合板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缝隙,如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采取相应的处理就会出现漏浆的情况,这样在浇筑过程中不仅会大大降低浇筑的效率,而且也会给建筑的质量造成隐患,不利于施工作业的问题;
28.直角板11包括水平板111和立板112,立板112垂直设置在水平板111的后端面,且立板112与水平板111一体成形,通过对直角板11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稳定的通过水平板111来与叠合板相互连接,同时通过对立板112的设置来稳定的与预制构件配合固定的目的,水平板111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夹持槽113,且水平板111上端面还对称设置有螺纹孔114,立板112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安装孔115,通过对夹持槽113的设置来保证螺栓杆22可以稳定的卡合在内部,方便水平板111与板体21之间更好的进行连接,通过对螺纹孔114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更好的连接螺栓来使用,同时通过对安装孔115的设置来保证立板112与预制构件更好的连接,外架12包括夹板121和端板122,端板122安装在夹板121的前端面,且端板122与夹板121垂直固定连接,通过对外架12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稳定的通过夹板121和端板122来稳定的安装在直角板11的侧面,方便直角板11之间可以稳定的相互连接,端板122的下端面还对称设置有与螺纹孔114相配合的连接耳123,连接耳123与端板122垂直固定连接,通过对连接耳123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螺栓来将两侧的直角板11连接起来的目的;
29.配合底板2安装在直角板11的下端面,且配合底板2与直角板11固定连接,配合底板2包括板体21和螺栓杆22,螺栓杆22均匀的设置在板体21的上端面,且螺栓杆22与板体21垂直固定连接,通过对配合底板2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稳定的通过板体21来稳定的安装螺栓杆22,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螺栓杆22来卡合在夹持槽113中使用的目的,板体21的下端面还均匀的设置有若干防滑条211,防滑条211与板体21固定连接,通过对防滑条211的设置来保证板体21可以稳定的在预制构件上端进行固定;
30.防护壳3扣合在直角板11上,且防护壳3与直角板11固定连接,防护壳3包括壳体31和弯折板32,弯折板32安装在壳体31的头部,且弯折板32与壳体31固定连接,通过对防护壳3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通过壳体31安装在水平板111的上端,同时通过对弯折板32的设置来稳定的支撑在立板112上,壳体31的下端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与夹持槽113相配合的卡块311,卡块311与壳体31一体成形,通过对卡块311的设置来保证壳体31可以稳定的固定在夹持槽113内的目的。
31.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避免预制构件与叠合板接缝部位漏浆的装置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