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装修用适用于不同高度吊顶的钉眼修补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6412发布日期:2021-12-25 02:1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装修用适用于不同高度吊顶的钉眼修补台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吊顶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装修用适用于不同高度吊顶的钉眼修补台。


背景技术:

2.吊顶工程是现代室内装饰处理的重要工程,吊顶的装饰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空间的装饰效果,有保温、隔热、隔声和吸声作用,又可以增加室内亮度和美观,还起吸收和反射音响、安装照明、通风和防火设备的功能,装修工人进行吊顶施工时,需要将石膏板等吊顶面板用钉子固定在吊顶龙骨上,再进行涂钉眼作业,然后把防锈漆涂抹在钉眼上。
3.因为普通房屋建筑的层高一般高于人的身高,所以装修工人无法站在地面上进行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现有的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方式,一般是采用装修工人站在梯子或操作平台上手持漆桶和漆刷进行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属于高空作业,危险性极大,涂钉眼时装修工人需手持漆桶和漆刷作业,劳动量消耗大,而且装修工人每涂一个钉眼就需移动一次梯子或操作平台,施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吊顶表面的钉眼进行刷漆工作、便于装修工人添加防锈漆、能够保证设备稳定性的建筑装修用适用于不同高度吊顶的钉眼修补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属于高空作业危险性极大、施工效率低下的问题。
5.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装修用适用于不同高度吊顶的钉眼修补台,包括有固定台、转动块、转动轮、第一滑杆、第一滑动架、第一复位弹簧(6)、转动盘、手推杆、滑动杆、内螺纹杆、螺杆、刷漆机构和上料机构:
6.转动块,固定台底部转动式连接有转动块;
7.转动轮,转动块上转动式连接有转动轮;
8.第一滑杆,固定台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
9.第一滑动架,第一滑杆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动架;第一滑动架与固定台滑动式连接;
10.第一复位弹簧,第一滑动架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一端与固定台联接;
11.转动盘,两对第一滑动架顶部共同滑动式连接有转动盘;
12.手推杆,转动盘上设置有两手推杆,手推杆起便于装修工人转动转动盘的作用;
13.滑动杆,转动盘上滑动式连接有两滑动杆,滑动杆用于导向;
14.内螺纹杆,转动盘中央固接有内螺纹杆;
15.螺杆,内螺纹杆内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有螺杆,内螺纹杆用于使螺杆向上运动;
16.刷漆机构,两滑动杆上共同滑动式连接有刷漆机构,刷漆机构对吊顶表面的钉眼进行刷漆;
17.上料机构,上料机构设于刷漆机构上,上料机构用于添加防锈漆。
18.进一步,刷漆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外框、电机、第一齿轮、第一转动轴、第二齿轮、缺齿轮、第二转动轴、第三齿轮、扭力弹簧和刷子,两滑动杆上共同滑动式连接有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与螺杆相互接触,第一固定架顶部固定连接有两第二固定架,上料机构部分部件上固定安装有外框,外框上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输出轴一端焊接有第一齿轮,外框内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上固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互啮合,第一转动轴一端焊接有缺齿轮,两第二固定架上共同转动式连接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上固接有第三齿轮,第三齿轮与缺齿轮相互啮合,第三齿轮一侧固定连接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一端与一处第二固定架联接,第二转动轴上固接有刷子。
19.其特征在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缺齿轮及第三齿轮均位于外框内,外框起保护设备零部件的作用,外框用于防止装修工人不小心碰到齿轮被弄伤。
20.进一步,上料机构包括有第三固定架、第一离合轴、链轮、第二离合轴、第二复位弹簧、链条、固定杆和升降漆桶,第一固定架上对称设置有第三固定架,一处第三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外框,第一齿轮一侧焊接有第一离合轴,第三固定架上转动式连接有一对链轮,一处链轮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离合轴,第二离合轴与第一离合轴相互契合,第二离合轴与链轮之间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同侧两链轮之间传动式连接有链条,第一固定架上滑动式连接有升降漆桶,两链条上共同焊接有固定杆,升降漆桶与固定杆限位配合。
21.进一步,还包括有底架固定机构,第一滑动架上设置有底架固定机构,底架固定机构包括有锥形架、第一固定板、第二滑杆、楔形块、第三复位弹簧和固定环,锥形架固定连接于螺杆底部,第一滑动架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杆,第二滑杆底端焊接有楔形块,楔形块与第一滑杆相互接触,楔形块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复位弹簧,第三复位弹簧一端与第一固定板固接,四第二滑杆顶端共同固接有固定环。
22.进一步,还包括有复位机构,一处滑动杆上方设置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包括有第四固定架、第五固定架和第四复位弹簧,一处滑动杆上方焊接有第五固定架,第五固定架上滑动式连接有第四固定架,第四固定架与固定环顶面固定连接,第四固定架与同处滑动杆顶端相互接触,第五固定架上联接有第四复位弹簧,第四复位弹簧一端与第四固定架固接。
23.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二卡位机构,第二卡位机构设于固定台上,第二卡位机构包括有第二固定板、第三滑杆、第二滑动架、第三滑动架、第五复位弹簧和十字块,第二固定板固定安装于固定台上,第二固定板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三滑杆,其中两第三滑杆底端焊接有第二滑动架,另外两第三滑杆底端焊接有第三滑动架,第三滑动架与第二滑动架限位配合,第三滑动架与第二固定板之间连接有第五复位弹簧,第二滑动架与第二固定板之间同样连接有第五复位弹簧,第二滑动架底面固接有十字块,第三滑动架底面同样焊接有十字块。
24.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一卡位机构,第四固定架上设置有第一卡位机构,第一卡位机构包括有第六固定架、第四滑动架和第六复位弹簧,其中一第三滑杆顶端焊接有第六固定架,第四固定架上滑动式连接有第四滑动架,第四滑动架与第六固定架相互接触,第四滑动架与转动盘相互接触,第四滑动架与第四固定架之间连接有第六复位弹簧。
25.有益效果:
26.通过刷子向上摆动对吊顶表面的钉眼进行刷拭,进行吊顶刷漆工作,随之刷子摆动伸入升降漆桶内,将升降漆桶内的防锈漆蘸取,达到进行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的目的,防止裸露在吊顶面板表面的钉眼生锈。
27.通过链轮带动链条顺时针转动,链条通过固定杆带动升降漆桶上下往复运动,当升降漆桶向下运动至最下方时,将防锈漆倒入升降漆桶内,升降漆桶向上运动将防锈漆升至上方,便于装修工人添加防锈漆。
28.通过固定台相对运动使此设备支撑范围变大,进而使得此设备的支撑性能更强,同时第一滑杆相对运动会推动楔形块向上运动,通过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楔形块向下运动将第一滑杆卡住,增加固定台的稳定性。
29.通过十字块将转动块卡住,避免设备在进行吊顶施工时移动,进而防止涂钉眼位置发生偏移,同时第四滑动架将第一固定架卡住,避免第一固定架及其上装置在进行吊顶施工时位置发生偏移,使设备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的部分拆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的部分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内螺纹杆和螺杆的拆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发明刷漆机构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上料机构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发明刷漆机构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发明上料机构的部分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本发明上料机构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12为本发明底架固定机构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13为本发明底架固定机构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3.图14为本发明底架固定机构的第三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15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5.图16为本发明复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6.图17为本发明第二卡位机构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7.图18为本发明第二卡位机构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19为本发明第一卡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9.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_固定台,2_转动块,3_转动轮,4_第一滑杆,5_第一滑动架,6_第一复位弹簧,7_转动盘,8_手推杆,9_滑动杆,10_内螺纹杆,11_螺杆,12_刷漆机构,121_第一固定架,122_第二固定架,123_外框,124_电机,125_第一齿轮,126_第一转动轴,127_第二齿轮,128_缺齿轮,129_第二转动轴,1211_第三齿轮,1212_扭力弹簧,1213_刷子,13_上料机构,131_第三固定架,132_第一离合轴,133_链轮,134_第二离合轴,135_第二复位弹簧,136_链条,137_固定杆,138_升降漆桶,14_底架固定机构,141_锥形架,142_第一固
定板,143_第二滑杆,144_楔形块,145_第三复位弹簧,146_固定环,15_复位机构,151_第四固定架,152_第五固定架,153_第四复位弹簧,16_第二卡位机构,161_第二固定板,162_第三滑杆,163_第二滑动架,164_第三滑动架,165_第五复位弹簧,166_十字块,17_第一卡位机构,171_第六固定架,172_第四滑动架,173_第六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5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1.实施例1
52.一种建筑装修用适用于不同高度吊顶的钉眼修补台,如图1

11所示,包括有固定台1、转动块2、转动轮3、第一滑杆4、第一滑动架5、第一复位弹簧6、转动盘7、手推杆8、滑动杆9、内螺纹杆10、螺杆11、刷漆机构12和上料机构13,固定台1底部转动式连接有转动块2,转动块2上转动式连接有转动轮3,固定台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4,远离固定台1的第一滑杆4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动架5,第一滑动架5与固定台1滑动式连接,第一滑动架5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6,远离第一滑动架5的第一复位弹簧6一端与固定台1联接,两对第一滑动架5顶部共同滑动式连接有转动盘7,转动盘7上设置有两手推杆8,转动盘7上滑动式连接有两滑动杆9,转动盘7中央固接有内螺纹杆10,内螺纹杆10内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有螺杆11,两滑动杆9上共同滑动式连接有刷漆机构12,刷漆机构12用于对吊顶表面的钉眼进行刷漆,用于上料的上料机构13设于刷漆机构12上。
53.刷漆机构12包括有第一固定架121、第二固定架122、外框123、电机124、第一齿轮125、第一转动轴126、第二齿轮127、缺齿轮128、第二转动轴129、第三齿轮1211、扭力弹簧1212和刷子1213,两滑动杆9上共同滑动式连接有第一固定架121,第一固定架121与螺杆11相互接触,第一固定架121顶部固定连接有两第二固定架122,上料机构13部分部件上固定安装有外框123,外框123用于保护设备零部件,外框123上固定安装有电机124,电机124输出轴一端焊接有第一齿轮125,外框123内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转动轴126,第一转动轴126上固接有第二齿轮127,第二齿轮127与第一齿轮125相互啮合,远离第二齿轮127的第一转动轴126一端焊接有缺齿轮128,两第二固定架122上共同转动式连接有第二转动轴129,第二转动轴129上固接有第三齿轮1211,第三齿轮1211与缺齿轮128相互啮合,第三齿轮1211一侧固定连接有扭力弹簧1212,远离第三齿轮1211的扭力弹簧1212一端与一处第二固定架122联接,第二转动轴129上固接有刷子1213,刷子1213用于对吊顶表面的钉眼进行刷拭。
54.上料机构13包括有第三固定架131、第一离合轴132、链轮133、第二离合轴134、第二复位弹簧135、链条136、固定杆137和升降漆桶138,第一固定架121上对称设置有第三固定架131,一处第三固定架131上固定安装有外框123,远离电机124的第一齿轮125一侧焊接有第一离合轴132,第三固定架131上转动式连接有一对链轮133,一处链轮133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离合轴134,第二离合轴134与第一离合轴132相互契合,第二离合轴134与链轮133
之间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135,同侧两链轮133之间传动式连接有链条136,第一固定架121上滑动式连接有用于放置防锈漆的升降漆桶138,两链条136上共同焊接有固定杆137,升降漆桶138与固定杆137限位配合。
55.当装修工人进行吊顶施工时,将此设备推动至吊顶处,升降漆桶138内放置有防锈漆,装修工人手动启动电机124,手动控制电机124输出轴逆时针转动,电机124输出轴带动第一齿轮125及第一离合轴132逆时针转动,第一离合轴132推动第二离合轴134朝远离第一齿轮125方向运动。缺齿轮128带动第三齿轮1211及其上装置转动,刷子1213向上摆动对吊顶表面的钉眼进行刷拭,进行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随之缺齿轮128与第三齿轮1211分离,被压缩的扭力弹簧1212复位带动第三齿轮1211及其上装置转动复位。当缺齿轮128与第三齿轮1211再次啮合时,缺齿轮128带动第三齿轮1211及其上装置转动,刷子1213摆动伸入升降漆桶138内,将升降漆桶138内的防锈漆蘸取,重复上述操作,进行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
56.当升降漆桶138内的防锈漆使用完毕时,装修工人手动控制电机124输出轴顺时针转动,电机124输出轴带动第一齿轮125及第一离合轴132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25带动第二齿轮127及其上装置转动,此时升降漆桶138内没有防锈漆,不能够进行吊顶刷漆工作。被压缩的第二复位弹簧135复位带动第二离合轴134朝靠近第一齿轮125方向运动,第二离合轴134与第一离合轴132啮合,第一离合轴132转动会推动第二离合轴134及其上装置转动,链轮133带动链条136顺时针转动,链条136通过固定杆137先带动升降漆桶138向下运动,当升降漆桶138向下运动至最下方时,将防锈漆倒入升降漆桶138内,随之链条136通过固定杆137带动升降漆桶138向上运动,当升降漆桶138向上运动至最上方时,装修工人手动控制电机124输出轴逆时针转动,重复上述操作,进行吊顶工程涂钉眼作业。
57.实施例2
58.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2

15所示,还包括有底架固定机构14,第一滑动架5上设置有底架固定机构14,底架固定机构14用于增加设备稳定性,底架固定机构14包括有锥形架141、第一固定板142、第二滑杆143、楔形块144、第三复位弹簧145和固定环146,锥形架141固定连接于螺杆11底部,锥形架141用于推动固定台1及第一滑杆4相对运动,第一滑动架5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板142,第一固定板142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杆143,第二滑杆143底端焊接有楔形块144,楔形块144与第一滑杆4相互接触,楔形块144用于将第一滑杆4卡住,楔形块144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复位弹簧145,远离楔形块144的第三复位弹簧145一端与第一固定板142固接,四第二滑杆143顶端共同固接有固定环146。
59.当吊顶位于较高位置时,装修工人手握并转动手推杆8,同时借助其他工具固定第一固定架121,手推杆8带动转动盘7及内螺纹杆10转动,第一固定架121及其上装置不会转动,内螺纹杆10转动使得螺杆11及锥形架141向上运动,锥形架141会推动固定台1及第一滑杆4相对运动,固定台1相对运动使此设备支撑范围变大,使得此设备的支撑性能更强。第一滑杆4相对运动会推动楔形块144向上运动,随之通过第三复位弹簧145的作用,楔形块144向下运动将第一滑杆4卡住。
60.实施例3
61.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5

16所示,还包括有复位机构15,一处滑动杆9上方设置有复位机构15,复位机构15包括有第四固定架151、第五固定架152和第四复位弹簧153,远离转动盘7的一处滑动杆9上方焊接有第五固定架152,第五固定架152上滑动式连接
有第四固定架151,第四固定架151与固定环146顶面固定连接,第四固定架151用于将第一固定架121及其上装置挡住,第四固定架151与同处滑动杆9顶端相互接触,第五固定架152上联接有第四复位弹簧153,远离第五固定架152的第四复位弹簧153一端与第四固定架151固接。
62.工作完毕后,装修工人手动关闭电机124,使设备停止运作,装修工人将第一固定架121及其上装置从滑动杆9上取出,第一固定架121会推动第四固定架151向上运动,第四固定架151不再将第一固定架121及其上装置挡住,使得第一固定架121及其上装置顺利从滑动杆9上取出,第四固定架151会带动固定环146及其上装置向上运动,楔形块144不再将第一滑杆4卡住,被压缩的第一复位弹簧6复位带动固定台1及其上装置相向运动复位,随之被拉伸的第四复位弹簧153复位带动第四固定架151及其上装置向下运动复位。
63.实施例4
64.在实施例3的基础之上,如图17

18所示,还包括有第二卡位机构16,第二卡位机构16设于固定台1上,第二卡位机构16用于将转动块2卡住,第二卡位机构16包括有第二固定板161、第三滑杆162、第二滑动架163、第三滑动架164、第五复位弹簧165和十字块166,第二固定板161固定安装于固定台1上,第二固定板161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三滑杆162,其中两第三滑杆162底端焊接有第二滑动架163,另外两第三滑杆162底端焊接有第三滑动架164,第三滑动架164与第二滑动架163限位配合,第三滑动架164与第二固定板161之间连接有第五复位弹簧165,第二滑动架163与第二固定板161之间同样连接有第五复位弹簧165,第二滑动架163底面固接有十字块166,第三滑动架164底面同样焊接有十字块166,十字块166用于将转动块2卡住。
65.在施工之前,装修工人将第二滑动架163和第三滑动架164向下踩动,使得十字块166将转动块2卡住,避免设备在进行吊顶施工移动,防止涂钉眼位置发生偏移。
66.实施例5
67.在实施例4的基础之上,如图17和图19所示,还包括有第一卡位机构17,第四固定架151上设置有第一卡位机构17,第一卡位机构17包括有第六固定架171、第四滑动架172和第六复位弹簧173,其中一第三滑杆162顶端焊接有第六固定架171,第四固定架151上滑动式连接有第四滑动架172,第四滑动架172用于将第一固定架121卡住,第四滑动架172与第六固定架171相互接触,第六固定架171用于推动第四滑动架172朝靠近第三固定架131方向运动,第四滑动架172与转动盘7相互接触,第四滑动架172与第四固定架151之间连接有第六复位弹簧173。
68.第二滑动架163及第三滑动架164会带动第三滑杆162向下运动,第三滑杆162带动第六固定架171向下运动,第六固定架171推动第四滑动架172朝靠近第三固定架131方向运动,第四滑动架172将第一固定架121卡住,避免第一固定架121及其上装置在进行吊顶施工时位置发生偏移,同时省去了装修工人手动转动手推杆8的同时借助其他工具固定第一固定架121的麻烦。
69.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