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12855发布日期:2022-03-19 20:4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室内装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室内装饰是指满足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需要,合理的组织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而室内装饰板则是室内装饰时所常用的一种装饰建材,通常有石材、板材、片材、型材和线材五个类型。室内装饰板通常被应用于室内墙体装饰。
3.研发人员在研究改进中发现,装饰板在安装于室内墙体时,通常需要先在装饰板上的侧边依次固定连接单边的装饰框架,此过程需对装饰框架连接槽和装饰板进行定位,在这之后需对相邻装饰框架的抵接部位进行固定连接。在装饰板和装饰框架的连接过程中,定位和连接各装饰框架的操作均要各进行四次,每次都需要大量时间,存在有装饰板在装饰框架上的安装流程过于繁琐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简化装饰板在装饰框架上的安装流程,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包括装饰框架和装饰板,装饰框架固定于内墙墙面上,装饰框架上设置有竖直连接框,竖直连接框与装饰框架可拆卸连接,装饰框架的水平框架相邻侧壁上均开设有滑动槽,装饰板滑动于装饰框架内;装饰框架上还设置有转动构件,转动机构包括转动齿轮和转动把手,转动齿轮位于远离地面的滑动槽内,转动把手贯穿装饰框架并与转动齿轮固定连接,装饰板上固定有齿条,齿条位于装饰板远离地面的侧壁上,齿条与转动齿轮啮合,装饰框架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和定位装饰板的连接杆。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转动齿轮与齿条啮合,通过转动转动把手,可带动装饰板自动向装饰框架内移动,同时带动连接杆对装饰板进行定位和固定,待装饰板完全安装在装饰框架内后,将竖直连接框与装饰框架通过螺栓螺纹连接,即可完成装饰板的安装,简化了装饰板在装饰框架上的安装流程。
7.可选的,连接杆位于装饰板和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之间,且连接杆由装饰板底部指向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倾斜设置,连接杆上固定有杆体滚轮,杆体滚轮在滑动槽内滑动卡嵌,连接杆远离地面的端面与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内壁抵接,连接杆靠近装饰板的侧壁固定有固定卡榫,连接板上开设有卡榫接口,当装饰板与连接杆侧壁完全抵接时,固定卡榫与卡榫接口卡嵌连接,连接杆与所靠近的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通过螺栓螺纹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装饰板在装饰框架内安装时,由于装饰板的移动可带动连接杆侧壁与装饰板逐步完全抵接,杆体滚轮的设置可在固定连接杆位置的同时,减小连接杆在滑动槽内的滑动摩擦,固定卡榫与卡榫接口卡嵌连接,可稳定装饰板与连接杆的
连接稳定性。
9.可选的,连接杆上还固定有定位卡榫,定位卡榫位于连接杆靠近杆体滚轮的侧壁上,且该侧壁卡接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装饰框架上开设有定位接口,当连接杆与装饰板与连接杆侧壁完全抵接时,连接杆远离装饰板的侧壁与装饰框架抵接,且定位卡榫贯穿定位接口并与定位接口卡嵌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卡榫与定位接口的卡嵌连接,可稳定连接杆与装饰框架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当定位卡榫从定位接口突出时,操作工人可据此判断装饰板已在装饰框架内完全安装完毕。而当需要移出装饰板时,也可通过推动定位卡榫,从而断开连接杆与装饰框架的连接,使装饰板可从装饰框架内移出。
11.可选的,装饰板上固定有数组板体滚轮,板体滚轮均位于装饰板靠近地面的侧壁上,且沿该侧壁长度走向等距分布,板体滚轮均在所靠近的滑动槽内滑动卡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饰板有转动机构运作在装饰框架内滑动安装时,板体滚轮可减小装饰板靠近地面的侧壁与滑动槽间的摩擦阻力,便于装饰板的安装。
13.可选的,装饰板上固定有板体框架,板体框架将装饰板靠近装饰框架的各侧壁周向包裹,板体框架上开设有卡嵌槽,卡嵌槽位于板体框架远离地面的侧壁上,且卡嵌槽沿所处侧壁的长度走向开设,齿条与卡嵌槽卡嵌连接,且齿条与板体框架通过螺栓螺纹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齿条可在卡嵌槽内滑动,再通过螺栓与板体框架螺纹连接,则可实现齿条在装饰板上的可拆卸连接,便于齿条的拆卸替换。
15.可选的,装饰框架上开设有数道连接槽,连接槽分别位于竖直连接框和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相互对立的侧壁上,且连接槽沿竖直方向设置,当装饰板安装完毕后,连接槽与所靠近的装饰板侧壁卡嵌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装饰板在装饰框架安装完毕后,由于连接槽的设置,可使装饰板与装饰框架卡嵌连接,增加了装饰板在装饰框架上安装的整体稳定性。
17.可选的,装饰框架上还设置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位于连接杆和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之间,复位机构包括抵接板和数个复位弹簧,抵接板与所靠近的连接杆侧壁抵接,复位弹簧均沿装饰框架的竖直框架长度走向等距分布,复位弹簧一端均固定于装饰框架上,另一端均与所靠近的抵接板侧壁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装饰板安装时,连接杆抵接抵接板并压迫弹簧向内收缩,当装饰板需要移出装饰框架时,由于此时连接板已断开与装饰框架的连接,弹簧得以复位并推动抵接板,从而带动连接杆和装饰板向外滑动,便于装饰板的拆卸与移出。
19.可选的,当有数个装饰板需安装在装饰框架内时,所述装饰框架上还设置有隔断板,隔断板位于相邻装饰框架之间,隔断板上开设有数个连接卡槽,连接卡槽分别位于隔断板所靠近装饰板的侧壁上,装饰板靠近隔断板的侧壁均与连接卡槽卡嵌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装饰框架内安装有多个装饰板时,若由于火灾使一块装饰板引燃,隔断板的设置则可对燃烧趋势起到隔断作用,同时由于隔断板分别与多个相邻装饰板卡嵌连接,也可增加装饰板在装饰框架内安装的整体稳定性。
21.可选的,装饰框架上还设置有透明盖板,透明盖板位于装饰框架远离墙面的侧壁,透明盖板与装饰框架通过螺栓螺纹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盖板可对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和水分起到阻隔作用,
透明盖板的安装,在向室内展示装饰板图案的同时,也对装饰框架内的装饰板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安装结构的立面效果。
23.可选的,装饰框架上还设置有底部胶垫,底部胶垫位于装饰框架所靠近的内墙墙体与地板的阴角处,且包裹装饰框架靠近阴角的棱角,在装饰框架安装时,靠近底部胶垫的螺栓分别贯穿装饰框架和底部胶垫后与内墙螺纹连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装饰框架是安装在内墙墙体与地板上的,装饰框架的安装难免会对内墙墙体与地板的阴角处产生压迫作用,当荷载传递过大时,则会有使阴角处墙体破裂或掉漆,底部胶垫的设置则可减弱装饰框架对于阴角处的压迫。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转动机构与齿条的配合工作,可使装饰板在装饰框架内自动安装,简化了装饰板在装饰框架内的安装流程;2.板体滚轮的设置,减少了装饰板在装饰框架内安装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3.连接杆的固定卡榫与装饰板卡榫接口的连接和定位卡榫与装饰框架上定位接口的连接,增加了装饰板在装饰框架上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了操作工人判断装饰板是否在装饰框架上完全安装。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隐藏透明盖板的侧视图;图3是装饰框架和装饰板的爆炸图;图4是当有两块装饰板时,装饰板和隔断板的爆炸图。
27.图中,1、装饰框架;11、竖直连接框;12、滑动槽;13、连接槽;14、转动机构;141、转动齿轮;142、转动把手;15、定位接口;2、装饰板;21、板体框架;211、卡嵌槽;22、齿条;23、板体滚轮;24、卡榫接口;3、连接杆;31、杆体滚轮;32、固定卡榫;33、定位卡榫;4、隔断板;41、连接卡槽;5、复位机构;51、复位弹簧;52、抵接板;6、底部胶垫;7、透明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
30.参考图1和图2,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包括装饰框架1和装饰板2,装饰框架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室内内墙墙壁固定连接,装饰板2卡嵌于装饰框架1内部。
31.参考图1和图3,装饰框架1为立方体框且沿水平方向的一侧为开口状,装饰框架1上设置有竖直连接框11,竖直连接框11与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长度相同,且沿竖直设置,竖直连接框11可与装饰框架1开口端面通过螺栓螺纹连接,装饰框架1上开设有滑动槽12和连接槽13,滑动槽12设置有两个,滑动槽12分别开设于装饰框架1两条水平框架的对立侧壁上,且滑动槽12均沿所处侧壁的长度走向设置。连接槽13设置有两个,一个连接槽13位于竖直连接框11的竖直内壁上,且沿所处内壁的长度走向设置,另一个连接槽13位于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内壁上,且沿所处内壁的长度走向设置,两个连接槽13相互正对。当装饰板2安装时,装饰板2滑动卡嵌于装饰框架1的滑动槽12内,当装饰板2完全安装完毕后,装饰板2同
时也卡嵌于连接槽13内。装饰框架1上还设置转动机构14,转动机构14包括转动齿轮141和转动把手142,转动齿轮141位于远离地面的滑动槽12内,且转动齿轮141靠近竖直连接框11设置,转动把手142一端贯穿滑动槽12槽壁后将转动齿轮141转动固定在滑动槽12内,转动把手142贯穿转动齿轮141处为转动齿轮141圆心处。
32.参考图1和图3,装饰板2为立方体板,装饰板2上固定有板体框架21,板体框架21沿装饰板2靠近装饰框架1的各个侧壁周向设置。板体框架21远离地面的侧壁上开设有卡嵌槽211,卡嵌槽211的槽口朝上,且卡嵌槽211长度沿所处侧壁的长度走向设置。装饰板2上设置有齿条22,齿条22与卡嵌槽211卡嵌连接,且齿条22的条齿均竖直向上设置,齿条22在与卡嵌槽211卡嵌连接后,通过螺栓与装饰板2固定连接,且齿条22的条齿与转动齿轮141的轮齿啮合。当转动把手142带动转动齿轮141转动时,齿条22被转动齿轮141带动从而使装饰板2在滑动槽12内向远离或靠近装饰板2的竖直框架滑动。装饰板2上还设置有数个板体滚轮23,本实施例中仅画出2个作为示意,板体滚轮23固定于板体框架21靠近地面的侧壁上,且板体滚轮23沿所处侧壁的长度走向等距设置。板体滚轮23卡嵌滑动于所靠近的滑动槽12内。
33.参考图2和图3,装饰框架1上还设置有连接杆3,连接杆3为立方体直杆,连接杆3位于装饰板2和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之间。初始状态时,连接杆3为倾斜设置状态,设置方向沿靠近装饰框架1的连接槽13方向倾斜向上设置。连接槽13靠近地面的端面固定有杆体滚轮31,杆体滚轮31在滑动槽12内滑动。连接杆3靠近装饰板2的侧壁上固定有固定卡榫32,且固定卡榫32靠近连接杆3远离地面的端面。板体框架21上开设有卡榫接口24,当装饰板2安装时,装饰板2抵接并推动连接杆3朝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处移动,此时连接杆3逐渐向竖直方向变化,当装饰板2卡嵌在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上的连接槽13时,连接杆卡嵌于连接槽13内且固定卡榫32卡嵌于卡榫接口24内。连接杆3上还固定有定位卡榫33,定位卡榫33位于连接杆3靠近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的侧壁上,且定位卡榫33位于靠近连接杆3贴近地面的端面。装饰框架1上还开设有定位接口15,定位接口15位于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远离竖直连接框11的侧壁上,当连接杆3完全卡嵌于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上的连接槽13后,定位卡榫33卡嵌并贯穿定位接口15,当定位卡榫33完全贯穿定位接口15后,操作工人可观察装饰板2在装饰框架1内安装完毕,当需拆卸装饰板2时,可向内按压定位卡榫33将装饰板2推出装饰框架1一端距离。
34.参考图1和图3,装饰框架1上还设置有复位机构5,复位机构5位于连接杆3和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之间,复位机构5包括抵接板52和数个复位弹簧51,本实施例中仅画出2个复位弹簧51作为示意。抵接板52竖直设置且靠近竖直连接框11的侧壁与连接杆3抵接,复位弹簧51位于抵接板52和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之间,复位弹簧51均沿抵接板52竖直侧壁的长度走向等距分布,单个复位弹簧51沿滑动槽12的长度走向设置,复位弹簧51一端与所靠近的抵接板52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靠近的连接槽13槽面固定连接。当装饰板2安装完毕后,抵接板52卡嵌于连接槽13内,复位弹簧51呈收紧状态。当需要拆除装饰板2时,复位弹簧51复位并为抵接板52提供弹力,抵接板52从连接槽13内推出并推动连接杆3从而带动装饰板2向外移出。
35.参考图1,装饰框架1上还设置有透明盖板7,本实施例中透明盖板7可为透明亚克力材料板,透明盖板7铺满装饰框架1远离墙面的各个侧壁,且透明盖板7通过螺栓与装饰框
架1螺纹连接。
36.参考图1,装饰框架1上还设置有底部胶垫6,底部胶垫6位于内墙墙面与地板之间的阴角处,底部胶垫6覆盖所靠近的装饰框架1的水平框架侧壁,且底部胶垫6沿所靠近的结合处长度走向设置。在装饰框架1安装时,靠近地面的螺栓分别贯穿装饰框架1和底部胶垫6后与内墙螺纹连接。
37.参考图4,当有两块装饰板2在装饰框架1内安装时,装饰框架1上设置有隔断板4,隔断板4位于相邻装饰板2之间,隔断板4靠近装饰板2的侧壁上均开设有连接卡槽41,连接卡槽41沿所处侧壁的长度走向设置,且装饰板2与连接卡槽41卡嵌连接。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室内装饰板的安装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只有一块装饰板2在装饰框架1上安装时,将装饰板2卡嵌于滑动槽12后,使齿条22与转动齿轮141得以啮合,之后顺时针摇动转动把手142带动转动齿轮141旋转带动齿条22运动,从而使装饰板2被齿条22带动朝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的连接槽13滑动,当装饰板2抵接连接杆3后,逐步推动连接杆3向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的连接槽13滑动,同时使连接杆3趋向竖直并压迫复位机构5向装饰框架1的竖直框架的连接槽13移动,最终使抵接板52、连接杆3和装饰板2依次卡嵌于连接槽13内,此时固定卡榫32卡嵌在装饰板2的卡榫接口24上,定位卡榫33卡嵌并贯穿定位接口15。再将竖直连接框11与装饰框架1通过螺栓螺纹连接后,即可完成单块装饰板2在装饰框架1上的安装,最后将底部胶垫6放置好后,将装饰框架1与需装饰的内墙墙面通过螺栓螺纹连接,再将透明盖板7与装饰框架1通过螺栓螺纹连接即可完成整体安装。当有多块装饰板2在装饰框架1安装时,其余步骤不变,只需在相邻装饰板2之间卡嵌隔断板4即可。
3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