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溢流口的节点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76884发布日期:2021-10-16 10:34阅读:36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溢流口的节点构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屋面雨水溢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溢流口的节点构造。


背景技术:

2.目前,雨水是自然界的水源之一,特别是在春夏季,大量的雨水易导致屋顶集水,屋面溢流口是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及时排除降落在建筑物屋面的雨水、雪水;但是,由于屋面溢流口会影响建筑外观,因此,一些建设单位或建筑专业不愿设置溢流口,这种设计对屋顶雨水的排放非常不利,易造成屋顶漏水和防水层加速老化。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溢流口的节点构造,即可缩短积水溢流排放的距离,及时排出超量雨水。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溢流口的节点构造,包括屋顶主体、挑檐和幕墙,挑檐固定在屋顶主体的一侧,幕墙垂直固定在屋顶主体。
5.挑檐包括顶面,顶面的一侧与屋顶主体固定,顶面的另一侧依次与竖侧面、第一横向底面、第一竖向底面、第二横向底面、第一斜向底面、第三横向底面、第二竖向底面、第四横向底面的一侧相连,第四横向底面的另一侧与屋顶主体相连,挑檐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为了防止挑檐上的雨水堆积,在顶面上开有多个第一辅助溢流孔,第一斜向底面上开有多个第二辅助溢流孔,雨水通过多个第一辅助溢流孔、多个第二辅助溢流孔及时排出。
6.幕墙与屋顶主体之间预留有多个主溢流孔,主溢流孔内安装有排水管,排水管与主溢流孔间隙配合,屋顶积水依次通过主溢流孔、排水管及时排出,排水管与幕墙之间填充有密封胶层,密封胶层既能够保证排水管的安装稳定性,又能够增加排水管与幕墙之间的密封性。排水管与与屋顶主体之间填充有密封膏层,密封膏层既能够增加排水管与屋顶主体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又能够增加排水管与屋顶主体之间的密封性。
7.排水管由引水管和导流管组成,引水管的进水口为外扩型结构,屋顶积水通过外扩型结构更易进入引水管,引水管的排水口与导流管连接,导流管竖直配置,积水依次通过引水管、导流管排出。
8.引水管的进水口内侧面布置有聚氨酯防水层,聚氨酯防水层向上延伸并超过进水口的上端,聚氨酯防水层既能够保证整个结构的平整性和美观度,又能够增加引水管的与幕墙的密封性,避免积水渗入到幕墙与引水管之间的间隙内。
9.屋面溢流口的总排水量应按“溢流雨水重现期的雨水量——雨水设计重现期的雨水量”经计算得出,在确定出每个溢流口的截面尺寸后即可算出每个溢流口的排水量,然后可计算出溢流口的数量。而溢流口的截面尺寸关系到建筑外立面的美观问题,进水口截面设计为长方形,引水管的进水口尺寸为:宽度为100mm、高度为100mm,在相同排水量的情况
下,长方形溢流口的排水速度比正方形溢流口更快,也更不易造成雨水厚度超过允许结构荷载。
10.由于导流管固定在墙体上,维护较为困难,为了防止较大的杂物进入排水管内,在引水管的进水口端口处活动装有篦子,起到良好的阻隔效果。
11.屋顶主体顶部布置有屋顶防水层,进水口与屋顶防水层之间留有缓冲口,缓冲口内设有斜坡导流层,斜坡导流层的角度控制在15
°‑
60
°
之间,屋顶集水能够通过斜坡导流层快速进入引水管内。
12.其中,为了提高斜坡导流层与屋顶主体之间的密封效果,斜坡导流层与屋顶主体之间涂有密封膏防水层,斜坡导流层的一端与屋顶防水层的顶部等高布置,斜坡导流层的另一端延伸至篦子的底部。
13.幕墙上开有卡槽,引水管的上端边沿卡装在卡槽内,引水管的边沿与卡槽之间夹设有密封胶涂层,密封胶层能够进一步增强边沿与卡槽之间的密封性能。
14.导流管的顶部设有卡口,卡扣可为快速连接接口,引水管插装在导流管的卡口内,拆装方便,方便维护和维修。
15.引水管的底面为平面,方便积水通过引水管排出,引水管的顶面为弧形面,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根据雨水斗资料,利用溢流口的底标高控制斗前水深,避免雨水立管出现压力流,溢流雨水形成高空抛洒状态,减少对周边区域影响。本实用新型在屋面不同朝向设置溢流口,一方面可以缩短积水溢流排放距离,及时排出超量雨水,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迎风面溢流口排水不畅时,其他溢流口可有效使用,及时排出屋顶积水,结构简单,密封性好,延长屋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中,1为屋顶主体,2为挑檐,3为幕墙,301为顶面,302为竖侧面,303为第一横向底面,304为第一竖向底面,305为第二横向底面,306为第一斜向底面,307为第三横向底面,308第二竖向底面,309为第四横向底面,310为第一辅助溢流孔,311为第二辅助溢流孔,4为主溢流孔,5为排水管,51为引水管,52为导流管,53为边沿,54为卡扣,6为密封胶层,7为密封膏层,8为聚氨酯防水层,9为篦子,10为屋顶防水层,11为缓冲口,12为斜坡导流层,13为密封膏防水层,14为密封胶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如图1

2所示,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溢流口的节点构造,包括屋顶主体1、挑檐2和幕墙3,挑檐2固定在屋顶主体1的一侧,幕墙3垂直固定在屋顶主体1。
22.挑檐2包括顶面301,顶面301的一侧与屋顶主体1固定,顶面301的另一侧依次与竖
侧面302、第一横向底面303、第一竖向底面304、第二横向底面305、第一斜向底面306、第三横向底面307、第二竖向底面308、第四横向底面309的一侧相连,第四横向底面309的另一侧与屋顶主体1相连,挑檐2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为了防止挑檐2上的雨水堆积,在顶面301上开有多个第一辅助溢流孔310,第一斜向底面306上开有多个第二辅助溢流孔311,雨水通过多个第一辅助溢流孔310、多个第二辅助溢流孔311及时排出。
23.幕墙3与屋顶主体1之间预留有多个主溢流孔4,主溢流孔4内安装有排水管5,排水管5与主溢流孔4间隙配合,屋顶积水依次通过主溢流孔4、排水管5及时排出,排水管5与幕墙3之间填充有密封胶层6,密封胶层6既能够保证排水管5的安装稳定性,又能够增加排水管5与幕墙3之间的密封性。排水管5与与屋顶主体1之间填充有密封膏层7,密封膏层7既能够增加排水管5与屋顶主体1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又能够增加排水管5与屋顶主体1之间的密封性。
24.排水管5由引水管51和导流管52组成,引水管51的进水口为外扩型结构,屋顶积水通过外扩型结构更易进入引水管51,引水管51的排水口与导流管52连接,导流管52竖直配置,积水依次通过引水管51、导流管52排出。
25.引水管51的进水口内侧面布置有聚氨酯防水层8,聚氨酯防水层8向上延伸并超过进水口的上端,聚氨酯防水层8既能够保证整个结构的平整性和美观度,又能够增加引水管51的与幕墙3的密封性,避免积水渗入到幕墙3与引水管51之间的间隙内。
26.屋面溢流口的总排水量应按“溢流雨水重现期的雨水量——雨水设计重现期的雨水量”经计算得出,在确定出每个溢流口的截面尺寸后即可算出每个溢流口的排水量,然后可计算出溢流口的数量。而溢流口的截面尺寸关系到建筑外立面的美观问题,进水口截面设计为长方形,引水管51的进水口尺寸为:宽度为100mm、高度为100mm,在相同排水量的情况下,长方形溢流口的排水速度比正方形溢流口更快,也更不易造成雨水厚度超过允许结构荷载。
27.由于导流管52固定在墙体上,维护较为困难,为了防止较大的杂物进入排水管5内,在引水管51的进水口端口处活动装有篦子9,起到良好的阻隔效果。
28.屋顶主体1顶部布置有屋顶防水层10,进水口与屋顶防水层10之间留有缓冲口11,缓冲口11内设有斜坡导流层12,斜坡导流层12的角度控制在15
°‑
60
°
之间,屋顶集水能够通过斜坡导流层12快速进入引水管51内。
29.其中,为了提高斜坡导流层12与屋顶主体1之间的密封效果,斜坡导流层12与屋顶主体1之间涂有密封膏防水层13,斜坡导流层12的一端与屋顶防水层10的顶部等高布置,斜坡导流层12的另一端延伸至篦子9的底部。
30.幕墙3上开有卡槽,引水管51的上端边沿53卡装在卡槽内,引水管51的边沿53与卡槽之间夹设有密封胶涂层14,密封胶涂层14能够进一步增强边沿53与卡槽之间的密封性能。
31.导流管52的顶部设有卡口,卡扣54可为快速连接接口,引水管51插装在导流管52的卡口内,拆装方便,方便维护和维修。
32.引水管51的底面为平面,方便积水通过引水管51排出,引水管51的顶面301为弧形面,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
33.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超高楼层有着自身的优势,屋面风速很大。在雨水排放
时,强有力的风可以将溢流口流出的雨水柱吹散,并使其均匀的散落在空气中,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雨水立管的负荷,还可以控制雨水立管的流量,减少雨水立管部分区域满流的可能性。
34.本实用新型根据雨水斗资料,利用溢流口的底标高控制斗前水深,避免雨水立管出现压力流,溢流雨水形成高空抛洒状态,减少对周边区域影响。本实用新型在屋面不同朝向设置溢流口,一方面可以缩短积水溢流排放距离,及时排出超量雨水,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迎风面溢流口排水不畅时,其他溢流口可有效使用,及时排出屋顶积水,结构简单,密封性好,延长屋顶使用寿命。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