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组件和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72743发布日期:2022-02-08 09:17阅读:84来源:国知局
钢筋组件和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筋组件和梁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使用的梁结构的内部通常设置钢筋组件来保证抗剪能力,但是,一般的钢筋组件只设置有腰筋和纵向钢筋,且腰筋与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一致,导致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钢筋组件,旨在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筋组件,应用于梁结构,定义所述梁结构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所述钢筋组件包括:
5.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6.腰筋,所述腰筋与所述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腰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一致;以及
7.第一对折钢筋,所述第一对折钢筋与所述腰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具有呈夹角设置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的一端对接,且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还包括第二对折钢筋,所述第二对折钢筋与所述腰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三钢筋和第四钢筋,所述第三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钢筋的一端对接,且所述第三钢筋和所述第四钢筋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纵向钢筋的延伸呈夹角设置;
9.所述第三钢筋与所述第一钢筋交叉设置,所述第四钢筋与所述第二钢筋交叉设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折钢筋设有若干,若干所述第二对折钢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折钢筋设有若干,若干所述第一对折钢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还包括交叉斜筋,所述交叉斜筋与所述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斜筋和第二斜筋,所述第一斜筋和所述第二斜筋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交叉斜筋设有若干,若干所述交叉斜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还包括拉钩,所述拉钩具有两背对设置的卡钩部,相邻的两所述交叉斜筋中,每一所述卡钩部卡设于一所述交叉斜筋。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纵向钢筋设有若干,若干所述纵向钢筋沿所述梁结构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以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腰筋和所述第一对折钢筋均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腰筋设有若干,若干所述腰筋间隔分布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还包括箍筋,所述纵向钢筋、所述腰筋以及所述第一对折钢筋均穿设于所述箍筋,以使所述纵向钢筋、所述腰筋以及所述第一对折钢筋均通过箍筋绑扎固定。
18.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梁结构,包括钢筋组件,该钢筋组件包括: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19.腰筋,所述腰筋与所述纵向钢筋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腰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一致;以及
20.第一对折钢筋,所述第一对折钢筋与所述腰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具有呈夹角设置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的一端对接,且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21.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组件,不仅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纵向钢筋和腰筋,还包括第一对折钢筋;其中,第一对折钢筋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第一钢筋的一端与第二钢筋的一端对接,且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延伸方向均与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便可通过第一对折钢筋来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2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钢筋组件42第四钢筋10纵向钢筋50交叉斜筋20腰筋51第一斜筋30第一对折钢筋52第二斜筋31第一钢筋60拉钩32第二钢筋61卡钩部40第二对折钢筋70箍筋41第三钢筋
ꢀꢀ
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钢筋组件100,旨在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32.以下将就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并以钢筋组件100水平为例进行说明:
33.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钢筋组件100应用于梁结构,定义梁结构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该钢筋组件100包括纵向钢筋10、腰筋20以及第一对折钢筋30;所述纵向钢筋1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腰筋20与所述纵向钢筋10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腰筋2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纵向钢筋10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对折钢筋30与所述腰筋20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具有呈夹角设置第一钢筋31和第二钢筋32,所述第一钢筋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32的一端对接,且所述第一钢筋31和所述第二钢筋32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纵向钢筋10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34.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组件100,不仅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纵向钢筋10和腰筋20,还包括第一对折钢筋30;其中,第一对折钢筋30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钢筋31和第二钢筋32,第一钢筋31的一端与第二钢筋32的一端对接,且第一钢筋31和第二钢筋32的延伸方向均与纵向钢筋10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便可通过第一对折钢筋30来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也即,即可在梁结构横截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有效保证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35.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组件100应用于制备梁结构,具体的制备过程是首先搭建梁框架(可有若干板体围合形成的框架结构),然后将纵向钢筋10、腰筋20、第一对折钢筋30等钢筋结构捆扎固定在梁框架内,以形成钢筋组件100,然后向梁框架内浇筑混凝土,并且使混凝土覆盖钢筋组件100,待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梁框架,即可得到梁结构。另外,在制备梁结构的过程中,每条钢筋的两端均伸入梁结构两侧的剪力墙墙体中,并与剪力墙可靠锚固,以保证梁结构与剪力墙之间的连接强度。
36.具体地,第一对折钢筋30可采用直线型钢筋通过折弯的方式形成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钢筋31和第二钢筋32;当然,也可将直线型的第一钢筋31和第二钢筋32采用焊接的方式
拼接在一起,以形成第一对折钢筋30。
37.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搭建钢筋组件100的过程中,可使用铁丝将纵向钢筋10、腰筋20、第一对折钢筋30等钢筋结构捆扎在一起,也可使用铁丝将纵向钢筋10、腰筋20、第一对折钢筋30等钢筋结构中相邻的两钢筋结构捆扎在一起,也可使用铁丝将纵向钢筋10、腰筋20、第一对折钢筋30等钢筋结构一起捆扎在箍筋70上,以保证各个钢筋结构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各个钢筋结构发生位置偏移,而影响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38.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对折钢筋40,所述第二对折钢筋40与所述腰筋20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三钢筋41和第四钢筋42,所述第三钢筋4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钢筋42的一端对接,且所述第三钢筋41和所述第四钢筋42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纵向钢筋10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三钢筋41与所述第一钢筋31交叉设置,所述第四钢筋42与所述第二钢筋32交叉设置。如此设置,便可通过在第二对折钢筋40的作用下进一步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39.具体地,第二对折钢筋40可采用直线型钢筋通过折弯的方式形成呈夹角设置的第三钢筋41和第四钢筋42;当然,也可将直线型的第三钢筋41和第四钢筋42采用焊接的方式拼接在一起,以形成第二对折钢筋40。
40.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折钢筋40设有若干,若干所述第二对折钢筋40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通过沿纵向钢筋10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对折钢筋40,当钢筋组件100应用于制备梁结构时,可增加钢筋组件100与混凝土的占比,以进一步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41.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折钢筋30设有若干,若干所述第一对折钢筋30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同样的,通过沿第二方向(即梁结构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对折钢筋30,当钢筋组件100应用于制备梁结构时,可进一步增加钢筋组件100与混凝土的占比,便可进一步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42.具体地,若干第一对折钢筋30和若干第二对折钢筋40中,每一第一对折钢筋30与一第二对折钢筋40相对设置。
43.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100还包括交叉斜筋50,所述交叉斜筋50与所述纵向钢筋10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斜筋51和第二斜筋52,所述第一斜筋51和所述第二斜筋52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纵向钢筋10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设置,当钢筋组件100应用于制备梁结构时,可通过增加交叉斜筋50的设置来增加钢筋组件100与混凝土的占比,便可通过在交叉斜筋50的作用下进一步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44.具体地,交叉斜筋50大致呈“x”型钢筋结构,具体可使用铁丝将第一斜筋51和第二斜筋52的中部捆扎固定,或者将第一斜筋51和第二斜筋52的中部焊接固定,便可形成交叉斜筋50。
45.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交叉斜筋50设有若干,若干所述交叉斜筋50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通过沿第二方向(即梁
结构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交叉斜筋50,当钢筋组件100应用于制备梁结构时,可进一步增加钢筋组件100与混凝土的占比,便可进一步提高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46.结合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100还包括拉钩60,所述拉钩60具有两背对设置的卡钩部61,相邻的两所述交叉斜筋50中,每一所述卡钩部61卡设于一所述交叉斜筋50。
47.如此设置,通过在相邻的两个交叉斜筋50中,使拉钩60的两个卡钩部61分别卡设于一交叉斜筋50,便可通过拉钩60来限制相邻的两个交叉斜筋50之间的距离,当钢筋组件100应用于制备梁结构时,便可使若干交叉斜筋50均匀分布于梁结构的内部,从而进一步保证梁结构的抗剪力。
48.具体地,为了保证拉钩60与交叉斜筋50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可使用铁丝将拉钩60和交叉斜筋50捆扎固定在一起。
49.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纵向钢筋10设有若干,若干所述纵向钢筋10沿所述梁结构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以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腰筋20和所述第一对折钢筋30均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如此设置,通过设置若干纵向钢筋10,可提高梁结构截面受压区的承载力,进而进一步保证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50.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腰筋20设有若干,若干所述腰筋20间隔分布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51.如此设置,当梁结构很高时,高大的钢筋组件100要承受钢筋自重及施工中的施工机具和人员的荷载,可能使钢筋组件100发生位移,导致钢筋尺寸不准确,这样会影响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也就会影响梁的耐久性,如此,若干腰筋20的设置便可保证梁结构的刚度;另外,混凝土在施工阶段,会在空气中结硬,体积收缩,由于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梁结构的内部与外部产生温差,这些均会导致梁产生不规则的裂缝,由于在梁结构的上下部均配置了纵向钢筋10可以起到约束和阻止裂缝的产生与开展,就会导致裂缝出现在梁结构的中部,进而向四周延伸,影响梁的外观,如此,通过将若干腰筋20间隔分布于容置空间内,便可有效约束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裂缝。
52.结合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钢筋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件100还包括箍筋70,所述纵向钢筋10、所述腰筋20以及所述第一对折钢筋30均穿设于所述箍筋70,以使所述纵向钢筋10、所述腰筋20以及所述第一对折钢筋30均通过箍筋70绑扎固定。
53.如此设置,通过使用箍筋70以将纵向钢筋10、腰筋20、第一对折钢筋30等钢筋结构捆扎在一起,以保证各个钢筋结构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各个钢筋结构发生位置偏移,而影响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并且,箍筋70的设置也可进一步保证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另外,现有还通常通过增加箍筋70的数量来保证梁结构的抗剪承载力,但是,设置过密的箍筋70会阻挡混凝土的浇灌,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灌质量;而本技术的方案则可在不增加箍筋70密度的情况下,可有效保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浇灌空间,以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等现象。
54.具体地,沿纵向钢筋10的延伸方向,可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箍筋70,以通过多个箍筋70将纵向钢筋10、腰筋20、第一对折钢筋30等钢筋结构捆扎在一起。
5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梁结构,该梁结构包括如前所述的钢筋组件100,该钢筋组件100的具体结构详见前述实施例。由于本梁结构采用了前述所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
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6.本实施例中,首先搭建梁框架(可有若干板体围合形成的框架结构),然后将纵向钢筋10、腰筋20、第一对折钢筋30等钢筋结构捆扎固定在梁框架内,以形成钢筋组件100,然后向梁框架内浇筑混凝土,并且使混凝土覆盖钢筋组件100,待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梁框架,即可得到梁结构。另外,在制备梁结构的过程中,每条钢筋的两端均伸入梁结构两侧的剪力墙墙体中,并与剪力墙可靠锚固,以保证梁结构与剪力墙之间的连接强度。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