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66540发布日期:2022-01-05 13:0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普通混凝土指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与水、砂、石子,必要时掺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
3.拌制高强度混凝土对混凝土内石子的直径要求更加严格。生产过程中因各种问题总会遗留一些大尺寸石子;在泵送过程中,各级碰撞使得石子在进入搅拌机之前存在较多小颗粒石子,影响后续成型混凝土的质量,而简单的添加筛分网,物料容易堆积。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进料装置,减少不合格石子进入搅拌机中,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减少物料堆积,提高生产效率。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进料装置,包括:
6.第一过滤机构,倾斜布置,用于接收并过滤石子;
7.第二过滤机构,同轴线套设在第一过滤机构外且与第一过滤机构连接,用于接收并过滤第一过滤机构过滤后的石子;
8.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分别沿相反方向旋转的同时沿轴向往复运动;
9.支撑架,用于支撑第二过滤机构和驱动机构。
1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技术中,通过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对石子进行过滤,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的相反旋向提高了筛分效果,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沿轴向往复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效率,避免了物料堆积。
12.优选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第一套管和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的第一齿轮;
13.第一套管可转动以及可沿轴向滑动的安装在第二过滤机构内;第一套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的过滤孔;第一套管的一端封闭,第一套管的另一端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一驱动环;第一套管的封闭端外接有第一触发杆;支撑架上连接有抵板;抵板相对第一套管的轴线倾斜布置;第一触发杆与抵板相抵;第一套管封闭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落料孔;第一驱动环面向第一齿轮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进给孔;第一齿轮面向第一驱动环的一面上连接有多个第一进给杆;第一进给杆与第一进给孔一一对应的滑动配合;第一齿轮与驱动机构连接。
14.优选地,每根第一进给杆均套设有进给弹簧;进给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齿轮和第一驱动环相抵。
15.优选地,第二过滤机构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套管;
16.第二齿轮活动套设在第一套管上,第一套管靠近第一齿轮的一端外周连接有限位
环;第二齿轮与限位环相抵;第二套管靠近限位环的一端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二驱动环;第二驱动环活动套设在第一套管上;第二齿轮面向第二驱动环的一端连接有多根第二进给杆;第二驱动环面向第二齿轮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二进给孔;每个第二进给杆均有一第二进给孔与之滑动配合;每根第二进给杆上均套设有抵紧弹簧;抵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齿轮和第二驱动环相抵;第二套管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第二套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贯穿的注料孔和第二落料孔;第二落料孔与第一落料孔连通;第二套管远离第二齿轮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触发杆;第二触发杆与抵板相抵;支撑架上设有活动套设在第二套管外的第一配合环以及第二配合环;第二齿轮与驱动机构连接。
17.优选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和中间轮;
18.驱动电机安装在支撑架上,驱动电机的转轴与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同轴线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中间轮转动安装在支撑架上,第二驱动轮与中间论啮合,中间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混凝土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混凝土进料装置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驱动环配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的混凝土进料装置的驱动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号说明:
23.1、第一过滤机构;11、第一套管;111、第一落料孔;12、第一齿轮;13、第一驱动环;131、第一进给孔;14、第一触发杆;15、第一进给杆;16、进给弹簧;
24.2、第二过滤机构;21、第二齿轮;22、第二套管;221、注料孔;222、第二落料孔;23、限位环;24、第二驱动环;241、第二进给孔;25、第二进给杆;26、抵紧弹簧;27、第二触发杆;
25.3、驱动机构;31、驱动电机;32、第一驱动轮;33、第二驱动轮;34、中间轮;
26.4、支撑架;41、抵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参见图1至图3,一种混凝土进料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机构1,倾斜布置,用于接收并过滤石子;第二过滤机构2,同轴线套设在第一过滤机构1外且与第一过滤机构1连接,用于接收并过滤第一过滤机构1过滤后的石子。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第一过滤机构1和第二过滤机构2分别沿相反方向旋转的同时沿轴向往复运动。
29.支撑架4,用于支撑第二过滤机构2和驱动机构3。
30.不同尺寸的石子经过第一过滤机构1的一端输入,经第一过滤机构1过滤后,尺寸较大的石子仍然留在第一过滤机构1内,从其另一端排出;尺寸较小的石子经第一过滤机构1过滤后落入到第二过滤机构2中,第二过滤机构2将尺寸更小的不合格石子过滤掉,合格的石子从第二过滤机构2的一端流出到搅拌机后参与后续工序。第一过滤机构1和第二过滤机构2相反转向可以使得石子相对他们流动性更加好,进而提高过滤效率,降低石子堆积;为
了进一步提高过滤效率,使得第一过滤机构1和第二过滤机构2可以沿轴向往复运动,对石子进行颠簸筛摇的动作。
31.还有,第一过滤机构1包括第一套管11和转动连接在支撑架4上的第一齿轮12。
32.第一套管11可转动以及可沿轴向滑动的安装在第二过滤机构2内;第一套管11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的过滤孔;第一套管11的一端封闭,第一套管11的另一端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一驱动环13;第一套管11的封闭端外接有第一触发杆14;支撑架4上连接有抵板41;抵板41相对第一套管11的轴线倾斜布置;第一触发杆14与抵板41相抵;第一套管11封闭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落料孔111;第一驱动环13面向第一齿轮12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进给孔131;第一齿轮12面向第一驱动环13的一面上连接有多个第一进给杆15;第一进给杆15与第一进给孔131一一对应的滑动配合;第一齿轮12与驱动机构3连接。
33.第一齿轮12与支撑架4的转动连接可以是在第一齿轮12的端面开设与第一齿轮12同轴线的环形燕尾槽,支撑架4上设置环形燕尾块,燕尾槽与燕尾块滑动配合;既能实现第一齿轮12的可转动状态,又可避免第一齿轮12脱落。
34.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齿轮12的旋转进而依次带动第一驱动环13和第一套管11旋转,第一套管11在旋转过程中受到重力向低处滑落,又因第一触发杆14与抵板41相抵的原因,第一套管11做沿其轴向的往复运动;输送物料的管道经第一齿轮12、第一驱动环13后插设在第一套管11内,石子滑落后,第一套管11对石子进行过滤,尺寸较大的石子从第一落料孔111流出。
35.而且,每根第一进给杆15均套设有进给弹簧16;进给弹簧1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齿轮12和第一驱动环13相抵。
36.在进给弹簧16的作用下,增加第一套管11的反应灵敏性,使得第一触发杆14与抵板41始终相抵。
37.进一步的,第二过滤机构2包括第二齿轮21和第二套管22。
38.第二齿轮21活动套设在第一套管11上,第一套管11靠近第一齿轮12的一端外周连接有限位环23;第二齿轮21与限位环23相抵;第二套管22靠近限位环23的一端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二驱动环24;第二驱动环24活动套设在第一套管11上;第二齿轮21面向第二驱动环24的一端连接有多根第二进给杆25;第二驱动环24面向第二齿轮21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二进给孔241;每个第二进给杆25均有一第二进给孔241与之滑动配合;每根第二进给杆25上均套设有抵紧弹簧26;抵紧弹簧2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齿轮21和第二驱动环24相抵;第二套管22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第二套管22的管壁上开设有贯穿的注料孔221和第二落料孔222;第二落料孔222与第一落料孔111连通;第二套管22远离第二齿轮2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触发杆27;第二触发杆27与抵板41相抵;支撑架4上设有活动套设在第二套管22外的第一配合环以及第二配合环;第二齿轮21与驱动机构3连接。
39.与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套管11的方式相同,驱动机构3驱动第二套管22完成套管的旋转以及沿轴向的往复运动,石子经第一套管11筛选后到第二套管22中,第二套管22将尺寸较小的不合格石子筛分出去,合格的石子经注料孔221流入搅拌机。而第一套管11的大尺寸石子经第一落料孔111和第二落料孔222流出装置。驱动机构3驱动第二套管22的旋转方向与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套管11的旋转方向相反,装置对石子的筛分效率高,第一配合环以及第二配合环对第二套管22形成支撑。
40.此外,驱动机构3包括驱动电机31、第一驱动轮32、第二驱动轮33和中间轮34。驱动电机31安装在支撑架4上,驱动电机31的转轴与第一驱动轮32和第二驱动轮33同轴线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轮32与第一齿轮12啮合,中间轮34转动安装在支撑架4上,第二驱动轮33与中间论啮合,中间轮34与第二齿轮21啮合。
41.第一套管11以及第二套管22会沿轴向滑动,意味着中间轮34需要足够长,满足第二齿轮21的滑动路经。支撑架4上设有一中间杆;中间杆与中间齿轮间隙配合。
4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机构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