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楼板及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

文档序号:30688112发布日期:2022-07-09 09:0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楼板及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

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楼板及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正在逐渐兴起。装配式建筑中,楼板目前主要采用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混凝土叠合楼板是指将楼板沿厚度方向分成两部分,底部是预制底板,上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3.混凝土叠合楼板按具体受力状态可分为单向受力和双向受力叠合板;如果按预制底板分类,根据受力钢筋种类不同可分为预制混凝土底板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又可分为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带肋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等。
4.但是不管混凝土叠合楼板如何分类,其预制底板拼接时只有两种方式:1)预制底板间有后浇混凝土带。这种方式做法为:预制底板拼接位置出筋且相互间拉开一定间距,先连接预制底板钢筋再后浇混凝土。2)预制底板间“密拼”。即预制底板间没有后浇带,相互咬合或紧贴“密拼”。
5.以上两种方式均存在一定缺点:
6.1)预制底板间做后浇混凝土带。这种方式需要连接预制底板钢筋且需要安装后浇带的模板,施工工艺复杂,无法发挥装配式建筑施工方便、安装效率高的优势。
7.2)预制底板间“密拼”。这种方式施工方便、安装效率高,但是建成后在拼缝位置容易产生裂缝。这种裂缝虽然不影响结构安全,但是用户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影响市场推广应用。
8.此外,不管叠合楼板采用何种形式,由于需要现场浇筑叠合层混凝土,实际施工时,需要等待楼板叠合层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向上装配施工,这严重妨碍了装配施工速度,也因此削弱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9.国内外装配式楼板的研究及应用中,也有人尝试使用全预制板装配技术,但是全预制板装配而成的楼板存在拼缝容易开裂渗漏、整体性较差的问题,因此目前装配式楼板常用的依然是叠合楼板。


技术实现要素:

10.为了克服叠合楼板及全预制板楼板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楼板,旨在提供一种施工速度更快、能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的装配楼板。
1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
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3.一种装配楼板,包括预制件主体、拼接槽口及连接部;
14.所述预制件主体包括若干板预制件,所述若干板预制件包括若干中间板预制件和
边板预制件;所述中间板预制件设置在所述边板预制件之间;
15.所述拼接槽口,设置在所述中间板预制件的两侧和/或所述边板预制件的一侧;
16.所述连接部,包括板底筋和板上部钢筋,用于将所述板预制件主体固定在结构梁和/或剪力墙上。
17.作为优选,所述拼接槽口呈“l”形,两块所述板预制件相面对设置的所述槽口形成凹型槽口。
18.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放置预应力筋的预应力筋穿筋通道;所述中间板预制件和所述边板预制件的内部均设置有至少一条预应力穿筋通道。
19.作为优选,所述穿筋通道的方向与所述板预制件相互拼接时的拼接缝方向的夹角为60
°
~120
°

20.作为优选,所述穿筋通道为穿筋凹槽或穿筋孔洞。
21.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锚固预应力筋的预应力筋支座;所述预应力筋支座固定在所述边板预制件上。
22.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的板底筋及板上部钢筋,各自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板预制件主体内,各自的另一端与所述结构梁和/或剪力墙连接。
23.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连接槽口,用于加大所述板预制件与结构梁和/或剪力墙连接时后浇叠合层的宽度。
24.作为优选,所述中间板预制件及所述边板预制件的最大厚度均与楼板的厚度相同。
25.一种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包括结构梁和/或剪力墙、如上所述的装配楼板、用于连接相邻的板预制件的第一混凝土现浇件及用于连接所述板预制件主体与结构梁和/或剪力墙的第二混凝土现浇件;
26.所述第一混凝土现浇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板预制件的所述拼接槽口内;
27.所述第二混凝土现浇件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和/或剪力墙的叠合层内;所述叠合层为预设于所述结构梁和/或剪力墙的空腔。
28.作为优选,还包括预应力筋及预应力筋锚具;
29.所述预应力筋贯穿设置在若干块所述板预制件的穿筋通道中;
30.所述预应力筋锚具设置在所述预应力筋的两端,并将所述预应力筋锚固在所述边板预制件的预应力筋支座上。
3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混凝土现浇件还包括连接槽口的混凝土现浇件。
32.作为优选,还包括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结构梁或剪力墙的叠合层中,长度与结构梁或剪力墙的宽度相等,用于预应力筋跨越结构梁或剪力墙时顶紧结构梁或剪力墙两侧的所述板预制件。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4.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全预制板楼板装配技术,全预制板楼板后浇混凝土的区域很小,因此不需要等待后浇混凝土达到强度即可连续快速进行装配施工。因此每一层楼板装配施工完成后,可立即向上施工,明显加快了装配施工速度,充分发挥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35.2)在板预制件主体拼接缝的相交方向设置了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可对板预制件主
体持续施加挤压应力,可防止楼板建成后沿拼缝位置产生裂缝;
附图说明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37.图1为实施例1中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的主视图;
38.图2为实施例1中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的俯视图;
39.图3为实施例1中,边板预制件与结构梁的连接示意图;
40.图4为实施例1中,边板预制件沿拼接缝垂直方向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实施例1中,中间板预制件沿拼接缝垂直方向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实施例1中,边板预制件或中间板预制件沿拼接缝平行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实施例2中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的主视图;
44.图8为实施例2中,边板预制件与结构梁的连接示意图;
45.图9为实施例3中预应力筋穿越结构梁时,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的俯视图;
46.图10为实施例4中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47.图11为实施例5中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48.标记说明:1、板预制件主体;11、中间板预制件;12、边板预制件;13、穿筋通道;14、拼接槽口;15、第一混凝土现浇件;2、预应力筋;31、预应力筋支座;32、预应力筋锚具; 4、连接部;41、板底筋;42、板上部钢筋;43、连接槽口;5、拼接加强件;6、第二混凝土现浇件;7、混凝土叠合层现浇件;8、支撑件;9、局部肋条;100、结构梁。
具体实施方式
4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50.特别说明,附图及优选实施例中只描述包括装配楼板及结构梁的建筑结构,若结构梁位置为剪力墙,装配楼板与剪力墙的连接方法相同,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51.实施例1
5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具体为具有全预制板楼板的建筑结构,参考图1-6。包括结构梁100及全预制板楼板;结构梁100设置有用于连接板预制件主体1 与结构梁100的第二混凝土现浇件6。
53.所述全预制板楼板,包括板预制件主体1、预应力筋2、预应力筋支座31及预应力筋锚具32;板预制件主体1可以是但不限制于由混凝土浇筑形成。
54.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应力筋2可以是但不限制于高强钢筋或者钢绞线。
55.预制件主体1包括若干板预制件,参考图3-5,若干板预制件包括若干中间板预制件11 和边板预制件12;中间板预制件11均设置在边板预制件12之间。
56.具体的,中间板预制件11和边板预制件12按单向板设计,板预制件的拼接方向与板预制件的传力方向可以是但不限制于垂直方向。
57.中间板预制件11和边板预制件12的内部均设置有至少一条用于放置预应力筋2的预应力穿筋通道13,预应力筋2贯穿设置在预应力穿筋通道13中;
58.预应力筋支座31固定在边板预制件12上,预应力筋2的两端通过预应力筋锚具32固定在所述边板预制件12的预应力筋支座31上。预应力筋锚具32在固定端优选帮条锚具或螺丝端杆模具,在张拉端优选螺丝端杆锚具,本实施例在固定端及张拉端均采用螺丝端杆锚具。
59.预应力穿筋通道13可以是但不限制于穿筋凹槽或穿筋孔洞,预应力穿筋通道的方向与板预制件主体相互拼接时的拼接缝相交的夹角可以是但不限制于60
°
~120
°
,优选为90
°
;本实施例中,相交的夹角为90
°

60.板预制件主体1还包括用于将板预制件主体1固定在结构梁100上的连接部4,连接部4 包括板底筋41和板上部钢筋42;板底筋41及板上部钢筋42,各自的一端设置在板预制件主体1内,各自的另一端与结构梁100连接。
61.连接部还包括连接槽口43,用于加大所述板预制件与结构梁和/或剪力墙连接时后浇叠合层的宽度。原梁或墙叠合层的宽度与梁或墙同宽,现在增加了连接槽口,则叠合层进入到板的范围,相当于叠合层宽度加宽了。
62.本实施例中,中间板预制件11及边板预制件12的厚度均与楼板的厚度相同。
63.中间板预制件11的两侧和边板预制件12的一侧均设置有“l”形的拼接槽口14;相面对设置的拼接槽口14形成凹型槽口,凹型槽口内设有第一混凝土现浇件15。且第一混凝土件现浇件15设置在拼接槽口14内,达到连接相邻预制板件的效果。
64.在一些实施例中,“l”形的拼接槽口14内,出于增加板预制件与第一混凝土现浇件之间粘结的目的,可设置局部肋条或粗糙面;或者出于提高施加预应力时板预制件局部稳定的目的,设置局部肋条等。本实施例在“l”形的拼接槽口14内,设置局部肋条9以提高施加预应力时板预制件的局部稳定性。
65.还包括若干拼接加强件5,拼接加强件5可以是但不限制于钢丝网;拼接加强件5一端设置在板预制件内,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混凝土现浇件15内。
66.具体的,中间板预制件11和边板预制件12预制时,在板预制件主体拼接的位置,均预留“l”形的拼接槽口14;而预制件主体的厚度可根据楼板的需要设置,具体地,中间板预制件及所述边板预制件的厚度均与楼板的厚度相同。拼接槽口14里设置拼接加强件5,加强第一混凝土现浇件15与板预制件的连接。由于除“l”形槽口及结构梁叠合层、剪力墙叠合层外,其余位置不需要现浇混凝土,因此每一层楼板装配完成后,可立即向上施工,明显加快了装配施工速度。
67.实施例2
68.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具体为具有叠合楼板的建筑结构,参考图7-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板上部钢筋42为现场安装,板预制件主体1的上表面及结构梁100还有混凝土叠合层现浇件7;板上部钢筋42位于混凝土叠合层内。
69.具体的,中间板预制件11和边板预制件12装配完成后,在中间板预制件11、边板预制件12的上表面和结构梁100的叠合层位置同时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叠合层现浇件7,混凝土叠合层现浇件为整体的混凝土凝固件。
70.实施例3
71.参考图9,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预应力筋串接板预制件主体1时穿越了结构梁100;本实施例还包括若干支撑件
8;所述支撑件8设置于结构梁100的叠合层中,长度与结构梁100等宽,安装施工时顶紧结构梁两侧的板预制件1。
72.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所述支撑件的材料及截面形状。本实施例所述支撑件采用长度与结构梁100等宽的钢管。
73.实施例4
74.本实施例公开了实施例1的施工方法,参考图10,包括以下步骤:
75.s10:在预设位置安装所述结构梁100;
76.s11:在预设位置安装具有贯穿设置的预应力穿筋通道13的若干板预制件,所述板预制件包括若干中间板预制件11和两块边板预制件12,中间板预制件11均设置在两块所述边板预制件12之间;相邻的板预制件的预应力穿筋通道13连通;
77.s12:在连通的预应力穿筋通道13内穿放预应力筋2;
78.s13:按预设拉力张拉预应力筋2,张拉后将预应力筋2用预应力筋锚具32锚固于所述固定预应力筋2的支座31上;
79.s14:在所述板预制件相面对的所述“l”形的拼接槽口14内浇筑混凝土;同时,在结构梁100的叠合层位置浇筑混凝土。
80.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81.预应力筋串接板预制件主体1时穿越结构梁100,在穿放预应力筋2前,在所述结构梁叠合层内的预设位置安装所述支撑件8,顶紧结构梁100两侧的所述板预制件。
82.特别说明,对于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部分跨度较小的楼板为整块预制,不需要拼接,但是只要其中具有需要拼接的楼板采用了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的技术,仍会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83.实施例5
84.本实施例公开了实施例2的施工方法,参考图11,包括以下步骤:
85.s0:在预设位置安装所述结构梁100;
86.s1:在预设位置安装具有贯穿设置的预应力穿筋通道13的若干板预制件,所述板预制件包括若干中间板预制件11和边板预制件12,中间板预制件11均设置在两块所述边板预制件 12之间;相邻的板预制件的预应力穿筋通道13连通;
87.s2:在连通的预应力穿筋通道13内穿放预应力筋2;
88.s3:按预设拉力张拉预应力筋2,张拉后将预应力筋2用预应力筋锚具32锚固于所述固定预应力筋2的支座31上;
89.s4:在板预制件上铺设板的上部钢筋;
90.s5:在板预制件的上表面及结构梁100叠合层处浇筑混凝土。
91.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92.预应力筋串接板预制件主体1时穿越结构梁100,在穿放预应力筋2前,在所述结构梁叠合层内的预设位置安装所述支撑件8,顶紧结构梁100两侧的所述板预制件。
9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