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板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2602发布日期:2022-05-11 14:54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板式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幕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柔性板式系统。


背景技术:

2.形态各异的面板是建筑中常见的组成部分,现有技术中的面板均是在固定在幕墙结构刚性体系上,依托幕墙的结构来体现建筑的装饰效果,而如果想实现独立的面板的效果,需要重新施工幕墙金属龙骨以固定面板,从而使施工更加复杂,维护不便,外观效果不美观,还增加了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板式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幕墙的施工复杂、维护不便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板式系统,其中,包括竖向支撑件、横向支撑件、水平杆组件、面板和面板固定组件,所述竖向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安装基础,所述横向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安装基础,所述水平杆组件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竖向支撑件和横向支撑件连接,所述面板固定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件,所述面板固定于所述面板固定组件并且固定于所述水平杆组件。
5.进一步地,所述面板固定组件包括外夹持件和内夹持件,所述外夹持件与内夹持件共同夹持于所述竖向支撑件,所述面板固定在所述内夹持件上。
6.进一步地,所述面板固定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内夹持件的第一夹持件,所述面板的端部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中以通过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在所述内夹持件上。
7.进一步地,所述外夹持件与内夹持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杆组件包括水平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水平杆上的第二夹持件,所述面板的端部被夹持于所述第二夹持件中。
9.进一步地,所述面板固定组件包括连接并覆盖于所述外夹持件的外侧的扣盖。
10.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水平杆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竖向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横向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支撑件、横向支撑件以及水平杆组件两两垂直。
12.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板式系统包括至少1个板式单元,所述板式单元包括2个所述竖向支撑件,2个所述横向支撑件、2个所述水平杆组件和一个面板,所述水平杆组件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2个所述竖向支撑件,且所述水平杆组件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2个所述横向支撑件,所述面板位于2个所述竖向支撑件之间且位于2个所述水平杆组件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支撑件为拉杆或拉索,所述横向支撑件为拉杆或拉索。
14.本技术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15.本技术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中,通过竖向支撑件、横向支撑件、水平杆组件和面板固定组件等多部件形成用于装配面板的柔性系统,可以灵活组合,方便拆装、简化建筑幕墙的施工,本柔性板式系统采用多部件活动连接固定的方式实现面板的固定于安装,安装与拆卸均很灵活,方便后期面板的维修与更换,施工简便,施工周期短,建筑的美观度有明显提高,提升了建筑的档次,因此,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16.进一步地方案中,所述面板固定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内夹持件的第一夹持件,所述面板的端部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中以通过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在所述内夹持件上,采用夹持的方式固定面板,也能够使得面板的拆装更为便捷,从而增强了整个柔性板式系统的施工、拆装便捷性。
17.进一步地方案中,所述外夹持件与内夹持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这使得面板固定组件与面板实现快捷便利地拆装,从而增强了整个柔性板式系统的施工、拆装便捷性。
18.进一步地方案中,所述水平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水平杆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竖向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横向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使得水平杆组件与竖向支撑件、横向支撑件能够实现快捷便利地拆装,从而增强了整个柔性板式系统的施工、拆装便捷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22.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5为图1中b-b剖视图;
25.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7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中面板固定组件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8为图1中c-c剖视图;
28.图9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中水平杆组件处的局部放大图。
30.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31.1-竖向支撑件;2-横向支撑件;3-面板;4-安装基础;5-调节机构;6-橡胶条;7-紧
固件;8-插销;51-可伸缩调节套筒;100-水平杆组件;101-水平杆;102-第二夹持件;103-第二夹槽;104-第一连接件;105-第二连接件;106-第三连接件;200-面板固定组件;201-外夹持件;202-内夹持件;203-第一夹持件;204-第一夹槽;205-扣盖。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4.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7.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板式系统,柔性板式系统包括三大核心支撑体,即竖向支撑件1、横向支撑件2、水平杆组件100,此外柔性板式系统还包括面板3和面板固定组件200,竖向支撑件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安装基础4,横向支撑件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安装基础4,水平杆组件100的端部分别与竖向支撑件1和横向支撑件2连接,面板固定组件200可拆卸地连接于竖向支撑件1,面板3固定于面板固定组件200并且固定于水平杆组件100,本实用新型通过竖向支撑件1、横向支撑件2、水平杆组件100这三大核心支撑体和面板固定组件200等多部件形成用于装配面板3的柔性系统,可以灵活组合,方便拆装、简化建筑幕墙的施工,尤其使得形态各异的面板3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板式系统中,面板3可以是但不限于铝单板、不锈钢板、蜂窝铝板、铜板、玻璃、光伏板,竖向支撑件1可以为但不限于拉杆或拉索,横向支撑件2可以为但不限于拉杆或拉索,安装基础4可以为但不限于墙体、钢结构。
39.参见图2、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板式系统中,横向支撑件2的端部可以通过调节机构5连接至安装基础4,竖向支撑件1的端部可以通过调节机构5连接至安装基础4,调节机构5可以伸长或缩短以实现竖向支撑件1或横向支撑件2的张紧或放松,具体地,调节机构5可以包括可伸缩调节套筒51,可伸缩调节套筒51贯穿设置对穿螺栓,通过对穿螺栓的进出来调节调节机构5的伸长量或缩短量,当然,竖向支撑件1的两端均可以设置调节机构5,但也可以仅在竖向支撑件1的一端设置调节机构5,横向支撑件2的两端均可以设置调节机构5,但也可以仅在横向支撑件2的一端设置调节机构5。
40.参见图6和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面板固定组件200包括外夹持件
201和内夹持件202,“外夹持件201”顾名思义相比“内夹持件202”更靠近整个柔性板式系统的外侧轮廓,外夹持件201与内夹持件202共同夹持于竖向支撑件1,以实现外夹持件201、内夹持件202与竖向支撑件1的连接(相对固定),面板3固定在内夹持件202上。“面板3固定在内夹持件202上”既可以理解为面板3直接固定在内夹持件202上,也可以理解为面板3通过其他部件间接固定在内夹持件202上,例如,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扩展实施例,面板固定组件200包括连接于内夹持件202的第一夹持件203,面板3的端部被夹持于第一夹持件203中以通过第一夹持件203固定在内夹持件202上,即该扩展实施例中,面板3的端部通过第一夹持件203间接地固定于内夹持件202,第一夹持件203上可以设置第一夹槽204,面板3的侧端被夹持在第一夹槽204中,采用夹持的方式固定面板3,也能够使得面板3的拆装更为便捷,从而增强了整个柔性板式系统的施工、拆装便捷性,作为一种实施例,第一夹槽204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内夹持件202上而无需设置第一夹持件203,此外,第一夹槽204中可以设置穿过面板3的插销8以固定面板,作为另一种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一夹槽204中设置橡胶条6等弹性件,通过在第一夹槽204中设置位于面板3两侧的橡胶条6将面板3夹持,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第一夹槽204夹持面板3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一旦第一夹槽204夹持的面板3受到冲击,由于橡胶条6与被夹持的面板3直接接触,从而橡胶条6自身在面板3收到冲击时能够产生一定弹性形变,这种弹性形变作用能够对面板3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然,其中外夹持件201、内夹持件202和第一夹持件203优选金属材质,例如钢或者铝合金,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种材质,此外,面板3优选可保持自由伸缩状态,以便需要时适当调整面板3的安装位置。
41.参见图6和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外夹持件201与内夹持件202通过紧固件7可拆卸地连接,这使得面板固定组件200与面板3实现快捷便利地拆装,从而增强了整个柔性板式系统的施工、拆装便捷性,紧固件7具体可以是螺栓和螺母等,当然,外夹持件201与内夹持件202的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并不限于通过螺栓和螺母,作为其他实施例,外夹持件201与内夹持件202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扣接等形式实现可拆卸地连接。
42.参见图3、图9和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水平杆组件100包括水平杆101以及设置在水平杆101上的第二夹持件102,面板3的端部被夹持于第二夹持件102中,第二夹持件102可以沿水平杆101的轴向间隔布置多个,具体地,第二夹持件102可以为具有第二夹槽103的夹板,可以是两个夹板通过螺栓和螺母结构抱箍在水平杆101上,从而两个夹板之间形成第二夹槽103,同样地,还可以在第二夹槽103中设置橡胶条6等弹性件,通过在第一夹槽204中设置位于面板3两侧的橡胶条6将面板3夹持,由于以上已经提到增设橡胶条6等弹性件的优点,这里不再重复说明,同样地,夹板优选金属材质,例如钢或者铝合金,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种材质。
43.参见图6和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面板固定组件200包括连接并覆盖于外夹持件201的外侧的扣盖205,扣盖205可以隐蔽住用于连接外夹持件201与内夹持件202的紧固件7等部件或构造,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的外观更为和谐美观,扣盖可以是金属材质,或者其他合适的材质。
44.参见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水平杆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件104、第二连接件105和第三连接件106,第一连接件104、第二连接件105和第三连接件106具体可以设计成连接块的形式,第一连接件104可拆卸地连接于水平杆101的端部,具体可以是但不
限于螺纹连接,例如,水平杆101的端部具有螺纹孔,第一连接件104具有与螺纹孔进行螺纹连接的螺纹头,此外,第一连接件104与第二连接件105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等紧固件实现可拆卸地连接,第二连接件105与第三连接件106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等紧固件实现可拆卸地连接,竖向支撑件1连接在第一连接件104与第二连接件105之间,具体第一连接件104与第二连接件105可以夹紧竖向支撑件1,横向支撑件2连接在第二连接件105与第三连接件106之间,具体第二连接件105与第三连接件106可以夹紧横向支撑件2,水平杆101、第一连接件104、第二连接件105和第三连接件106均可以采用金属件,但并不限于金属件,水平杆101、第一连接件104、第二连接件105和第三连接件106之间的这种可拆卸连接关系,使得水平杆组件100与竖向支撑件1、横向支撑件2能够实现快捷便利地拆装,从而增强了整个柔性板式系统的施工、拆装便捷性。
4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竖向支撑件1、横向支撑件2以及水平杆组件100两两垂直,具体地,横向支撑件2与水平杆组件100可以布置在水平面上且彼此垂直,竖向支撑件1具体沿竖直方向布置,但即使竖向支撑件1、横向支撑件2以及水平杆组件100并不严格呈两两垂直布置,这样的布置方案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6.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柔性板式系统包括至少1个板式单元,板式单元包括2个竖向支撑件1,2个横向支撑件2、2个水平杆组件100、2组面板固定组件200和一个面板3,水平杆组件100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2个竖向支撑件1,且水平杆组件100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2个横向支撑件2,面板3位于2个竖向支撑件1之间且位于2个水平杆组件100之间,当然,本实用新型优选具有多个板式单元,以便形成更大范围的幕墙结构,例如,一整栋楼的玻璃幕墙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板式系统都是可以的。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