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铆合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0092发布日期:2022-05-26 10:1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铆合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铆合式钢筋桁架楼承板。


背景技术:

2.钢筋桁架楼承板是一种由通过桁架和楼承钢板焊接而成的结构,而桁架是通过电阻点焊将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和腹杆钢筋连接而成,钢筋桁架楼承板主要用于建筑工程内,有利于钢筋排列间距均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致,提高了楼板的施工质量。
3.现有的钢筋桁架楼承板通常是通过焊接方法与其他钢筋桁架楼承板拼装,在楼承钢板与楼承钢板进行焊接时由于楼承钢板的厚度较薄从而容易将钢板焊穿,在焊接的同时楼承钢板由于其通过钢索悬吊与空中从而容易位移导致焊接出现偏差,容易导致后续出现渗液等现象的发生,同时焊接工作耗时较久,不便于安装使用效果较差,且现有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在加工时钢筋桁架通常是固定于楼承钢板的顶部中间或顶部两侧对楼承钢板整体进行支撑,结构支撑不稳定楼承钢板的被吊起时两端容易受重力影响向下弯曲,导致楼承钢板的底部产生变形从而导致楼承钢板的底部出现弧度,楼承钢板的底部不平整容易导致漏液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容易影响建筑结构的质量,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铆合式钢筋桁架楼承板,以解决不便与快速拼装和楼承钢板两端容易下垂弯曲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铆合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楼承钢板,所述楼承钢板的两侧均设置有铆合组件,所述楼承钢板的顶部两侧均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部一侧连接有腹杆钢筋,所述腹杆钢筋的底部中间连接有上弦钢筋,所述上弦钢筋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另一侧连接有下弦钢筋。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铆合组件通过将固定板一插入压合板内将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连接和定位,从而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在安装时位置产生偏移,之后通过铆钉贯穿压合板和固定板一使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固定在一起,方便快速将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支撑组件通过支撑杆和弹簧的配合对楼承钢板的两端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弹簧和阻尼滑轨的设置将楼承钢板两端晃动时产生的力缓冲从而避免楼承钢板的两端弯曲变形。
7.进一步的,所述铆合组件包括连接于楼承钢板一侧的压合板和连接于楼承钢板另一侧的固定板一,所述压合板和固定板一的一侧均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固定板一的另一侧贯穿有铆钉。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合板、固定板一与楼承钢板为一个整体冲压而成,使结构无需焊接从而避免出现焊洞,在对多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时直接将固定板一插入压合板内将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连接和定位,从而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在安装时位置产生偏移,之后通过铆钉贯穿压合板和固定板一使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固定在一起,方便快速将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拼装好后通过密封板的设置减少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之
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渗液现象的发生。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于上弦钢筋底部的第一安装座、连接于固定板一顶部的第二安装座和开设于压合板一侧的导向槽,且所述压合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一侧均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上方和内部下方均连接有阻尼滑轨,所述壳体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三个弹簧,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连接有固定板二,所述支撑杆与固定板二之间连接有螺栓。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杆和弹簧的配合对楼承钢板的两端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弹簧和阻尼滑轨的设置将楼承钢板两端晃动时产生的力缓冲从而避免楼承钢板的两端弯曲变形,同时通过固定板二的设置便于将支撑杆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拆卸,在合并好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之后通过固定板二和螺栓将支撑杆装回从而便于同时对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支撑。
11.进一步的,所述压合板和固定板一均呈倒“u”字形,且所述固定板一与压合板相适配。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多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时直接将固定板一插入压合板内将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连接和定位,从而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在安装时位置产生偏移。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通过固定板二和螺栓分别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拆卸连接,且所述支撑杆通过阻尼滑轨与壳体滑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杆和弹簧的配合对楼承钢板的两端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弹簧和阻尼滑轨的设置将楼承钢板两端晃动时产生的力缓冲从而避免楼承钢板的两端弯曲变形。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合板、固定板一、密封板和铆钉,压合板、固定板一与楼承钢板为一个整体冲压而成,使结构无需焊接从而避免出现焊洞,在对多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时直接将固定板一插入压合板内将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连接和定位,从而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在安装时位置产生偏移,之后通过铆钉贯穿压合板和固定板一使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固定在一起,方便快速将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拼装好后通过密封板的设置减少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渗液现象的发生,方便快速对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杆、导向槽、固定板二、阻尼滑轨和弹簧,通过支撑杆和弹簧的配合对楼承钢板的两端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弹簧和阻尼滑轨的设置将楼承钢板两端晃动时产生的力缓冲从而避免楼承钢板的两端弯曲变形,同时通过固定板二的设置便于将支撑杆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拆卸,在合并好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之后通过固定板二和螺栓将支撑杆装回从而便于同时对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支撑,有效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两端弯曲变形。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板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拼装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楼承钢板;2、支撑座;3、下弦钢筋;4、上弦钢筋; 5、腹杆钢筋;6、铆合组件;601、压合板;602、固定板一;603、密封板;604、铆钉;7、支撑组件;701、壳体;702、支撑杆;703、第一安装座;704、第二安装座;705、导向槽;706、固定板二;707、螺栓;708、阻尼滑轨;70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26.一种铆合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如图1和5所示,包括楼承钢板1,楼承钢板1的两侧均设置有铆合组件6,方便快速对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楼承钢板1的顶部两侧均连接有支撑座2,支撑座2的顶部一侧连接有腹杆钢筋5,腹杆钢筋5的底部中间连接有上弦钢筋4,上弦钢筋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组件7,有效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两端弯曲变形,支撑座2的顶部另一侧连接有下弦钢筋3,增加结构稳定性。
27.参阅图1和2,铆合组件6包括连接于楼承钢板1一侧的压合板 601和连接于楼承钢板1另一侧的固定板一602,压合板601和固定板一602的一侧均连接有密封板603,固定板一602的另一侧贯穿有铆钉604,压合板601和固定板一602均呈倒“u”字形,且固定板一602与压合板601相适配,方便快速对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
28.参阅图1-5,支撑组件7包括连接于上弦钢筋4底部的第一安装座703、连接于固定板一602顶部的第二安装座704和开设于压合板 601一侧的导向槽705,且压合板601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安装座703,第一安装座703和第二安装座704的一侧均连接有支撑杆702,两个支撑杆702之间连接有壳体701,壳体701的内部上方和内部下方均连接有阻尼滑轨708,壳体70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三个弹簧709,支撑杆702的外表面连接有固定板二706,支撑杆702与固定板二706 之间连接有螺栓707,支撑杆702通过固定板二706和螺栓707分别与第一安装座703和第二安装座704拆卸连接,且支撑杆702通过阻尼滑轨708与壳体701滑动连接,有效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两端弯曲变形。
29.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压合板601、固定板一602与楼承钢板1为一个整体冲压而成,使结构无需焊接从而避免出现焊洞,在对多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时工作人员取下螺栓707将固定板二706将支撑杆702从第一安装座703和第二安装座704上拆卸,之后工作人员直接将固定板二706插入压合板601将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连接和定位,从而避免钢筋桁架楼承板在安装时位置产生偏移,之后工作人员将铆钉604贯穿压合板601和固定板一602使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固定在一起,方便快速将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拼装,拼装好后通过密封板603的设置减少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渗液现象的发生,在合并好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之后工作人员通过固定板二706和螺栓707将支撑杆702装回第一安装座703 和第二安装座704内从而便于同时对两个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支
撑,通过支撑杆702和弹簧709的配合对楼承钢板1的两端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弹簧709和阻尼滑轨708的设置将楼承钢板1两端晃动时产生的力缓冲从而避免楼承钢板1的两端弯曲变形。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