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

文档序号:31671924发布日期:2022-09-28 01:08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

1.本发明涉及景观亭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


背景技术:

2.亭子是一种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里供人休息、避雨或乘凉用,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随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景观亭作为一种典型景观建筑在园林中广泛采用,园中之亭虽然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但它是源于自然、浓缩自然的精华,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近代花园、公园或娱乐场所中,供游乐、休息或贩卖物品的小建筑,包括一些装饰性的景观也称之为“景观亭”,这是对传统“亭”概念的延伸。
3.现有的长廊式景观亭广泛用于小区、公园中,但现有的长廊式景观亭的结构及功能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与现代化智能技术相结合,导致人们的体验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包括多组排列设置的立柱,每列立柱上端通过竖梁连接,竖梁上方排列设置有位于立柱正上方的横梁,所述竖梁上端间隔设置有移动挡帘装置及太阳能板,所述横梁下端设置有喷雾降温装置,相邻的两个立柱之间设置有可调节为栅栏或座椅的可调座椅组件,相邻的两个立柱之间固定设置有位于可调座椅组件上方的下固定板,竖梁下端固定设置有与下固定板对应的上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与上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散热玻璃,所述散热玻璃内均匀开设有多个流水腔,所述散热玻璃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流水腔相通的散热斜孔,所述下固定板与上固定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流水腔供水的入水管及用于回收流水腔流出的水的回水槽。
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挡帘装置包括移动杆、第一滑块、滑轨及伸缩挡帘,所述滑轨设置在竖梁上端,滑轨通过横梁与太阳能板间隔设置,所述滑轨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对称设置在移动杆的下端两侧,所述伸缩挡帘一端与移动杆固定连接,伸缩挡帘另一端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一侧下端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杆运动的驱动装置。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移动杆的移动,使移动杆带动伸缩挡帘在滑轨上滑动,实现伸缩挡帘的伸缩,来实现对景观亭顶部的遮光、挡雨或是漏光,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移动杆移动的距离,实现遮阳以及漏光的面积的控制,灵活性高。
8.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喷雾降温装置包括固定在横梁下端的喷水管,喷水管的前后两侧均匀设置有多个雾化喷头,多个喷水管一端共同连接有一个用于供水的主水管,主水管固定在竖梁上,主水管上设置有用于供水的水泵。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水泵,可实现主水管向喷水管供水,实现雾化喷头的供水,实现对景观亭周围环境的降温作用。
10.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可调座椅组件包括包括第二滑块、座板、竖轨及挡块,所述竖轨对称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立柱侧壁下端,座板两侧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对应的第二滑块,座板与位于下方的第二滑块转动连接,第二滑块滑动设置在竖轨内,且位于上方的第二滑块可从竖轨上端滑出,所述挡块固定设置在立柱内侧,用于对座板起到限位与支撑的作用。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向上拉动座板,使座板上端的第二滑块滑出竖轨,并使座板下端的第二滑块卡到竖轨上端,转动座板,使座板与挡块接触,在座板、挡块以及竖轨对第二滑块限位作用下的配合,实现可对座板的固定,使座板平放,起到临时座椅的功能,不使用座板时,向上转动座板使其竖直,向下按压座板,随后使上下两端的第二滑块均位于竖轨中,实现座板的竖向固定,起到围栏维护的作用。
12.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齿轮及齿条,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竖梁侧一侧下端,电机输出端与齿轮固定连接,齿条固定设置在竖梁的外壁上,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
13.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立柱的侧壁上端设置有照明灯,照明灯通过太阳能板供电实现照明。
14.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入水管与主水管连接,。
15.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散热斜孔倾斜设置且散热斜孔低端一侧与流水腔相通,所述散热斜孔高端一侧设置有滤网。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斜孔可提高流水腔内水流与周侧空气的接触面,提高散热效果,同时散热斜孔倾斜设置,可避免水从散热斜孔流出,避免打湿座椅及影响行人,通过滤网可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到散热斜孔与流水腔内,避免流水腔内出现堵塞的问题。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功能性单一的走廊式景观亭结构,将景观亭与现代化智能技术相结合,使景观亭具有自动采光遮光、自动降温的功能,同时可调式的座板设计,既能供人们坐下休息,又可以作为围栏使用,提高了走廊空间的利用率与灵活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的结构图;图2为图1中驱动装置的结构放大图;图3为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的侧视图;图4为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的俯视结构关系图;图5为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的俯视图;图6为喷雾降温装置的结构简图;图7座板水平时的结构图;图8为散热玻璃的结构图。
19.图中:1、立柱;2、竖梁;3、横梁;4、移动杆;5、太阳能板;6、雾化喷头;7、喷水管;8、第一滑块;9、滑轨;10、电机;11、齿轮;12、齿条;13、照明灯;14、第二滑块;15、座板;16、竖
轨;17、挡块;18、主水管;19、水泵;20、伸缩挡帘;21、上固定板;22、入水管;23、散热玻璃;24、流水腔;25、下固定板;26、回水管;27、散热斜孔;28、滤网;29、回水槽;30、卡块;31、出水口;32、开口;33、回水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1请参阅图1-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自动降温式景观亭,包括多组排列设置的立柱1,每列立柱1上端通过竖梁2连接,竖梁2上方排列设置有位于立柱1正上方的横梁3,所述竖梁2上端间隔设置有移动挡帘装置及太阳能板5,所述横梁3下端设置有喷雾降温装置,相邻的两个立柱1之间设置有可调节为栅栏或座椅的可调座椅组件,相邻的两个立柱1之间固定设置有位于可调座椅组件上方的下固定板25,竖梁2下端固定设置有与下固定板25对应的上固定板21,所述下固定板25与上固定板21之间设置有散热玻璃23,所述散热玻璃23内均匀开设有多个流水腔24,所述散热玻璃23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流水腔24相通的散热斜孔27,所述下固定板25与上固定板2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流水腔24供水的入水管22及用于回收流水腔24流出的水的回水槽29。
22.进一步,所述移动挡帘装置包括移动杆4、第一滑块8、滑轨9及伸缩挡帘20,所述滑轨9设置在竖梁2上端,滑轨9通过横梁3与太阳能板5间隔设置,所述滑轨9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8,第一滑块8对称设置在移动杆4的下端两侧,所述伸缩挡帘20一端与移动杆4固定连接,伸缩挡帘20另一端与横梁3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4一侧下端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杆4运动的驱动装置。
23.再进一步,所述喷雾降温装置包括固定在横梁3下端的喷水管7,喷水管7的前后两侧均匀设置有多个雾化喷头,多个喷水管7一端共同连接有一个用于供水的主水管18,主水管18固定在竖梁2上,主水管18上设置有用于供水的水泵19。
24.再进一步,所述可调座椅组件包括包括第二滑块14、座板15、竖轨16及挡块17,所述竖轨16对称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立柱1侧壁下端,座板15两侧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对应的第二滑块14,座板15与位于下方的第二滑块14转动连接,第二滑块14滑动设置在竖轨16内,且位于上方的第二滑块14可从竖轨16上端滑出,所述挡块17固定设置在立柱1内侧,用于对座板15起到限位与支撑的作用。
25.再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10、齿轮11及齿条12,所述电机10固定设置在竖梁3侧一侧下端,电机10输出端与齿轮11固定连接,齿条12固定设置在竖梁2的外壁上,齿轮11与齿条12啮合连接。
26.再进一步,所述立柱1的侧壁上端设置有照明灯13,照明灯13通过太阳能板5供电实现照明。
27.再进一步,所述入水管22与主水管18连接,结合图8,上固定板21下端开设有与散热玻璃23对应的开口32,散热玻璃23上端位于开口32内,且散热玻璃23与开口32通过密封
胶实现密封固定连接,同时入水管22位于上固定板21内,入水管22下端均匀设置有多个与流水腔24相通的出水口31,作为本领局技术人员说熟悉常规操作,入水管22一端贯穿上固定板21并与主水管18连接,实现对流水腔24的供水;同时下固定板25上开设有与散热玻璃23对应的回水槽29,散热玻璃23下端插设在回水槽29中,优选的,回水槽29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卡住散热玻璃23下端的卡块30,且散热玻璃23侧壁位于卡块30上方的回水槽29的侧壁均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流水腔24下端与回水槽29相通,另外,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操作,下固定板25内设置有与回水槽29相通的回水管26,两个相邻的回水管26一端相接且与回水总管33相通,回水总管33设置在立柱1内,并将水导到外部水池或水箱中,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28.再进一步,所述散热斜孔27倾斜设置且散热斜孔27低端一侧与流水腔24相通,所述散热斜孔27高端一侧设置有滤网28。
2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太阳能板5的供电,在竖梁2上可设置位于太阳能板5下方的蓄电池,储存并向外输出来自于太阳能板5的电量,同时在景观亭内部设置主控器,用于控制蓄电池向照明灯13以及水泵19供电,主控器及蓄电池的设计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常规设置,不再赘述。
3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针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进行具体、清楚的描述。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属于现有技术或者公知常识的方案或特征,在上面实施例中就不作详细地描述了。
31.另外,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不只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从而可以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