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辅助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83695发布日期:2022-10-12 11:5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升降平台,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辅助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2.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经常会遇到需要高空作业的工作,通常会使用到升降平台将工作人员送至高空进行工作。
3.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0814933.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途广泛的建筑升降平台,包括升降底座,所述升降底座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收放槽,所述收放槽的上方通过伸缩折叠支架连接有垫板。本发明中,该用于室外建筑和室内装饰的建筑升降平台,其主要由升降底座和操作台组合而成,在升降底座顶部凹槽内滑动设置有伸缩折叠支架,在室外建筑的时候,可通过xtl100电动伸缩杆将伸缩折叠支架伸出,从而使得操作台和升降底座分离,使得操作台上升,以方便建筑工人室外作业,还可分离出操作台,将其挂在吊机上作为高层建筑室外作业使用,在室内装饰时,可将卡销卡合在卡套内,将底部的支撑结构与操作台相连接,通过轮子移动到室内使用,上述专利虽然能够实现高空作业的功能,但是防护架不方便进行拆卸,工作人员需要将施工物品抬起越过防护栏进行放置,较为麻烦。
4.因此,设计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施工用辅助升降平台。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专利的防护架不方便进行拆卸,工作人员需要将施工物品抬起越过防护架进行放置,较为麻烦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施工用辅助升降平台。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一种建筑施工用辅助升降平台,包括有底座、第一固定座、第一气杆、升降架、顶板、保护机构和锁紧机构,底座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上侧设有第一气杆,底座内侧底部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位于第一气杆外侧,第一气杆的伸缩杆与升降架下部右侧连接,升降架顶部设有顶板,顶板顶部设有用于方便放置施工物品的保护机构,顶板左右两侧均设有用于固定的锁紧机构。
7.进一步说明,保护机构包括有第一防护架、第二防护架、固定杆和第三防护架,顶板顶部前左侧设有第一防护架,顶板顶部后侧设有第二防护架,顶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杆,固定杆前后两侧之间均转动式设有第三防护架,固定杆与第三防护架之间有阻尼。
8.进一步说明,锁紧机构包括有滑动杆、卡块、第一弹簧和固定块,顶板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滑动式设有滑动杆,滑动杆顶部内侧均设有卡块,卡块位于顶板上侧,卡块向外侧移动时会与第三防护架接触,滑动杆内侧与顶板之间均设有第一弹簧,底座上部的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固定块,滑动杆下降时会与相邻的固定块接触。
9.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方便工作人员爬上顶板的辅助机构,辅助机构包括有第一导杆、齿条、第二弹簧、转轴、齿轮、连接板、楼梯、第三弹簧和固定板,底座内侧右前部设有第一导杆,第一导杆中部滑动式设有齿条,顶板向下移动时会与齿条接触,第一导杆下侧绕
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齿条和第一导杆连接,底座内侧右前部转动式设有转轴,转轴后侧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转轴前侧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位于底座前侧,连接板前侧滑动式设有楼梯,连接板左右两侧下部均绕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楼梯和连接板连接,底座前侧右下部设有固定板,楼梯向下移动时会与固定板接触。
10.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方便移动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有固定台、连接杆和转轮,底座下部的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设有固定台,固定台下侧均转动式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下侧均转动式设有转轮。
11.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避免移动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二导杆、滑动板、支撑杆、第四弹簧、第二固定座和第二气杆,底座下部的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二导杆,同侧的第二导杆上侧之间均滑动式设有滑动板,滑动板底部均前后对称设有支撑杆,第二导杆内侧与滑动板之间均设有第四弹簧,底座左右两侧中部均设有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内侧均设有第二气杆,第二气杆伸缩杆均与同侧的滑动板连接。
12.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避免坠落的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有转动架、固定套、滑块、第五弹簧和拨动块,第一防护架右侧转动式设有转动架,顶板右前侧设有固定套,固定套上侧滑动式设有滑块,滑块底部与固定套之间设有第五弹簧,滑块左侧设有拨动块。
13.进一步说明,转动架下侧右部开有卡槽。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其显著进步在于:1、本发明可通过将第三防护架向外侧转动打开,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将施工物品放置在顶板上。
15.2、在顶板向下移动会带动齿条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楼梯转动90度,工作人员可通过楼梯爬上顶板,方便快捷。
16.3、本发明通过第二气杆作为驱动力,能够带动支撑杆向下移动,从而可将底座撑起,使得转轮离开地面。
17.4、本发明通过将转动架转动关闭,并使得滑块向上移动将转动架卡住,由此,可避免工作人员意外掉落,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的保护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的锁紧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的辅助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的辅助机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的移动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的支撑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的防护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发明的防护机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_底座,2_第一固定座,3_第一气杆,4_升降架,5_顶板,
6_保护机构,61_第一防护架,62_第二防护架,63_固定杆,64_第三防护架,7_锁紧机构,71_滑动杆,72_卡块,73_第一弹簧,74_固定块,8_辅助机构,81_第一导杆,82_齿条,83_第二弹簧,84_转轴,85_齿轮,86_连接板,87_楼梯,88_第三弹簧,89_固定板,9_移动机构,91_固定台,92_连接杆,93_转轮,10_支撑机构,101_第二导杆,102_滑动板,103_支撑杆,104_第四弹簧,105_第二固定座,106_第二气杆,11_防护机构,111_转动架,112_固定套,113_滑块,114_第五弹簧,115_拨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并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31.实施例1一种建筑施工用辅助升降平台,请参考图1-10,包括有底座1、第一固定座2、第一气杆3、升降架4、顶板5、保护机构6和锁紧机构7,底座1内侧底部设有第一固定座2,第一固定座2上侧设有第一气杆3,第一气杆3为升降提供驱动力,底座1内侧底部设有升降架4,升降架4位于第一气杆3外侧,第一气杆3的伸缩杆与升降架4下部右侧连接,升降架4顶部设有顶板5,顶板5顶部设有保护机构6,顶板5左右两侧均设有锁紧机构7。
32.请参考图3、图4和图10,保护机构6包括有第一防护架61、第二防护架62、固定杆63和第三防护架64,顶板5顶部前左侧焊接有第一防护架61,顶板5顶部后侧焊接有第二防护架62,顶板5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杆63,固定杆63前后两侧之间均转动式设有第三防护架64,固定杆63与第三防护架64之间有阻尼,人们可将第三防护架64向外侧转动打开,从而方便放置一些施工物品。
33.请参考图3、图5和图6,锁紧机构7包括有滑动杆71、卡块72、第一弹簧73和固定块74,顶板5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滑动式设有滑动杆71,滑动杆71顶部内侧均设有卡块72,在卡块72向外侧移动时,可将第三防护架64锁紧固定住,卡块72位于顶板5上侧,卡块72向外侧移动时会与第三防护架64接触,滑动杆71内侧与顶板5之间均设有第一弹簧73,底座1上部的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焊接有固定块74,滑动杆71下降时会与相邻的固定块74接触。
34.初始下,第一弹簧73为压缩状态,当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对高处进行建筑施工时,可先将施工物品放置在顶板5上方,然后将第三防护架64向内侧转动,使得第三防护架64挡在顶板5上方的左右两侧,接着工作人员站上顶板5上方,然后启动第一气杆3,控制第一气杆3伸缩杆缩短,使得升降架4伸长,从而带动顶板5、滑动杆71、卡块72和第一弹簧73向上移动,当顶板5升到合适的高度时,停止移动第一气杆3伸缩杆,当滑动杆71脱离固定块74时,第一弹簧73复原,带动滑动杆71向外侧移动,从而带动卡块72向外侧移动,使得卡块72卡住第三防护架64,当工作人员建筑施工完后,可控制第一气杆3伸缩杆伸长,使得升降架4缩短,从而带动顶板5、滑动杆71、卡块72和第一弹簧73向下移动,当滑动杆71与固定块74接触时,固定块74会挤压滑动杆71向内侧移动复位,从而带动卡块72向内侧移动复位,第一弹簧73压缩,卡块72会松开第三防护架64,接着可将第三防护架64反转复位,工作人员将施工物品全部取下,再将第一气杆3关闭即可。
35.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请参考图1、图6和图7,还包括有辅助机构8,辅助机构8包
括有第一导杆81、齿条82、第二弹簧83、转轴84、齿轮85、连接板86、楼梯87、第三弹簧88和固定板89,底座1内侧右前部焊接有第一导杆81,第一导杆81中部滑动式设有齿条82,顶板5向下移动时会与齿条82接触,第一导杆81下侧绕有第二弹簧83,第二弹簧83的两端分别与齿条82和第一导杆81连接,底座1内侧右前部转动式设有转轴84,转轴84后侧设有齿轮85,齿轮85与齿条82啮合,转轴84前侧设有连接板86,连接板86位于底座1前侧,连接板86前侧滑动式设有楼梯87,在顶板5向下移动时,会带动楼梯87转动90度,工作人员可通过楼梯87离开顶板5,连接板86左右两侧下部均绕有第三弹簧88,第三弹簧88的两端分别与楼梯87和连接板86连接,底座1前侧右下部设有固定板89,楼梯87向下移动时会与固定板89接触。
36.初始下,第二弹簧83为压缩状态,工作人员可通过楼梯87爬上顶板5,此时楼梯87会向下移动与固定板89接触,第三弹簧88压缩,当工作人员爬上顶板5后,第三弹簧88压缩复原,带动楼梯87向上移动复位,当顶板5向上移动时,第二弹簧83复原,带动齿条82向上移动,齿条82会带动齿轮85转动90度,从而带动转轴84、连接板86、楼梯87和第三弹簧88转动90度,当顶板5向下移动时,顶板5会与齿条82接触,顶板5会推动齿条82向下移动,第二弹簧83压缩,齿条82会带动齿轮85反转复位,从而带动转轴84、连接板86、楼梯87和第三弹簧88反转复位,工作人员即可再次通过楼梯87离开顶板5。
37.请参考图1和图8,还包括有移动机构9,移动机构9包括有固定台91、连接杆92和转轮93,底座1下部的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焊接有固定台91,固定台91下侧均转动式设有连接杆92,连接杆92下侧均转动式设有转轮93,工作人员可通过转轮93推动该升降平台进行移动。
38.请参考图1和图9,还包括有支撑机构10,支撑机构10包括有第二导杆101、滑动板102、支撑杆103、第四弹簧104、第二固定座105和第二气杆106,底座1下部的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二导杆101,同侧的第二导杆101上侧之间均滑动式设有滑动板102,滑动板102底部均前后对称设有支撑杆103,支撑杆103向下移动时,能够将底座1和转轮93顶起,避免在施工时该升降平台进行移动,第二导杆101内侧与滑动板102之间均设有第四弹簧104,底座1左右两侧中部均栓接有第二固定座105,第二固定座105内侧均设有第二气杆106,第二气杆106伸缩杆均与同侧的滑动板102连接。
39.工作人员可通过转轮93移动该升降平台进行移动,当到达目的地后,停止移动该升降平台,然后启动第二气杆106,控制第二气杆106伸缩杆伸长,第二气杆106伸缩杆推动滑动板10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支撑杆103向下移动与地面接触,此时支撑杆103会将底座1向上撑起,当转轮93离开地面时,停止移动第二气杆106伸缩杆,然后工作人员可开始使用该升降平台,当工作人员不需要使用该升降平台时,可控制第二气杆106伸缩杆缩短,底座1会向下移动,从而带动转轮93向下移动,使得转轮93与地面接触,此时,第二气杆106伸缩杆继续带动滑动板102向上移动复位,从而带动支撑杆103向上移动复位,最后关闭第二气杆106,工作人员即可再次通过转轮93移动该升降平台。
40.请参考图1、图10和图11,还包括有防护机构11,防护机构11包括有转动架111、固定套112、滑块113、第五弹簧114和拨动块115,第一防护架61右侧转动式设有转动架111,转动架111下侧右部开有卡槽,转动架111转动时卡槽会与滑块113接触配合,工作人员可将转动架111转动关闭,从而避免工作人员在施工时意外掉落,顶板5右前侧焊接有固定套112,固定套112上侧滑动式设有滑块113,滑块113向上移动时可将转动架111卡住锁紧,滑块113
底部与固定套112之间设有第五弹簧114,滑块113左侧设有拨动块115。
41.当工作人员爬上顶板5后,可将转动架111转动关闭,当转动架111与滑块113接触时,转动架111会推动滑块113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拨动块115向下移动,第五弹簧114压缩,当转动架111右侧的卡槽与滑块113对齐时,第五弹簧114复原,带动滑块113向上移动复位,从而带动拨动块115向上移动,使得滑块113卡住转动架111,当人们需要离开顶板5时,可将拨动块115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滑块113向下移动,第五弹簧114压缩,使得滑块113脱离转动架111,然后将转动架111反转复位,接着松开拨动块115,第五弹簧114复原,带动滑块113向上移动复位,从而带动拨动块115向上移动复位即可。
42.最后,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仅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所做出的非本质改进和调整,均属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