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4780发布日期:2022-08-31 04:16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上空间日益紧缩,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地下室的施工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为保证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地下室的防水施工十分重要,地下室底板与顶板的防水都存在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侧墙防水施工作业难度较大,且防水层由于肥槽回填的缘故易遭到破坏影响地下室防水性能,如何将施工难度较大的地下室侧墙防水层做好成为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基于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包括:
6.垫层;
7.砖胎膜,所述砖胎膜与所述垫层垂直设置;
8.砖墙,所述砖墙与所述砖胎膜间隔设置,且所述砖墙位于所述砖胎膜的上方;
9.第一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卷材为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所述第一防水卷材铺设于所述垫层和所述砖胎膜的交接处;
10.第二防水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卷材为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卷材覆盖于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上方,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第一端铺设于所述垫层,所述防水卷材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砖胎膜和所述砖墙之间;
11.第三防水卷材,所述第三防水卷材为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所述第三防水卷材铺设于所述砖墙,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砖胎膜和所述砖墙之间,且所述第三防水卷材搭接于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上方;以及
12.第四防水卷材,所述第四防水卷材为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所述第四防水卷材铺设于所述第三防水卷材背离所述砖墙的一侧,且所述第四防水卷材的第一端搭接于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和所述第二防水卷材之间。
13.可选地:还包括:
14.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上方;
15.墙体,所述墙体垂直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以及
16.防水卷材附加层,所述防水卷材附加层为高粘抗滑水性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在所述墙体和所述第四防水卷材之间设置有所述防水卷材附加层,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防水层之间也设置有所述防水卷材附加层。
17.可选地:还包括:
18.混凝土找平层,所述混凝土找平层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防水卷材之间。
19.可选地:所述砖墙上设置有用于铺设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和所述第四防水卷材的预留槽。
20.可选地:所述底板和所述墙体之间存在分段浇筑形成的水平的施工缝,所述预留槽的顶部高于所述施工缝200~300毫米。
21.可选地: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第一端搭接,且在所述第二防水卷材和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膏。
22.可选地: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第一端与所述砖墙的底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第一端与所述砖墙的底壁之间设置有混凝土保护层。
23.可选地:所述砖胎膜的宽度大于所述砖墙的宽度,所述第四防水卷材的第一端的端部在竖直方向上伸出所述砖墙所在的范围。
24.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高度为200~300毫米,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宽度为200~300毫米。
25.可选地: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厚度,所述第四防水卷材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厚度。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是:
27.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采用双层防水结构,提高了防水层的厚度,有效加强了防水层的防水效果,可以防止回填土划伤保护层,从而避免地下室防水层的防水效果受到影响。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的示意图;
30.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防水卷材的安装示意图;
31.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
32.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砖墙的示意图。
33.图中:
34.110-垫层;111-混凝土找平层;112-垫块;120-砖胎膜;130-砖墙;131-混凝土保护层;132-预留槽;140-第一防水卷材;150-第二防水卷材;160-第三防水卷材;170-第四防水卷材;180-底板;190-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公开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实施例:
43.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其包括垫层110、砖胎膜120、砖墙130、第一防水卷材140、第二防水卷材150、第三防水卷材160以及第四防水卷材170。砖胎膜120与垫层110垂直设置,砖墙130位于砖胎膜120的上方。第一防水卷材140呈“l”形安装在垫层110和砖胎膜120的连接处,第二防水卷材150覆盖于第一防水卷材140的上方。第三防水卷材160铺设于砖墙130,第四防水卷材170铺设于第三防水卷材160背离砖墙130的一侧。
44.其中,第一防水卷材140、第二防水卷材150、第三防水卷材160以及第四防水卷材170都采用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
45.本实施例公开的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采用双层防水结构,提高了防水层的厚度,有效加强了防水层的防水效果,可以防止回填土划伤保护层,从而避免地下室防水层的防水效果受到影响。
46.垫层110可以采用c20素砼铺设,砖胎膜120和砖墙130一般为砖砌的固定墙。
47.砖胎膜120与垫层110垂直设置,砖墙130位于砖胎膜120的上方,砖墙130与砖胎膜120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可用于防水卷材的端部搭接。砖墙130的内壁与砖胎膜120的内壁位于同一平面内,保证平整。
48.在砖墙130上设置有预留槽132,该预留槽132位于砖墙130的内侧壁。预留槽132的顶部与砖墙130的顶部间隔设置,预留槽132的底部向下延伸至与砖墙130和砖胎膜120之间的间隙连通。
49.底板180安设于垫层110的上方,墙体190设置于底板180的上方,在底板180与墙体190之间会存在分段浇筑形成的水平的施工缝,通过设置砖胎膜120的高度,令该施工缝位
于砖胎膜120的上方。在设置预留槽132时,令预留槽132向上延伸的高度高于该施工缝的上方,且预留槽132的顶部高于施工缝200~300毫米。作为本实施例的较优实施方式,可以令预留槽132的顶部高于施工缝250毫米,当然,这仅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令预留槽132的顶部高于施工缝200~300毫米之间的任一高度都是可以的。
50.参阅图2,第一防水卷材140铺设在砖胎膜120与底板180的交接处,第一防水卷材140的第一端铺设在底板180上,第一防水卷材140的第二端铺设在砖胎膜120上。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卷材140的高度为200~300毫米,第一防水卷材140的宽度为200~300毫米。在进行第一防水卷材140的铺设时,需要等垫层110和砖胎膜120被洗刷完毕后,干燥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进行第一防水卷材140的热熔施工,垫层110和砖胎膜120的干燥程度一般以不沾手为准。
51.此外,在进行第一防水卷材140的铺设前,还可以在垫层110和砖胎膜120的连接处设置垫块112,以此在阴角处形成倒角,令第一防水卷材140的安装更加方便,且不易产生缝隙,粘接的更加牢固。
52.第二防水卷材150覆盖于第一防水卷材140的上方,第二防水卷材150的第一端铺设于垫层110,防水卷材的第二端延伸至砖胎膜120和砖墙130之间的间隙内。第二防水卷材150自底板180背离砖胎膜120的一端开始铺设,沿朝向砖胎膜120的方向铺设,之后将第一防水卷材140完全覆盖,再沿砖胎膜120的高度方向进行铺设,最后延伸至砖胎膜120和砖墙130之间的间隙内。
53.第三防水卷材160铺设在砖墙130朝向墙体190的一侧,且第三防水卷材160将砖墙130朝向墙体190的一侧完全覆盖。第三防水卷材160的第一端延伸至砖胎膜120和砖墙130之间的间隙内,且第三防水卷材160的第一端与第二防水卷材150的第二端搭接,在该搭接处设置有密封膏。第三防水卷材160的第二端沿砖胎膜120和砖墙130之间的间隙以及砖墙130上的预留槽132向上延伸,直至延伸至砖墙130的顶部。第三防水卷材160的中间部分则是填充于预留槽132内。
54.第四防水卷材170铺设于第三防水卷材160背离砖墙130的一侧,第四防水卷材170的第一端延伸至砖胎膜120和砖墙130之间的间隙内,且第四防水卷材170的第一端搭接在第三防水卷材160和第二防水卷材150之间,第四防水卷材170的第一端进入间隙的长度小于第二防水卷材150和第三防水卷材160进入间隙的长度。第四防水卷材170的第二端沿预留槽132延伸,且第四防水卷材170的第二端延伸至预留槽132的顶部。
55.由于预留槽132设置的较深,第四防水卷材170铺设在第三防水卷材160上后,第四防水卷材170的第二端朝向墙体190的一面刚好与第三防水卷材160的第二端朝向墙体190的一面相平。
56.在本实施例中,砖胎膜120与砖墙130之间的间隙高度较高,其高度大于第二防水卷材150、第三防水卷材160以及第四防水卷材170的厚度之和。第二防水卷材150、第三防水卷材160以及第四防水卷材170铺设完成后,在第三防水卷材160与砖墙130之间设置混凝土保护层131,以将砖胎膜120与砖墙130之间的间隙封堵。
57.砖胎膜120的宽度大于砖墙130的宽度,第四防水卷材170的第一端的端部在竖直方向上伸出砖墙130所在的范围,第二防水卷材150和第三防水卷材160均伸出砖墙130所在的范围,第二防水卷材150和第三防水卷材160伸出的部分由不能凝土保护层进行覆盖包
裹。
58.上述的防水层的优点是厚度较厚,防水性能好,不易被划伤,但是这种防水层重量较大,为了保证竖面的防水层也能与基层粘贴牢固,可以在墙体190和第四防水卷材170之间以及在底板180和第二防水层之间设置防水卷材附加层。防水卷材附加层采为高粘抗滑水性橡胶沥青防水涂料。
59.在进行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施工前,可以先在竖面的基层上增设一层2毫米左右厚的防水卷材附加层。该防水卷材附加层可以有效和基层以及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融合,增加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与基层的粘结度,使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牢固粘接在基层上,避免因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自重以及土方沉降造成弹性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脱落。
60.在进行第一防水卷材140以及第二防水卷材150的铺设前,还需要先在底板180上铺设一层混凝土找平层111,以使第一防水卷材140和第二防水卷材150的铺设更加平整,以及保证第一防水卷材140和第二防水卷材150的水平度。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水卷材150的厚度大于第一防水卷材140的厚度,第四防水卷材170的厚度大于第三防水卷材160的厚度。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防水层的厚度。
62.本实施例公开的地下室复合防水层处理结构通过使用复合防水层施工技术,采用高粘抗滑水性橡胶沥青材料作为墙面与防水卷材的粘结材料,加强了侧墙防水保护层的粘结强度,使得侧墙保护层在重力作用下无滑移现象产生,在肥槽回填时防水层未遭到破坏,同样未遭到拉脱剥离。保证了侧墙防水保护层的整体完整性,对地下室防水的整体性能提供了保障。
6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