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73178发布日期:2022-09-20 22:58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


背景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采用诸如晶硅板、逆变器等特殊材料电子元件组成的发电体系,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和太阳跟踪控制系统。世界性能源危机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近些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产业中都有应用。
3.彩钢瓦建筑主要适用于生产型企业厂房、仓库等,因其结构简单稳定、施工方便、建设周期短、建筑成本低,得到了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的青睐。但是彩钢瓦建筑的屋面不平整,安装光伏组件较为不便,且安装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将光伏组件稳定安装于彩钢瓦的屋面上,提高光伏组件的安装稳定性。
5.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夹具,包括固定连接机构和至少一个夹持机构,所述固定连接机构沿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连接;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连接件以及沿所述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第一夹持区,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在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分别搭接于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连接件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夹持区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承载光伏组件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顶端的高度;所述固定连接机构包括紧固件以及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夹持区,所述紧固件用于调整所述第二夹持区沿所述水平方向的尺寸。
6.另外,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固定连接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凸台位于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固定连接机构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凸台设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朝向所述连接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凸台搭接形成第一搭接面,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二凸部搭接形成第二搭接面;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搭接面的高度一致。
7.另外,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的高度大于所述承载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搭接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紧固件的高度;和/或所述第二搭接面的高度大于所述承载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二搭接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紧固件的高度。
8.另外,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或所述第二搭接面与所述承载面的高度差为8mm~13mm,所述第一搭接面或所述第二搭接面与所述紧固件的高度差为6mm~2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搭接面或所述第二搭接面与所述承载面的高度差为10mm,所述第一搭接面或所述第二搭接面与所述紧固件的高度差为15mm。
9.另外,沿所述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凸部的厚度为1mm~2mm,和/或所述第一凸台的厚度为1mm~2mm。
10.另外,所述第二凸部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水平部的一端与所述竖直部连接,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凸台搭接。
11.另外,沿所述水平方向,所述固定连接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子夹臂、第二子夹臂和第三子夹臂,所述第三子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子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二子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第三子夹臂的方向逐渐增大。
12.另外,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一体成型。
13.另外,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或所述第二搭接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子夹臂与所述第三子夹臂相连接部位的高度。
14.另外,所述第三子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间距为3mm~7mm;优选的,所述第三子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间距为4.5mm。
15.另外,所述第一夹臂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夹臂的顶部嵌合连接;所述第一夹臂的顶部设有限位凸部,所述第二夹臂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部相适配的限位槽,或,所述第二夹臂的顶部设有限位凸部,所述第一夹臂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部相适配的限位槽。
16.另外,所述夹持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夹臂远离所述第二夹臂的一侧,和/或所述夹持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二夹臂远离所述第一夹臂的一侧。
17.另外,所述连接件包括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沿自下至上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并将所述第二夹持部和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
18.另外,沿所述水平方向,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表面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的底面平齐。
19.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瓦装置,包括彩钢瓦、光伏组件和上述固定夹具;所述彩钢瓦包括彩钢瓦水平部和凸起部,所述彩钢瓦水平部包括第一子水平部和第二子水平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一子水平部和第二子水平部之间;所述凸起部具有远离所述彩钢瓦水平部的第一表面;所述光伏组件位于所述固定夹具的第一夹持区,且所述光伏组件的端部位于第二夹持部的承载面上;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承载面的高度,且所述承载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高度差0<δh≤30mm。
20.另外,所述彩钢瓦还包括公肋和母肋,所述公肋和所述母肋分别设于所述彩钢瓦水平部沿所述彩钢瓦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固定夹具的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所述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的端部位于第二夹持部的承载面上;所述固定夹具的固定连接机构用于夹持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彩钢瓦的公肋和母肋。
21.另外,上述光伏瓦装置还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位于所述凸起部的下方,所述第二支座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彩钢瓦中的所述公肋和所述母肋卷绕形成的锁缝内。
22.另外,所述锁缝的卷绕角度为360
°
~540
°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该固定夹具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第一夹持区,且第一夹持部在连接件的两侧分别搭接于第二夹持部,以保证在调整第一夹持区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时,第一夹持部两端的受力保持平衡。由于在旋转连接件以调整第一夹持区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时,第一夹持部在连接件的两侧搭接在第二夹持部上,第二夹持部为第一夹持部在连接件的两端均提供了稳定的搭接平台,能够保证在对连接件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的两端受力平衡,增强了位于第一夹持区内的光伏组件与夹持机构之间的夹持效果,保证夹持机构对光伏组件夹持的稳定性。
25.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夹具可将光伏组件直接固定在彩钢瓦上,解决了成本较高以及漏水的问题。整个彩钢瓦屋面可保证防水性能好、可踩踏、防火等级高等特点。另外,连接件在连接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时,将连接件反向安装,即将连接件自下至上依次贯穿第二夹持部和第一夹持部,可去掉现有的固定夹具结构中固定连接机构底部的用于对连接件进行限位的限位柱,节省了材料成本。同时,固定连接机构的第一夹臂的顶部和第二夹臂的顶部嵌合连接,有利于固定连接机构的结构稳定,防止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下错位移动。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彩钢瓦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彩钢瓦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彩钢瓦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彩钢瓦角驰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彩钢瓦角驰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个彩钢瓦卷绕式搭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在安装光伏组件的过程中存在彩钢瓦建筑的屋面不平整,导致安装光伏组件不便,且光伏组件的安装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41.彩钢瓦建筑主要适用于生产型企业厂房、仓库等,因其结构简单稳定、施工方便、建设周期短、建筑成本低,得到了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的青睐。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檩条与夹具、压块配合或支架式结构来安装光伏组件。在使用檩条、夹具和压块固定光伏组件时,通常将彩钢瓦与檩条(如铝型材、热镀锌钢、铝合金、不锈钢等)通过夹具或夹持件连接。光伏组件通常为单玻装框组件,将檩条固定在屋面上,再将太阳能光伏组件按照常规的方式使
用压块与檩条完成安装。此安装方式需要大量地使用檩条、夹具、压块等构件,增加了材料成本;同时安装工序繁琐,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大大浪费了人工成本。加之,彩钢瓦建筑的屋面不平整,安装光伏组件较为不便,且安装稳定性较差。
42.当整个屋面采用支架式结构时,为了防止雨水渗进光伏组件与支架的安装位置,支架上通常设置有横向和纵向导水槽。光伏组件一般为常规带边框组件,通过压块将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组件与支架之间设置有防水胶条,保证水密性。但是,防水胶条的寿命有限,当防水胶条的寿命到期老化后,光伏组件与支架安装的位置有水渗进,若无法及时排出整个屋面有漏水的风险;另外整个屋面采用大量支架,材料成本高,且对屋面的承重要求更高。
4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用以将光伏组件稳定安装于彩钢瓦的屋面上,提高光伏组件的安装稳定性,解决相关技术中彩钢瓦屋顶光伏电站大量使用檩条,造成整体屋面成本较高问题,以及装框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积灰会影响系统发电量,造成收益损失的问题。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夹具1,包括固定连接机构11和至少一个夹持机构12,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沿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12连接;所述夹持机构12包括连接件120以及沿所述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122、第二夹持部123,所述第一夹持部122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23之间形成第一夹持区121,且所述第一夹持部122在所述连接件120的两侧分别搭接于所述第二夹持部123;所述连接件120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夹持区121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夹持部123具有承载光伏组件3的承载面124,所述承载面124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顶端的高度;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包括紧固件111以及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夹持区112,所述紧固件111用于调整所述第二夹持区112沿所述水平方向的尺寸。
44.如图1所示,所述水平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与夹持机构12的横向中轴线平行,或与第一方向紧固件111的横向中轴线平行;所述竖直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固定连接机构11的纵向中轴线平行,或第二方向与连接件120的纵向中轴线平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图1示出了固定夹具包括固定连接机构11和两个夹持机构1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两个夹持机构12分别位于固定连接机构11沿第一方向的左右两侧,且两个夹持机构12关于固定连接机构11竖直方向的中心轴线相对称,两个夹持机构12分别对相邻的光伏组件3的端部进行夹持,以保证相邻光伏组件3与彩钢瓦2的安装。夹持机构12包括连接件120以及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122、第二夹持部123,所述第一夹持部122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23之间形成第一夹持区121,第一夹持区121沿水平方向延伸,连接件120将第一夹持部122和第二夹持部123连接,并用于调整第一夹持区121沿竖直方向的尺寸(如第一夹持区121沿竖直方向的长度)。第一夹持部122搭设在连接件120上,且第一夹持部122在连接件120的两侧分别搭接在第二夹持部123上,第二夹持部123为第一夹持部122提供了稳定的搭接平台,使得在旋转连接件120以调整第一夹持区121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时,第一夹持部122两端的受力始终保持平衡,保证第一夹持部122的稳定性,增强位于第一夹持区121内的光伏组件3与夹持机构12之间的夹持效果,也保证了夹持机构12对光伏组件3夹持的稳定性。
45.请继续参看图1,光伏组件3位于第二夹持部123的承载面124上时,此时光伏组件3位于第一夹持区121,承载面124的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相平行。第一夹持部122的下表面与
承载面124相平行,以保证对第一夹持区121的光伏组件3的平稳夹持。因光伏组件3的中部悬空,在光伏组件3由于重力等原因朝向彩钢瓦2一侧发生形变或是位移时,可通过彩钢瓦2上表面的至少部分(比如彩钢瓦2中间的角驰区域的凸起)实现对光伏组件3的支撑,因此需保证光伏组件3与彩钢瓦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降低光伏组件3的安装高度,要求承载面124的高度位于固定连接机构11顶端和底端之间,因此限制承载面124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固定连接机构11顶端的高度,承载面124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固定连接机构11底端的高度。当光伏组件3朝向彩钢瓦2一侧发生形变或是位移时,彩钢瓦2中间的角驰区域的凸起能够对光伏组件3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光伏组件3形变严重发生断裂的问题,提高光伏组件3的使用寿命。
4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固定连接机构11以及夹持机构12集成在一起形成固定夹具1,当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夹具1用于安装光伏组件3的彩钢瓦2屋面系统时,固定连接机构11可以为用于彩钢瓦2直立锁边的锁缝夹,夹持机构12为光伏组件3夹具,通过该固定夹具1能够将光伏组件3直接固定于彩钢瓦2上,可取消原有屋顶使用的大量檩条,解决原有的彩钢瓦2屋顶光伏电站大量使用檩条造成整体屋面成本较高的问题。另外,光伏组件3可采用双玻无框组件,相较于装框组件,双玻无框组件使用时无积灰,整体发电量提高,能够将整体发电量提高2%左右。同时,在光伏组件3采用双玻无框组件的情况下,整个屋面系统可通过5400pa以上的雪压和3000pa以上的风压测试。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122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123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部1221和第二凸部1222,所述第二夹持部123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122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1231和第二凸台1232;所述第一凸台1231位于所述连接件120远离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的一侧,所述第二凸台1232位于所述连接件120靠近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凸台1232设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朝向所述连接件120的表面;所述第一凸部1221与所述第一凸台1231搭接形成第一搭接面1223,所述第二凸台1232与所述第二凸部1222搭接形成第二搭接面1224;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一致。
48.请参看图2,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部122朝向第二夹持部123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部1221和第二凸部1222,第二夹持部123朝向第一夹持部122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1231和第二凸台1232;也就是说,第一夹持部122的下表面设有用于与第二夹持部123搭接的第一凸部1221和第二凸部1222,第二夹持部123的上表面设有与第一凸部1221搭接的第一凸台1231、与第二凸部1222搭接的第二凸台1232。第一凸部1221、第一凸台1231位于连接件120靠近第一夹持区121的一侧,第二凸部1222、第二凸台1232位于连接部靠近固定连接机构11的一侧;由于第二夹持部123通常与固定连接机构11朝向所述连接件120的一侧的第一夹臂113一体成型制作,因此第二凸台1232位于固定连接机构11朝向连接件120的外表面,第二凸部1222搭接在第二凸台1232上。
49.请继续参看图2,第一凸部1221与第一凸台1231搭接形成第一搭接面1223,第二凸台1232与第二凸部1222搭接形成第二搭接面1224;沿竖直方向,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与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一致。为了保证第一夹持部122在连接件120的两侧的受力平衡,限制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与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保持一致,在旋转连接件120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122在连接部的两端的高度一致,因此第一夹持部122在连接部的两端始终保持
受力平衡,增强夹持机构12对光伏组件3的夹持稳定性。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大于所述承载面124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小于所述紧固件111的高度;和/或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大于所述承载面124的高度,且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小于所述紧固件111的高度。
51.如图1所示,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大于承载面124的高度,保证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大于光伏组件3的安装高度,以保证放置光伏组件3的第一夹持区121能够有足够的调整空间。若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小于承载面124的高度,则夹持机构12无法对光伏组件3起到夹持作用。在使用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夹具1固定光伏组件3时,首先将连接件120安装在第二夹持部123和第一夹持部122上,将夹持机构12通过连接件120固定后,再安装紧固件111将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连接。将光伏组件3放置于第二夹持部123的承载面124上,通过连接件120调整第一夹持区121沿竖直方向的尺寸。连接件120可以采用调节螺栓,调节螺栓包括螺帽和螺杆,因此,在安装紧固件111之前,预先将螺杆依次贯穿第二夹持部123、第一夹持部122,然后在螺杆的端部安装螺帽,以将第一夹持部122和第二夹持部123连接。接下来,安装紧固件111以调节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夹臂113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间隙,紧固件111的安装位置位于连接件120(调节螺栓)的螺帽之上,为了保证连接件120有足够的调整空间,因此限制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小于紧固件111的高度。若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紧固件111的高度,则安装连接件120后会导致紧固件111无法安装的问题。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夹持机构12的第一夹持部122与第二夹持部123之间设有三元乙丙橡胶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简称epdm),在夹持光伏组件3时,可防止夹持机构12与光伏组件3形成硬接触,防止光伏组件3爆板。
53.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与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一致,因此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与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要求一致,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大于承载面124的高度,且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小于紧固件111的高度。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或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与所述承载面124的高度差为8mm~13mm,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或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与所述紧固件111的高度差为6mm~20mm;优选的,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或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与所述承载面124的高度差为10mm,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或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与所述紧固件111的高度差为15mm。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面1223与承载面124的高度差为8mm~13mm,例如: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与所述承载面124的高度之差可以为8mm、9mm、10mm、12mm或13mm;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与紧固件111的高度之差可以为6mm、10mm、15mm、18mm或20mm;优选的,第一搭接面1223与承载面124的高度差为10mm,第一搭接面1223与紧固件111的高度差为15mm,以保证光伏组件3在放置在承载面124时,夹持机构12能够有效夹持光伏组件3,且在安装连接件120以及紧固件111后,连接件120沿竖直方向能够有足够的调整空间。
56.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与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一致,因此第二搭接面1224与承载面124的高度差、第二搭接面1224与紧固件111的高度差与前述对第一搭接面1223的高度限制要求一致。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凸部1221的厚度为1mm~2mm,和/或所述第一凸台1231的厚度为1mm~2mm;优选的,沿所述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凸部1221的厚度为1.4mm,和/或所述第一凸台1231的厚度为1.6mm。
58.如图2所示,设第一凸部1221沿水平方向(第一方向)的厚度为a,第一凸台1231沿水平方向(第一方向)的厚度为b,第一凸部1221的厚度a为1mm~2mm,第一凸台1231的厚度b为1mm~2mm;优选的,沿所述水平方向,第一凸部1221的厚度a为1.4mm,所述第一凸台1231的厚度b为1.6mm。所述水平方向与夹持机构12的横向中轴线或紧固件111的横向中轴线相平行。因第一凸部1221与第一凸台1231搭接,第一凸台1231为第一凸部1221提供搭接平台,将第一凸台1231的厚度增至1.6mm,可保证第一凸台1231具有更强的力学性能,第一凸台1231提供的搭接平台对第一凸部1221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第一夹持部122与第二夹持部123夹紧之后第一凸台1231不易发生侧向形变。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凸部1222包括竖直部1222a和彩钢瓦水平部21,所述彩钢瓦水平部21的一端与所述竖直部1222a连接,所述彩钢瓦水平部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凸台1232搭接。
60.如图2所示,第二凸部1222包括竖直部1222a和水平部1222b,竖直部1222a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第二方向)平行,水平部1222b的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第一方向)平行,竖直部1222a的上端与第一夹持机构12连接,竖直部1222a的下端与水平部1222b靠近连接件120的一端连接,水平部1222b搭接在第二凸台1232上,且水平部1222b远离连接件120的一端与固定连接机构11靠近连接件120的一侧的外表面相接触。通过在第二凸部1222上设置水平部1222b与第二凸台1232搭接,增大第二凸部1222与第二凸台1232的搭接面积,保证搭接的稳定性。因固定连接机构11设置第二凸台1232的位置以上的部分的外表面为弧状,若第二凸部1222仅包括竖直部1222a时,竖直的凸部与第二凸台1232搭接时,搭接面积较小,且竖直的凸部与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二凸台1232的上方之间留有空隙,竖直的凸部与第二凸台1232搭接的可靠性欠佳。因此,在第二凸部1222上设置水平部1222b与第二凸台1232搭接,增大搭接面积,水平部1222b靠近固定连接机构11的端部与固定连接机构11设置第二凸台1232的外表面相接触,保证搭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6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水平方向,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所述第一夹臂113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子夹臂1131、第二子夹臂1132和第三子夹臂1133,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与所述第二夹臂114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子夹臂1131与所述第二夹臂114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二子夹臂1132与所述第二夹臂114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第三子夹臂1133的方向逐渐增大。
62.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连接机构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13也可称为左锁缝夹,第二夹臂114也可称为右锁缝夹。第一夹臂113(左锁缝夹)和第二夹臂114(右锁缝夹)通过紧固件111与彩钢瓦2固定,紧固件111可以为调节螺丝。第二夹臂114靠近第一夹臂113的侧面与竖直方向平行,第二夹臂114远离第一夹臂113的侧面设有第二凸台1232,以和第二夹臂114右侧的夹持机构12的第二凸部1222搭接。第一夹臂113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子夹臂1131、第二子夹臂1132和第三子夹臂1133,第一子夹臂1131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第二子夹臂1132的横截面为弯曲的弧状,第二子夹臂1132朝向第二夹臂114的一侧凹向第二夹臂114,且弧
状的第二子夹臂1132与第二夹臂114之间形成过渡区1134;如图1所示,沿竖直方向,第一搭接面1223或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小于或等于过渡区1134底边的高度。因第二凸台1232位于第二子夹臂1132与第三子夹臂1133的连接位置以下,第二凸部1222搭接在第二凸台1232上,即第一搭接面1223或第二搭接面1224设置在过渡弯曲位置以下,将搭接面设在此位置整个固定夹具1的结构强度较高。
63.如图3所示,沿水平方向,第三子夹臂1133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子夹臂1131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距离,且第二子夹臂1132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第三子夹臂1133的方向逐渐增大。为了保证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之间的夹紧力,将第一子夹臂1131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小,使得在旋紧紧固件111时,第一子夹臂1131与第二夹臂114相贴合。在对彩钢瓦2进行锁边时,相邻的彩钢瓦2的公肋25和母肋26位于第三子夹臂1133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锁缝空间内,本技术实施例将锁缝空间的缝隙缩小,使得固定夹具1与彩钢瓦2的锁缝配合更牢靠。此外,如图3所示,第三子夹臂1133的底部朝向所述第二夹臂114的一侧还设有凸出部,进一步保证固定夹具1与彩钢瓦2的锁缝配合的牢靠性。
64.如图1所示,第一夹臂113与位于第一夹臂113左侧的夹持机构12连接组成夹具,以对光伏组件3进行夹持固定。第一夹臂113与位于第一夹臂113左侧的第二夹持部123一体成型,此时,第二凸台1232设置在第一夹臂113靠近左侧夹持机构12的外表面,并与左侧第一夹持部122的第二凸部1222的彩钢瓦水平部21搭接。同样的,第二夹臂114与位于第二夹臂114右侧的夹持机构12连接组成夹具,以对光伏组件3进行夹持固定。第二夹臂114与位于第二夹臂114右侧的第二夹持部123一体成型,此时,第二凸台1232设置在第二夹臂114靠近右侧夹持机构12的外表面,并与右侧第一夹持部122的第二凸部1222的彩钢瓦水平部21搭接。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113和/或所述第二夹臂114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23一体成型。
66.如图1所示,固定连接机构1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夹持机构12,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夹臂113与其左侧的夹持机构12的第二夹持部123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二夹臂114与其右侧的夹持机构12的第二夹持部123一体成型,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固定连接机构11左右两侧的第二夹持部123分别与第一夹臂113、第二夹臂114的连接可靠性,方便第一夹臂113、第二夹臂114的开模成型,也方便整个固定夹具1的制作。
67.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13朝向第二夹臂114的一侧表面设有防滑锯齿115,和/或所述第二夹臂114朝向第一夹臂113的一侧表面设有防滑锯齿115。在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的相对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中,在一侧或是两侧设置防滑锯齿115,或设置防滑纹路,且该防滑锯齿115具体位于第一夹臂113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第二夹持区112所在的区域,以使得固定连接机构11对于相邻两个彩钢瓦2的夹持固定效果更加良好。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搭接面1223或所述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子夹臂1132与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相连接部位的高度。
69.由于彩钢瓦2锁缝的需要,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之间设置为下部间距宽、上部间距窄的结构,以增加紧固件111的紧固力。为了避免第一夹持部122的高度影响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之间的紧固件111的调节,控制第一夹持部122的安装高度小于等于第二子夹臂1132与第三子夹臂1133相连接部位的高度,也就是说,将第一夹持部122安装在第
三子夹臂1133以下,高过第三子夹臂1133后不方便安装第一夹持部122。因此,第一凸部1221与第一凸台1231形成的第一搭接面1223以及第二凸部1222与第二凸台1232形成的第二搭接面1224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子夹臂1132与第三子夹臂1133相连接部位的高度,即将搭接面设置在第二子夹臂1132与第三子夹臂1133的弯曲过渡位置,在该弯曲过渡位置处整个固定夹具1的结构强度较高,因此将搭接面设置在此位置有利于保证整个固定夹具1的结构强度。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与所述第二夹臂114之间的间距为3mm~7mm;优选的,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与所述第二夹臂114之间的间距为4.5mm。
71.在相关技术中,第三子夹臂1133沿水平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间距通常为9.5mm左右。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将第三子夹臂1133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夹臂114之间的间距缩至4.5mm,使左右锁缝夹之间的竖直锁缝空间减小,从而使得固定连接机构11与彩钢瓦2的锁缝配合更牢靠,有利于固定连接机构11与彩钢瓦2形成更好的夹持效果。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沿竖直方向(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子夹臂1132与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5mm~20mm,过渡区1134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5mm~8mm;优选的,所述第二子夹臂1132与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三子夹臂1133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8mm,过渡区1134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6mm~7mm。
73.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113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夹臂114的顶部嵌合连接;所述第一夹臂113的顶部设有限位凸部1135,所述第二夹臂114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部1135相适配的限位槽1136,或,所述第二夹臂114的顶部设有限位凸部1135,所述第一夹臂113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部1135相适配的限位槽1136。
74.第一夹臂113的顶部和第二夹臂114的顶部通过限位凸部1135和限位槽1136嵌合,有利于固定连接机构11的结构稳定,防止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上下错位移动。限位凸部1135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或菱形中的一种,限位槽1136为与限位凸部1135相适配的槽状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75.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12连接于所述第一夹臂113远离所述第二夹臂114的一侧,和/或所述夹持机构12连接于所述第二夹臂114远离所述第一夹臂113的一侧。夹持机构12具体设置于第一夹臂113远离第二夹臂114的一侧,或是将夹持机构12具体设置于第二夹臂114远离第一夹臂113的一侧,或是在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相对的两侧均设置夹持机构12,用于实现对光伏组件3边缘的夹持固定。对于具有边框的光伏组件3,夹持机构12用于实现对光伏组件3的边框的夹持固定;对于双玻无框光伏组件3,夹持机构12用于实现对光伏组件3层压件的边缘的夹持固定。
7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20包括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沿自下至上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夹持部123、所述第一夹持部122,并将所述第二夹持部123和所述第一夹持部122固定连接。
77.如图1所示,连接件120为调节螺栓或紧固螺栓,连接件120包括螺栓和螺母。如图3所示,第一夹持部122、第二夹持部123上开设有与螺栓相适配的通孔112a,螺栓自下向上依次贯穿第二夹持部123的通孔112a、第一夹持部122,螺栓伸出第一夹持部122的上方,并在
其上方旋紧螺母以固定螺栓,实现对第二夹持部123与第一夹持部122的固定。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连接件120反向安装,在夹持机构12与固定连接机构11固定之前将连接件120预先与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夹臂113或第二夹臂114固定。在固定连接机构11的两侧均设置夹持机构12时,预先将连接件120反向安装在第一夹臂113以及第二夹臂114上,再将两个夹持机构12分别安装在固定连接机构11的两侧。本技术实施例在第一夹持部122与固定连接机构11安装之前将调节螺栓预先与固定连接机构11固定,较相关技术中的固定夹具1的结构可去掉固定连接机构11底部的用于对螺栓限位的限位柱,节省了材料成本。
7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水平方向,所述第二夹持部123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122的表面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11的底面平齐。如图1所示,第二夹持部123的底面与固定连接机构11的底面平齐,二者一体式制作时二者的底端处于同一平面,即固定连接机构11两侧的第二夹持部123、第一夹臂113、第二夹臂114的底端处于同一平面,节约了模具设计、制造成本,也方便开模成型。
7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夹具1,第一夹持部122与第二夹持部123之间形成第一夹持区121,且第一夹持部122在连接件120的两侧分别搭接于第二夹持部123,以保证在调整第一夹持区121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时,第一夹持部122两端的受力保持平衡。由于在旋转连接件120以调整第一夹持区121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时,第一夹持部122在连接件120的两侧搭接在第二夹持部123上,第二夹持部123为第一夹持部122在连接件120的两端均提供了稳定的搭接平台,能够保证在对连接件120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122的两端受力平衡,增强了位于第一夹持区121内的光伏组件3与夹持机构12之间的夹持效果,保证夹持机构12对光伏组件3夹持的稳定性。
80.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夹具1可将光伏组件3直接固定在彩钢瓦2上,解决了成本较高以及漏水的问题。整个彩钢瓦2屋面可保证防水性能好、可踩踏、防火等级高等特点。另外,连接件120在连接第一夹持部122和第二夹持部123时,将连接件120反向安装,即将连接件120自下至上依次贯穿第二夹持部123和第一夹持部122,可去掉现有的固定夹具结构中固定连接机构11底部的用于对连接件120进行限位的限位柱,节省了材料成本。同时,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夹臂113的顶部和第二夹臂114的顶部嵌合连接,有利于固定连接机构11的结构稳定,防止第一夹臂113和第二夹臂114上下错位移动。
81.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瓦装置,包括彩钢瓦2、光伏组件3和上述固定夹具1;如图6所示,所述彩钢瓦2包括彩钢瓦水平部21和凸起部22,所述彩钢瓦水平部21包括第一子水平部211和第二子水平部212,所述凸起部22位于所述第一子水平部211和第二子水平部212之间;所述凸起部22具有远离所述彩钢瓦水平部21的第一表面;所述光伏组件3位于所述固定夹具1的第一夹持区121,且所述光伏组件3的端部位于第二夹持部123的承载面124上;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承载面124的高度,且所述承载面124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高度差0<δh≤30mm。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凸起部22的外侧轮廓通过连接第一子水平部211和第二子水平部212的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该凸起部22制作过程中可与第一子水平部211、第二子水平部212一体成型;也可通过单独制作第一子水平部211、第二子水平部212、凸起部22之后,再通过焊接等可选择的工艺实现固定连接。凸起部22的上表面,即凸起部22远离彩钢瓦水平部21所在平面一侧的表面为平面,具体可设置为凸起部22远离彩钢瓦水平部21所
在平面一侧的表面与彩钢瓦水平部21所在的平面平行,以使得凸起部22的上表面不会存在表面积很小的微凸起结构,避免彩钢瓦2的上侧形成一定程度的尖端结构。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将该彩钢瓦2运用于光伏技术领域时,光伏组件3通常固定2彩钢瓦2的上侧,由于光伏组件3的表面通常为玻璃等比较易碎的材质,因此本技术将彩钢瓦2凸起部22的上表面设置为平面,例如在彩钢瓦2所处的环境温度比较热的时候,容易发生膨胀,此时存在彩钢瓦2的凸起部22的上表面会和其上侧设置的光伏组件3发生碰撞碎裂的风险,凸起部22的上表面设置为平面可以避免造成光伏组件3表面碎裂的情况出现,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3的使用寿命。
84.此外,由于彩钢瓦2上侧的光伏组件3的重量比较大、且光伏组件3面积比较大,在长时间的重力作用下,或是在光伏组件3受到向下压的外力时,光伏组件3可能存在向重力方向发生形变或是下沉的情况,此时彩钢瓦2的凸起部22的上表面可以起到对光伏组件3的支撑作用,能够避免光伏组件3因外力出现大幅向下的位移、或是断裂等风险,从而有利于保障光伏组件3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在光伏组件3出现下沉问题时,由于用于支撑其的彩钢瓦2凸起部22的上表面设置为平面,也能够避免造成光伏组件3表面碎裂的情况出现,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3的使用寿命。
8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瓦装置,彩钢瓦屋面可以采用屋脊到屋檐通长铺设彩钢瓦2的方式布置光伏瓦装置,采用固定夹具1将光伏组件3和彩钢瓦2固定连接,以保证光伏组件3的安装稳定性。彩钢瓦2可采用角驰式彩钢瓦,光伏组件3夹持在固定夹具1的夹持机构12和第一夹臂113、第二夹臂114之间,单个固定夹具1左右两边均可放置一个光伏组件3。如图5所示,单个光伏组件3可布置多个固定夹具1,示例的,布置的固定夹具1的数量可以为4~12个。例如单个光伏组件3可布置的固定夹具1的数量为4个、6个、8个或12个。光伏组件3安装后可承载压强正面大于5400pa、背面大于2400pa的载荷;为了保证光伏组件3的结构稳定性,沿彩钢瓦2的长度方向,相邻的光伏组件3之间的安装间隙大于或等于30mm、且小于等于80mm。在保证了整体光伏瓦装置的强度的同时,采用该间距设置光伏组件3还具有较好的散热能力。
8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彩钢瓦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设相邻设置的两个固定夹具1之间的间距为m,固定于彩钢瓦2上的光伏组件3的长度为n,其中m和n满足以下条件:(1/5)*n≤m≤(1/4)*n。
87.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彩钢瓦2的凸起部22背向彩钢瓦水平部21的一侧的表面(即凸起部22的上表面)与彩钢瓦水平部21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且凸起部22朝向彩钢瓦水平部21的一侧具有凹陷部。凹陷部的设置,使得凸起部22的上层和下层之间具有一个小面积的空间连通通道,在彩钢瓦2用于光伏领域时,固定支座的顶部卡持在凸起部22内,以增强彩钢瓦2和固定支座的结构稳定性。
88.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彩钢瓦2还包括公肋25和母肋26,所述公肋25和所述母肋26分别设于所述彩钢瓦水平部2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固定夹具1的夹持机构12用于夹持所述光伏组件3,所述光伏组件3的端部位于第二夹持部123的承载面124上;所述固定夹具1的固定连接机构11用于夹持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彩钢瓦2的公肋25和母肋26。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彩钢瓦2的拼接过程中,一个彩钢瓦2中的公肋25会与其相邻
设置的一个彩钢瓦2中的母肋26相配合,以实现相邻两个彩钢瓦2的紧密拼接。固定连接机构11用于夹持相邻两个彩钢瓦2的公肋25和母肋26,如此使得相邻设置的两个彩钢瓦2固定牢靠,提高相邻的彩钢瓦2之间的拼接稳定性。
90.如图6所示,彩钢瓦2不仅包括分设于其彩钢瓦水平部21宽度方向两侧的公肋25和母肋26,还包括底板区域21a、底板加强筋21b、角驰区域21c以及弯折连接区21d,公肋25和母肋26用于搭接相邻两块彩钢瓦2,安装时将母肋26搭在公肋25上方,通过锁边机进行锁边,保证相邻彩钢瓦2的可靠搭接。公肋、母肋还可以设计为其他形状,如图7、图8所示(不局限于图7、图8中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底板区域21a作为彩钢瓦2的主体,彩钢瓦屋面实际安装中底板区域21a与彩钢瓦屋面其他结构接触,具有支撑作用;在底板区域21a上设置有底板加强筋21b,底板加强筋21b可提高整个彩钢瓦2的力学性能,使得彩钢瓦2整体的抗载荷型、抗风揭性能更优。弯折连接区21d是将公肋25、母肋26与底板区域21a连接,可经过一道或多道折弯成型。
92.通常角驰区域21c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连接结构,将彩钢瓦2与对应的第一支座4连接,提升彩钢瓦2的抗风揭性能;二是作为安装于角驰区域21c上方的光伏组件3的支撑,在光伏组件3受到向下的压强时,角驰区域21c对光伏组件3有一个向上的支撑作用,减少光伏组件3形变,提高整个光伏组件3系统的抗风揭性能。
93.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图6中示意出的角驰区域的结构外,角驰区域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如图9、图10所示(不局限于图9、图10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本技术实施例要求角驰区域21c背向底板区域21a的一侧的表面为平面,以避免角驰区域21c的上表面太尖锐导致的挤压上层光伏组件3从而发生光伏组件3碎裂、断裂等问题。与此同时,通常在角驰区域21c朝向底板区域21a的一侧设置凹陷部,将角驰处支座的顶端从彩钢瓦2的背面伸入角驰、通过凹陷部后卡入角驰区域21c的凸起部22内,可以增强彩钢瓦2和铝支架6的固定稳定性。
94.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光伏瓦装置还包括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所述第一支座4位于所述凸起部22的下方,所述第二支座5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彩钢瓦2中的所述公肋25和所述母肋26卷绕形成的锁缝内。
95.如图11所示,单个彩钢瓦2是通过两个第二支座5(锁边处支座)及一个第一支座4(角驰处支座)固定的。第一支座4的顶端位于彩钢瓦2角驰区域的凹陷部内,通过夹钳装置将彩钢瓦2与第一支座4夹紧。第二支座5的锁边部分与彩钢瓦2锁边部分弯折成型,对应于第二支座5的底座的弯折成型区域,两者互相嵌合,再通过自攻螺丝将其与屋面檩条压紧固定。该设计可应对彩钢瓦2在户外因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热胀冷缩,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第二支座5的锁边部分与第二支座5的底座可发生相对滑动,消除应力。本技术实施例的光伏瓦装置中,除锁边处有两个锁边处支座外,在彩钢瓦2角驰处增加一个角驰处支座,可进一步对彩钢瓦2进行固定,增强彩钢瓦2的抗风揭性能。
96.如图12所示,第一支座4包括第一支撑杆41,第一支撑杆41的顶端411位于彩钢瓦的角驰区域的凹陷部内,通过第一夹钳装置42将彩钢瓦2与第一支座4夹紧。
97.为了将彩钢瓦2固定在铝支架6上,会通过第二支座5实现彩钢瓦2和铝支架6的固定,如图13所示,第二支座5包括第二支撑杆51,第二支撑杆51的上端511弯曲成回形针形
状,第二支撑杆51的底端通过第二夹钳装置52与铝支架6固定。如图14所示,第二支撑杆51的上端511会和彩钢瓦2的公肋25以及母肋26一同卷折,并将彩钢瓦2的公肋25和母肋26、第二支撑杆51的第一端511均卷绕卡持于固定连接机构11的第二夹持区112内,从而实现第二支座5与彩钢瓦2的固定;此时可选在彩钢瓦2的公肋25、母肋26、第二支撑杆51的上端511两两相接触的位置都涂布上密封胶,从而提高三者的固定牢靠性;其中,密封胶可选择不干胶、硅胶等,提升相邻两个彩钢瓦2的连接处的防水能力。
9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缝的卷绕角度为360
°
~540
°
。优选的,所述锁缝的卷绕角度为540
°
。相较于常规的360
°
锁边,本技术实施例中彩钢瓦2锁边方式为540
°
锁边,可以提供更强的锁缝握裹力和防水能力,保证彩钢瓦2的防水性能,且彩钢瓦2的抗风揭性能更优。本技术实施例中相邻的彩钢瓦2和第二支座5之间采用锁边方式固定,锁边角度为540
°
,相较常规的360
°
锁边,可以提供更强的锁缝握裹力和防水能力。且彩钢瓦2若按照相同板厚、板宽设计,其抗风揭能力可提高近一倍;若按照相同的抗风揭要求,本技术实施例中所用的彩钢瓦2的材料消耗可降低约20%。
99.如图14所示,锁缝包括相连的平直部和折角部27,折角部27内填充有密封胶,以提高彩钢瓦2的公肋25、母肋26以及第二支撑杆51上端511的接触处的固定牢靠性。具体地,若彩钢瓦2的公肋25、母肋26卷绕后形成的锁缝中具有明显的折角部27时,可将密封胶填充于折角部27;公肋25、母肋26卷绕后成为回形针形状时,可将密封胶填充于回形针形状内的弧形的折角部27。密封胶填充在折角部27位置处,在强风时折角部27不容易开裂,使得相邻设置的彩钢瓦2之间的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增强。
100.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