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29935发布日期:2022-07-05 19:0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土石坝安全监测领域,由于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位移计结构简单、观测方便、能够适应土石坝大变形、可实现自动化观测,因此一般采用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位移计监测坝体的内部沉降和水平位移。在土石坝的监测条带内通常按5m~50m间距埋设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位移计,各测点通过管路引到监测房内,与监测房内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位移计的测量装置连接后进行观测。
3.传统的条带监测房一般应用于100m级土石坝,监测条带测点少,条带坡比一般为1%,因此监测房一般为一层,设计尺寸一般为(长
×

×
高)3.0m
×
3.0m
×
3.0m。监测房内除测量装置外,还需要布置自动化测量装置,因而监测房总体布置较为紧凑,只能用于200m监测条带长度以下的监测房。随着土石坝坝高由100m级提高到300m级,监测条带的长度也提高到400m以上,由于高土石坝存在大变形的特点,条带坡比一般不小于1.3%,这使得监测条带之间的落差达到5m以上,这便要求监测房设计高度至少5m以上。此外,由于监测条带长度增加,监测测点数量也相应增加,测量装置也需要同步加大,因此传统的监测房已不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4.另一方面,基于u型管原理,水管式沉降仪测量读数仅代表监测房与测点的相对沉降差值,需要用全站仪观测外观墩的沉降成果,进而换算出测点的绝对沉降量。传统条带监测房的外观墩一般布置在监测房外,外观墩与监测房不是整体浇筑(两者是相互脱离的),这样外观墩的监测沉降量并不能代表监测房的沉降量,因此用外观墩的沉降来换算测点绝对沉降会带来误差影响。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监测房结构无法满足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同时,外观墩与监测房不是整体浇筑,无法代表监测房的沉降量,因此存在误差,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采用双层结构,使得监测房内部空间利用最大化、功能更完备,同时负一层埋入坝体中,降低了监测房后挡墙的高度,能够提升监测房抗震安全性,适用于高土石坝监测条带长度在200m~600m范围内的监测房。
7.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8.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包括埋入坝体内的地下负一层和设置在地下负一层上方且位于坝体外的地面一层;所述地面一层外部设置有与地面一层底板一体浇筑的混凝土板,混凝土板上设置有外观墩。
9.本实用新型的监测房结构,设置为位于坝体的负一层和坝体外的一层,此双层结构首先在空间上相比传统单层监测房大大的提高,能够满足测量装置的增加所需要的安装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监测房对空间进行功能分区,明确了监测房内水管式沉降仪测量装置、引张线位移计测量装置及自动化设备布置位置,规范了水管式沉降仪管路及引张线位移计管路、管道机器人管路等各种监测设备进入监测房布置方式,使得监测房内部空间利用最大化、功能更完备,同时还能够指导监测条带土建施工,使得监测条带实施更规范化、标准化。
10.其次,外观墩与地面一层的底板整体浇筑,即外观墩、混凝土板与监测房连成整体结构,一方面解决了观测通视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外观墩沉降与监测房沉降成果一致,提升了监测成果的准确性。
11.最后,监测房负一层埋入大坝坝体中,降低了监测房后挡墙的高度,能够提升监测房抗震安全性,同时使得监测房与大坝整体更为协调,便于大坝下游坝坡整体结构打造。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地下负一层靠近大坝上游的侧边墙上开设有管路接入孔,所述管路接入孔用于接入水管式沉降仪pe管和引张线位移计钢管的管路,地面一层的侧墙上开设有用于竖向安装水管式沉降仪的测量装置的安装孔,即引张线位移计的测量装置安装在地下负一层,水管式沉降仪的测量装置安装在地面一层的墙壁上。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安装孔旁边侧墙上设置有钢爬梯,钢爬梯的顶部安装有加水装置,能够利用加水装置定期给测量装置加水观测。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地下负一层靠近大坝下游的侧边墙底部埋设有排水管,用于排除监测房内的积水。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地面一层靠近大坝上游的侧边墙上开设有电缆管孔,所述电缆管孔用于将坝体内监测仪器电缆引入监测房。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地面一层的底板上开设有楼梯口,楼梯口与地下负一层之间设置有钢梯,能够作为通行楼梯。
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钢梯呈l形结构,钢梯与楼梯口之间形成吊物孔,以方便后期监测设备从吊物孔吊运到地下负一层进行安装。
1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地面一层靠近大坝下游的侧边墙上开设有窗户和门,门的顶部设置有雨蓬,能够避免雨水从门缝隙进入监测房内。
1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凝土板高度比监测房外部地面高8-12cm,能够便于排水,避免雨水等积聚在监测房。
2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地面一层的屋顶表面呈斜面,能够避免雨水积聚。
2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地下负一层和地面一层的总高度为6-8m,具体的层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满足监测条带落差达到5m以上监测房的结构需求。
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采用双层结构,能够适用于300m级高土石坝,200m~600m监测条带长度的监测房设计,能够为同类工程监测房的结构提供借鉴指导;
2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外观墩与监测房整体浇筑,一方面解决了观测通视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其他工程外观墩沉降与监测房
沉降成果不一致的问题,提升了监测成果的准确性;
25.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监测房负一层埋入大坝坝体中,降低了监测房后挡墙的高度,能够提升监测房抗震安全性,同时使得监测房与大坝整体更为协调,便于大坝下游坝坡整体结构打造;
26.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明确了监测房内水管式沉降仪测量装置、引张线位移计测量装置及自动化设备布置位置,规范了水管式沉降仪管路及引张线位移计管路、管道机器人管路等各种监测设备进入监测房布置方式,使得监测房内部空间利用最大化、功能更完备,同时能更好地指导监测条带土建施工,使得监测条带实施更规范化、标准化。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下负一层平面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面一层平面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a-a剖面图。
31.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2.1-地下负一层,2-地面一层,3-管路接入孔,4-排水管,5-混凝土板,6-外观墩,7-电缆管孔,8-钢爬梯,9-钢梯。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4.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35.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
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7.实施例
38.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00m级高土石坝条带监测房结构,包括埋入坝体内的地下负一层1和设置在地下负一层1上方且位于坝体外的地面一层2,监测房尺寸为(长
×

×
高)4.6m
×
4.1m
×
6.0m;所述地面一层外部设置有与地面一层底板一体浇筑的(长
×
高)4.6m
×
1.3m混凝土板5,混凝土板上设置有外观墩6;
39.本实用新型的监测房结构,设置为位于坝体的负一层和坝体外的一层,此双层结构首先在空间上相比传统单层监测房大大的提高,能够满足测量装置的增加所需要的安装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监测房对空间进行功能分区,明确了监测房内水管式沉降仪测量装置、引张线位移计测量装置及自动化设备布置位置,规范了水管式沉降仪管路及引张线位移计管路、管道机器人管路等各种监测设备进入监测房布置方式,使得监测房内部空间利用最大化、功能更完备,同时还能够指导监测条带土建施工,使得监测条带实施更规范化、标准化。
40.其次,外观墩与地面一层的底板整体浇筑,即外观墩、混凝土板与监测房连成整体结构,一方面解决了观测通视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外观墩沉降与监测房沉降成果一致,提升了监测成果的准确性。
41.最后,监测房负一层埋入大坝坝体中,降低了监测房后挡墙的高度,能够提升监测房抗震安全性,同时使得监测房与大坝整体更为协调,便于大坝下游坝坡整体结构打造。
42.优选的,地下负一层靠近大坝上游的侧边墙上开设有两个管路接入孔3,两个管路接入孔3尺寸分别为(长
×
高)1.2m
×
0.3m、0.6m
×
0.6m,分别用于接入水管式沉降仪pe管和引张线位移计钢管的管路,地面一层的侧墙上开设一个2.7m
×
0.3m用于竖向安装水管式沉降仪的测量装置的安装孔,即引张线位移计的测量装置安装在地下负一层,水管式沉降仪的测量装置安装在地面一层的墙壁上。
43.优选的,安装孔旁边侧墙上设置有钢爬梯8,钢爬梯的顶部安装有加水装置,能够利用加水装置定期给测量装置加水观测。
44.优选的,地下负一层靠近大坝下游的侧边墙底部埋设有直径φ110排水管4,用于排除监测房内的积水。
45.优选的,地面一层靠近大坝上游的侧边墙上开设有多个直径ф200的电缆管孔7,用于将坝体内监测仪器电缆引入监测房,后续再该边墙上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以实现监测仪器的自动化监测。
46.优选的,地面一层的底板上开设有1.8m
×
1.8m的楼梯口,在负一层~一层安装钢梯9,作为通行楼梯。
47.优选的,所述钢梯9呈l形结构,钢梯与楼梯口之间形成0.9m
×
0.9m吊物孔,以方便后期监测设备从吊物孔吊运到地下负一层进行安装。
48.优选的,地面一层靠近大坝下游的侧边墙上开设有窗户和门,门的顶部设置有雨蓬,能够避免雨水从门缝隙进入监测房内。
49.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板高度比监测房外部地面高8-12cm,能够便于排水,避免雨水等积聚在监测房。
50.优选的,所述地面一层的屋顶表面呈斜面,能够避免雨水积聚。
51.优选的,地下负一层和地面一层的总高度为6-8m,具体的层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满足监测条带落差达到5m以上监测房的结构需求。
5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