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27986发布日期:2022-12-03 00:22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悬挑脚手架搭设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脚手架搭设过程中,现场作业人员一般选择在悬挑架的工字钢上根据技术方案的要求,焊接一定数量的钢筋用来作为脚手架立杆的固定措施。但这种方式缺点在于焊接钢筋完成后无法二次移动,需要将已与工字钢焊接完毕的钢筋重新切割后再次与工字钢焊接,作业过程费时费力,钢筋与工字钢的反复焊接不仅对焊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反复焊接的过程中也会对工字钢造成损害,降低了工字钢的使用寿命。
3.现有技术中的立杆固定装置,无相应的固定措施,直接套在工字钢上容易发生滑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能够与工字钢固定牢固、能够避免对工字钢造成损害并且能够提高工字钢使用寿命的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
5.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包括工字钢,所述工字钢包括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腹板,所述上翼缘板的中部和下翼缘板的中部分别与腹板的上下两端垂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卡套、立杆套筒和两个支撑机构,所述卡套包括顶板、两个连接板和两个底板,两个所述底板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顶板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底板均与所述顶板平行并且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左右两侧,所述顶板、连接板和底板之间形成卡槽,所述上翼缘板的左右两端分别可移动的卡接于两个所述卡槽内,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中的一个支撑机构位于所述腹板左侧的底板与下翼缘板之间,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中的另外一个支撑机构位于所述腹板右侧的底板与下翼缘板之间,两个所述支撑机构配合将所述卡套与所述上翼缘板固定牢固,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垂直固定设置有所述立杆套筒,所述立杆套筒用于套装立杆。
6.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螺纹杆、内螺纹筒和支撑螺母,所述螺纹杆的下端与所述下翼缘板的上表面相抵,所述螺纹杆的上端螺纹连接于所述内螺纹筒下端的筒腔内,所述内螺纹筒的上端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相抵,所述内螺纹筒与所述下翼缘板之间的螺纹杆上固定套装有所述支撑螺母。
7.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螺纹杆、内螺纹筒和支撑螺母,所述螺纹杆的下端与所述下翼缘板的上表面相抵,所述螺纹杆的上端螺纹连接于所述内螺纹筒下端的筒腔内,所述内螺纹筒的上端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内螺纹筒与所述下翼缘板之间的螺纹杆上固定套装有所述支撑螺母。
8.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一个辅助
螺母,所述辅助螺母固定套装于所述支撑螺母与所述下翼缘板之间的螺纹杆上。
9.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其中所述支撑螺母或/和辅助螺母上设置有把手。
10.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其中所述螺纹杆的下端与所述下翼缘板之间设置有一垫板。
11.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其中所述连接板的横截面形状为l形。
12.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上翼缘板的两端分别卡入两个卡槽内,将卡套沿上翼缘板移动至立杆的设计安装位置,然后通过两个支撑机构使卡套与上翼缘板固定牢固即可简便快速的完成立杆的固定作业,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无焊接作业,不会对工字钢造成损害,提高了工字钢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各个部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可重复使用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图(也是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实施例一
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简易悬挑式脚手架立杆固定装置包括工字钢,工字钢包括上翼缘板12、下翼缘板10和腹板11,上翼缘板12的中部和下翼缘板10的中部分别与腹板11的上下两端垂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卡套、立杆套筒13和两个支撑机构,卡套包括顶板1、两个连接板2和两个底板3,两个底板3分别通过一个连接板2与顶板1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底板3均与顶板1平行并且分别位于腹板11的左右两侧,顶板1、连接板2和底板3之间形成卡槽15,上翼缘板12的左右两端分别可移动的卡接于两个卡槽15内,两个支撑机构中的一个支撑机构位于腹板11左侧的底板3与下翼缘板10之间,两个支撑机构中的另外一个支撑机构位于腹板11右侧的底板3与下翼缘板10之间,两个支撑机构配合将卡套与上翼缘板12固定牢固,顶板1的上表面垂直固定设置有立杆套筒13,立杆套筒13用于套装立杆14,即立杆14的下端套装于立杆套筒13内。
17.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包括螺纹杆7、内螺纹筒4和支撑螺母6,螺纹杆7的下端与下翼缘板10的上表面相抵,螺纹杆7的上端螺纹连接于内螺纹筒4下端的筒腔内,内螺纹筒4的上端与底板3的下表面相抵,内螺纹筒4与下翼缘板10之间的螺纹杆7上固定套装有支撑螺母6。
18.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转动螺纹杆7,使螺纹杆7与内螺纹筒4快速连接,支撑机构还设置了一个辅助螺母8,辅助螺母8固定套装于支撑螺母6与下翼缘板10之间的螺纹杆7上。
19.本实施例中为了在转动螺纹杆7时更加的省力,在支撑螺母6或/和辅助螺母8上设
置有把手5。
20.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螺纹杆7与下翼缘板10之间的摩擦力,在螺纹杆7的下端与下翼缘板10之间设置有一垫板9。
21.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的横截面形状为l形。连接板2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为c字形或其他形状,连接板2只要能够满足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并且能够与顶板1和底板3配合形成可供上翼缘板12的端部可移动卡接的卡槽15即可。
22.下面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3.本实施例在安装使用时,首先将上翼缘板12的两端分别卡入两个卡槽15内,将卡套沿上翼缘板12移动至立杆14的设计安装位置,之后将垫板9放置于下翼缘板10上,使垫板9位于底板3的正下方,将螺纹杆7的上端从内螺纹筒4的下端逐渐旋入内螺纹筒4的筒腔内,直到内螺纹筒4的顶面到螺纹杆7底面的距离小于垫板9上表面到底板3下表面的距离时为止,此时将螺纹杆7和内螺纹筒4均放置到底板3和垫板9之间并且使螺纹杆7的底面与垫板9的上表面相抵,转动把手5,使螺纹杆7的上端从内螺纹筒4的下端逐渐旋出内螺纹筒4的筒腔(此时螺纹杆7和内螺纹筒4的整体长度变大),从而使内螺纹筒4与底板3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直到内螺纹筒4的顶面与底板3的下表面抵紧时为止,此时,卡套与上翼缘板12固定牢固,最后将立杆14的下端套装于立杆套筒13内,从而完成本实施例的安装作业。
24.本实施例在拆卸时,首先将立杆14从立杆套筒13内取出,转动把手5,使螺纹杆7旋入到内螺纹筒4内,从而使内螺纹筒4的顶面到螺纹杆7底面的距离小于垫板9上表面到底板3下表面的距离,此时将螺纹杆7和内螺纹筒4均从底板3和垫板9之间拿出,然后移动卡套,使卡套与上翼缘板12分离,最后再次转动把手5将螺纹杆7的上端从内螺纹筒4下端的筒腔内旋出,从而完成本实施例的拆卸作业。
25.实施例二
2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内螺纹筒4的上端与底板3的下表面的连接形式为固定连接。
27.本实施例在安装使用时,需要先将垫板9放置于下翼缘板10上的预设位置处,之后将螺纹杆7的上端旋入内螺纹筒4下端的筒腔内并且使底板3下表面到螺纹杆7底面的距离小于底板3下表面到垫板9上表面的距离,再将上翼缘板12的两端分别卡入两个卡槽15内,将卡套沿上翼缘板12移动至立杆14的设计安装位置,转动把手5,使螺纹杆7逐渐旋出内螺纹筒4,从而使螺纹杆7与垫板9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直到螺纹杆7的底面与底板3的上表面抵紧时为止,此时,卡套与上翼缘板12固定牢固,从而完成本实施例的安装作业。
28.本实施例在拆卸时,首先将立杆14从立杆套筒13内取出,转动把手5,使螺纹杆7旋入到内螺纹筒4内,从而使底板3下表面到螺纹杆7底面的距离小于底板3下表面到垫板9上表面的距离,然后移动卡套,使卡套与上翼缘板12分离,最后再次转动把手5将螺纹杆7的上端从内螺纹筒4下端的筒腔内旋出,从而完成本实施例的拆卸作业。
29.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
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