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篮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6273发布日期:2022-11-15 20:3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吊篮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吊篮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吊篮是建筑工程高空作业的建筑机械,作用于幕墙安装,外墙清洗。吊篮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脚手架,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重复使用的新型高处作业设备。然而,吊篮在工作过程中,只存在向上的拉力,对吊篮的水平摆动却缺少防范措施,因此,当遇到侧风较大的时候,吊篮比较容易被吹离墙面,使得吊篮上的施工人员失稳,发生安全事故。此外,吊篮在建筑墙面附近发生晃动,很有可能会撞击在建筑墙面或建筑玻璃幕墙上,造成建筑墙面或建筑幕墙受损。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防止吊篮在施工过程中因外力发生晃动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吊篮固定装置,以解决吊篮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晃动的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为:吊篮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吊篮上的圆筒,圆筒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每个圆筒的内周壁上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杆,调节螺纹杆位于吊篮外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连杆远离调节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吸盘。
5.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中,转动调节螺杆即可带动连杆沿其轴向移动,进而实现对吸盘与建筑墙面之间距离的调节,将吸盘抵紧在建筑墙面上并挤出吸盘与建筑墙面之间的空气,最终使得吸盘吸附在建筑墙面上,进而实现吊篮的固定,避免吊篮发生晃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避免吊篮撞击在建筑墙面上,从而避免建筑墙面受损。
6.可选地,所述吸盘连通有气管,气管上安装有用于控制气管通断的阀门。
7.本方案中,吸盘吸附在建筑墙面上的过程中,吸盘内的空气(吸盘与建筑墙面之间的空气)能够经气管排出,如此,吸盘内的空气不必再经吸盘的边缘排出。并且,在吸盘脱离建筑墙面时,通过阀门控制气管通畅,吸盘内的空间(吸盘与建筑墙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与外界连通,从而使得吸盘能够快速脱离建筑墙面,避免施工人员从建筑墙面上扒下吸盘,提高工作效率。
8.可选地,所述吸盘远离连杆的一端延伸有环形片,环形片远离连杆的一侧壁上设有硅胶层。
9.本方案中,当建筑墙面不平整时,环形片上的硅胶层具有高柔软性,硅胶层能够与墙柱墙面贴合,进而提高吸盘边缘与建筑墙面之间的密封性,促使吸盘能够牢固地吸附在建筑墙面上。
10.可选地,所述调节螺纹杆远离连杆的一端设有转动把手。
11.本方案中,施工人员能够通过转动把手转动调节螺杆,操作方便。
12.可选地,所述圆筒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扣合板,所述扣合板呈u型。
13.本方案中,将扣合板扣合在吊篮的栏杆上,即可将圆筒安装在吊篮上,操作方便、简单。并且,施工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例如建筑墙面的平整程度,调整圆筒在吊篮上的安装位点,从而使得吸盘能够吸附在平整的建筑墙面上。
14.可选地,所述扣合板包括第一竖板、横板和第二竖板,第一竖板上设有水平设置的螺纹孔,螺纹孔螺纹连接有抵紧螺杆。
15.本方案中,将扣合板扣合在吊篮的栏杆上后,利用抵紧螺杆将栏杆抵紧,从而将实现扣合板固定在吊篮上,进而将圆筒固定在吊篮上。
16.可选地,所述抵紧螺杆朝向第二竖板的一端连接有抵紧板。
17.本方中,利用抵紧板替代抵紧螺杆与吊篮的栏杆相抵,以增加抵紧面积,从而提高扣合板安装的稳定性。
18.可选地,所述圆筒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圆筒分别安装于吊篮的两端。
19.本方案中,吊篮的两端均安装了圆筒,如此,吊篮的两端通过吸盘固定在建筑墙面上,与吊篮两端不固定的方式相比,本方案能够使得吊篮的固定更为稳定。
20.可选地,所述气管包括软管段和硬管段,硬管段固定安装于圆筒的外壁上。
21.本方案中,气管的硬管段固定安装在圆筒上,避免气管自然垂落在吸盘的下方,进而避免施工人员控制阀门时伸手拿取气管。
22.可选地,所述阀门安装于硬管段上。
23.本方案中,阀门安装在硬管段上,且硬管段安装在圆筒上,如此,阀门靠近吊篮,方便施工人员控制阀门。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吊篮固定装置安装在吊篮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吊篮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吊篮固定装置的轴向局剖图(未显示气管);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吊篮固定装置的轴向局剖图(未显示气管);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吊篮固定装置的轴向局剖图(未显示气管);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吊篮固定装置安装在栏杆上时的轴向局剖图(未显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1.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吊篮10、栏杆11、圆筒20、调节螺杆21、连杆22、轴承23、转动把手24、吸盘25、环形片251、硅胶层252、气管26、软管段261、硬管段262、阀门27、扣合板28、第一竖板281、横板282、第二竖板283、抵紧螺杆29、抵紧板30。
32.实施例一
33.本实施例基本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吊篮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吊篮10上的圆筒20,本实施例中,圆筒20焊接于吊篮10的栏杆11上。圆筒2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本实施例中,圆筒20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圆筒20分别焊接于吊篮10的两端,余下的一个圆筒20焊接在吊篮10的中部位置。每个圆筒20的内周壁上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杆21,调节螺杆21位
于吊篮10外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22,本实施例中,调节螺杆21通过轴承23实现与连杆22的转动连接;调节螺杆21位于吊篮10内的一端设有转动把手24,本实施例中,转动把手24焊接在调节螺杆21上。
34.连杆22远离调节螺杆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吸盘25,吸盘25连通有气管26,气管26上安装有用于控制气管26通断的阀门27,阀门27处于常开状态。本实施例中,气管26包括软管段261和硬管段262,硬管段262固定安装于圆筒20的外壁上,阀门27安装于硬管段262上,以便施工人员控制阀门27的启闭;而软管段261则能够适应吸盘25的移动。
35.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待吊篮10移动至预设高度后,施工人员通过转动把手24逆时针转动调节螺杆21,使得调节螺杆21带动连杆22向靠近建筑墙面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吸盘25向靠近建筑墙面的方向移动,直至吸盘25远离连杆22的一端与建筑墙面相抵,随后施工人员继续逆时针转动调节螺杆21,使得连杆22继续向靠近建筑墙面的方向移动,连杆22挤压吸盘25,吸盘25与建筑墙面之间的空间减小,吸盘25与建筑墙面之间的空气经气管26排出,当调节螺杆21无法再逆时针转动时,施工人员关闭气管26上的阀门27,吸盘25牢牢吸附在建筑墙面上,从而将吊篮10固定,避免吊篮10发生晃动。
36.当吊篮10需要移动至下一预设高度时,施工人员打开气管26上的阀门27,以便吸盘25的内部空间(吸盘25与建筑墙面之间的空间)与外界连通,因此,当施工人员通过转动把手24顺时针转动调节螺杆21时,调节螺杆21带着连杆22向远离建筑墙面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吸盘25向远离建筑墙面的方向移动,此过程中,外界的空气通过气管26流入吸盘25的内部空间,以便吸盘25能够顺利脱离建筑墙面,解除对吊篮10的固定,以便吊篮10能够移动至下一预设高度。
37.实施例二
3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吸盘25远离连杆22的一端延伸有环形片251,环形片251远离连杆22的一侧壁上粘接有硅胶层252。如此,利用硅胶层252的高柔软性,使得硅胶层252能够贴合不平整的建筑墙面,提高吸盘25与建筑墙面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更好地固定吊篮10。
39.实施例三
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圆筒20并非焊接在栏杆11上,而是可拆卸连接在栏杆11上,具体地,圆筒20的外周壁上焊接有扣合板28,扣合板28呈u型,扣合板28包括第一竖板281、横板282和第二竖板283,第一竖板281上设有水平设置的螺纹孔,螺纹孔螺纹连接有抵紧螺杆29,抵紧螺杆29朝向第二竖板283的一端焊接有抵紧板30。
41.本实施例中,将扣合板28扣合在吊篮10的栏杆11上时,吊篮10的栏杆11陷入第一竖板281和第二竖板283之间的空间内,并与横板282相抵,随后,施工人员逆时针转动抵紧螺杆29,使得抵紧螺杆29带着抵紧板30向靠近第二竖板283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抵紧板30将吊篮10的栏杆11抵紧在抵紧板30与第二竖板283之间,从而将扣合板28固定安装在吊篮10的栏杆11上,进而将圆筒20固定安装在吊篮10的栏杆11上。
42.而当需要取下扣合板28时,施工人员顺时针转动抵紧螺杆29,使得抵紧螺杆29带着抵紧板30向远离第二竖板283的方向移动,抵紧板30不再接触吊篮10的栏杆11,施工人员即可将扣合板28从栏杆11上取下。如此,施工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改变扣合板28的
安装位点,进而改变圆筒20的安装位点,最终改变吸盘25吸附在建筑墙面的部位,从而避开建筑墙面的不平整部位。此外,由于扣合板28能够从吊篮10的栏杆11上取下,且抵紧板30与第二竖板283之间的距离可调,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能够安装在不同的吊篮10上,可重复利用,实用性好。例如,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能够安装在现有的具有幕墙清洗机器人的吊箱上,更具体一点来说,将本实施例中的扣合板28扣合在上述吊箱的侧壁上,并利用抵紧板30将吊箱的侧壁抵紧在第二竖板283与抵紧板30之间,从而将转筒20固定安装在吊箱上,再利用吸盘25牢牢吸附在建筑墙面或幕墙上,从而将吊箱固定,如此,幕墙清洗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吊箱不会发生晃动,确保作业安全。
43.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