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装配式吊顶基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1415发布日期:2022-11-25 19:1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装配式吊顶基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吊顶基层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装配式吊顶基层结构。


背景技术:

2.轻钢龙骨,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轻钢龙骨广泛用于宾馆、候机楼、车运站、车站、游乐场、商场、工厂、办公楼、旧建筑改造、室内装修设置、顶棚等场所。轻钢(烤漆)龙骨吊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适应防水、防震、防尘、隔音、吸音、恒温等功效,同时还具有工期短、施工简便等优点。
3.轻钢龙骨用于以纸面石膏板、装饰石膏板等轻质板材做饰面的非承重墙体和建筑物屋顶的造型装饰。适用于多种建筑物屋顶的造型装饰、建筑物的内外墙体及棚架式吊顶的基础材料,轻钢龙骨主要依靠顶部的吊挂杆安装在屋顶处,吊挂杆主要依靠角板、气钉等安装在屋顶,底部依靠两端具有螺纹的挂杆进行连接,龙骨支架对于水平和垂直度具有严格要求,而现有的吊挂杆在固定点安装后,其水平方向调节效果差,造成许多的龙骨架吊挂点称重部位存在偏移,影响吊顶的稳定性和称重效果。
4.申请公布号为cn113622579a的文件公开了一种紧固型轻钢龙骨吊挂杆件,具体包括螺纹挂杆、挂件固定座、吊杆固定件和龙骨吊杆,所述挂件固定座的两端固定于屋顶处,所述螺纹挂杆的外侧两端均螺接有挂杆螺母,所述挂件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栓,且连接栓的外侧水平转动安装有过渡组件,所述过渡组件的内部转动安装有挂杆连接件。该结构中的过渡组件通过连接栓与挂件固定座之间可以进行水平方向的进行旋转,且螺纹挂杆、挂件固定座、吊杆固定件之间可以进行快速拆装,在安装龙骨吊杆时,可以根据吊顶的分布,对螺纹挂杆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使得螺纹挂杆受力时处于竖直状态,增加受力面积进而提高承载的稳定性。但是该结构存在的问题是螺纹挂杆、挂件固定座、吊杆固定件和龙骨吊杆的配合使得占用空间大,限制了层高低的户型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装配式吊顶基层结构,通过设置方管、连接件、副龙骨、饰面板、加强件以及加固件的方式,替代现有吊顶结构中主副龙骨,不仅简化了转化层,减轻了基层重量,而且基层占用空间更小,作为超薄吊顶结构,满足层高低的户型安装需求。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超薄装配式吊顶基层结构,包括与屋顶连接的方管、设置在所述方管上的连接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下端并与所述连接件卡接的副龙骨、设置在所述副龙骨上的饰面板、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两侧的两个加强件、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加强件之间并用于支撑所述副龙骨的加固件。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方管上端的薄板、设
置在所述薄板两端并与所述方管卡合的两个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竖板端部的两个下折边、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折边连接的两个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并用于与所述副龙骨连接的凹槽、以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下折边上并用于安装所述加强件的两个安装孔。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加强件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下折边同一侧处的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侧端上并用于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安装孔内的两个固定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下端并用于与所述副龙骨连接的卡合板。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加固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加强件的固定杆上的固定孔、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固定孔内的u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板上端并位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固定杆连接处的紧固块。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加强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的螺纹孔、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杆端部并与所述螺纹孔适配的外螺纹柱。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紧固块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滑层。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卡合板与所述固定板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有扭簧。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安装孔为方孔。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采用顶挂或者墙挂作为承重件安装方管作为基础结构,可替代现有吊顶结构中主副龙骨,不仅简化了转化层,减轻了基层重量,而且基层占用空间更小,作为超薄吊顶结构,满足层高低的户型安装需求。
17.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连接件与方管配合使用,连接件可以直接与下端的副龙骨卡接,然后再通过自攻螺丝直接在副龙骨上安装饰面板,不仅减少了现场加工的强度,而且易于安装,简化了安装流程,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18.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示意图。
22.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强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3.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加强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4.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杆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6.附图说明:方管1、连接件2、薄板201、竖板202、下折边203、安装板204、凹槽205、安装孔206、副龙骨3、饰面板4、加强件5、固定板501、固定杆502、卡合板503、扭簧503a、螺纹孔504、外螺纹柱505、加固件6、固定孔601、u型板602、紧固块603、防滑层603a。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27.一种超薄装配式吊顶基层结构,如附图1-4所示,包括与屋顶连接的方管1、设置在所述方管1上的连接件2、设置在所述连接件2下端并与所述连接件2卡接的副龙骨3、以及设置在所述副龙骨3上的饰面板4、设置在所述连接件2两侧的两个加强件5、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加强件5之间并用于支撑所述副龙骨3的加固件6。
28.本实施例相较于现有吊顶结构,优点至少包括:第一,采用顶挂或者墙挂作为承重件安装所述方管1作为基础结构,可替代现有吊顶结构中主副龙骨,不仅简化了转化层,减轻了基层重量,而且基层占用空间更小,作为超薄吊顶结构,满足层高低的户型安装需求;第二,所述连接件2与所述方管1配合使用,所述连接件2可以直接与下端的副龙骨3卡接,然后再通过自攻螺丝直接在副龙骨3上安装饰面板4,不仅减少了现场加工的强度,而且易于安装,简化了安装流程,提高了安装效率。
29.本实施例的吊顶结构由于连接件2直接通过套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方管1上,容易发生滑移的情况,因此设置了两个所述加强件5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件2两端用于夹紧固定所述连接件2;而且所述连接件2为了不影响层高,其上下两端的厚度较薄,这样虽然符合了超薄吊顶结构,但是也会影响连接件2的结构强度,在吊装副龙骨3以及安装饰面板4后容易发生变形等问题,因此设置了所述加固件6,这样不仅可以将所述连接件2两端的两个所述加强件5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还可以辅助加固所述连接件2,避免发生变形的风险。
30.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2包括设置在所述方管1上端的薄板201、设置在所述薄板201两端并与所述方管1卡合的两个竖板202、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竖板202端部的两个下折边203、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折边203连接的两个安装板204、设置在所述安装板204上并用于与所述副龙骨3连接的凹槽205、以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下折边203上并用于安装所述加强件5的两个安装孔206,所述安装孔206为方孔。其中,所述薄板201、两个竖板202、两个下折边203、两个所述安装板204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凹槽205为四个,两两一组,每组两个并且分别开设在单个所述下折边203的两侧,凹槽205与所述副龙骨3上的折边进行卡接,从而固定副龙骨3。
31.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5、6、8所示,每个所述加强件5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下折边203同一侧处的固定板501、设置在所述固定板501侧端上并用于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安装孔206内的两个固定杆502、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501下端并用于与所述副龙骨3连接的卡合板503、设置在所述固定板501上的螺纹孔504、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杆502端部并与所述螺纹孔504适配的外螺纹柱50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板503与所述固定板501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有扭簧503a。其中,所述固定板501分布在连接件2两端,所述固定杆502通过端部设置的外螺纹柱505螺接于所述螺纹孔504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板501上,方便拆卸,并且为了加固所述加强件5与所述连接件2的连接强度,所述固定杆502与所述安装孔206匹配,为方柱;所述卡合板503铰接固定在所述固定板501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501形成l型结构,并且在扭簧503a的作用下,所述卡合板503可以卡住所述副龙骨3的下端,从而发挥对所述副龙骨3进行夹紧固定的效果。
32.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7所示,所述加固件6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加强件5的固定杆502上的固定孔601、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固定孔601内的u型板602、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板602上端并位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固定杆502连接处的紧固块603,所述紧固块603
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滑层603a。其中,所述u型板602两端插入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杆502上的固定孔601中以用于连接并固定位于连接件2两侧的两个固定板501;所述紧固块603高度高于所述u型板602的两端,并且通过插入两个固定杆502端部连接缝隙处的方式加强连接;所述防滑层603a可以选择为橡胶或者其他弹性材料,目的一是加强紧固块603两侧与两个固定杆502端部的连接,目的二是通过支撑顶起所述方管1的方式加强方管1与连接件2之间的连接,目的三是分散了薄板201处的受力,将部分受力转移至下折边203处,避免发生变形。
3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