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光伏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4836发布日期:2022-11-02 19:5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光伏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光伏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2.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一种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如光伏屋面,光伏电站围栏等。光伏电站围栏即用光伏板替代常规的拦网或栏杆,使得围栏兼具隔离和光伏发电的功能。光伏板的支撑架需要与地面固定,而地面条件情况不一,支撑架与地面固定后,其竖直度以及支撑架之间的间距也难以保证,支撑架上也难以预设光伏板的固定件或固定孔。而且光伏板的大小规格又是统一的,故实际施工安装过程中,通常需要现场焊接或打孔来固定光伏板,安装麻烦。此外,还时常会出现支撑架间距偏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光伏板难以安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需要对支撑架进行调整,或者现场加工连接件,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光伏支架结构,其安装方便快捷,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调节空间。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立体光伏支架结构,其包括:
6.若干光伏板。
7.若干立柱,等间隔地排成一列。
8.若干横杆,置于两两相邻的所述立柱之间,所述横杆和立柱配合围成安装光伏板的安装框。
9.若干调节夹具,包括固定件、活动件、至少一第一锁紧件以及至少一第二锁紧件,所述固定件、活动件和第一锁紧件配合夹持立柱,且所述固定件通过第二锁紧件与横杆可调节连接。
10.若干卡块夹具,连接所述光伏板和横杆。
11.优选地,所述立柱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两凸起部,且两个凸起部的凸起方向相反;所述调节夹具夹持在凸起部上。
12.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的夹角和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的夹角均小于90
°
;所述立柱上的两个凸起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面相互平行。
13.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上设有第一折弯部,所述活动件上设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均与凸起部的外形相适配;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配合夹持凸起部。
14.优选地,所述第一锁紧件包括第一锁紧螺丝和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一锁紧螺丝穿过固定件和活动件后与第一锁紧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固定件或活动件上设有与第一锁紧螺母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
15.优选地,所述活动件远离凸起部的一端还设有一凸块,所述凸块抵接固定件。
16.优选地,所述第二锁紧件包括第二锁紧螺丝和第二锁紧螺母,所述固定件设有供第二锁紧螺丝穿过的通孔;所述横杆上设有第二限位槽以及与第二锁紧件一一对应的调节孔,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宽度与固定件的宽度相适配,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在第二限位槽中;所述第二锁紧螺丝穿过调节孔和通孔后与第二锁紧螺母螺纹连接。
17.优选地,所述卡块夹具包括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通过螺丝锁固在横杆上,所述第二卡块通过螺丝锁固在第一卡块上,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配合夹紧光伏板的边沿。
18.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块和/或第二卡块上设有至少一卡槽,所述卡槽中安装有橡胶垫。
19.优选地,还包括若干地桩,所述地桩与立柱一一对应并螺栓锁固;所述地桩上还设有避让槽;所述立柱的边沿位置折弯形成加强肋。
20.采用上述方案后,光伏板通过卡块夹具连接在两两相邻的横杆之间,横杆对光伏板其固定和支撑作用,而横杆通过调节夹具与立柱可调节连接,具有一定的可调节空间,即使两两相邻的立柱间距偏大也能有效地实现连接,保证光伏板能够安装,能够避免出现调整立柱等问题;此外,调节夹具夹持立柱以实现固定,连接方便,利于现场施工和缩短施工周期,而且易于光伏板的拆装维护。本发明不仅可以作为围栏使用,还可以作为光伏电站等使用,应用灵活。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22.图2为地桩和立柱的连接示意图;
23.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24.图4为调节夹具的示意图;
25.图5为调节夹具、立柱和横杆的连接示意图;
26.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7.图7为卡块夹具的示意图;
28.图8为卡块夹具、横杆和光伏板的连接示意图。
29.标记说明:
30.地桩10,避让槽11;
31.立柱20,凸起部21,加强肋22;
32.横杆30,第二限位槽31,调节孔32;
33.调节夹具40,固定件41,第一折弯部411,活动件42,第二折弯部421,第一限位槽422,凸块423,第一锁紧螺丝431,第一锁紧螺母432,第二锁紧螺丝441,第二锁紧螺母442;
34.卡块夹具50,第一卡块51,卡槽511,第二卡块52;
35.光伏板60。
具体实施方式
36.如图1-8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立体光伏支架结构,其包括:若干地桩10、若干光
伏板60、若干立柱20、若干横杆30、若干调节夹具40和若干卡块夹具50。
37.地桩10的一端固定(通过预埋等方式)墙体或地面上,地桩10的另一端伸出墙体或地面并与立柱20螺栓锁固。一般情况下,一根地桩10对应一根立柱20。地桩10的设置可以为立体光伏支架结构提供足够的抓地力,保证立体光伏支架结构的稳定性。当然,在安装方便时,可以取消地桩10,立柱20直接固定在墙体或地面上。
38.立柱20等间隔设置,在立柱20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两个凸起部21,且两个凸起部21的凸起方向相反。为了保证地桩10和立柱20的安装牢固性,在地桩10上设有与凸起部21配合的避让槽11,凸起部21可以贴靠在避让槽11中,进而保证地桩10和立柱20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同时,避让槽11的设置可以起到竖直限位的作用,使得立柱20能够保持垂直状态。上调节夹具40可夹持在凸起部21上,为了保证调节夹具40能够可靠地夹持,且为了便于调节夹具40的安装,本技术对凸起部21作如下限定:凸起部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的夹角为b,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的夹角为c,则b<90
°
,c<90
°
。作为更进一步优选,b=c。同一根立柱20上的两个凸起部21对应的第二连接面相互平行。立柱20由钢板折弯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立柱20的强度,立柱20的边沿位置折弯形成加强肋22,这般设置后,立柱20难以弯折,可以为护栏提供充足的支撑力。
39.横杆30置于两两相邻的立柱20之间,且横杆30和立柱20配合围成安装光伏板60的安装框。
40.调节夹具40包括固定件41、活动件42、两第一锁紧件以及两第二锁紧件。
41.在固定件41的一端有第一折弯部411,在活动件42上设有第二折弯部421,第一折弯部411和第二折弯部421相对设置,当活动件42抵紧在固定件41上时,第一折弯部411和第二折弯部421配合围成与凸起部21的外形相适配的结构,通过第一锁紧件将固定件41和活动件42锁紧,第一折弯部411和第二折弯部421配合夹持住凸起部21且不脱落。
42.第一锁紧件包括第一锁紧螺丝431和第一锁紧螺母432,第一锁紧螺丝431穿过固定件41和活动件42后与第一锁紧螺母432螺纹连接,进而实现将活动件42锁固在固定件41上。为了便于施工过程中第一锁紧螺母432的安装,以及便于旋紧第一锁紧件,在固定件41或活动件42上设有与第一锁紧螺母432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422,通过第一限位槽422的限制,第一锁紧螺母432只能在第一限位槽422中滑动但不可转动。此外,为了保证第一折弯部411和第二折弯部421之间有充足的夹持力,活动件42远离第二折弯部421的一端还设有一凸块423,该凸块423抵接固定件41,随着第一锁紧螺丝431的旋紧,这个凸块423起到一个支点杠杆的作用,进而使得迫使第二折弯部421向靠近第一折弯部411的方向移动。
43.固定件41通过第二锁紧件与横杆30可调节连接。第二锁紧件包括第二锁紧螺丝441和第二锁紧螺母442,在固定件41设有供第二锁紧螺丝441穿过的通孔。横杆30上设有第二限位槽31以及与第二锁紧件一一对应的调节孔32,第二限位槽31的宽度与固定件41的宽度相适配,固定件41滑动连接在第二限位槽31中并不可转动,这样可以保证横杆30的平稳。第二锁紧螺丝441穿过调节孔32(长圆孔)和通孔后与第二锁紧螺母442螺纹连接,通过调整第二锁紧螺丝441在调节孔32中的位置,可以实现立柱20与横杆30之间间距调节。
44.卡块夹具50用于连接光伏板60和横杆30,保证光伏板60能够稳固地安装在安装框中。一般情况下,光伏板60的上沿设置两到三套卡块夹具50,光伏板60的下沿设置两到三套
卡块夹具50。卡块夹具50包括第一卡块51和第二卡块52,第一卡块51通过螺丝锁固在横杆30上,第二卡块52则通过螺丝锁固在第一卡块51上,第一卡块51和第二卡块52配合夹紧光伏板60的边沿。正常情况下,光伏板60都设有金属外框,卡块夹具50夹持在光伏板60的金属外框上,可以避免损坏光伏板60的功能区,同时保证受光区不受遮挡,使得光伏板60的受光面积最大化。此外,在第一卡块51光伏板60接触的一侧还设有一卡槽511,该卡槽511中安装有橡胶垫,通过设置橡胶垫,可以防止光伏板60滑动。
45.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光伏板60通过卡块夹具50连接在两两相邻的横杆30之间,横杆30对光伏板60其固定和支撑作用,而横杆30通过调节夹具40与立柱20可调节连接,具有一定的可调节空间,即使两两相邻的立柱20间距偏大也能有效地实现连接,保证光伏板60能够安装,能够避免出现调整立柱20的问题,施工安装更方便快捷,利于缩短施工周期,而且易于光伏板60的拆装维护。本发明不仅可以作为围栏使用,还可以作为光伏电站等使用,应用灵活。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