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51873发布日期:2022-11-11 21:02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过程中常需要对地面或墙壁进行开槽处理,在开槽过程中,工作人员通常先使用开槽装置在地面或墙壁上切割出两条平行缝隙,再使用电锤等装置凿除两条平行缝隙之间的建筑材料形成线槽;现有的小型开槽机有着重量较轻、使用灵活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中。
3.工作人员在使用小型开槽机时,通常手握开槽机把手提起开槽机,并将开槽机的开槽刀片对准地面或墙壁进行开槽作业,并通过提起开槽机控制开槽刀片插入地面或墙壁内的深度来调节开槽深度;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提起开槽机,使得工作人员的手臂较为劳累,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并维持开槽深度时较为不便;且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开槽机处于悬空状态,完全悬空状态下的开槽机在开槽作业中工作人员受到的开槽刀片产生的振动与反作用力较大,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并维持开槽深度时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其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并维持开槽深度时较为方便。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6.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包括水平放置且下端部设有滚轮的底座板,底座板上设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有支柱,支柱上套设有可沿支柱转动的支杆,支杆一端部设有可转动的开槽刀片,支杆另一端部设有把手,通过把手转动支杆用于实现开槽刀片沿支柱做圆周运动。
7.通过本实用新型中装置主体的设置,工作人员将底座板下端部的滚轮抵紧在地面或墙壁上,通过支杆一端部的把手转动支杆,使支杆另一端部的开槽刀片转动至其逐渐深入地面或墙壁内;当滚轮抵紧在地面上时地面分担了装置主体的重量,当滚轮抵紧在墙壁上时墙壁给装置主体提供了支撑面,从而较佳地避免了开槽作业时装置主体处于完全悬空状态,进而较佳地降低了开槽机在开槽作业中工作人员受到的开槽刀片产生的振动与反作用力,且较佳地降低了工作人员因长时间提起装置主体引起的手臂劳累程度;故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与维持开槽刀片在地面或墙壁上开槽深度时较为方便;
8.其中,滚轮较佳地方便了工作人员在使用该装置主体开槽时移动该装置主体,底座板较佳地给开槽刀片深入地面或墙壁内的距离提供了参考。
9.作为优选,装置主体还包括驱动第一转动轴转动的电机;安装架包括用于安装电机的底架以及设置在底架上且竖直设置的安装板,支柱设置在安装板远离电机的板面上,安装板与支柱上均设有沿支柱轴向设置且横穿安装板与支柱的第二轴孔,第二轴孔轴线与
支柱轴线共线设置;电机转轴穿过第二轴孔的端部安装有第一皮带轮;支杆一端部安装有第一转动轴,开槽刀片安装在第一转动轴上;第一转动轴远离开槽刀片的端部安装有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安装有皮带。
10.本实用新型中,电机驱动第一皮带轮转动,在皮带的作用下带动第二皮带轮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开槽刀片转动使其在地面或墙壁上进行开槽作业,故较佳地方便了开槽刀片的开槽作业;
11.其中,电机固定在底座板上,电机通过带动皮带转动驱使开槽刀片转动,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开槽刀片的开槽深度时无需带动电机随开槽刀片同步移动,进而较佳地节省了工作人员调节装置主体的开槽深度时的力气。
12.作为优选,底座板上设有弧形支撑座,弧形支撑座上设有第一弧形导向孔,支柱位于第一弧形导向孔的圆心处;支杆一端部设有伸入第一弧形导向孔的第一圆形柱,第一圆形柱与支杆上均设有沿第一圆形柱轴向设置且横穿第一圆形柱与支杆的第一轴孔,第一轴孔轴线与第一圆形柱轴线共线设置;第一转动轴安装在第一轴孔内,开槽刀片安装在第一转动轴穿出第一轴孔的一端部,第二皮带轮安装在第一转动轴穿出第一轴孔的另一端部。
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弧形导向孔的设置,较佳地引导了第一圆形柱的移动轨迹,从而增加了支杆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其中,第一圆形柱的设置,较佳地方便了第一转动轴与开槽刀片的安装。
14.作为优选,底座板上设有弧形握手把,安装架位于弧形支撑座与弧形握手把之间;弧形握手把上设有第二弧形导向孔,支柱位于第二弧形导向孔的圆心处;支杆另一端部设有伸入第二弧形导向孔的第二圆形柱,把手设置在第二圆形柱穿出第二弧形导向孔的端部。
15.本实用新型中,工作人员朝向第二弧形导向孔上端部移动把手使第二圆形柱沿第二弧形导向孔移动,带动支杆绕支柱转动,使支杆远离弧形握手把的端部带动开槽刀片逐渐伸出底座板远离弧形握手把的端面,进而较佳地调节了开槽刀片的开槽深度;其中,弧形握手把的设置,较佳地方便了工作人员移动装置主体;其中,第二弧形导向孔的设置,较佳地引导了第二圆形柱的移动轨迹,从而增加了支杆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16.其中,弧形握手把与开槽刀片之间相对距离较远,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与维持开槽深度时较佳地降低了被开槽刀片误伤的概率。
17.作为优选,第二弧形导向孔内设有弧形导向杆,支柱位于弧形导向杆的圆心处;第二圆形柱上设有供弧形导向杆穿过的通孔,第二弧形导向孔上端部端壁处与第二圆形柱之间的弧形导向杆上套设有用于驱使第二圆形柱朝向第二弧形导向孔下端部端壁处移动的压缩弹簧。
1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弧形导向杆的设置,较佳地引导了第二圆形柱的移动轨迹;其中,压缩弹簧驱使第二圆形柱朝向第二弧形导向孔下端部端壁处移动并使其保持着同向移动的趋势,使得闲置期间的装置主体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开槽刀片下端部远离地面,从而较佳地降低了装置主体在不使用时对地面造成的误伤。
19.作为优选,第一弧形导向孔相对的两侧壁均设有弧形导向槽,第一圆形柱外侧壁上设有两分别伸入对应弧形导向槽内的第一导向块。
2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弧形导向槽与第一导向块的设置,较佳地限制了第一圆形柱
的周向转动,且增加了工作人员转动支杆过程中的稳定性。
21.作为优选,支杆远离电机的杆面上设有截面呈闭合状的挡片,挡片与支杆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与皮带的安装槽,挡片远离支杆的端面设有对安装槽开口侧进行封堵的封堵片。
2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片与封堵片的设置,较佳地给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与皮带提供了防护,同时降低了皮带在转动过程中带工作人员带来的误伤概率。
23.作为优选,第一圆形柱穿出第一弧形导向孔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一弧形导向孔侧壁配合限制第一圆形柱脱离第一弧形导向孔的凸缘,凸缘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对开槽刀片进行防护的保护罩,保护罩上设有供第一转动轴穿过的安装孔。
2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保护罩的设置,较佳地降低了开槽刀片对工作人员的误伤概率;其中,凸缘的设置,较佳地避免了第一圆形柱脱离第一弧形导向孔,且较佳地方便了保护罩的安装。
附图说明
25.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28.图4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实施例1中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实施例1中拦截壳体与封堵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实施例1中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
33.100、装置主体;110、底座板;120、安装架;121、底架;122、安装板;130、支杆;140、开槽刀片;141、保护罩;151、把手;152、第二弧形导向孔;153、第二圆形柱;154、弧形导向杆;155、压缩弹簧;156、刻度线;157、指针;160、电机;170、弧形握手把;171、支撑壳体;172、封堵壳体;173、拦截壳体;180、加固杆;190、电源线;210、弧形支撑座;211、第一弧形导向孔;212、弧形导向槽;221、挡片;222、封堵片;310、支柱;311、第二轴孔;320、第一圆形柱;321、第一轴孔;322、第一转动轴;323、第一导向块;324、安装槽;325、凸缘;327、安装孔;331、第一皮带轮;332、第二皮带轮;333、皮带;340、第一子杆;341、插接孔;510、滚轮;610、第二子杆;611、插接柱;71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35.实施例1
36.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100,装置主体100包括水平放置且下端部设有滚轮510的底座板110,底座板110上设有安装架120,安装架120上设有支柱310,支柱310上套设有可沿支柱310转动的支杆130,支杆130一端部设有可转动的开槽刀片140,支杆130另一端部设有把手151,通过把手151转动支杆
130用于实现开槽刀片140沿支柱310做圆周运动。
37.通过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00的设置,工作人员将底座板110下端部的滚轮510抵紧在地面或墙壁上,通过支杆130一端部的把手151转动支杆130,使支杆130另一端部的开槽刀片140转动至其逐渐深入地面或墙壁内,当滚轮510抵紧在地面上时地面分担了装置主体100的重量,当滚轮510抵紧在墙壁上时墙壁给装置主体100提供了支撑面,从而较佳地避免了开槽作业时装置主体100处于完全悬空状态,进而较佳地降低了装置主体100在开槽作业中工作人员受到的开槽刀片140产生的振动与反作用力,且较佳地降低了工作人员因长时间提起装置主体100引起的手臂劳累程度;故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与维持开槽刀片140在地面或墙壁上开槽深度时较为方便;
38.其中,滚轮510较佳地方便了工作人员在使用该装置主体100开槽时移动该装置主体100,底座板110较佳地给开槽刀片140深入地面或墙壁内的距离提供了参考。
39.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00还包括驱动第一转动轴322转动的电机160;安装架120包括用于安装电机160的底架121以及设置在底架121上且竖直设置的安装板122,支柱310设置在安装板122远离电机160的板面上,安装板122与支柱310上均设有沿支柱310轴向设置且横穿安装板122与支柱310的第二轴孔311,第二轴孔311轴线与支柱310轴线共线设置;电机160转轴穿过第二轴孔311的端部安装有第一皮带轮331;支杆130一端部安装有第一转动轴322,开槽刀片140安装在第一转动轴322上;第一转动轴322远离开槽刀片140的端部安装有第二皮带轮332,第一皮带轮331与第二皮带轮332之间安装有皮带333;
40.本实施例中,电机160上连有电源线190,电线通过电源线190外接电源进行工作。
41.本实用新型中,电机160驱动第一皮带轮331转动,在皮带333的作用下带动第二皮带轮33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开槽刀片140转动使其在地面或墙壁上进行开槽作业,故较佳地方便了开槽刀片140的开槽作业;
42.其中,电机160固定在底座板110上,电机160通过带动皮带333转动驱使开槽刀片140转动,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开槽刀片140的开槽深度时无需带动电机160随开槽刀片140同步移动,进而较佳地节省了工作人员调节装置主体100的开槽深度时的力气。
43.本实施例中,底座板110上设有弧形支撑座210,弧形支撑座210上设有第一弧形导向孔211,支柱310位于第一弧形导向孔211的圆心处;支杆130一端部设有伸入第一弧形导向孔211的第一圆形柱320,第一圆形柱320与支杆130上均设有沿第一圆形柱320轴向设置且横穿第一圆形柱320与支杆130的第一轴孔321,第一轴孔321轴线与第一圆形柱320轴线共线设置;第一转动轴322安装在第一轴孔321内,开槽刀片140安装在第一转动轴322穿出第一轴孔321的一端部,第二皮带轮332安装在第一转动轴322穿出第一轴孔321的另一端部;
44.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孔321内侧壁与第一转动轴322外侧壁之间安装有轴承。
45.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导向孔211的设置,较佳地引导了第一圆形柱320的移动轨迹,从而增加了支杆130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46.其中,第一圆形柱320的设置,较佳地方便了第一转动轴322与开槽刀片140的安装;
47.其中,轴承较佳地降低了第一轴孔321内侧壁与第一转动轴322外侧壁受到的摩擦力,从而降低了第一轴孔321内侧壁与第一转动轴322外侧壁受到的损毁程度。
48.本实施例中,底座板110上设有弧形握手把170,安装架120位于弧形支撑座210与弧形握手把170之间;弧形握手把170上设有第二弧形导向孔152,支柱310位于第二弧形导向孔152的圆心处;支杆130另一端部设有伸入第二弧形导向孔152的第二圆形柱153,把手151设置在第二圆形柱153穿出第二弧形导向孔152的端部;
49.本实施例中,弧形握手把170包括支撑壳体171,支撑壳体171远离底座板110的端部设有朝向底座板110方向延伸且横穿支撑壳体171的弧形槽,弧形握手把170还包括对支撑壳体171远离底座板110的端部进行封堵的封堵壳体172,第二弧形导向孔152由支撑壳体171与封堵壳体172之间的弧形槽构成;封堵壳体172上设有两分别对第二弧形导向孔152两端部开口侧进行部分遮挡的拦截壳体173;弧形导向杆154包括一端部安装在支撑壳体171上的第一子杆340以及一端部安装在封堵壳体172上的第二子杆610,第一子杆340朝向第二子杆610的端部设有插接孔341,第二子杆610远离封堵壳体172的端部设有伸入插接孔341内的插接柱611;两拦截壳体173与封堵壳体172一体成型设置,拦截壳体173、封堵壳体172与支撑壳体17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支撑壳体171与安装板122之间连接有加固杆180;
50.本实施例中,弧形握手把170上沿第二弧形导向孔152设置有刻度线156,第二圆形柱153上设有指向刻度线156的指针157。
51.本实施例中,工作人员朝向第二弧形导向孔152上端部移动把手151使第二圆形柱153沿第二弧形导向孔152移动,带动支杆130绕支柱310转动,使支杆130远离弧形握手把170的端部带动开槽刀片140逐渐伸出底座板110远离弧形握手把170的端面,进而较佳地调节了开槽刀片140的开槽深度;
52.其中,弧形握手把170与开槽刀片140之间相对距离较远,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与维持开槽深度时较佳地降低了被开槽刀片140误伤的概率;
53.其中,弧形握手把170的设置,较佳地方便了工作人员移动装置主体100;
54.其中,第二弧形导向孔152的设置,较佳地引导了第二圆形柱153的移动轨迹,从而增加了支杆130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55.其中,刻度线156与指针157的设置,较佳地方便了工作人员直观的看出装置主体100的开槽深度;
56.其中,加固杆180的设置,较佳地增加了装置主体100的牢固性。
57.本实施例中,第二弧形导向孔152内设有弧形导向杆154,支柱310位于弧形导向杆154的圆心处;第二圆形柱153上设有供弧形导向杆154穿过的通孔710,第二弧形导向孔152上端部端壁处与第二圆形柱153之间的弧形导向杆154上套设有用于驱使第二圆形柱153朝向第二弧形导向孔152下端部端壁处移动的压缩弹簧155。
5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弧形导向杆154的设置,较佳地引导了第二圆形柱153的移动轨迹;
59.其中,压缩弹簧155驱使第二圆形柱153朝向第二弧形导向孔152下端部端壁处移动并使其保持着同向移动的趋势,使得闲置期间的装置主体100在压缩弹簧155的弹力作用下开槽刀片140下端部远离地面,从而较佳地降低了装置主体100在不使用时对地面造成的误伤。
60.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导向孔211相对的两侧壁均设有弧形导向槽212,第一圆形柱320外侧壁上设有两分别伸入对应弧形导向槽212内的第一导向块323。
6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弧形导向槽212与第一导向块323的设置,较佳地限制了第一圆形柱320的周向转动,且增加了工作人员转动支杆130过程中的稳定性。
62.本实施例中,支杆130远离电机160的杆面上设有截面呈闭合状的挡片221,挡片221与支杆130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第一皮带轮331、第二皮带轮332与皮带333的安装槽324,挡片221远离支杆130的端面设有对安装槽324开口侧进行封堵的封堵片222;
63.本实施例中,挡片221与支杆130一体成型设置。
6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片221与封堵片222的设置,较佳地给第一皮带轮331、第二皮带轮332与皮带333提供了防护,同时降低了皮带333在转动过程中带工作人员带来的误伤概率。
65.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形柱320穿出第一弧形导向孔211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一弧形导向孔211侧壁配合限制第一圆形柱320脱离第一弧形导向孔211的凸缘325,凸缘325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对开槽刀片140进行防护的保护罩141,保护罩141上设有供第一转动轴322穿过的安装孔327;
66.本实施例中,凸缘325与第一圆形柱320一体成型设置,第一圆形柱320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杆130上。
6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保护罩141的设置,较佳地降低了开槽刀片140对工作人员的误伤概率;
68.其中,凸缘325的设置,较佳地避免了第一圆形柱320脱离第一弧形导向孔211,且较佳地方便了保护罩141的安装。
69.本实施例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新型开槽装置在具体使用时,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70.步骤一、工作人员按压电机160开关打开电机160,电机160驱动第一皮带轮331转动,在皮带333的作用下带动第二皮带轮33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开槽刀片140转动;
71.步骤二、工作人员手握弧形握手把170将底座板110下端部的滚轮510抵紧在地面或墙壁上,再握住把手151驱使其沿第二弧形导向孔152移动,使第二圆形柱153挤压压缩弹簧155并背向底座板110方向移动,带动支杆130绕支柱310转动,使支杆130远离第二圆形柱153的端部带动第一圆形柱320沿第一弧形导向孔211移动,第一圆形柱320朝向底座板110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开槽刀片140边缘逐渐伸出底座板110远离弧形支撑座210的端面,转动中的开槽刀片140逐渐对地面或墙壁进行切割,工作人员通过观看指针157指向的刻度线156位置判断开槽刀片140在地面或墙壁上的开槽深度;
72.步骤三、工作人员通过拉动弧形握手把170使滚轮510在地面或墙壁上滚动带动装置主体100移动;
73.步骤四、开槽完毕后,工作人员松开把手151,在压缩弹簧155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圆形柱153朝向底座板110方向移动,带动第一圆形柱320背向底座板110方向移动,带动开槽刀片140远离地面或墙壁;
74.步骤五、工作人员按压电机160关闭打开电机160;
75.通过上述步骤,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与维持开槽刀片140在地面或墙壁上开槽深度时较为方便。
76.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