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4562发布日期:2022-11-30 00:0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现浇箱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


背景技术:

2.桥梁现浇箱梁将拉杆安装钢筋笼上,再通过拉杆将模板安装在钢钢筋笼上,再在模板外侧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干燥后需要再将模板取出。
3.成型时拉杆会产生的拉杆孔,影响桥梁现浇箱梁外观质量,且多块模板拆卸组装较为费力,周转效率低,影响实际浇筑。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
7.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9.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包括第一外模箱,所述第一外模箱包括第一侧支撑板、第一底座支撑板、第一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顶板两端与第一侧板内壁顶部贴合接触,所述第一底板两端与第一侧板内壁底部贴合接触,所述第一侧板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支撑板,所述第一底板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底座支撑板;
10.所述第一侧板远离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设有中间模箱,所述中间模箱包括第二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板两端与第二侧板内壁顶部贴合接触,所述第二底板两端与第二侧板内壁底部贴合接触;
11.所述第二顶板远离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连接有第二外模箱,所述第二外模箱包括第三侧板、第二侧支撑板、第三顶板、第三底板和第二底座支撑板,所述第三顶板两端与第三侧板内壁顶部贴合接触,所述第三底板两端与第三侧板内壁底部贴合接触,所述第三侧板远离第二顶板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侧支撑板,所述第三底板远离第二顶板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底座支撑板;
12.所述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吊环;
13.所述第一外模箱、中间模箱和第二外模箱均连接有加固组件;
14.所述第一外模箱和中间模箱之间、中间模箱和第二外模箱之间均设有支撑组件,所述第一外模箱和第二外模箱通过支撑组件对中间模箱进行水平支撑。
15.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板远离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与第二顶板一端贴合接触,所述第一侧板远离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与第二侧板一端贴合接触,所述第二底板远离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与第二底板一端贴合接触。
16.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顶板靠近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与第二顶板另一端贴合接
触,所述第三侧板靠近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与第二侧板另一端贴合接触,所述第三底板靠近第一侧支撑板的端部与第二底板另一端贴合接触。
17.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中间支撑架、外支撑架和斜支撑架,所述中间支撑架顶部与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支撑架底部与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第三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顶部与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底部与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第三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侧壁固定连接有斜支撑架。
18.更进一步的,所述斜支撑架外端分别与第一底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内壁固定连接。
19.更进一步的,所述外支撑架设于中间支撑架外侧处。
20.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插板、横板、滑动板、限位套和插套,所述限位套安装于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顶部,所述限位套贴合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远离限位套端部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远离限位套端部等间距固定连接有插板,所述第二顶板和第一顶板顶部等间距固定连接有插套,所述插板与插套插接。
21.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套顶部通过加固件与滑动板固定连接。
22.有益效果
23.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实用新型通过吊装设备和吊环配合将第一外模箱安装于钢筋笼一端,且第一外模箱与地面接触,吊装设备和吊环配合将第二外模箱安装于钢筋笼另一端,且第二外模箱与地面接触,再将中间模箱插接在第一外模箱和第二外模箱之间,然后第一外模箱和第二外模箱通过支撑组件对中间模箱进行水平支撑,第一外模箱、中间模箱和第二外模箱整体长度可根据浇筑长度进行调节,提升了适应性,同时,无需通过拉杆与钢筋笼连接,避免拉杆产生的拉杆孔,保证了桥梁现浇箱梁外观质量,同时,第一外模箱、中间模箱和第二外模箱周转效率高,利于实际浇筑。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结构立体图一;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结构正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结构右视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结构立体图二;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结构立体图三。
31.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
32.1.第一外模箱 11.第一侧支撑板 12.第一底座支撑板 13.第一顶板 14.第一侧板 15.第一底板 2.中间模箱 21.第二侧板 22.第二顶板 23.第二底板 3.支撑组件 31.插板 32.横板 33.滑动板 34.限位套 35.插套 4.第二外模箱 41.第三侧板 42.第二侧支
撑板 43.第三顶板 44.第三底板 45.第二底座支撑板 5.吊环 6.中间支撑架 7.外支撑架 8.斜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35.实施例1
36.如图1-5所示,现浇箱梁可调节组合木模板,包括第一外模箱1,第一外模箱1包括第一侧支撑板11、第一底座支撑板12、第一顶板13、第一侧板14和第一底板15,第一顶板13两端与第一侧板14内壁顶部贴合接触,第一底板15两端与第一侧板14内壁底部贴合接触,第一侧板14一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支撑板11,第一底板15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底座支撑板12;
37.第一侧板14远离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设有中间模箱2,中间模箱2包括第二侧板21、第二顶板22和第二底板23,第二顶板22两端与第二侧板21内壁顶部贴合接触,第二底板23两端与第二侧板21内壁底部贴合接触;
38.第二顶板22远离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连接有第二外模箱4,第二外模箱4包括第三侧板41、第二侧支撑板42、第三顶板43、第三底板44和第二底座支撑板45,第三顶板43两端与第三侧板41内壁顶部贴合接触,第三底板44两端与第三侧板41内壁底部贴合接触,第三侧板41远离第二顶板2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侧支撑板42,第三底板44远离第二顶板2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底座支撑板45;
39.第一顶板13远离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与第二顶板22一端贴合接触,第一侧板14远离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与第二侧板21一端贴合接触,第二底板23远离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与第二底板23一端贴合接触;第三顶板43靠近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与第二顶板22另一端贴合接触,第三侧板41靠近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与第二侧板21另一端贴合接触,第三底板44靠近第一侧支撑板11的端部与第二底板23另一端贴合接触;
40.第一顶板13、第一侧板14、第一底板15、第二侧板21、第二顶板22和第二底板23、第三侧板41、第三顶板43和第三底板44选用木模板。
41.第一顶板13、第二顶板22和第三顶板43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吊环5;
42.通过吊装设备和吊环5配合将第一外模箱1安装于钢筋笼一端,且第一外模箱1与地面接触,吊装设备和吊环5配合将第二外模箱4安装于钢筋笼另一端,且第二外模箱4与地面接触,再将中间模箱2插接在第一外模箱1和第二外模箱4之间,然后第一外模箱1和第二外模箱4通过支撑组件3对中间模箱2进行水平支撑,第一外模箱1、中间模箱2和第二外模箱4整体长度可根据浇筑长度进行调节,提升了适应性。
43.如图1所示,第一外模箱1、中间模箱2和第二外模箱4均连接有加固组件;
44.加固组件包括中间支撑架6、外支撑架7和斜支撑架8,中间支撑架6顶部与第一顶
板13、第二顶板22和第三顶板43底部固定连接,中间支撑架6底部与第一底板15、第二底板23和第三底板44顶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架7顶部与第一顶板13、第二顶板22和第三顶板43底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架7底部与第一底板15、第二底板23和第三底板44顶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架7侧壁固定连接有斜支撑架8,斜支撑架8外端分别与第一底板15、第二侧板21和第三侧板41内壁固定连接,外支撑架7设于中间支撑架6外侧处。
45.加固组件保证了第一外模箱1、中间模箱2和第二外模箱4稳定性。
46.如图1、4所示,第一外模箱1和中间模箱2之间、中间模箱2和第二外模箱4之间均设有支撑组件3,第一外模箱1和第二外模箱4通过支撑组件3对中间模箱2进行水平支撑。
47.支撑组件3包括插板31、横板32、滑动板33、限位套34和插套35,限位套34安装于第二顶板22和第三顶板43顶部,限位套34贴合滑动连接有滑动板33,滑动板33远离限位套34端部固定连接有横板32,横板32远离限位套34端部等间距固定连接有插板31,第二顶板22和第一顶板13顶部等间距固定连接有插套35,插板31与插套35插接。
48.限位套34顶部通过加固件与滑动板33固定连接。
49.第一外模箱1和第二外模箱4通过支撑组件3对中间模箱2进行水平支撑,保证了第一外模箱1、中间模箱2和第二外模箱4处于水平状态。
50.使用时,通过吊装设备和吊环5配合将第一外模箱1安装于钢筋笼一端,第一侧支撑板11和第一底座支撑板12设于钢筋笼一端外侧,且第一外模箱1的第一底座支撑板12与地面接触,吊装设备和吊环5配合将第二外模箱4安装于钢筋笼另一端,第二侧支撑板42和第二底座支撑板45设于钢筋笼另一端外侧,且第二外模箱4的第二底座支撑板45底部与地面接触,根据浇筑长度要求选用适合中间模箱2个数,再将中间模箱2插接在第一外模箱1和第二外模箱4之间,然后第二外模箱4通过支撑组件3对第二外模箱4相邻的中间模箱2进行支撑,第一外模箱1通过支撑组件3对第一外模箱1相邻的中间模箱2进行水平支撑,相邻的中间模箱2通过支撑组件3进行水平支撑,第一外模箱1和第二外模箱4通过支撑组件3对中间模箱2进行水平支撑,第一外模箱1、中间模箱2和第二外模箱4整体长度可根据浇筑长度进行调节,提升了适应性,同时,无需通过拉杆与钢筋笼连接,避免拉杆产生的拉杆孔,保证了桥梁现浇箱梁外观质量,同时,第一外模箱1、中间模箱2和第二外模箱4周转效率高,利于实际浇筑。
51.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