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59595发布日期:2022-12-14 05:00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物加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以钢筋承受拉应力、混凝土承受压应力的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相比于其它单一材质的承重结构,在承受载荷的方面具有优秀的表现,因此成为了绝大多数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建筑物,随着投入使用时间的延长,往往会由于多种原因出现表面开裂的现象,这对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造成了一定影响。
3.在建筑物楼板或顶板开裂部位贴附碳纤维编织布是应对混凝土轻微开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施工人员需要将长条状的碳纤维编织布沿着横向和纵向先后贴附在建筑物的开裂表面,以增强被贴附表面沿各个方向的抗拉能力,避免开裂的进一步加深。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在先贴附的碳纤维编织布条会对后贴附的碳纤维编制布条造成遮挡,在后贴附的编织布条无法完全直接贴附在建筑物表面。这不仅会导致后贴附的碳纤维编织布容易与建筑物发生脱落,还会影响该方向上的碳纤维编织布对建筑物抗拉能力的提升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碳纤维编织布粘贴加固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技术方案存在碳纤维编织布容易发生脱落进而影响对建筑物抗拉能力的提升效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碳纤维编织布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脱离粘接的可能性,提高碳纤维编织布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拉能力的提升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包括固定设在建筑物墙面或顶板的安装框、多个平行设在所述安装框上靠近建筑物一侧平面的碳纤维布条和多个设在所述安装框上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碳纤维布条垂直,所述碳纤维布条的一面与建筑物贴合,所述碳纤维布条的另一面与固定板贴合;所述固定板上不与所述碳纤维布条重合的部位开设有多个螺栓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框将本技术其它部分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对本技术其他部分结构起到了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安装、减少人力支出的作用,多个互相平行设在安装框上的碳纤维布条贴附在建筑物的开裂表面,提高了建筑物的抗拉性能,与碳纤维布条垂直设置的固定板,一方面对碳纤维布条起到了辅助固定、避免脱胶的作用,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建筑物开裂表面垂直于碳纤维布条的方向的抗拉能力,达到了避免碳纤维编织布与建筑物脱离连接,增加其对建筑物的抗拉能力的提升
效果的发明目的。
9.可选的,安装框包括固定设在建筑物上的框体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框体靠近边缘一侧的卷轴;所述卷轴沿着垂直于所述碳纤维布条的长度方向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体是安装框的主体结构,转动连接在安装框上的卷轴能够作为收卷碳纤维布条的支撑结构,卷轴能够有效降低碳纤维布条贴附施工安装的难度,降低人力指出,缩短工期。
11.可选的,框体包括两个平行于所述碳纤维布条长度方向设置长板和两个垂直于所述长板设置的短板;所述长板与所述短板首尾铰接组成平行四边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长板和两个短板首尾连接组成了框体,长板与短板之间采用铰接的结构设计使得框体可以通过折叠进行收拢和归纳,减少了在费工作状态下的空间占用,降低了本技术的运输成本。
13.可选的,短板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碳纤维布条宽度相等。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短板沿长度方向上开设的与碳纤维布条宽度相等的限位槽对碳纤维布条起到了位置限定的作用,能够使碳纤维布条在贴附过程中保持水平位置,减少了碳纤维布条的安装误差。
15.可选的,短板与所述碳纤维布条接触的一侧边缘倒圆角。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短板与碳纤维布条接触的一侧边缘倒圆角的结构设计能够减少短板对碳纤维布条的摩擦,降低碳纤维布条在安装过程中产生的磨损,提高了碳纤维布条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17.可选的,长板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宽度与所述固定板的厚度相等。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长板沿长度方向开设的与固定板厚度相等的滑槽能够对固定板起到位置限定的作用,使固定板能够沿着滑槽的长度方向发生滑动,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固定在任意位置,固定板沿滑槽发生滑动的过程同时能够对碳纤维布条进行抚平,提高碳纤维布条与建筑物之间的粘接牢固程度。
19.可选的,固定板上沿所述螺栓孔的轴线方向设有限位筒。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上沿螺栓孔轴线方向设置的限位筒能够对螺栓旋紧的过程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能够帮助螺栓垂直进入墙体,降低安装难度。
21.可选的,固定板沿垂直于所述碳纤维布条长度方向设有拉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上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拉环能够方便施工人员拉动固定板沿着长板的滑槽发生滑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中的安装框将本技术其它部分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对本技术其他部分结构起到了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安装、减少人力支出的作用,多个互相平行设在安装框上的碳纤维布条贴附在建筑物的开裂表面,提高了建筑物的抗拉性能,与碳纤维布条垂直设置的固定板,一方面对碳纤维布条起到了辅助固定、避免脱胶的作用,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建筑物开裂表面垂直于碳纤维布条的方向的抗拉能力,达到了避免碳纤维编织布与建筑物脱离连接,增加其对建筑物的抗拉能力的提升效果的发明目的;
25.2.本技术中的长板沿长度方向开设的与固定板厚度相等的滑槽能够对固定板起到位置限定的作用,使固定板能够沿着滑槽的长度方向发生滑动,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固定在任意位置,固定板沿滑槽发生滑动的过程同时能够对碳纤维布条进行抚平,提高碳纤维布条与建筑物之间的粘接牢固程度;
26.3.本技术中的固定板上沿螺栓孔轴线方向设置的限位筒能够对螺栓旋紧的过程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能够帮助螺栓垂直进入墙体,降低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框;11、框体;12、卷轴;111、长板;112、短板;2、碳纤维布条;3、固定板;31、限位筒;32、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表面出现细微裂痕时,一种可行的修补办法是沿着横向和纵向分别贴附碳纤维编织布,使其交叉呈网状,以增加建筑物表面沿各个方向的抗拉能力。但是,由于在先贴附的碳纤维编织布会影响到后续与之垂直的编织布的粘接,在后贴附的编织布容易出现脱离粘接的现象,进而影响加固效果。为了减少碳纤维编织布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脱离粘接的可能性,提高碳纤维编织布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拉能力的提升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参照图1,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包括安装框1、碳纤维布条2和固定板3。其中,安装框1固定在建筑物发生开裂的墙体或顶板的表面。碳纤维布条2固定安装在安装框1上靠近建筑物开裂平面的一侧,且与开裂平面贴合,固定板3垂直于碳纤维布条2设置,固定板3与碳纤维布条2表面抵接,且与开裂平面固定连接。
32.参照图1,安装框1包括框体11和卷轴12。其中,框体11包括两个长板111和两个短板112。长板111与短板112之间首尾相连,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板111与短板112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相连,使得框体11能够通过转动折叠,减少空间占用。短板112与碳纤维布条2接触的边缘倒圆角,且开设有与碳纤维布条2宽度相等的限位槽。长板11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与固定板3厚度相等的滑槽,使固定板3在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之前可以沿着滑槽开设方向发生滑动。卷轴12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安装框1靠近边缘的一侧,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卷轴12可以沿着短板112的长度方向转动连接在短板112上。
33.参照图1,碳纤维布条2可以是碳纤维编制而成的长条,碳纤维布条2的一端收卷在卷轴12上,另一端与未安装卷轴12的短板11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碳纤维布条2的一面与发生开裂的建筑物表面通过碳纤维液体胶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碳纤维布条2得了另一面与固定板3贴合建筑物的一侧平面抵接。碳纤维布条2可以设置为多条,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碳纤维布条2的数量为2条。
34.参照图1,固定板3可以是一块长方体金属板。固定板3安装在长板111开设的滑槽中,在与建筑物进行固定之前可以沿着滑槽开设的方向发生滑动。固定板3上开设有多个螺
栓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螺栓孔的数量为3个。固定板3上的螺栓孔开设的位置不与碳纤维布条2重合。固定板3上开设有螺栓孔的位置垂直于固定板3表面焊接有限位筒31,限位筒31可以是空心金属圆筒,限位筒31的内表面开设有螺纹。固定板3上沿着垂直于碳纤维布条2的长度方向焊接有拉环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拉环32的数量为2个,且位于限位筒31之间。
35.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施工人员首先将框体11旋转至长板111与短板112垂直的状态,然后将碳纤维布条2安装到卷轴12上,并将碳纤维布条2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未安装卷轴12的短板112上。对建筑物开裂的平面部位进行清洁和涂胶,将安装框1通过螺栓固定在对应位置处,按压拉环32并往复推动固定板3。最后使用螺栓将固定板3安装在建筑物表面即可。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