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0210发布日期:2022-12-31 09:39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涵管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涵管模板。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涵管是一种埋设于地表以下的管道,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主要用于水资源的排放以及运输。混凝土涵管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和抗渗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由此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水利、公路、房建等工程中。
3.混凝土涵管再进行浇筑时,大多需要利用混凝土涵管模板进行浇筑。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混凝土涵管模板由底板模板、内模板以及外模板搭建而成,搭建时,需要先将底板模板固定,再将内模板置于底板模板上,将底板模板与内模板固定;内模板与底板模板连接完成后,将外模板置于底板模板上,外模板的内侧位于内模板外侧外,底板模板、内模板以及外模板之间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腔,此时再将外模板固定即可完成混凝土涵管模板的搭建工作。
4.上述安装过程需要依靠操作人员手动进行,十分繁琐且不方便,且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操作人员又需要手动将底板模板、内模板以及外模板进行一一拆除,从而将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涵管取出,对于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都产生了较大的消耗,人工输出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混凝土涵管模板安装和拆卸过程繁琐且不方便,费时费力且人工输出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凝土涵管模板。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涵管模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混凝土涵管模板,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内模板,所述支撑座上滑动连接有两个相对的外模板,所述外模板沿远离或靠近所述内模板的方向滑动,两所述外模板滑动至相互贴合时,两所述外模板与所述内模板之间形成浇筑腔,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外模板滑动的驱动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驱动两外模板沿靠近内模板的方向滑动,两外模板滑动至贴合时,驱动件停止,此时内模板位于两外模板之间,内模板与两外模板之间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腔,由此完成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安装工作;混凝土涵管浇筑完成后,驱动件驱动外模板沿远离内模板的方向滑动,此时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涵管与外模板分离,再将浇筑完成后的涵管从内模板上取出即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安装和拆卸过程简单方便,无需操作人员将各个模板进行人工组装,降低人工输出成本,省时省力。
9.可选的,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上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浇筑腔的封闭板。
10.进一步的,所述封闭板上设置有料斗,通过所述料斗向所述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闭板移动至料斗与浇筑腔连通时,通过料斗可向浇筑
腔浇筑混凝土,进一步提高模板的适用性和便捷性。
12.可选的,所述封闭板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封闭板上设置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上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压板与所述浇筑腔适配。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封闭板移动从而带动压板移动,压板移动至浇筑腔处时,伸缩杆伸缩带动压板下压,对浇筑腔内的混凝土进行压实处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涵管的制备质量。
14.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与两所述外模板螺纹连接,两所述外模板与所述双向丝杆螺纹连接部分的螺纹段相反。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启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动带动双向丝杆转动,双向丝杆的转动带动两外模板沿远离或靠近内模板的方向移动。
16.可选的,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与所述外模板滑动方向平行的导向槽,所述外模板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位于所述导向槽内并与所述导向槽滑动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块和导向槽的配合可提高外模板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防止外模板移动过程中出现错位的情况。
18.可选的,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浇筑腔适配的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位于所述浇筑腔内。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封垫对浇筑腔底部进行固定密封,防止混凝土漏出。
20.可选的,所述内模板内安装有振动电机。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时或者浇筑腔内浇筑有混凝土时,启动振动电机,从而对浇筑腔内的混凝土进行振动,避免混凝土在浇筑腔内出现堆积或者不均匀的情况,防止混凝土内出现气孔,提高混凝土涵管的制备质量;当混凝土涵管制备完成后,通过启动振动电机可有利于混凝土涵管与内模板分离。
22.可选的,所述内模板的外侧以及所述外模板的内侧均设置有树脂层。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模板与外模板通过树脂层与混凝土接触,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与内、外模板之间的粘合度,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有利于混凝土涵管与内、外模具脱离。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驱动件驱动两外模板沿靠近内模板的方向滑动,两外模板滑动至贴合时,驱动件停止,此时内模板位于两外模板之间,内模板与两外模板之间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腔,由此完成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安装工作;混凝土涵管浇筑完成后,驱动件驱动外模板沿远离内模板的方向滑动,此时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涵管与外模板分离,再将浇筑完成后的涵管从内模板上取出即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安装和拆卸过程简单方便,无需操作人员将各个模板进行人工组装,降低人工输出成本,省时省力;
26.2.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封闭板移动从而带动压板移动,压板移动至浇筑腔处时,伸缩杆伸缩带动压板下压,将浇筑腔内的混凝土进行压实处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涵管的制备质量;
27.3.当对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时或者浇筑腔内浇筑有混凝土时,启动振动电机,从
而对浇筑腔内的混凝土进行振动,避免混凝土在浇筑腔内出现堆积或者不均匀的情况,防止混凝土内出现气孔,提高混凝土涵管的制备质量;当混凝土涵管制备完成后,通过启动振动电机可有利于混凝土涵管与内模板分离。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凝土涵管模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的剖视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座的剖视图;
31.图4是图1中封闭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图4的剖视图;
33.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座;2、内模板;3、外模板;4、浇筑腔;5、驱动件;51、驱动电机;52、双向丝杆;6、支撑架;7、第一伸缩杆;8、封闭板;9、料斗;10、容纳槽;11、第二伸缩杆;12、压板;13、导向槽;14、导向块;15、密封垫;16、振动电机;17、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混凝土涵管模板。参照图1和图2,混凝土涵管模板包括支撑座1,支撑座1上设置有呈圆柱状的内模板2,内模板2的外侧设置有树脂层17,支撑座1上设置有呈环状的密封垫15,密封垫15的内侧与内模板2上设置的树脂层17的外侧贴合;参照图2和图3,支撑座1上安装有驱动电机51,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有双向丝杆52,双向丝杆52上螺纹连接有两个相对的外模板3,外模板3的内侧设置有树脂层17,两外模板3与双向丝杆52螺纹连接的部分的螺纹段相反,通过驱动电机51驱动两外模板3沿远离或者靠近内模板2的方向移动,两外模板3移动至互相贴合时,两外模板3与内模板2之间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腔4,此时密封垫15的外侧与外模板3上设置的树脂层17贴合,由此完成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安装工作;混凝土涵管浇筑完成后,驱动电机51驱动两外模板3沿远离内模板2的方向滑动,此时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涵管与外模板3分离,再将浇筑完成后的涵管从内模板2上取出即可。
37.参照图2,支撑座1上开设有导向槽13,外模板3上连接有导向块14,导向块14位于导向槽13内并与导向槽13滑动配合;导向块14和导向槽13的配合提高外模板3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防止外模板3移动过程中出现错位的情况。
38.参照图2,内模板2中空设置,内模板2内安装有振动电机16;当对浇筑腔4内浇筑混凝土时或者浇筑腔4内浇筑有混凝土时,启动振动电机16,从而对浇筑腔4内的混凝土进行振动,避免混凝土在浇筑腔4内出现堆积或者不均匀的情况,防止混凝土内出现气孔,提高混凝土涵管的制备质量;当混凝土涵管制备完成后,通过启动振动电机16可有利于混凝土涵管与内模板2分离。
39.参照图4和图5,支撑座1上设置有支撑架6,支撑架6上设置有第一伸缩杆7,第一伸缩杆7上连接有用于封闭浇筑腔4的封闭板8;封闭板8上设置有料斗9,封闭板8移动至料斗9与浇筑腔4连通时,通过料斗9可向浇筑腔4浇筑混凝土;参照图5和图6,封闭板8上开设有容
纳槽10,封闭板8上设置有第二伸缩杆11,第二伸缩杆11上连接有压板12,压板12位于所述容纳槽10内,压板12与浇筑腔4适配;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封闭板8移动从而带动压板12移动,压板12移动至浇筑腔4处时,伸缩杆伸缩带动压板12下压,将浇筑腔4内的混凝土进行压实处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涵管的制备质量。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实施原理为:通过驱动电机51驱动两外模板3沿靠近内模板2的方向移动,两外模板3移动至贴合时,驱动电机51停止,此时内模板2位于两外模板3之间,内模板2与两外模板3之间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腔4,由此完成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安装工作;混凝土涵管浇筑完成后,驱动电机51驱动外模板3沿远离内模板2的方向滑动,此时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涵管与外模板3分离,再将浇筑完成后的涵管从内模板2上取出即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混凝土涵管模板的安装和拆卸过程简单方便,无需操作人员将各个模板进行人工组装,降低人工输出成本,省时省力。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