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94217发布日期:2023-03-31 15:15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墙板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墙板连接件。


背景技术:

2.墙面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内容,随着装饰行业的日益发展,装饰技术与装饰材料也不断完善,其中装饰材料的品类也日趋形成从石材、木饰面等自然材料类板材向人造板材发展,以相应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墙板就是人造装饰板材中的主要材料,现有的墙板安装中通过卡扣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墙板,卡扣抵接于墙面,墙板底端抵接于卡扣底部,则使得墙板和墙面之间形成较大缝隙,使得墙板安装不稳定。
3.中国专利cn211114394u、公告日2020-07-28公告了一种墙面板、墙面板连接组件及墙体组装装置,通过在主体连接端上设置有连接端卡槽,方便相邻的墙面板连接,并利于快速施工。上述专利中的卡扣的卡接端用于将两块相邻墙面板连接在一起,卡扣的安装端用于安装在墙体或墙体的找平层上,安装端的两端与两个主体连接端的定位平面接触,即将两个墙面板底端均置于安装端上,则使得两个墙面板和墙体之间均形成较大的缝隙,在缝隙中容易积累灰尘,墙面板的中部悬空设置,墙面板仅仅依赖于安装端进行支撑,在遇到外力撞击时墙面板的中部容易损坏,使得墙面板的安装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墙板连接件。
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墙板连接件,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墙板包括底端抵接于隔墙的第一基部、靠近于第二墙板的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二墙板包括底端抵接于隔墙的第二基部、靠近于第一墙板的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底端与隔墙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底端与隔墙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平接部、固定于隔墙的固定部、分别连接于平接部和固定部的支撑部,所述固定部两端在平接部两端分别插接固定于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时分别容置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
6.进一步地,所述平接部包括第一基板、连接于第一基板一侧端用以插接于第一插接槽的第一插接板、连接于第一基板另一侧端用以插接于第二插接槽的第二插接板、凸出设置于第一插接板的端部的第一卡接凸起、凸出设置于第二插接板的端部的第二卡接凸起。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槽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中部,所述第二插接槽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中部,所述第一插接板、第二插接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卡接凸起、第二卡接凸起对称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二基板、紧固部、连接于第二基板一侧端的第一抵接支撑板、向下凹陷设置且底端抵接于隔墙的固定支撑板、向上翘起的第二抵接支撑板,所述第一抵接支撑板顶端和第二抵接支撑板顶端分别在第一插接板插接于第一插接槽时抵接
于第一连接部底端,所述固定支撑板一侧端连接于第一抵接支撑板,所述第二抵接支撑板连接于固定支撑板另一侧端,所述固定支撑板顶端和第一连接部底端之间形成第三凹槽,所述紧固部一端穿过固定支撑板并固定于隔墙、另一端容置于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端、第一抵接支撑板、第二抵接支撑板均容置于第一凹槽内。
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板上设有用以给紧固部进行定位的定位槽。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基板底端、抵接于隔墙的第一支撑板。
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基板另一侧端的第三抵接支撑板、向下倾斜设置且连接于第三抵接支撑另一侧端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抵接支撑板顶端在第二插接板插接于第二插接槽时抵接于第二连接部底端,所述第二支撑板抵接于隔墙,所述第三抵接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均容置于第二凹槽内。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连接板、设置于支撑连接板用以增强支撑连接板强度的多个增强板,所述支撑连接板顶端连接于第一基板、底端连接于第二基板。
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基板顶端、用以给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进行限位的抵接限位板。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顶端和二连接部顶端保持平齐,所述抵接限位板顶端设有凸出于第一连接部顶端的弧形部。
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墙板连接件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固定部固定于隔墙,第一插接槽、第二插接槽分别朝着平接部的两端的方向运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朝着固定部的两端的方向运动,使得平接部两端分别插接固定于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固定部的两端分别容置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实现在第一基部、第二基部均抵接于隔墙时通过固定结构将两个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固定于隔墙上,结构简单,安装便捷,第一墙板的第一基部、第二墙板的第二基部均抵接于隔墙,使得隔墙可以分别第一墙板中部、第二墙板中部进行支撑,提高了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安装于隔墙上的稳定性;
17.2第一卡接凸起可以将第一插接板紧固在第一插接槽内,第二卡接凸起可以将第二插接板紧固在第二插接槽内,提高了固定结构分别和第一墙板、第二墙板连接的稳固性;
18.3固定支撑板顶端和第一连接部底端之间形成第三凹槽,方便在紧固部将固定支撑板固定连接于隔墙时将紧固部另一端容置于第三凹槽内,避免紧固部另一端凸出于第一抵接支撑板外侧而影响第二墙板和固定结构的安装;
19.4第一抵接支撑板顶端、第二抵接支撑板顶端均抵接于第一连接部底端,固定支撑板底端抵接于隔墙,从而通过第一抵接支撑板、固定支撑板、第二抵接支撑板的共同作用将第一连接部支撑住,提高了第一墙板和固定结构连接的稳定性;
20.5第三抵接支撑板抵接于第二连接部底端,第二支撑板抵接于隔墙,从而通过第三抵接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共同作用将第二连接部支撑住,提高了第二墙板和固定结构连接的稳定性;
21.6抵接限位板的两侧端分别抵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方便给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分别连接于固定结构进行定位,弧形部顶端凸出于第一连接部顶端,避免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缝隙,导致垃圾进入缝隙而给墙板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22.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墙板连接件中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墙板连接件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墙板连接件中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隔墙,2-第一墙板,21-第一基部,22-第一连接部,23-第一凹槽,24-第一插接槽,3-第二墙板,31-第二基部,32-第二连接部,33-第二凹槽,34-第二插接槽,4-固定结构,41-紧固部,421-第一基板,422-第一插接板,423-第二插接板,424-第一卡接凸起,425-第二卡接凸起,431-第二基板,432-第一抵接支撑板,433-固定支撑板,434-第二抵接支撑板,435-第一支撑板,436-第三抵接支撑板,437-第二支撑板,438-定位槽,44-支撑连接板,441-增强板,45-抵接限位板,451-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28.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墙板连接件,包括第一墙板2、第二墙板3和固定结构4,所述第一墙板2包括底端抵接于隔墙1的第一基部21、靠近于第二墙板3的第一连接部2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2上的第一插接槽24,所述第二墙板3包括底端抵接于隔墙1的第二基部31、靠近于第一墙板2的第二连接部32、设置于第二连接部32上的第二插接槽34,所述第一连接部22底端与隔墙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23,所述第二连接部32底端与隔墙1之间形成第二凹槽33,所述固定结构4包括平接部、固定于隔墙1的固定部、分别连接于平接部和固定部的支撑部,所述固定部两端在平接部两端分别插接固定于第一插接槽24和第二插接槽34时分别容置于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33内。
29.具体的,在平整的隔墙1上进行绘制弹线,并在弹线上预设位置设置固定对齐点,将固定部的中心点和固定对齐点对齐,将固定部固定于隔墙1上。第一连接部22连接于第一基部21一侧端,将第一墙板2的第一基部21底端抵接于隔墙1,使得隔墙1支撑住第一基部21,第一连接部22底端凹陷设置,从而在第一基部21抵接于隔墙1时第一连接部22底端和隔墙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23,推动第一墙板2的第一连接部22朝着靠近平接部一端的方向运动,使得平接部一端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带动第一凹槽23朝着靠近固定部一端的方向运动,使得固定部一端容置于第一凹槽23内;第二连接部32连接于第二基部31一侧端,将第二墙板3的第二基部31抵接于隔墙1,使得隔墙1支撑住第二基部31,第二连接部32底端凹陷设置,从而在第二基部31抵接于隔墙1时第二连接部32底端和隔墙1之间形成第二凹槽33,推
动第二墙板3的第二连接部32朝着靠近平接部另一端的方向运动,使得平接部另一端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带动第二凹槽33朝着靠近固定部另一端的方向运动,使得固定部另一端容置于第二凹槽33内。隔墙1可以分别给第一基部21、第二基部31进行支撑,从而给第一墙板2、第二墙板3进行支撑,在第一墙板2、第二墙板3分别受到外力撞击时,隔墙1可以分别给第一基部21、第二基部31进行支撑,提高了第一墙板2和第二墙板3安装于隔墙1上的稳定性。平接部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和第二插接槽34,在第一墙板2朝着远离隔墙1的方向运动时平接部可以对第一墙板2进行限位,在第二墙板3朝着远离隔墙1的方向运动时平接部可以对第二墙板3进行限位,提高了第一墙板2、第二墙板3分别连接于固定结构4的稳定性。
30.平接部可以包括第一基板421、连接于第一基板421一侧端用以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的第一插接板422、连接于第一基板421另一侧端用以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的第二插接板423、凸出设置于第一插接板422的端部的第一卡接凸起424、凸出设置于第二插接板423的端部的第二卡接凸起425。
31.具体的,第一插接板42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第一插接槽24在第一插接板422上施加阻碍第一插接板422从第一插接槽24内脱离的第一摩擦力,第二插接板423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第二插接槽34在第二插接板423上施加阻碍第二插接板423从第二插接槽34内脱离的第二摩擦力。第一卡接凸起424可以凸出设置于第一插接板422上远离第一基板421的一端部的底端,第一卡接凸起424抵接在第一插接槽24的槽壁上,从而将第一插接板422紧固在第一插接槽24内,从而将平接部和第一连接部22紧固连接在一起。第二卡接凸起425可以凸出设置于第二插接板423上远离第一基板421的一端部的底端,第二卡接凸起425抵接在第二插接槽34的槽壁上,从而将第二插接板423紧固在第二插接槽34内,从而将平接部和第二连接部32紧固连接在一起。
32.第一连接部22可以和第二连接部32对称设置,第一插接槽24和第二插接槽34对称设置,第一插接槽24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2中部,第二插接槽34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2中部,第一插接板422、第二插接板423对称设置,第一卡接凸起424、第二卡接凸起425对称设置。
33.具体的,第一墙板2、第二墙板3可以对称设置,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32对称设置,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33对称设置,方便大规模生产制造第一墙板2和第二墙板3。第一插接板422、第二插接板423对称设置,第一卡接凸起424、第二卡接凸起425对称设置,方便生产制造固定结构4。一个第一墙板2的第一基部21的两侧端均可以连接一个第一连接部22,一个第二墙板3的第二基部31的两侧端均可以连接一个第二连接部32,使得可以通过多个固定结构4在隔墙1上安装多个第一墙板2和多个第二墙板3,由于第二连接部32和第一连接部22对称设置、第一凹槽23和第二凹槽33对称设置、第一插接槽24和第二插接槽34对称设置、第一插接板422和第二插接板423对称设置,则第一个固定结构4的第一插接板422可以插接于第一个第一墙板2一侧端的第一插接槽24、第二插接板423可以插接于第一个第二墙板3一侧端的第二插接槽34,第二个固定结构4的第二插接板423可以插接于第一个第一墙板2另一侧端的第一插接槽24、第二插接板423可以插接于第二个第二墙板3一侧端的第一插接槽24。
34.固定部可以包括第二基板431、紧固部41、连接于第二基板431一侧端的第一抵接支撑板432、向下凹陷设置且底端抵接于隔墙1的固定支撑板433、向上翘起的第二抵接支撑
板434,第一抵接支撑板432顶端和第二抵接支撑板434顶端分别在第一插接板42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时抵接于第一连接部22底端,固定支撑板433一侧端连接于第一抵接支撑板432,第二抵接支撑板434连接于固定支撑板433另一侧端,固定支撑板433顶端和第一连接部22底端之间形成第三凹槽,紧固部41一端穿过固定支撑板433并固定于隔墙1、另一端容置于第三凹槽内,第二基板431一侧端、第一抵接支撑板432、第二抵接支撑板434均容置于第一凹槽23内。
35.具体的,紧固部41可以为螺钉或者螺丝。在第一插接板422一侧端抵接于第一插接槽24一侧端时第二抵接支撑板434一侧端和第一凹槽23一侧端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即在第一插接板422一侧端抵接于第一插接槽24时第二抵接支撑板434一侧端可以抵接于第一凹槽23一侧端,在第一插接板422一侧端抵接于第一插接槽24一侧端时第二抵接支撑板434一侧端和第一凹槽23一侧端之间具有一段距离,从而在第一插接板42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时保证第二基板431一侧端、第一抵接支撑板432、固定支撑板433、第二抵接支撑板434可以完全容置于第一凹槽23内。在第一插接板42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时第一抵接支撑板432顶端、第二抵接支撑板434顶端均抵接于第一连接部22,使得第一抵接支撑板432、第二抵接支撑板434均支撑第一连接部22,从而实现对第一墙板2进行支撑,提高了第一墙板2和固定结构4连接的稳定性。固定支撑板433在其抵接于隔墙1时两端分别将第一抵接支撑板432、第二抵接支撑板434支撑住。
36.固定支撑板433上可以设有用以给紧固部41进行定位的定位槽438。
37.具体的,定位槽438可以给紧固部41进行定位,从而给紧固部41的安装提高效率。
38.固定部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二基板431底端、抵接于隔墙1的第一支撑板435。
39.具体的,第一支撑板435抵接于隔墙1,从而对固定部进行支撑,提高固定部安装于隔墙1上的 稳定性。
40.固定部还可以包括连接于第二基板431另一侧端的第三抵接支撑板436、向下倾斜设置且连接于第三抵接支撑另一侧端的第二支撑板437,第三抵接支撑板436顶端在第二插接板423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时抵接于第二连接部32底端,第二支撑板437抵接于隔墙1,第三抵接支撑板436、第二支撑板437均容置于第二凹槽33内。
41.具体的,在第二插接板423一侧端抵接于第二插接槽34一侧端时第二支撑板437一侧端和第二凹槽33一侧端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即在第二插接板423一侧端抵接于第二插接槽34一侧端时第二支撑板437一侧端可以抵接于第二凹槽33一侧端,在第二插接板423一侧端抵接于第二插接槽34一侧端时第二支撑板437一侧端和第二凹槽33一侧端之间具有一段距离,从而在第二插接板423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时可以保证第二基板431另一侧端、第三抵接支撑板436、第二支撑板437完全容置于第二凹槽33内。在第二插接板423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时第三抵接支撑板436顶端抵接于第二连接部32底端,使得第三抵接支撑板436支撑第二连接部32,从而对第二墙板3进行支撑,提高第二墙板3和固定结构4连接的稳定性。第二支撑板437在其抵接于隔墙1时将第三抵接支撑板436支撑住。
42.支撑部可以包括支撑连接板44、设置于支撑连接板44用以增强支撑连接板44强度的多个增强板441,支撑连接板44顶端连接于第一基板421、底端连接于第二基板431。
43.具体的,支撑连接板44顶端垂直连接于第一基板421、底端垂直连接于第二基板431,即可以将第一基板421和第二基板431连接在一起,也可以对第一基板421进行支撑。在
支撑连接板44的两侧端均可以设有增强板441,支撑连接板44两侧端的增强板441可以对称设置,位于支撑连接板44一侧端的增强板441可以抵接于第一连接部22,位于支撑连接板44另一侧端的增强板441可以抵接于第二连接部32。
44.固定结构4还可以包括连接于第一基板421顶端、用以给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32进行限位的抵接限位板45。
45.第一连接部22顶端和二连接部顶端可以保持平齐,抵接限位板45顶端设有凸出于第一连接部22顶端的弧形部451。
46.具体的,抵接限位板45两侧端分别抵接于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32,从而在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32作相向运动时分别对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32进行限位。第一插接板422一侧端和第一插接槽24一侧端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第二插接板423一侧端和第二插接槽34一侧端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保证在第一插接板42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4、第二插接板423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可以保证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32均抵接于抵接限位板45。如果抵接限位板45顶端不凸出于第一连接部22顶端,则使得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32之间具有一个凹槽,垃圾容易积聚在这个凹槽内,影响第一墙板2、第二墙板3分别和固定结构4连接的稳定性,所以需要将抵接限位板45顶端凸出于第一连接部22顶端设置,弧形部451可以为圆弧形,方便用户拿取。在现有的室内装修中,一些连接线条只能实现两块墙板的连接,没有其他装饰效果,整体美观度比较单调,本技术的固定结构4采用铝合金材质,在模具中一体挤出成型,采用阳极氧化的表面处理方法,可使表面效果多样化,外露处的弧形部451采用圆弧式造型,提升整体质感,第一插接板422、第二插接板423对称设置,第一插接板422、第一基板421、第二插接板423作为一条横线,第二基板431、第一抵接支撑板432、固定支撑板433、第二抵接支撑板434、第三抵接支撑板436、第二支撑板437作为另一条横线,弧形部451、抵接限位板45、支撑连接板44、第一支撑板435的轴线相同,弧形部451、抵接限位板45、支撑连接板44、第一支撑板435作为一条竖线,所以固定结构4为土字形,中间是作为外露结构的弧形部451,两边是作为墙板卡接结构的第一插接板422、第二插接板423,固定结构4为一种土字形外凸的墙板连件,解决室内装配式装修墙板与墙板之间的衔接问题,外观面设计外凸效果,提升整体装饰的档次感。
47.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上端”、“下端”、“底端”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