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

文档序号:35566551发布日期:2023-09-24 05:4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

本发明涉及定位基桩,具体为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


背景技术:

1、土木建筑是包括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土木建筑施工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保证土木建筑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定位基桩是在土木建筑物施工前,插接固定在施工现场的建筑物定位点处,用来指导后续施工。

2、其中公开号为cn215758953u名为一种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方便固定、稳定,包括定位基桩本体,定位基桩本体呈柱状,定位基桩本体的侧壁设置有调节螺纹,定位基桩本体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掘土铲,掘土铲下端呈尖状,定位基桩本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警示块,定位基桩本体的侧壁下端套设有支撑盘,支撑盘的中部上端通过轴承固定设置有调节套管,调节套管的内壁设置有与调节螺纹相匹配的调节内螺纹,调节套管套接到定位基桩本体的侧壁上,并且调节内螺纹与调节螺纹相螺接。

3、上述现有技术手持警示块操作掘土铲在此处地基表面挖出与定位基桩本体相匹配的固定坑,然后将定位基桩本体的下端伸入固定坑,此结构对定位基桩进行插接固定,其不能保证定位基桩的插接力度是均衡的,导致定位基桩插接到土中的位置不能保持竖直状态,下端部易出现偏斜插接的现象,使得定位点偏移,且对于定位基桩的插接深度也不利于进行把控监测,导致建筑数据不准确,因此我们提出了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定位基桩进行插接固定时,不能保证定位基桩的插接力度是均衡的,导致定位基桩插接到土中的位置不能保持竖直状态,下端部易出现偏斜插接的现象,使得定位点偏移,且对于定位基桩的插接深度也不利于进行把控监测,导致建筑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的内侧贯穿有建筑基桩;

3、还包括:

4、旋转槽,开设在所述固定底座的外侧,且所述旋转槽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旋转环,并且所述旋转环的外侧安装有主齿块;

5、转杆,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底座边缘的上侧,且所述转杆的外侧键连接有齿轮,并且所述齿轮和所述主齿块啮合连接;

6、螺纹转筒,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底座边缘的上侧,且所述螺纹转筒的内侧螺纹连接有固定插杆,所述固定底座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插孔,且所述固定插杆贯穿所述限位插孔,所述螺纹转筒的外侧连接有副齿块,且所述副齿块和所述主齿块啮合连接;

7、固定座,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上端的外侧,且所述固定座的端部贯穿有移动杆,并且所述移动杆的端部安装有内固定块,所述内固定块的上侧铰接连接有内调节杆,且所述内调节杆的端部铰接连接有限位滑块;

8、限位滑槽,开设在所述建筑基桩上端的外侧,且所述限位滑槽的内侧滑动卡合连接有所述限位滑块;

9、反光条,连接在所述建筑基桩的外侧;

10、外固定块,安装在所述移动杆远离所述内固定块的一端,且所述移动杆的外侧安装有刻度尺。

11、优选的,所述固定底座的上侧面连接有支撑滑杆,且所述支撑滑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移动环,并且所述移动环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所述移动环的一端铰接连接有外调节杆,且所述外调节杆的另一端和所述外固定块铰接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旋转环通过所述旋转槽与所述固定底座构成转动结构,且所述旋转环与所述齿轮和所述螺纹转筒的连接处等角度的分布有所述主齿块,并且所述螺纹转筒与所述旋转环的连接处等角度的分布有所述副齿块,此设计可利用齿轮的转动驱动旋转环转动,并可保证旋转环的顺利转动,旋转环的转动同步的驱动不同位置的螺纹转筒转动。

13、优选的,所述螺纹转筒和所述固定插杆的连接处均为螺纹状结构,且所述固定插杆的下端部为尖端状结构,并且所述固定插杆贯穿所述螺纹转筒,此设计可利用螺纹转筒的转动,驱动固定插杆进行移动,将固定插杆插到土中。

14、优选的,所述固定插杆为“n”形结构,且所述固定插杆关于所述固定底座的纵向中心线等角度分布,并所述固定插杆在对应位置的所述限位插孔内上下滑动,此设计在固定插杆进行移动时,利用限位插孔对固定插杆进行限位,使得固定插杆竖直插入到图中。

15、优选的,所述移动杆和所述固定杆相互平行分布,且所述移动杆和所述固定杆均关于所述固定底座的纵向中心线等角度分布。

16、优选的,所述限位滑块为“t”形结构,且所述限位滑块的位置和所述限位滑槽的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所述限位滑槽的最高点和所述建筑基桩的最高点相互平齐,此设计可将限位滑块卡到限位滑槽中,在内调节杆转动时,可对建筑基桩进行压动,对建筑基桩进行插接固定。

17、优选的,所述反光条为弧形结构,且所述反光条的位置和所述限位滑槽的位置相互交错分布,此设计可利用反光条实现建筑基桩的夜晚观测,且避免反光条阻碍限位滑槽使用。

18、优选的,所述移动环的竖直中心线和所述固定底座的竖直中心线相互重合,且所述移动环和所述固定底座的内径均大于所述建筑基桩的外径,此设计避免移动环和固定底座阻碍建筑基桩插接,对建筑基桩进行定点固定。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1)该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设置有固定插杆,驱动旋转环进行转动,可控制等角度分布的螺纹转筒同步转动,从而同步的驱动不同位置的固定插杆下移,将固定插杆以相同的深度插入到土中,对固定底座进行固定的同时,保证固定底座的水平,便于后续均衡的对建筑基桩进行驱动插接;

21、(2)该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设置有限位滑块,将限位滑块插入到限位滑槽中,在驱动移动环移动时,可控制固定杆带动外调节杆转动,控制移动杆带动内调节杆转动,提供限位滑块下移力,等角度分布的限位滑块以均衡的下压力驱动建筑基桩插入到泥土中,保证建筑基桩竖直插接,避免建筑基桩在土中偏移,且可利用固定底座、外调节杆、内调节杆构成的辅助插接结构对建筑基桩进行加固支撑,使得建筑基桩在建筑区稳固插接,在遇到阴雨天气也不会倾倒;

22、(3)该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设置有固定底座、外调节杆、内调节杆构成的辅助插接结构,辅助插接结构在对建筑基桩进行插接固定时,利用移动杆上的刻度尺观察移动杆的移动距离,即可便捷的观测建筑基桩的插接深度,对建筑基桩的插接深度进行把控,辅助插接结构可与建筑基桩拆卸,可进行循环利用,节约建筑成本,且预留的建筑基桩利用反光条便于工作人员在夜晚也可观看到建筑基桩。



技术特征:

1.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包括固定底座(1),所述固定底座(1)的内侧贯穿有建筑基桩(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1)的上侧面连接有支撑滑杆(19),且所述支撑滑杆(19)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移动环(20),并且所述移动环(20)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杆(21),所述固定杆(21)远离所述移动环(20)的一端铰接连接有外调节杆(22),且所述外调节杆(22)的另一端和所述外固定块(23)铰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环(4)通过所述旋转槽(3)与所述固定底座(1)构成转动结构,且所述旋转环(4)与所述齿轮(6)和所述螺纹转筒(8)的连接处等角度的分布有所述主齿块(5),并且所述螺纹转筒(8)与所述旋转环(4)的连接处等角度的分布有所述副齿块(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转筒(8)和所述固定插杆(10)的连接处均为螺纹状结构,且所述固定插杆(10)的下端部为尖端状结构,并且所述固定插杆(10)贯穿所述螺纹转筒(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插杆(10)为“n”形结构,且所述固定插杆(10)关于所述固定底座(1)的纵向中心线等角度分布,并所述固定插杆(10)在对应位置的所述限位插孔(11)内上下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13)和所述固定杆(21)相互平行分布,且所述移动杆(13)和所述固定杆(21)均关于所述固定底座(1)的纵向中心线等角度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滑块(16)为“t”形结构,且所述限位滑块(16)的位置和所述限位滑槽(17)的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所述限位滑槽(17)的最高点和所述建筑基桩(2)的最高点相互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条(18)为弧形结构,且所述反光条(18)的位置和所述限位滑槽(17)的位置相互交错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环(20)的竖直中心线和所述固定底座(1)的竖直中心线相互重合,且所述移动环(20)和所述固定底座(1)的内径均大于所述建筑基桩(2)的外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的内侧贯穿有建筑基桩;还包括:旋转槽,开设在所述固定底座的外侧,且所述旋转槽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旋转环,并且所述旋转环的外侧安装有主齿块;转杆,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底座边缘的上侧,且所述转杆的外侧键连接有齿轮,并且所述齿轮和所述主齿块啮合连接;螺纹转筒,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底座边缘的上侧。该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设置有固定插杆,驱动旋转环进行转动,可控制等角度分布的螺纹转筒同步转动,从而同步的驱动不同位置的固定插杆下移,将固定插杆以相同的深度插入到土中,对固定底座进行固定的同时,保证固定底座的水平,便于后续均衡的对建筑基桩进行驱动插接。

技术研发人员:郭秀芹,成立涛,孙雨斐,梁娟萍,戴世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