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916163发布日期:2023-10-30 08:31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古建筑抗震,具体为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

2、现有的古建筑由于建造基础浅,在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抗震能力欠佳,极易导致古建筑坍塌,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横向抗震机构;

3、所述横向抗震机构与纵向抗震机构连接,所述纵向抗震机构设置在固定座上;

4、所述连接座和固定座上均设置有安装螺栓。

5、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横向抗震机构包括第一抗震组件和第二抗震组件。

6、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抗震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座上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横向设置有阻尼器一,所述阻尼器一的左端连接在固定筒上。

7、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抗震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架上的横杆,所述固定筒的两侧均开设有半径大于横杆的通孔,所述横杆的外壁设置有贴合连接在固定筒内壁上的圆板。

8、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筒的内壁两侧均匀环向设置有安装杆,且安装杆上均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扇叶一,且扇叶一从远离圆板的方向逐渐向固定筒的轴线靠近。

9、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纵向抗震机构包括第一纵向抗震组件和第二纵向抗震组件。

10、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纵向抗震组件包括与固定筒底部连接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四周处均设置有阻尼器二,且阻尼器二的底端连接在固定座上。

11、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纵向抗震组件包括设置在固定座上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顶部竖向贯穿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设置有阻尼弹簧,且阻尼弹簧的底部连接在与连接筒内壁连接的安装板上,所述连接筒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横向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转动设置有滚轮,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凹槽连接的复位弹簧,所述连接筒的内壁设置有与滚轮相接触的竖板,且竖板的顶底两侧均设置有斜板。

12、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圆筒,所述圆筒的外壁与活动槽贴合连接,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与圆筒连通的连接孔,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置有与连接孔连通的导风筒,所述连接筒的底部内壁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位于导风筒内的扇叶二,所述连接筒的外壁设置有安装板下方的环形网,所述连接筒内设置有与连接杆对准的摄像头,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控制器和信号发射器。

13、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4、步骤一:将固定座固定在地面上,将连接筒安装在固定座上,将连接杆安装在支撑板上,接着将阻尼器二连接在固定座和支撑板之间;

15、步骤二:将固定筒安装在支撑板上,接着将阻尼器一和横杆均与连接架组装;

16、步骤三:将连接架固定在连接座上;

17、步骤四:将连接座通过安装螺栓固定在古建筑的基础上,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在古建筑的基础上均匀布置本装置。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1、在地震造成古建筑基础横向震动时,阻尼器一对横向震动进行削弱;同时横杆带动圆板在固定筒内横向移动,通过通孔通气,能够对横向震动进一步削弱;在圆板横向移动时,气流从通孔处通过,能够带动扇叶一转动,对横向震动再次削弱,且扇叶一呈倾斜分布,使得气流在向通孔流动时,能够带动各位置的扇叶一逐步转动,提高抗震的效果;

20、2、在地震造成古建筑基础纵向震动时,阻尼器二对纵向震动进行削弱;同时连接杆带动阻尼弹簧伸缩,对纵向震动进一步削弱;在连接杆竖向移动时,滚轮能够从竖板滚动到斜板上,使得滑块在凹槽内滑动,带动复位弹簧伸缩,对纵向震动进一步削弱;通过摄像头观察连接杆的纵向移动情况,当连接杆向上移动时,通过信号发射器将信号发射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机工作,使得扇叶二正向转动向下吹风,即可使活动槽内的气流向下抽取,阻碍连接杆向上移动,反之连接杆向上移动,使得扇叶二反向转动向上吹风,即可向活动槽内鼓入气流,阻碍连接杆向下移动,从而可以再次对纵向震动再次削弱,且可以智能抗震,提高抗震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抗震机构包括第一抗震组件和第二抗震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震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座(1)上的连接架(2),所述连接架(2)上横向设置有阻尼器一(3),所述阻尼器一(3)的左端连接在固定筒(4)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震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架(2)上的横杆(5),所述固定筒(4)的两侧均开设有半径大于横杆(5)的通孔(6),所述横杆(5)的外壁设置有贴合连接在固定筒(4)内壁上的圆板(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4)的内壁两侧均匀环向设置有安装杆(8),且安装杆(8)上均转动设置有转轴(9),所述转轴(9)上设置有扇叶一(10),且扇叶一(10)从远离圆板(7)的方向逐渐向固定筒(4)的轴线靠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抗震机构包括第一纵向抗震组件和第二纵向抗震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抗震组件包括与固定筒(4)底部连接的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的底部四周处均设置有阻尼器二(12),且阻尼器二(12)的底端连接在固定座(1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向抗震组件包括设置在固定座(13)上的连接筒(14),所述连接筒(14)的顶部竖向贯穿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的底部设置有阻尼弹簧(16),且阻尼弹簧(16)的底部连接在与连接筒(14)内壁连接的安装板(17)上,所述连接筒(14)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18),所述凹槽(18)上横向滑动连接有滑块(19),所述滑块(19)上转动设置有滚轮(20),所述滑块(19)上设置有凹槽(18)连接的复位弹簧(21),所述连接筒(14)的内壁设置有与滚轮(20)相接触的竖板(22),且竖板(22)的顶底两侧均设置有斜板(2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5)的底部开设有活动槽(24),所述安装板(17)的顶部设置有圆筒(25),所述圆筒(25)的外壁与活动槽(24)贴合连接,所述安装板(17)上开设有与圆筒(25)连通的连接孔(26),所述安装板(17)的底部设置有与连接孔(26)连通的导风筒(27),所述连接筒(14)的底部内壁设置有电机(28),所述电机(28)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位于导风筒(27)内的扇叶二(29),所述连接筒(14)的外壁设置有安装板(17)下方的环形网(30),所述连接筒(14)内设置有与连接杆(15)对准的摄像头(31),所述安装板(17)上设置有控制器(32)和信号发射器(33)。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古建筑抗震技术领域的一种浅基础古建筑的智能抗震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横向抗震机构;所述横向抗震机构与纵向抗震机构连接,所述纵向抗震机构设置在固定座上;在地震造成古建筑基础横向震动时,阻尼器一对横向震动进行削弱;同时横杆带动圆板在固定筒内横向移动,通过通孔通气,能够对横向震动进一步削弱;在圆板横向移动时,气流从通孔处通过,能够带动扇叶一转动,对横向震动再次削弱,且扇叶一呈倾斜分布,使得气流在向通孔流动时,能够带动各位置的扇叶一逐步转动,提高抗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陆建军,徐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熟古建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