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隔震建筑物

文档序号:36477628发布日期:2023-12-25 02:3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隔震建筑物

本发明涉及便捷式建筑物,特别涉及可移动隔震建筑物。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规模不断加大,建筑物的平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该技术与拆除重建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建筑物隔震技术运用在建筑物上,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从而提高居住人员的安全。

3、参照现有公开号为cn105298197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抗震建筑物,使建筑物在遭遇强地震的状况下,依靠自身摆动消耗地震能量,避免建筑物倒塌损毁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结构。其技术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抗震建筑物主体由圆柱体和中空圆柱体两部分构成,可以大幅度降低抗震建筑物重心。由水平面覆盖钢板的钢筋水泥浇注而成的圆柱体刚性建筑物地基及其支撑的球冠形钢板壳体内浇注钢筋水泥制成的抗震建筑物球冠形刚性底部构成的抗震建筑物活动基础,利于抗震建筑物主体依靠自身的摆动消耗地震能量。这种以改变建筑物结构为核心的抗震建筑物建造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抗震效果及更低的建造成本。适用于在强地震多发地带建造各种直立形抗震建筑物。

4、上述的这种用于隔震建筑物依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一、不方便用于临时建筑物,不方便根据需求将建筑物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进行安装,同时在使用后,不方便对建筑物再次进行移动;二、不方便对震动进行缓冲,震动产生的冲击力较大,增加了建筑物的危害。为此设计了可移动隔震建筑物。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移动隔震建筑物,通过设置的第一伺服电缸、定位板、弹簧、滚珠、第二伺服电缸、万向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包括房屋本体和基座,所述基座的外表面通过固定组件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房屋本体滑动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基座的内部开设有移动槽,所述房屋本体的底部一体成型有稳定座,所述稳定座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移动槽内,所述移动槽的内部四周均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稳定座的外表面,所述移动槽的底部滚动设置有若干组滚珠,若干组所述滚珠的上表面与所述稳定座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移动槽的内部四周的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缸,所述第一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稳定座的外表面抵触,所述基座的四个边角处均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滑动设置在所述收纳槽内,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万向轮。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伺服电缸、安装板和万向轮,能够在房屋本体安装前,利用第二伺服电缸将万向轮推出,从而方便对房屋本体进行移动,便于节省体力;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电缸和定位板,能够在住房时,通过第一伺服电缸推动定位板将稳定座进行夹持固定,从而能够保证住房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一伺服电缸带动定位板收缩,将定位板从稳定座的四周移开,使稳定座处于可移动状态,通过滚珠和弹簧的作用,在收到震动冲击力时,通过稳定座在滚珠上滑动,以及弹簧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对房屋本体进行隔震处理,从而增加了房屋本体的隔震效果。

5、较佳的,所述固定组件设置有八组,八组所述固定组件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四个边角处。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加基座与地面固定时的稳定性。

7、较佳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上板筋、下板筋、圆角部、第一紧固螺栓和第二紧固螺栓,所述上板筋、所述下板筋和所述圆角部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圆角部设置在所述上板筋和所述下板筋的连接处,所述上板筋通过所述第一紧固螺栓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下板筋通过所述第二紧固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加基座与地面安装的稳定性,且增加隔震效果。

9、较佳的,所述第一紧固螺栓和所述第二紧固螺栓在一组所述固定组件上均设置有四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加固定组件与基座和地面连接的稳定性。

11、较佳的,所述弹簧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弹簧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稳定座的四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对稳定座的缓冲能力。

13、较佳的,所述第一伺服电缸和所述定位板均对应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和四组所述定位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稳定座的四周的中间位置,所述稳定座通过四组所述定位板固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对稳定座的四周进行同时固定,从而提高稳定座的稳定性。

15、较佳的,所述滚珠设置有36组,36组所述滚珠呈6*6矩阵排列在所述移动槽的底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稳定座进行滑动。

17、较佳的,所述可移动隔震建筑物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8、s1.在安装前,通过第二伺服电缸推动安装板在收纳槽内移动,将万向轮从收纳槽内移动,通过万向轮移动带动房屋本体移动,将房屋本体移动到合适的位移;

19、s2.通过第二伺服电缸推动安装板在收纳槽内移动,将万向轮收纳到收纳槽内,使基座与地面接触,通过固定组件将基座固定安装到地面上;

20、s3.通过第一伺服电缸推动定位板将稳定座进行夹持固定,保持房屋本体在正常使用时的稳定;

21、s4.在进行隔震时,通过第一伺服电缸带动定位板收缩,将定位板从稳定座的四周移开,使稳定座处于可移动状态,通过滚珠和弹簧的作用,在收到震动冲击力时,通过稳定座在滚珠上滑动,以及弹簧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对房屋本体进行隔震处理。

22、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第一、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伺服电缸、安装板和万向轮,能够在房屋本体安装前,利用第二伺服电缸将万向轮推出,从而方便对房屋本体进行移动,便于节省体力;

24、第二、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电缸和定位板,能够在住房时,通过第一伺服电缸推动定位板将稳定座进行夹持固定,从而能够保证住房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一伺服电缸带动定位板收缩,将定位板从稳定座的四周移开,使稳定座处于可移动状态,通过滚珠和弹簧的作用,在收到震动冲击力时,通过稳定座在滚珠上滑动,以及弹簧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对房屋本体进行隔震处理,从而增加了房屋本体的隔震效果。



技术特征:

1.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房屋本体(1)和基座(2),所述基座(2)的外表面通过固定组件(3)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房屋本体(1)滑动设置在所述基座(2)的上表面,所述基座(2)的内部开设有移动槽(4),所述房屋本体(1)的底部一体成型有稳定座(5),所述稳定座(5)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移动槽(4)内,所述移动槽(4)的内部四周均固定设置有弹簧(6),所述弹簧(6)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稳定座(5)的外表面,所述移动槽(4)的底部滚动设置有若干组滚珠(7),若干组所述滚珠(7)的上表面与所述稳定座(5)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移动槽(4)的内部四周的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缸(8),所述第一伺服电缸(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板(9),所述定位板(9)与所述稳定座(5)的外表面抵触,所述基座(2)的四个边角处均开设有收纳槽(10),所述收纳槽(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11),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2),所述安装板(12)滑动设置在所述收纳槽(10)内,所述安装板(12)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万向轮(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3)设置有八组,八组所述固定组件(3)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基座(2)的四个边角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上板筋(31)、下板筋(32)、圆角部(33)、第一紧固螺栓(34)和第二紧固螺栓(35),所述上板筋(31)、所述下板筋(32)和所述圆角部(33)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圆角部(33)设置在所述上板筋(31)和所述下板筋(32)的连接处,所述上板筋(31)通过所述第一紧固螺栓(34)与基座(2)固定连接,所述下板筋(32)通过所述第二紧固螺栓(35)与地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螺栓(34)和所述第二紧固螺栓(35)在一组所述固定组件(3)上均设置有四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6)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弹簧(6)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稳定座(5)的四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8)和所述定位板(9)均对应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和四组所述定位板(9)分别设置在所述稳定座(5)的四周的中间位置,所述稳定座(5)通过四组所述定位板(9)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7)设置有36组,36组所述滚珠(7)呈6*6矩阵排列在所述移动槽(4)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隔震建筑物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可移动隔震建筑物,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房屋本体和基座,所述基座的外表面通过固定组件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房屋本体滑动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基座的内部开设有移动槽,所述房屋本体的底部一体成型有稳定座,所述稳定座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移动槽内,所述移动槽的内部四周均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稳定座的外表面,所述移动槽的底部滚动设置有若干组滚珠,若干组所述滚珠的上表面与所述稳定座的下表面接触;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伺服电缸、安装板和万向轮,能够在房屋本体安装前,利用第二伺服电缸将万向轮推出,从而方便对房屋本体进行移动,便于节省体力。

技术研发人员:韦春晓,郑善善,张仪,农国畅,李鸿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部湾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