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隔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914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隔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可沿着天花板上架设的导轨移动、能够将大空间隔离成任意空间的移动隔板。
在大百货商店、旅社等大规模的展览会、宴会厅里有较大面积的大客厅,在必须把它们设置成小规模的宴会厅或会议室时,就可以使用移动隔板,将大空间分隔成适当大小的空间。移动隔板由天花板上架设一个剖面成C字形的吊轨,以及该吊轨上悬吊着可自由移动的隔板主体构成,吊轨槽向下设置在上述吊轨内,该吊轨内装有一对台车式的滑动装置,该滑动装置通过悬吊螺柱与上述隔板主体相连结。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隔板主体配置的种种变更,吊轨上形成许多分岔道,隔板本身不管在哪个分岔道上都能自如地移动。例如,在上述滑动装置上想过办法的有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昭54-12 81 44。还有对板的主体进行改进的日本实用新案公告昭52-55 25 1。
然而,近年来移动隔板在隔音性能及美观方面要求与固定墙壁有同样的性能,因而上述隔板不能适应大型化及过重要求,存在以下许多具体问题1.在导轨内配设的滑动装置由于负荷太重,使该滑动装置与吊轨之间的滑动垫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防碍了隔板的平滑移动。特别是当滑动装置到达吊轨的弯曲部分或分岔点时,滑动装置的移动阻力变大,阻碍隔板移动工作。
2.在上述实用新案公报表示的那样,为在吊轨分岔点等处移动隔板,在隔板的主体上设置了控制装置,通过悬吊螺柱,将上述滚动装置与板主体作可以移动的连接,由于与板主体有摩擦阻力,该控制装置不能自如移动,反而防碍了隔板的自如移动。
3.另外,板的主体在形成隔墙时对于地面必须是处于垂直的位置,然而由于板的主体大型化,有时会产生倾斜。
4.由于板的主体过大、过重,在施工及维修中出现困难。根据这点,特别是上述滚动装置与控制装置的组装部分及控制装置的修补是很困难的,产生故障时要迅速修补也不可能。
鉴于以上各种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吊轨的分岔道及弯曲道等任何地方都能圆滑移动的移动隔板。
具体来说,其目的是(a)尽可能地减少滑动装置的摩擦阻力,使吊轨内即使有分岔道及弯曲道时也能平滑地移动。(b)因控制装置相对于板主体的很小的滑动摩擦阻力而能移动,同时,隔板主体能正确地、垂直地放置好位置。(c)滑动装置、控制装置及隔板主体都具有很容易装卸的结构,易于施工、修补及维修。
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至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图。
图1是表示滑动装置实施例子的组装说明图。
图2是图1滑动装置配置的剖面说明图。
图3是图1的滑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4是其它滑动装置例子的平面图。
图5是图4滑动装置配置的剖面说明图。
图6表示其它滑动装置例子的侧面剖面图。
图7表示控制装置实施例的斜视说明图。
图8是图7控制装置配置的剖面说明图。
图9及图10是图7的控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控制装置的其它实施的斜视说明图。
图12是图11的控制装置的详细斜视图。
图13是另一控制装置的侧面剖面图。
图14是图12的控制动作说明图。
图15、图16表示其它控制装置实例的侧面剖面图。
图17表示控制装置其它实例的剖面图。
图18是图17中控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表示吊轨内的配置,及该吊轨内移动的滑动装置。滑动装置(以下简称滑块)10由滑块主体11、移动滚轮12、12和下部轨道轮13、13和上部轨道轮14、14等主要部件构成。
滑块主体11形成一个前后略长的长方形状。其中央部分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带台阶通孔11a,在通孔11a的台阶部装有止推轴承11b,滑块主体11,通过这个止推轴承11b,使隔板主体的悬吊螺柱21转动自如地悬吊下来。因此滑块主体11的悬吊螺柱21由于该轴承11b的滚动摩擦可以圆滑地转动。
移动滚轮12、12(即3对6个滚轮)装在滑块主体11的左右侧面,通过轴11c、11d(11d能自如地转动),同时,6个滚轮能接触在同一平面上。
下部轨道轮13、13装在滑块主体11下面的前后,各个轮都能自由转动。下部轨道轮13、13通过拧在滑块主体11下面的螺柱13a、13a,安装在滑块主体1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CL上,夹住悬吊螺柱21的两侧。
上部轨道轮14、14通过安装螺柱14a、14a转动地装在滑块主体11上面的前后位置上。只是该上部轨道轮14、14不在滑块主体11的中心线CL上,而是偏置在靠着一边的侧面上。滑块10的移动吊轨30的设置如图2所示,其剖面呈C形的长方形,在吊轨纵向上的连续开口部分31向下设置。该吊轮30的内部结构为滑块10的左右移动滚轮12、12滚动的左右移动面32、32,在其内侧有移动轨道面33、33。下部轨道轮13、13沿着移动轨道面33、33转动。由于设定的移动轨道面33、33之间的距离d比下部轨道轮13的直径稍大一点,因而限制了滑块10不会左右方向窜动。
如图3所示,在吊轨30固定的地方设置了分岔点S,在分岔点S附近的上部敷设了能与上部轨道轮14、14接触的悬吊轨道34(参看图2、图3、图4)。悬吊轨道34有个沿着分岔的悬吊轨道30而缓缓弯曲的轨道面34a。该轨道面34a能够决定滑块10的移动路线,即,滑块10的上部轨道轮14、14沿着悬吊轨道面34a滚动,所以整个滑块10也沿着悬吊轨道34变化自己的路线。
一组移动隔板是由一块板主体22、突出地设在其上端面22a上的2个悬吊螺柱21、21以及分别支撑着这两个悬吊螺柱21、21的滑块10、10构成的。
当移动隔板的前进方向是从图2的K方向向左边的悬吊轨道移动时,操作员可通过推动隔板22,前方的滑块10接箭头K1的方向接近分岔点S。由于悬吊轨道30的移动轨道面33、33之间的距离d在分岔部分逐渐增大,所以靠下部轨道轮13、13并不能决定滑块10的移动线路。为此,由轨道34限制上部轨道轮14、14,而导引整个滑块10。即,只要前方的上部轨道轮14与轨道34的轨道面34a接触,其上部轨道轮14就会向图3的箭头方向K2转动,同时会沿着轨道面34a移动,滑块10的前端会向左改变方向(见图3的虚线)。
此时,滑块10上就产生以悬吊螺柱21为中心,由向心力引起的转动力矩,很容易改变滑块10的前进路线。这样一来,当滑块10的前进路线改变时,滑块10相对于隔板主体22作相对的转动,然而由于板的主体22通过止推轴承11b支撑滑块10,所以两者的相对转动,都能由滚动摩擦而滑动。
因此,滑块10在通过分岔点S时,下部轨道轮13、13再被移动轨道面33、33导引而移动。
而且,当各个滑块10在改变路线时,一边的移动滚轮12、12,倾斜地横穿移动轨道33、33之间的开口部(见图3的点划线),一边的3个移动轮12、12内至少有2个移动轮12是经常能够与移动面32接触的,所以,即使在这种情况,滑块10也能够保持水平位置,滑块10就能圆滑地通过分岔点S。但是,在移动轨道33、33之间的距离d非常小的情况下,移动滚轮12、12不要3对6个轮,只要有2对4个轮也可以毫无防碍地使用。
图4中,当滑块10相对箭头K4方向,向右改变路线时,可以将向右方向弯曲的轨道34和在滑块10上面右侧转动的上部轨导轮14、14接合在一起。另外,轨道34,如果能在垂直于前进方向的方向上给与上部轨道轮14、14向右方向的向心力就足够,所以使滑块10上面的左侧上的上部轨道滚轮14、14转动(见图4中的双点划线),再与设置在左侧的轨道34接合起来,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如图5所示,通过选定轨道34的高度为A1、A2,上部轨道轮14、14的安装高度为a1、a2,可选择两者有无接合,即,可选择滑块10的前进路线有无改变。例如,对于高度是A1的轨道34来说,与安装高度a1、a2的两个上部轨道轮14、14接合,所以带有上部轨道轮14、14的两种滑块10,10的前进路线可以改变,而对于高度为A的轨道34来说,与安装高度a1的上部轨道轮14不接合,而只与安装高度a2的上部轨道轮14接合,因此,只有后者上部的轨道轮14的滑块10才可改变前进路线。
在滑块10的前后两个端面,如图6所示,能装上两个垫片15、15。设垫片15、15的有效厚度为n,板主体22的厚度为t,滑块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超过m时,m+2n>t。根据此公式,由于两块板的主体22,22没有接触,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板主体22,22的破损。
根据以上说明,在滑块上的前后分别装有上部轨道轮,且在滑块与悬吊螺柱之间由于配置了止推轴承,当要改变滑块的前进路线时,就会产生可改变滑块方向的有效转动力矩,同时,能将在轨道与上部轨道滚轮之间,以及滑块与悬吊螺柱之间的摩擦阻力从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因此,整个滑块的移动阻力就变小了,即使有苯重的移动隔板,也可很容易地改变其前进路线。这种装置具有这种良好的效果。
图7、图8表示了设置在板的主体22上的控制装置40。该控制装置40备有套管44、主体部件41、悬吊滚轮42、轨道轮43、43。
套管44是个底部有阳螺纹44b的圆筒状零件(参看图8),在上部的内圆周面上形成阳螺纹孔44a。
主体部件41有个上下贯通其中央部分的螺纹孔41a,套管44的阳螺纹44b旋入其内。在主体部件41中设置有贯通左右方向的固定轴,在两个端部装有两对4轮的悬吊滚轮42……。悬吊滚轮42的外圆周面一部分从主体部件41的上面突出来。
在主体部件41上面,其前后都分别装有轨道轮43、43。轨道轮43、43夹着套管44,靠在主体部件41上面。该轨道轮43、43位于主体部件4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上。
如图1所示,旋入套管44里的悬吊螺柱21通过止推轴承,能从滑块10上转动自如地下垂。
控制装置40,可相对于板的主体22移动并向下吊。即板的主体22在板状芯材的4个端面上围着角形状的框架55、55……,在上部框架55的上面固定了与它相同形状的轨道部件52,在其两面贴着表面材料54。
在上述轨道部件52上面一侧的端部附近有一个以轨道部件52的纵向中心线为中心的长孔53,长孔53的两侧形成轨道接触面52a、52a。因设定长孔53的宽度D,比轨道轮43的直径D2要稍大一点,因此能控制轨道接触面52a、52a上的轨道轮43、43的左右方向的振动在很小范围内。但是,为了让轨道轮43、43沿着长孔53,并在长孔53内转动,因而要确定其高度的位置。
轨道接触面52a、52a通过悬吊滚轮42以下方支撑着,板主体22的重量通过轨道部件52,可分散压在各个悬吊轮上。而且,轨道轮43、43沿着长孔53转动,所以控制装置40在长孔53的长度范围内,可以前后移动。因此,板的主体22可如图9那样动作。
一般大型的移动隔板由两个操作员操作。将相互平行的悬吊轨道H、H上向下吊着的板主体22,以箭头方向J1、J2分别给以推动,由于操作员推力大小的不同,板主体22相对于前进方向稍稍有些倾斜(如图9的双点划线22a)。此时,由于控制装置40在轨道部件52内能够自由地移动,所以悬吊螺柱21B很容易改变其位置到21B,改变与其它悬吊螺柱21A0、21A1的距离。因此,板主体22,能够随着操作员的推动,一边适当改变其位置,一边圆滑地移动。
这意味着,要将适当弯曲的一根悬吊轨道H上往下吊着的板的主体22进行经常地转动。例如,在图10中,按右向箭头J方向前进的板主体22,通过Y型分岔的悬吊轨导H,向箭头J4及J5的方向顺次移动,所以相对于墙壁面W能作正确的靠边运动(如图10中双点划线)。
另外,上述控制装置40,其可移动的范围限制在长孔53的范围以内,利用套管44就可以自由地调节其高度,决定位置。但是在把控制装置40插入导轨部件52内时,应用图上没有示出的插入口,共同设在导轨52的底面和框架55的上面。
在以上的说明中,板的主体22的重量过于苯重时,可通过任意增加其悬吊轮子的个数,例如,将控制装置40的2对4个悬吊滚轮42变成3对6个,或4对8个,就能够减少每一个悬吊滚轮42负荷的板主体22的重量。
而且,控制装置40在将一块板主体22吊起时,吊下的两根悬吊螺柱21、21中,只要与一个相对应就足够了,当然也可与两个都对应。
根据以上说明,本装置具有以下优良效果,即由于主体部件上装有悬吊滚轮和独立的轨导轮,为了防止控制装置左右方向的跳动,将摩擦阻力转为极小滚动摩擦,所以控制装置的运动可圆滑地进行,可提高整个移动隔板的操作性能。而且,和悬吊螺柱的连结是通过套管来进行的,因而很容易决定控制装置的位置,使连接工作也特别简单。
图11是表示控制装置40的其它的实施例子,滑块10吊下的一对悬吊螺柱21中的一个旋入吊块56中。在这个吊块56的上面,朝上的方向成一凸形,板主体22的厚度方向几乎处于中心位置有最高点,两侧渐渐倾斜,形成一个弯曲面。
吊块56与设置在板主体22上端部分的吊下部件52A嵌合,将板主体22往下吊。如图12所示,吊下部件52A的开口部向下,剖面呈コ字形,被板主体22上部的横架所固定,同时在它上面还有一个贯通吊块56的套管44的通孔(见图14)。在此,吊块56与吊下部件52A通过位于板主体厚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的接触线,形成一种线接触。
如图14所示,现在通过导向滑块10,移动板主体到一定的位置,然后停止,吊块56几个正处在吊下部件52A的中心,即处在板主体22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可将该板主体22吊下。因此,板主体22与吊块56及吊下部件52A作线接触的直线可以摇动到中心,而且,该直线几乎就在板主体22的中心面CP上。因此,当板主体的重心G在中心面CP上面时,板主体22就经常能以正确的垂直方向吊下,完全没有与垂直面倾斜之虞。
图13是在吊块56的上面形成平面,与吊块56相接的吊下部件52B的上面中央部分52C,在隔板主体的横方向上,向下形成凹形也可行,此时,也同样是与吊块56和吊下部件52A在板主体22的横方向上作直线的线接触,因为可设定两者的接触位置几乎正处在板主体22厚度方向的中心,因此,与前一实例相同,可以将该板主体22垂直吊下。
如图15、图16所示,吊块56通过滚轮部件43A、43B,也能将板主体22吊下去。即如图11所示的那样,将滚轮部件43A、43A放在控制装置4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同时由于将滚轮部件43A、43A的横向中央部分,象图15那样形成较大直径。吊块56和吊下部件52B几乎都处在板主体22的中心面CP上,通过滚轮部件43A、43A可使它作点接触,所以就可以将板主体22垂直吊下。如图16所示,将滚轮部件43B形成单纯圆柱形状,将吊下部件52B的上面52C向下形成一个凹形也行。
当吊块56上备有滚轮部件43A或43B时,由于吊下部件52B上面的通孔57成一个长孔,根据通孔57的长度,吊块56对于吊下部件52B可作相对移动,所以如果将具有这样的滚轮部件43A或43B的控制装置40,装在板主体22的前部或后部的任何一方,控制装置40就可以改变这两个悬吊螺柱之间的距离。
按照以上说明,这种装置有以下优良效果由于吊块几乎是处在板主体厚度方向的中心将板主本吊下去的,所以板主体在稳定状态下静止时,板主体的上端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与板的重心可处在同一垂直面上,此时,板主体可正确地垂直吊下,所以即使当许多块板并列时,其表面也不会有不整齐的现象,经常会以井然整齐的状态形成移动的隔板。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控制装置40的剖面图。该控制装置40是由主体部件41及游动轨道60构成的。
游动轨道60由一对侧架64和上架63形成一体,在侧架64的两个端面上附设加固板62,该游动轨道呈下部开放的架体。在上架63的中央设有长孔63a,其其四个角上,用4根固定螺针61、61……一起固定在板主体的上部框架55上。主体部件41上设有两对悬吊滚轮42、42……,和连结套管44。悬吊滚轮42、42通过配置在主体部件41前后的一对贯通轴42a、42a固定在主体部件41的两则。决定悬吊滚轮42、42的位置时,使其外围部从主体部件41的上方突出,其上面与上架63成点接触。
连结套管44以直立状态旋入主体部件41的中心,并打进锁紧销21b。在连接套管44上敷设有一个螺丝孔及锁紧螺母21a,螺孔用于连接设于天花板上的滑块一边的悬吊螺柱21。上述的螺丝孔很深,用它可调节板主体22的高度。
主体部件41,使连接套管44穿过上架63的长孔63a,进入游动轨道60内,同时,在上架63的下面形成悬吊滚轮42、42……的移动面。而且,对面的侧架64、64的间隔设定得比悬吊滚轮42……的最大安装宽度大一点,主体部件41在向游动轨导60的纵向移动时,其移动方向受到侧架64、64的限制。另外,它的移动幅度也受长孔63a的长度D10限制。在安装上述游动轨导60时,要预先钻个下孔,以便固定螺柱61、61通过上部框架55,只需拧紧固定螺柱61、61……的操作,即能极简单地完成安装操作。
由悬吊螺柱21和相同数量的控制装置40组装起来的板主体22,它的主体部件41对于游动轨道60作相对运动,所以可容许板主体22作与板主体22的吊下滑块10、10的方向无关的靠边运动。
例如,如图18所示,要沿着吊轨H,将按图的箭头K6方向移动的隔板Pb1与吊轨H垂直并与吊轨X方向平行,在进行隔板的操作时,为了使各个隔板按照图18上箭头K7方向转动,吊轨H与墙壁面W的间隔D21不能小于一定值(见该图点划线)。
在这里,设吊轨H的延长部分是H10,通过最后的隔板Pb1靠近墙壁面的滑动装置10,不把它送到吊轨X上,而让它停留在延长部分H10上该滑动装置10的方向与吊轨H的方向是一致的,此时,安装在隔板Pb1上的控制装置40不管滑动装置10的方向如何,都容许隔板Pb1按图上箭头方向K8作靠边运动,因此隔板Pb1可以任意调节与壁面W的间隙d。即,隔板Pb1按照图上箭头K6、K7、K8的方向,顺次移动,纠正相对于壁面W的倾斜,可取得视觉的上平衡,同时,根据所夹的间隙d,用可动的密封材料Pb2来填入隔板Pb1里,就可以完全将间隙d密封起来。
根据以上说明,本装置具有以下良好效果,好按照本发明,将一对悬吊螺柱、一对控制装置和游动轨道组合成部件,隔板的安装、拆卸就极为容易。例如,对于一些吊轮破损等故障维修也非常简单,而且游动轨道不是装在隔板的内部,而是将它与控制装置组成一体,敷设在隔板的外部,所以对于已设置的隔板的补充安装工程也很简便,更根据是否要靠边运动而使是否安装隔板的选择也板其简单。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它是一个通过敷设在天花板上、剖面呈C形的吊轨上的悬吊螺柱向下悬吊,能够自如移动的移动隔板,上述各个悬吊螺栓的上端转动自如地,支承着具有移动轮的滑动装置,同时至少在一边的悬吊螺柱下端,配设了能相对于板主体,自由水平移动的控制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悬吊螺柱的上端用止推轴承作为滑动装置的支承,在该滑动装置的下部,吊轨下面的槽内,配有一个转动自如的下部轨道轮,同时在该滑动装置的上部设置了上部轨道轮,上部轨道轮沿着设在吊轨上部的导轨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轨道轮偏置在滑动装置的移动方向中心线的一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是由主体部件及嵌装在该主体部件上并能自由移动的游动轨道组成。在该游动轨道上,板的纵方向上有个长孔悬吊螺柱贯通该长孔,设在主体部件上,并突出在主体部件外,具有与上述长孔垂直的水平轴,装在上述主体部件上,其外圆面突出在该主体部件上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悬吊螺柱的下部通过连结套管,旋入主体部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通过螺柱上述游动轨道对于板主体装卸自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在至少有一边的上述悬吊螺柱下部装有一个吊块,该吊块的结构如下,用该吊块支撑的吊下部件,装在板主体上面,该吊块与上叙吊下部件在板的纵向有点接触,或线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吊块的剖面,形状是其上方呈凸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吊下部件的上面向下呈凸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吊块的中心线上,沿着板主体的纵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滚轮部件,其外圆面从吊块上面突出来。该滚轮部件的外圆面中央部分形成凸形。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隔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吊块的中心线上,沿着板主体的纵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滚轮部件,其外圆面从吊块上面突出来。吊下部件上面的中央向下呈凸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隔板,它设置在天花板上,可沿着吊轨移动,能将室内面积形成任意间隔。不管配置在上述吊轨内的滚动装置与板主体的位置如何,均能自由转动,且在吊轨内能平滑地移动,而且通过滚动装置的上下部轨道轮及控制装置,使板主体在分岔路、弯曲路等处能简单地移动,板的主体正好垂直地与固定壁相对。
文档编号E04B2/74GK1049210SQ9010333
公开日1991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1990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1989年8月1日
发明者加纳实, 根上清, 中谷美纪男 申请人:小松墙壁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